11.19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中國國足又(雙叒叕)一次失利,雖然早已不抱希望,但看到裡皮甘願放棄上億人民幣的報酬也要主動辭職,不禁多看幾眼,多想一些,由此聯想到百戰百勝的戚家軍,似乎發現了中國國足屢戰屢敗的原因。

戚家軍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勝利的得來不是一朝一日之功。戚繼光的成功有幾個重要的原因,而相對的,這也是國足沒有做到的地方。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第一,戚繼光的選兵

明朝嘉靖年間,沿海倭寇不斷侵犯城鎮,已經成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期間甚至發生過鬆江府遭到搶劫,五十個倭寇闖入南京的事。主要是因為明朝軍隊內部腐化嚴重,導致官軍素質差,缺乏戰鬥力,無力抵抗倭寇。

嘉靖三十一年(1553年),一股倭寇僅三百餘人,侵犯嘉興,打敗守將盧鏜,明軍傷亡千餘。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股僅53人的倭寇,從浙江紹興登陸,竟一路洗劫浙、皖、蘇三省,攻掠杭、嚴、徽、寧、太平等州縣二十餘處,直逼留都南京城下,暴走數千裡,殺死殺傷四五千官兵,歷時八十餘日,才被絕對優勢的明軍殲滅。

此時,參將戚繼光奉命抗倭,他深刻的意識到朝廷軍隊已不可用,需要重新訓練抗倭部隊。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戚繼光提出要練出精兵,士兵的武器要精良,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精兵來使用。“即有精器而無精兵以用之,是為徒費;有精兵而無精器以助之,是謂徒強。”

這個想法不但被戚繼光的勝利證實,也被人民解放軍活學活用,甚至在朝鮮戰場上也得到了驗證,可以說“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全副武裝的美國大兵。客觀的說,要承認裝備和技術在軍事中的重要作用,但不能忽視更為重要的因素——士兵的精神素質。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基於長遠考慮,戚繼光提出了獨特的選兵標準。

選兵標準主要有兩條:一是注重士兵的成分出身。挑選那些懂得民眾疾苦、有愛國心的“鄉野老實之人”,決不能用品德敗壞、欺壓百姓的“城市油滑之人”、“奸巧之人”;二是注重士兵的素質。挑選那些身體豐偉、體格健壯、武藝精湛、反應伶俐、負有膽氣之人。上述兩條,以“膽氣”為先。所謂“膽氣”,即人的“精神”,藏在人的心中。

要練出精兵,兵源十分重要;而足球運動員的挑選更是重中之重。其實,國足選擇的範圍很大,誇張的說,是從16億人中挑選23個合格的球員。當然,據說適齡的青少年基數並不大,可選擇的範圍有限。然而,如同挑選精兵,看中士兵的精氣神,尤其膽氣,運動員同樣如此,球員要敢於在場上拼搏。

主教練裡皮在賽後新聞發佈會上突然宣佈辭職,他情緒激動的表示:“如果球員感到害怕,沒有鬥志,是主教練的責任,所以決定辭去主教練職務。”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同樣面對倭寇,沒有鬥志的明軍潰不成軍,而戚家軍就可以百戰百勝;國足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可以通過加強營養提高,但旺盛的鬥志卻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改善。

在戰場上,沒有鬥志的士兵,按照戚繼光的軍令,馬上斬首,只能換新鮮的血液,否則再多的士兵也會先被處斬;而在球場上,沒有鬥志的球員,卻沒有任何處罰。

在組建國家足球隊時,為何不能學習戚繼光的方法,挑選充滿鬥志、敢拼敢打的運動員,組建一隻精兵強隊?

第二,嚴格的紀律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戚繼光實行非常嚴厲的軍法,實行連坐法,要求部隊同進同退,一人退卻則一人斬首,全隊退卻則隊長斬首,隊長殉職而全隊退卻則全隊斬首。士兵由此培養出同生死、共勝敗的精神。

凡一人對敵先退,斬其甲長。若甲長不退而兵退,陣亡,甲長從厚優恤,餘兵斬首。若甲長退走,或各甲俱退走,斬其隊長。若隊長不退而甲下並兵退走,致隊長陣亡者,厚恤其隊長之家,本隊兵各扣工食二個月,給亡隊長家領用,隊下甲長俱斬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足球是競技運動,可以等同於另一種戰場,同樣需要嚴明的紀律。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1934年世界盃,臭名昭著的墨索里尼發給意大利國家隊的著名電報“勝則獎、敗則殺”,甚至贏得了所有對手的同情,使得意大利成為世界盃歷史上第一支衛冕成功的球隊。我們當然不是要學習殘忍的法西斯,但嚴格的紀律才是一支隊伍取得勝利的保證。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伊拉克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足球運動員帶著恐懼在球場上拼搏,說他們為了勝利而戰,不如說他們為了生命而戰。

2003年薩達姆政權被推翻之後,烏代對伊拉克足球界的獨裁統治相繼被曝光。他經常因為踢不好球而用嚴厲的手段懲罰球員,甚至用藤條抽打,拔掉手指甲等酷刑。

對於中國國足,不是要採用同樣殘酷野蠻的管理手段,但需要採取高效的管理模式,使球員對紀律產生敬畏之心,在球場上不敢懈怠或退縮。

在戰場上,不敢前進的後果很嚴重,前後左右四個方向,除了前進都會被斬,前進慢了,也會被斬,只有奮力向前一條出路。在戰場上不努力,失去的是性命。

而在球場上,打醬油或者夢遊都沒有影響,既不會影響在球隊中的位置,收入也沒有影響,而且,還有退路,失敗完全沒有關係。

第三,高效的團隊合作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戚繼光研究過倭寇的特色,倭寇多是日本的沒落武士與浪人,他們從小練習倭刀,刀法嫻熟,單打獨鬥,明朝的士兵很難勝過。因此戚繼光針對性的提出鴛鴦陣長短武器配合作戰,要求士兵熟練掌握並應用到實戰。陣形非常實用,可以用於個人和行伍,也可以用於萬人對陣。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戚繼光非常重視士兵之間的配合和協同作戰,除了鴛鴦陣,他還提出了車、步、騎及輜營的協同作戰訓練方法。

鴛鴦陣剋制了倭寇的作戰優勢,不斷取得勝利,戚家軍自成軍起,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不但在對倭戰鬥中屢獲勝利,重視陣形作為戚繼光行軍作戰的特色,使得戚家軍從南打到北,未嘗敗績,讓戚家軍從明朝中末期打到明朝滅亡為止,身經百戰。戚家軍的勝利說明中國人同樣可以組織起來,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的強大力量。

中國的運動員個人素質很強,但在團體運動中很難取得好成績,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團隊合作。對於足球,就需要有效的組織和配合,也就是陣形。綠茵場上的陣形,和戰陣有異曲同工的妙用。

鴛鴦陣陣形以11人為一隊,剛好和一支球隊人數相同。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對敵時,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化陣形。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在足球賽場上,同樣有五花八門的陣形,有“四四二”、“五四一”等等,每個強隊都有特定的陣形,似乎中國隊還沒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特色。

在戰場上要求戰友們要捨生忘死,配合無間;而在球場上,為了贏得勝利,同樣需要隊友的無私配合。

能夠獨樹一幟,戰勝不可一世的倭寇,證明了只要才有正確的方法,沒有不可戰勝的敵人,中國人一樣可以組織的很好。更具體一些,就是採用嚴格的管理模式,同樣可以把一團散沙的士兵凝聚成強大的隊伍。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對抗倭寇可以明顯的看出,同樣是中國人,是否採取正確的管理方法,導致的結果完全不同——又沒有引入歸化人員。

在羸弱的明朝,都可以屢創佳績,何況當代。戚家軍可以做到,國足沒有理由做不到。

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缺乏鬥志昂揚的球員、紀律鬆散和協同能力欠缺,是中國國足屢屢失敗,難以取得佳績的主要原因。

在平倭鬥爭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戚繼光和戚家軍受到百姓廣泛的愛戴。例如台州戰役勝利結束,戚家軍凱旋而歸,台州百姓出城20裡去迎接慰勞他們,人們牽羊擔酒,夾道歡呼,頌揚著戚家軍的輝煌戰績。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中國國足以前取得較好成績時,人們也曾經夾道歡迎凱旋而歸的球員。假如能夠把兵法應用到球場上,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可以看到國足的輝煌。

〈參考〉

《紀效新書》

《練兵實紀》

〈完〉


從戚家軍的成功看國足的失敗

—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