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國歷史上漢唐皆有和親,為何兩宋寧願送錢送東西也不和親?

用戶69331504


和親、進貢都是我國古代中原王朝初期綜合實力弱,難以抵抗外族入侵所採取的外交策略。原因很簡單實力不行,抵抗不住外族入侵。目的就是化解、消除外族軍事威脅和行動,以利於積蓄力量。西漢初,和親外交策略持續了60餘年,到漢武帝時經過積蓄力量西漢國力已經遠超匈奴,漢武帝大舉進攻匈奴從而解除了背部邊境外族威脅。之後,西東漢對北方外族雖然也有和親,但多是拉攏安撫的意思了,所謂恩威並施吧。也就是說,實現與外族和平相處,主要靠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附之以和親等外交手段。宋朝就慘了,重文輕武的治國方略,導致軍隊數量雖然龐大,官兵素質卻不及北方外族,結果是既打不出去也守不住國土。一直到南宋滅亡都在靠進貢來苟存。之後的各王朝對外關係基本延用了漢或宋的模式。


海中生物




從“大國”心態看宋朝的不和親政策

傳統意識裡的“和親”,一般是指政權間因為政治目的而進行的聯姻。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是我們熟知的和親事件。事實上,在中國古代史上,存在著相當廣泛的和親現象,就類型而言,有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間的聯姻、割據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間的聯姻、割據政權間的聯姻、少數民族之間的聯姻、南朝與北朝之間的聯姻以及從現今來看屬於與外國之間的聯姻。就朝代而言,有漢與匈奴、漢與烏孫、孫吳與蜀漢、隋唐與吐谷渾、隋唐與突厥、唐與吐蕃、遼與西夏、以及後來滿蒙聯姻等等。無論形式怎樣變化,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即都是政治利益的驅動。縱觀整個和親史,兩晉、兩宋和明代無和親現象,在政治分烈的情況下,宋朝為什麼不與外族和親呢?宋朝為什麼能堅守住獨立的婚姻陣地?本文擬從文化和經濟方面分析其背景和緣由。

宋朝士大夫對與宋有衝突的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態度

一、外求謀和,內嚴守備,待機消滅之。 北宋宰相李昉持這樣的觀點:“……況天生契丹為患中國漢髙祖以三十萬之眾困於平城,卒用奉春之言以定和親之策,以至文帝奉之彌優,外示羈糜,內深抑損,而邊城晏閉,黎庶息肩,所傷匪多,其利甚溥矣。況獯鬻之性,惟利是求,倘陛下深念比屋之磬縣,稍減千金之日費,密諭邊將,微露事機,彼亦素蓄此心,固乃樂聞其事。不煩兵力可弭邊塵。此所謂屈於一人之下伸於萬人之上者也。伏望陛下裁之。”

欽宗時,開封尹程振對此也有類似的看法:“臣願陛下結以誠信而沮其謀,遺金帛而厭其欲,外務謀和,而內嚴守備。數年之後,國富民足,將選士勵車攻馬良,然後徐議大舉以刷吾恥,未為晩也。”…… 這些人沒有強烈地反對和親。

二、主張以物質厭其欲,反對和親、割地等認為有辱國格的事情。

富弼、賈昌朝是持這類觀點的代表人物。遼興宗宗真曾派劉六符等南下宋朝議割地、和親事宜,當割地的要求被北宋的談判代表富弼等人拒絕後,他們提出了與宋和親的要求。富弼藉口婚姻易生嫌隙而婉言拒絕:“結婚易生嫌隙,本朝長公主出降,齎送不過十萬緡,豈若歲幣無窮之利哉?……”

賈昌朝對和親的反對態度則溢於言表:“始昌朝館伴契丹使者,建言:和親辱國,而尺地亦不可許。朝議欲以金帛啗契丹,使攻元昊。昌朝曰:契丹許我而有功,則責報無窮,且以我市於元昊,昔尚結贊,欲助唐討朱泚,而陸贄以為不可。 後知吐蕃陰與泚合。今安知契丹不出此邪?於是命昌朝報使契丹,昌朝力辭。因奏此疏。”

三、主張因時制宜,其實質並不反對和親。

兩宋之交的胡舜陟明確表明了這一觀點:“臣觀漢唐以來禦敵之策有五:曰和親,曰守備,曰征伐,曰撫定,曰羈縻,皆因時而為之。和親、守備則施於敵國強盛之時,漢高帝是也;撫定、羈縻則施於敵國衰弱之際,漢宣帝、光武是也;至於征伐或施於強或施於弱,必先以中國富盛兵甲精銳,我有萬全之勢,彼有可乘之隙,然後可舉,漢武帝、唐太宗是也。今我國家承鉅奸誤,內侍持權之後,海內虛耗,帑藏空竭,軍律不振,士不為用……”同是兩宋之交的程瑀在奏狀中也如是認為。綜上所述,兩宋的士大夫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尤其是遼金)的態度是因人而異的。但終宋一朝,它是沒有和周邊民族實行實質意義上的和親的。那麼,兩宋士人對和親的態度又當如何呢?

宋朝士大夫對和親的態度

在宋代的文獻中,“和親”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聯姻,一種是和好。據分析,大多數文獻中的“和親”是和好、親善的意思。所以,僅通過文獻,難以全面把握宋朝士大夫對和親的態度。但終宋之際,並無和親的事實,由此不難判斷,宋代文人士大夫對和親的主流態度,即對和親持反對意見。

北宋是理學發端的時期,南宋是理學的興盛期,故而兩宋有不少士大夫把和親與倫理道德相對立,像上文提到的賈昌朝,就認為“和親辱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把“中國結婚夷狄”視作“自取羞辱”8兩宋以講天理和倫常為主要內容的理學的興起,使傳統的夷夏之防觀念深入人心。作為宋朝君臣,他們大多受狹義儒家道德觀念的束縛,很自然地把和親政策與倫理道德對立起來。所以,宋朝在與遼、夏、金議和時,寧可多給金帛,也不願嫁女和親。正因如此,在遼興宗向宋提出以和親、增幣代替割地的要求時,宋朝允許增幣,但拒絕和親。在宋仁宗及參與談判的大臣富弼等人的心中,割地無疑是喪權辱國,和親則大失體面,因此才以各種理由加以拒絕,最後使“契丹不復求婚,專欲增幣”。

宋人對於宋朝優越地位的強調

儘管宋朝的官方文書中對遼、金的稱呼比較客氣,一般稱之為“北朝”、“北人”,但宋朝絕大多數士大夫骨子裡是鄙視遼、金的,在他們的著作或文章中稱遼人或金人為“夷狄”、“虜”、“獯鬻”。如宋朝的彭百川在《太平治跡統類》中說:“月辛丑,上訪宰臣以靈武事宜,參知政事李至上疏略曰:夷狄狡詐,古聖人置之度外,何必竭膏血較勝負?”北宋名臣包拯也曾向仁宗上疏:“方今不患乏材,但患不能用爾。緣雄州最為控扼重地,尤不當輕授事機,少失,雖悔何及?且戎虜之性詭詐萬狀,殊不可測。今既無名構是釁隙,故必有為之謀者,可不熟慮而預防之哉?”趙普在諫議宋太宗時也用輕蔑的語氣說過:“伏覘二月中,忽降使臣差搬糧草及詳敕命知取幽州。而後雖聽&<4871;音,未聞成事,稍稽克復,俄及炎蒸,師老民疲,實増疑慮。伏念陛下聖略神功,舉無遺筭,平取浙右,力取河東,十年之間遂臻康濟。蠢茲獯鬻,誠非我敵。蓋遷徙鳥舉難得而制,自古帝王置之度外,任其隨逐水草,皆以禽獸畜之。伏料聖明何足介意?”

還有的文人士大夫用陰陽觀念來比擬夷狄與中國勢力的消長。如大宋《宣和遺事》開篇即言:“中國也,天理也,皆是陽類;夷狄也,小人,人慾也,皆是陰類。” 鑑於以上的文化背景,宋朝大多數士大夫自認為是“文化大國”,因此,不可能從文化上認同遼、金,視遼金為蠻夷,焉能嫁女於彼?張正明先生認為,“和親發生的兩個軟條件”,第一個是“政治分裂狀態”,第二個軟性的歷史條件是“沒有強烈的此貴彼賤的民族偏見”。民族偏見強烈時,認為與夷狄結親是奇恥大辱,寧可賠錢也不能賠夫人,當然是不會去聯姻的。除了上述的文化因素,宋人對德治的迷信以及宋朝的經濟實力都有助於理解宋朝為什麼不與少數民族政權和親。

宋人對德治的迷信

趙普在《上太宗請班師》中寫道:“前代聖帝明王無不置於化外,任其隨逐水草,皆以威徳御之。” 足見,在一代名臣趙普的意識裡,德治佔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同為北宋士大夫的田錫在《上太宗論軍國要機朝廷大體》中指出:“然自古制御蕃戎,但在示之以威徳。示之以威者,不窮兵黷武,不勞人費財;示之以徳者,比之如犬羊,容之若天地,或來朝貢亦不阻其歸懷,或背驩盟亦不怒其侵叛……” 此後,孫覺在《上神宗論自治以勝夷狄之患》中也說:“蓋陛下新即大位,夷狄未見威徳,故敢或為侵侮以窺我邊。朝廷整飭戎備,選置任使,未為失計也。”宋朝的文人士大夫在傳統儒家文化的薰陶下,認為王者要以德服天下,只要王者的德行修煉到很高的程度,蠻夷也會來歸附的。宋儒對德治的認可甚至達到了迷信的程度。這一方面會督促皇帝注重德行,愛憐百姓,營造海內繁榮昌盛的局面;另一方面,這種迷信也會使宋朝的皇帝和大臣們過於“重內輕外”,以致於成為加強武備、抵抗侵略的無形障礙。

宋朝經濟實力的決定作用

宋朝的強大的經濟實力無疑是支撐宋人“尊嚴”的關鍵因素。歲幣雖是一項負擔,但較交戰時的軍費,不過百分之一、二。如,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王旦言:“國家納契丹和好以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雖每歲贈送,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富弼在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所上《河北守禦十二策》中,指出澶淵之役時:“驕敵深入,直抵澶淵,河朔大擾,乘輿北幸。於是講金帛啖之之術,以結歡好。自此,河湟百姓,幾四十年不識干戈,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宋朝每年送給遼的歲幣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據此推算的話,宋朝的國民收入當為付出歲幣的數十倍,那麼,宋朝在經濟上也算是“大國”了。以這樣數量的銀兩換來國內的和平和人民的安居樂業,對宋人來說是非常划算的。考慮到當時的時勢,宋朝的這種“以銀兩換和平”的舉動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另外,據日本學者日野開三郎的研究,宋朝的絹產量很大,每年付給遼的30萬匹絹約相當於東南越州一地的年產量。至於銀的產量則比較少,所以,每年付給遼的20萬兩白銀,在後期造成了財政上的問題。但是,通過官方對遼榷場貿易的經營,宋政府每年對契丹貿易上的出超,可收回付出銀兩的十之六七。這在宋朝的文獻中早有反映:1122年(宣和四年),宋昭論榷場時指出:“……蓋祖宗朝賜予之費,皆出於榷場。歲得之息,取之於虜,而復以予虜。中國初無毫髮損也。比年以來,榷場之法寢壞,遂耗內幣,臣願遴選鍵吏,講究榷場利害,使復如祖宗之時,則歲賜之物不足慮也。”這樣算來,宋朝實際付出的銀兩數目不是很大。考慮到宋政府的賦稅、海外貿易等的收入,它付出的歲幣肯定不會對國民經濟造成威脅。

綜上所述,宋朝沒有實行和親政策主要是由朝野人的“重華夏輕夷狄”的思想決定的,經濟實力的強大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這樣看來,有宋一朝,沒有和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奇怪”現象也是可以理解的。

宋朝由於自己的民族偏見,不屑於和外族和親,一定程度上,和當時宋、遼、夏(金)三足鼎立的局面分不開。三個政權勢均力敵,彼此都不能置對方於統治之下。由於宋朝的恰當的對外政策,也沒有出現遼、夏聯合攻宋的情況,當然,這與宋朝不可忽視的軍事實力也是分不開的。

然而,用“大歷史”的眼光來看,宋朝的文化優越論以及在其影響下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統一體的形成是不利的。客觀上,宋朝的鄙視周邊民族的文化心態,延緩了民族融合的進程,對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造成了負面影響。當然,歷史不能假設,試想如果宋朝沒有民族偏見,像漢唐那樣與少數民族政權實行包括和親在內的種種文化交流,那麼,“華夷之防”或許就不會在後代得到大發展,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應該會更強。


金山萬丈


不管是評書演義,還是戲曲影視,都把宋朝塑造成弱宋。楊家將、岳飛等歷史悲劇,更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只要是中國長大的中國小孩,沒有一個不知道的。但是,實際上宋並不是人們眼中的弱宋。宋無論在經濟上還是軍事上,以及在文化上都不弱,而且,在科技上還是遙遙領先的。文化上就不用說了,唐詩宋詞,唐宋八大家,書法、繪畫等,都有卓越的成就。科技上,不僅有火銃,還沈括《夢溪筆談》科學鉅作。不僅有很多關於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等記載,還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記載凹面鏡成像的實驗。照相機最初的原理。可惜,沒實施出來,不然,中國是第一個造出相機的國家。在經濟上,雖然,陸上絲綢之路斷絕了,但是,海上絲綢之路,相當發達,最遠到中東波斯等地。宋的GDP佔全世界85%以上,(GDP是根據現代的概念換算出來的)。軍事上,好像是聽到的是敗績多,其實不然,宋的勝率是70以上,不然,早被滅國了。宋的敗績,都是因為每次打仗,都是按照皇帝的旨意在排兵佈陣,即使皇帝沒在現場,也必須按照皇帝的來。所以,才有這麼多敗績。其實,宋的軍事很強的,就舉一個例就能說明,著名的澶淵之盟,就是在打贏的基礎上籤的。雖然,賠了點款,但是,打贏了。這說明了宋的戰力並不差。你說就這一次而已,並說明不了什麼。那我就再說一個吧,宗澤,一介文官,也打敗了遼軍。岳飛更不要說了,要不是那十二道金牌,說不一定幽雲十六州就收回來了。文武兩個例子都有了,就不用再舉例了吧。所以,宋的軍力並不差。就是因為宋的軍力不差,本來可以打贏的,何必去和親呢?再說,宋的經濟相當發達,順便說一句,宋已經從小農經濟,進入商品經濟社會。這是進入資本主義最重要要素之一。在發達的經濟條件下,賠點錢算什麼,何必再去搭上一個所謂的公主呢?送誰家的孩子過去,誰都會心疼。更不要說皇帝的孩子了。所以,宋不和親很正常。還有,估計壓根都沒想過用和親的方法來解決。能用其它方式解決,何必呢。


水人和


和親作為一項外交手段,在歷代王朝並不鮮見,可以說和親的政策具有一定的積極性,畢竟外交併非只用刀劍,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國內外環境下,採用相對懷柔的對外政策,有利於緩解民族矛盾,加強中原王朝與周邊國家的交流溝通,穩定國內形勢。

在這一點上,不僅是中原王朝,歷代少數民族政權也往往會採用這種方式以穩固政權,比如西夏與遼的和親,就是為了尋求外援,緩解北宋的攻勢。

和親政策在漢、唐時期比較普遍,而到了宋代卻幾乎從來沒有聽聞,哪怕每年提供大量歲幣。

當然後面還有一個更狠的朝代,也同樣是對和親政策嗤之以鼻,這個我們今後有機會再詳細瞭解。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宋代堅決抵制這種外交手段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有宋一代,雖然對外軍事接連失利,但作為漢族政權的延續,其骨子透漏著優越感,將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視為蠻夷,這點在宋代流傳下來的文字中可以深刻感受到。

“建信侯冒頓殘賊,不可以仁義說,而欲與為婚姻,何前後之相違也!......蓋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未聞與為婚姻也。——《資治通鑑》”

試問天朝上國又怎能與夷狄通婚,在他們看來公主和親乃是極大的侮辱,打不過你,我可以給你錢,但是想讓我嫁女兒,對不起,看不上你!

程朱理學的影響

程朱理學在當時被認為是正統思想,其重“禮”的觀念深入人心,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嚴格遵守著封建禮制,而這其中的一條就是倫理道德。

而在當時的士大夫看來,蠻夷之人不尊教化,毫無倫理道德觀念,這與他們從小接受的薰陶完全是格格不入。

將皇室之女下嫁不尊禮制之人,有失體面,甚至明文禁止異族通婚。

經濟實力過於強大

我們都知道,宋代十分有錢,我說的十分恐怕我們現在都想象不到,宋朝的繁華讓周邊異族歎為觀止。

所以,宋代雖然軍事不利,但是卻可以以歲幣的方式謀求和平,而這些錢對西夏、遼、金來說已經十分龐大,但是對於宋朝來說依然是綽綽有餘。

當然,這種方式也有很大的弊端,雖然避免了士兵傷亡,減少了戰亂之苦,但同時也造成了兵將不善戰,軍隊吃空餉等諸多問題。

考慮到社會輿論

我們知道在宋朝時期已經出現了報紙的雛形,人們已經可以通過這種新的事物瞭解國家方針、邊疆形勢,言論上高度自由。

普通民眾越是瞭解的越多,越是對朝廷不滿,接連的對外戰爭失利,常年的歲幣,以及對於收復失地的渴望始終給他們帶來巨大壓力,民眾開始感受到屈辱,開始逐漸對朝廷不滿。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朝廷再採納和親政策的話無意會引爆一枚炸彈,很可能造成社會動盪。

周邊勢力並無強烈需求

宋代可以說是中國曆代周邊環境最為惡劣的朝代,基本上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都集中在了宋代。

這些朝代的掌權者都具有一定的實力,同時具有南侵的野心,和親對於他們來說可有可無,但是絕不會影響他們的國家政策,他們始終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問題。

既然宋國朝廷堅決反對,那麼他們也不會過於強勢,在他們看來,一個女人的價值遠遠比不上每年如此之多的歲幣,完全沒有必要為這種小事與宋國不睦。


宋代雖然積弱,但不和親這點我還是十分欣賞,在他們看來漢民族的氣節高於一切,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岳飛,會有文天祥,會有崖山君民集體殉國,可惜生不逢時,只能徒留一聲嘆息。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一些觀點,不當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我是葭月螢火,一個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如果喜歡我的話也可以點贊或關注,謝謝!


葭月螢火


漢唐和親,是以強示弱,求得周邊民族的心悅臣服;兩宋若以公主和親,只能純粹示弱,適得其反。

中國兩千多年帝國曆史,以漢唐歷史最為強盛。這段歷史奠定了中國版圖和漢文化的根基,否則中國也會象當今的歐洲。

這樣說,並不否認兩宋的歷史地位。歷史的過程後人可以任意談論,然而個人處於某個過程的時候,完全由不了自己,別說是小人物,哪怕是大人物,亦要遵從歷史和自然規律。

因此,無論歷史、現代還是將來,和親的手段必以強方為主,"弱國無外交",弱勢一方要麼攀附,要麼臣服,不可能與強者平起平坐。



一夫82


宋朝為什麼不和親呢,其實原因非常簡單,遼朝這種大國,不屑於當宋朝女婿。而天天盼著當宋朝女婿的國家,如國書裡天天叫舅舅的于闐、喀喇汗這些邊疆國家,宋朝又划不來跟他們搞和親。就這麼簡單而已。 有一個宋朝宗室女嫁遼興宗之子的情況。就這種佔不上便宜的和親,宋朝拒絕那是很正常的,我女兒嫁給你兒子,我跟你就是親家,我佔不上輩分上的便宜,輩分上的便宜佔不到了,外交中我們就成了平輩兒,所以我拒絕,就這種道理。雖然這種道理,現代人可能會覺得非常無聊。


芝麻談世界


說過多次,金銀絲綢茶鐵日用品更實惠!漢唐再強大,不如宋朝富有天下!用錢辦到的事,沒必要搭上自家公主!宋朝國策就是金錢外交,拿錢免災。聽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就不奇怪宋詞滿天飛了!


仁者二人


你想和親人家還不願意接受呢。


甲乙丙丁戊


很簡單的道理,和親也要有資本。如古代的政治連姻,講究門當戶對。遊牧民族也知道狼不會與羊同行。而宋國只是金國一個臣皇帝罷了,比兒皇帝好上那麼一點。漢匈之間,則是約為兄弟,即使是匈奴最囂張的時候,給漢朝的國書也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


汜水之陽


簡而蓋之:漢唐開放對和親無所謂,宋朝錢多無所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