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皇帝的兒子地位應該最尊貴,為什麼清朝有些皇子被過繼給其他王爺?

北山錄


說皇帝的兒子地位最為尊貴確實有些以偏概全了,並不是所有的皇子都有非常高貴的身份。

清朝時期,皇子的身份的高貴程度,主要還是看兩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生母及其母家的地位。

這一點在康熙朝時期最為明顯。康熙的皇次子胤礽,因為生母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又背靠著赫舍里氏家族的勢力,剛一出生就被封為太子;十阿哥胤䄉,也是因為生母是溫僖貴妃鈕祜祿氏,親姨姨是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親外公是康熙初年的權臣遏必隆,再加上朝中還有一位重臣舅舅阿靈阿,地位自然不會差。

相對應的是八阿哥胤禩,生母是辛者庫出身的良妃衛氏,出身非常的卑微,自然地位也就非常的低賤。

第二,就是皇帝對將其冊封的爵位。

乾隆皇帝的繼皇后所生的十二阿哥永璂,由於非常不招乾隆皇帝喜歡,至死沒有被冊封任何爵位,地位連個普通妃子所生的皇子都不如。

相對應的是乾隆皇帝的五阿哥永琪,儘管母親的身份不算高貴,起初只是個貴人,但是乾隆皇帝非常喜歡永琪,年紀輕輕就將其封為了親王,地位自然要遠超過十二阿哥永璂。

清朝是皇權極度專制的朝代,即便是皇帝的兒子,那也是君臣有別,看的還是爵位和出身,況且,皇室宗親之中,還有一堆“鐵帽子王”和各種其他的親王郡王,所以說皇帝的兒子身份都是最高貴的,這必然是有些偏差的。

皇帝將自己的兒子過繼給其他旁支的王爺,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政治目的,為了朝局的穩定和皇權的穩固。

首先,皇帝將皇子過繼給其他旁系親王,為的還是加強對於皇室宗親的管控。

清朝的宗室不同於明朝的宗室,特別是在清朝前期,滿洲的王公貴族特別是旗主貝勒們有著很大的權力,儘管經過康雍兩代帝王的不斷改革,王公貴族的權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但是其在八旗內部依然有這非常的強的影響力和領導力,這本也就是由八旗制度的根本所決定的。

所以在已經故去的王公貴族,特別是級別很高的諸如“鐵帽子王”、親王這一級別的宗室去世,並且沒有留下子嗣的情況下,將皇子過繼過去襲承爵位,同時可以繼承其財產,更重要的是繼承對應的旗營人口的控制權,可以藉此將權力進行回收,以更好的統御八旗,維繫皇權的穩固。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雍正元年(1723年),皇太極之子碩塞家族的和碩莊親王世系,在老莊親王博果鐸去世後,雍正主持,將康熙的皇十六子胤祿過繼給了博果鐸,進而襲承了和碩莊親王世系,從而將這個親王世系劃歸到了康熙子孫血脈之中,也就拉近了與這個世系的距離關係,以更好的進行管理和統治。

其次,皇帝將自己皇子過繼出去,也是為了保留爵位的世系名號,以示對於該家族世系的尊重,這也是一種懷柔政策。

乾隆皇帝將自己的幼弟、雍正皇帝的第六子弘曕,過繼給了自己叔叔、康熙的十七阿哥、果親王胤禮,之後,還將自己的第四子永珹,過繼給了自己的另一位叔叔,康熙的十二子、履親王胤裪。

這兩個親王世系都是雍正朝時期才有的親王世系,與乾隆皇帝關係比較近,並且這兩位親王與雍正、乾隆的關係都是非常的交好,所以在乾隆皇帝用這樣方式,保留下的是兩位叔叔的親王爵位名號,以供後人膜拜,一方面是這是對其功勞政績的肯定與褒獎,另一方面,也是樹立自己仁君的品德榜樣,在親王貴胄之中留下美名。

再次,就是為了立嗣的需要了。

這種情況也就只出現在了雍正朝時期。雍正將自己的第三個兒子弘時過繼給了已經受到懲罰,被削宗奪爵、圈禁致死的康熙皇帝的八阿哥胤禩,目的就是為了將弘時驅逐出宗室,為將來乾隆皇帝弘曆的繼位排除干擾,也為乾隆皇帝的執政掃除障礙。

綜上所述,皇帝將皇子過繼給其他的旁系王爺,目的還是為了朝局的穩定,以及自己皇位的穩固,所以,這些都是帝王為了加強統治,鞏固權力基礎的政治統治方式。


雍親王府


清朝的幾位皇子過繼,不同時期有明顯的不同。

前期雍正帝把十六弟允祿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其一有奪取遠宗鐵帽子王的意思,雖然雍正不承認;

【雍正帝劇照】

其二就是給跟隨自己的小弟的酬勞,當初九子奪嫡,除開年紀小的弟弟們不說,年長的十三十六兩位弟弟緊跟自己的腳步,當然要給酬勞,十三阿哥胤祥封怡親王,世襲罔替,就不好再封十六阿哥允祿為鐵帽子王,雍正夠意思啊,奪一個最弱的遠宗莊親王的鐵帽子王,再弱也是鐵帽子。

之後過繼的明顯是因為皇室近宗的絕嗣率太高,為了支撐近宗而過繼。

清代皇室的遠宗和近宗怎麼區別呢,在雍乾時代,就以康熙以下的皇室為近宗,康熙以上的皇室就是遠宗了,細細看一下,就知道,康熙以下的近宗並不興旺,遠沒有遠宗子孫旺盛。

【乾隆帝劇照】

康熙還特別規定了近宗的子孫起名的規則,近宗子孫起名字都按字排輩,遠宗並不需跟隨近宗起名字,乾隆時期又定了幾代,到了嘉慶更是規定近支子孫名字必須由他欽定。

知名阿哥永琪的兒子綿億就因為給兩個兒子起名字沒有按照近宗規矩起,被嘉慶嚴厲申斥並勒令改名字。嘉慶說:奕字輩下一字用絲字旁是純皇欽定的,綿億你應該遵守的,你卻給兒子私自取名用金字旁,你自己把你自己當遠宗看待,和近宗疏遠,也別怪朕不把你當親侄子看。訓斥後又把綿億兒子的名字都從金字旁改為絲字旁,因為這事,綿億到底吃了掛落,在嘉慶朝並不得志。

【嘉慶劇照】

最重要的是,不允許遠宗過繼給近宗,其實就是皇帝要保證近宗的血脈的繁衍,不能被遠宗給淹沒了,說白了,還是近宗生育率不好,絕嗣率又高,才讓皇帝有危機感。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皇帝的兒子地位應該最尊貴”,這句話是不準確的。與臣子比,皇子當然是尊貴的。但是在皇族內部,就是另一回事了。

皇帝的兒子裡只有一個可以繼承皇位,但除了康熙曾經立太子之外,其他各朝都是秘密建儲制度。即使大家能夠猜出來繼承人,他也沒有太子的封號,最高的爵位也就是親王。

清代皇子的封爵不是隻看血緣,還要考核,當然這個標準是在皇帝心裡。所以皇子中被封為親王、郡王、貝勒都是可能的,一些犯錯誤或被嫌棄的,可能更低,甚至開除宗籍。總體上並沒有書面制度化的東西。

同樣爵位,或爵位相近,還要看宗室輩分,不能亂了禮數。

宗室之間的過繼,是為了延續香火,不斷祭祀,實際上也是一種政治平衡和消化。所以部分皇子被過繼出去,一般來說都是能夠繼承個比較高的爵位。

如雍正將十六弟弟允祿承繼莊親王爵位,這是個世襲罔替的親王。

如乾隆將弟弟弘曕出繼十七叔果親王允禮。

如乾隆將兒子永珹、永瑢分別出繼履親王允祹、慎郡王允禧。

如道光帝將五子奕誴過繼惇親王綿愷。

清後期這種事情就沒有了,因為皇帝自己都沒兒子或只有一個,反而需要過繼別人的兒子來繼位。而宗室之間的過繼,還是一直存在的,但需要由皇帝批准才行。


幾葦渡


過繼立嗣在古代是很尋常的一件事,皇家也不例外。晚清的光緒帝、宣統帝都是從宗室旁支過繼而來,而清朝更多的是皇帝子嗣出嗣給宗室旁支。在古代,絕嗣之後選子侄為嗣合乎法統,而皇家的情況目的性更強一些。

皇子被過繼旁支,不外乎兩個原因:

  • 第一,側面否定了其繼承大統的資格;
  • 第二,對於宗親的褒獎與肯定。


歷代由於對儲君之位的爭奪,手足相殘的事情數不勝數,即便到了清朝,其初期仍舊發生了慘烈的“九王奪嫡”。所以雍正朝以後,實行秘密立儲制度,不再公開設立儲君。這一時期,想判定哪個皇子能成為儲君非常難,但如果想看哪個皇子不能為儲卻有個法子——有沒有被過繼出嗣。

古代尊奉的宗法制繼承規則裡有一條叫做“有子立子,無子立嗣”。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男嗣繼承,就從自己的子侄中挑選繼承人立為嗣子。嗣子以嗣父為父,不再以生父為父。


皇子若被過繼給旁支宗室為嗣,那就等於不再是皇帝的兒子,而是其嗣父的子嗣,將來繼承嗣父爵位產業、主持嗣父的祭祀等。比如雍正帝胤禛,就將謙妃所生的幼子弘曕過繼給了絕嗣的果親王;將齊妃所生的弘時過繼給了死對頭允祀,並且削去了弘時的宗籍。

無論如何,皇子被過繼出嗣,雖然表面上能夠直接更快繼承爵位,實際上卻是被剝奪了繼承大統的資格。

而皇帝將自己的兒子過繼給宗親,有時候也是一種褒獎。一般來說能夠得到皇帝過繼親子的宗親諸王,其身份都相當貴重。比如之前的果親王允禮,以及後來得乾隆皇帝過繼親子永珹為嗣的履親王允裪(蘇麻喇姑養大的那位)。

總而言之,皇帝不會無緣無故將自己的親兒子過繼給宗室裡的其他人,更多都是出於朝政考慮。尋常宗室若是絕嗣,皇帝一般都是從宗室子弟的子嗣裡為其立嗣,畢竟皇帝的兒子都是用來挑選繼承人的,像是雍正帝、乾隆帝本身子嗣就不是很多。


澹奕


清朝有些皇子過繼給其他王爺,簡單來說,有義利兩方面的原因。

從義的角度,興亡繼絕是仁德的表現,如果王爺沒有後代,就要絕嗣,對其家族來說,爵位與俸祿資產都會受到極大影響,皇子出繼其為後,這些王爺在宗法上就有了後代,其家庭與家族的利益都會得到保證,當然,從其本身家族中挑人也能實現這個目的,但這支王爺世系必然會逐漸邊緣化,而相對身份尊貴的皇子出繼,則能基本上保持這支王爺在政治上的地位。

從利的角度,皇子本身當然尊貴,但不必然意味著天然有爵位有財產,出繼其他王爺,爵位財產都是現成的,對皇子來說也是好事,比如果親王允禮家產非常豐厚但沒有後人,乾隆帝就特意讓小弟弟弘瞻出繼,這無疑是調劑弘瞻,對皇帝本人來說,本來要從自己支配的蛋糕中分給皇子,這樣操作卻可以慷其他王爺家族之慨,這筆帳算得過來。


談古論金


簡單來說,皇子地位高不高,得看皇帝的態度,過繼皇子則是出於政治經濟目的。

從血統來說,皇子是皇帝的兒子,地位自然是最尊貴的,但這取決於皇帝對他們的看法,如果皇帝對某個皇子有意見,他的地位恐怕高不到哪去。

皇帝對皇子的看法取決於很多方面,有生母及其母家地位,有皇帝對皇子生母的寵愛程度,有皇子本人的能力等等,不過皇帝對皇子的看法並不是過繼的標準,有的皇子不受寵,地位不算高,過繼給宗室;可有些皇子很受寵,地位很高,皇帝也將之過繼給宗室。

從目的上來說,皇子過繼都是皇帝有需要,要麼是想籠絡這個王爺,以示恩寵;要麼是想慨他人之慷,給自己兄弟兒子謀個好爵位自己又不花錢;要麼是明確告訴這個兒子皇位與你無關,給你弟弟讓路······

清朝的宗室力量是比較強的,雖然清朝並不給予宗室實封,但是俸祿是少不了的,而且宗室都居住在京城,靠近最高權力中心,往往兼有官職,再算上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和清朝從部落聯盟時代遺留下的王公議政權等等,清初宗室頗有影響力。

不過清朝是我國曆史上皇權最集中的朝代,這種宗室力量經過順治、康熙兩朝的削弱,到雍正時期已經很微弱,皇帝對宗室的管理干涉是比較順手的,就算是世襲罔替的親王,皇帝想讓誰替就讓誰替,比如雍正就把自己的十六弟允祿過繼給了莊親王,繼承莊親王爵位,莊親王雖然沒有親子,但有好幾個親侄子,直接塞個皇子無疑是皇權體現。而允祿表面上沒有參與九子奪嫡,實際上還是支持雍正的,這樣才能摘到桃子,不然以他的排位,要熬到乾隆年間才有親王,還絕不可能是世襲罔替的。

乾隆過繼兄弟兒子比父親更爽快,他的六弟弘曕被過繼給了十七叔果親王允禮,四子永珹也被過繼給了十二叔履親王允裪。

過繼弟弟是為了籠絡宗室,過繼兒子則是為了給五子永琪鋪路,可惜乾隆太能活了,永琪被他熬死了,這個打算落了空,乾隆只好另尋繼承人。


平沙趣說歷史


皇帝的兒子在外人看來那該是多麼風光啊,一生下來不但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著如此這般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地位崇高,金口玉牙說一不二,見面臣下都得尊稱一聲“爺”,想想都覺得爽。其實事實並非如此,皇子也有許多的無奈與痛苦。


“幸福皇子”到底有哪些煩惱

  • 嫡庶尊卑有別

在紫禁城這個制度嚴明、等級森嚴的地方,皇子自然也有著三六九等,並非像人們想的那般皇子就是一概而論的皇帝之子,大家都一樣不會有什麼差別。首先,皇帝的正妻皇后的兒子地位肯定是最高的,畢竟人家是由萬乘之尊的皇帝和後宮身份最高的皇后所生,血統比其他兄弟都要更加高貴,身份地位也就自然高人一等了。比如說康熙爺就對他的嫡子胤礽十分偏愛,生下來沒多久就被康熙立為了皇太子,毫不費力地得到了其他弟弟夢寐以求的儲君之位,要不是他自己不爭氣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恐怕皇位後來就輪不到雍正了。


  • 生母的出身地位、受寵程度

老話說的好,“子以母貴”,皇子一生下來長的都一樣,白白淨淨都那麼可愛,但是他們的母親就不同了,不僅與皇帝的關係有親有疏,承受的恩澤也是有厚有薄,這樣一來自然是最得寵的那位妃嬪所生的兒子最受寵愛,地位也最是尊貴了,相反,若是妃嬪不得皇帝重視,那麼她所生的兒子也必定是無人問津,何談地位呢?


這裡最典型的怕就是老八胤禩了,胤禩的生母是康熙的良妃,原來只是辛者庫的一個包衣奴才,只是因為受到康熙寵愛地位才一步步上升,最終成為“五妃之一”,但儘管是這樣,後來康熙命諸大臣舉薦太子人選的時候,見大臣們紛紛有意於胤禩而他又不想讓胤禩當上儲君,就拿胤禩生母的出身說事:“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賤,宜別舉”。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即使皇子既是嫡出,生母又得皇帝寵愛,日子也不一定好過,萬一碰上道光這種皇父,摳門到家,宮裡不過年過節都沒肉吃,日子怕也是不好過。

皇帝為何要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過繼給親王

  • 親王已逝又沒留下兒子且親王地位高

皇帝把兒子過繼給那些親王,前提是親王都去世了,但是卻沒有兒子繼承香火,絕戶!只能過繼別人的兒子給他來延續門庭,承繼家業。從來沒聽說過哪位王爺在世,自己有兒子皇帝還強行送兒子上門的。 除此之外,這些皇帝過繼兒子過來的親王要麼地位很高,有的甚至還是皇帝的長輩,比如題主所說的乾隆就做主把弟弟弘曕過繼給了叔叔果親王允禮。由於和皇帝關係比較親近,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假如只是隨便指派一位宗室子弟過去便不太恰當了,因此只能從自己的兒子裡選。



  • 拉攏宗室人心

皇帝把自己的親兒子都過繼出去給了親王,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榮耀,足見對他們那一系的重視,這當然也是在拉攏人心,讓自己的皇權更加穩固罷了。所謂虎毒不食子,看來這句話對皇帝不適用,他們要是狠下心來連親兒子也下得了手,說送人就送人,絕不含糊。

  • 送出去的兒子皇帝不喜歡

有時候皇帝也不是隨心所欲想幹嘛就幹嘛,要是妃子生的兒子因為脾氣秉性、人品、才幹等原因他不喜歡,他就不能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往馬路邊上一扔就算了事,或者直接下令“斬立決”。一來這樣顯得自己太過寡情薄意,二來也畢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置他們於死地這種事皇帝還是幹不出來的,因此尋找一個恰當的時機把他們送人就是一個重要的解決途徑。這樣做之後皇帝尚能聊以自慰,畢竟送給的是親王,日子又不差,依然是宗室成員,待在王府裡和養在紫禁城裡又有什麼差別?


道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送給了他過世的弟弟惇親王綿愷自己的一個兒子,奕誴。皇五子奕誴這個兒子道光歷來就不喜歡,他調皮搗蛋,甚至往老師的茶壺裡撒尿捉弄老師,史書記載“屢以失禮獲譴”,如今送走了也就眼不見為淨了。 得到多少就要承擔多少,這句話真沒說錯,身為皇子得到了人前的顯赫和大多數情況下的優裕生活,就要承受自己隨時會被送人的風險。


棍哥觀史


清朝皇帝過繼皇子給絕嗣的近支叔伯、兄弟為嗣,承襲叔伯、兄弟的爵位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對於叔伯、兄弟的肯定。對於絕嗣的叔伯、兄弟,皇帝把親兒子、親兄弟過繼給其為嗣子,這本身就是一種恩典、一種肯定、一種褒揚。也等於是明確告知天下,皇帝對這位叔伯、兄弟是非常喜歡或器重的。要知道,那可是皇帝的親生兒子,成為某位王爺的兒子了,難道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如清聖祖十七子果毅親王允禮,因為絕嗣,他的爵位就是由清世宗幼子弘曕承襲的,這等於是清高宗對十七叔允禮最後的恩典,是一種特殊的肯定和褒揚。



二、\t對於那些皇帝不預備作為繼承人來培養的兒子,過繼出去實際上就是否決了這個兒子的皇位繼承權。這樣既可以讓這個兒子能獲得一個個較高的爵位,算是失去繼承權之後,物質上的一種補償,還可以減少諸子奪嫡的風險。因為清朝皇子過繼出去基本都是過繼給近支的親王,承襲的也基本都是郡王、甚至親王爵位。而庶出的皇子,初封親王、郡王的並不多。只要不是野心勃勃之人,對於這些皇子而言,被過繼出去也未必不是好事。既可以遠離權力鬥爭,又可以獲得優厚的政治、經濟地位。更何況,過繼出去只是名分的變化而已,血緣關係擺在那,皇帝老子、兄弟不見得因為過繼出去了就不認這個兒子和兄弟了,無非換個稱呼罷了。當然,清朝皇帝過繼出去的皇子之中沒有嫡子,因為嫡子是有特殊含義的,因而不在此列。



三、\t皇帝對於自己比較中意、且沒有野心的兒子、兄弟的一種變相的獎勵。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清聖祖第十六子莊恪親王允祿。這位庶出的皇子,如果不過繼出去,頂了天也就混個親王,後世代代降襲,最後只能落下個鎮國公的爵位。但是,他四哥清世宗卻硬生生跨過承澤系的小宗旁支,以過繼的形式送給了他一頂世襲罔替的鐵帽子。這頂鐵帽子可不是一般的帽子,整個清朝二百餘年,也就十二頂不用降襲的鐵帽子而已,而親王鐵帽子只有十頂。他十三哥胤祥為了四哥上刀山、下火海,到最後也不過就得了這麼一頂鐵帽子而已,可見這是多麼厚重的封賞。



大致就是這麼個情況了。歡迎補充!


農民工歪說歷史


首先,皇子肯定是尊貴的。

作為嫡支,哪怕光頭皇子也比鐵帽子王更有政治經濟優勢。不過,現實中依舊存在皇子地位差距,母族身份地位,自身能力,皇帝喜歡與否,都導致一部分皇子地位低下。

其次,皇帝為何要過繼兒子出去?

你傻了嘛?

滿清是八旗制度,依據皇太極當初的公開盟誓所言,宗室哪怕犯罪也只能處理本人,名下兵馬牛錄也要分給本人沒犯罪的子弟,大汗也不能隨意併吞。

所以,康熙一直在不斷削弱下五旗旗主的兵馬勢力。由於康熙當政時間長,兒子多,公然分封兒子到下五旗分領牛錄,各旗旗主、王、貝勒、貝子、入八分公等統兵宗室實際已無法反抗這種搶劫行為的能力。

雍正元年,莊親王死,無嗣,雍正用自己的16弟過繼給莊親王博國鐸,生生奪去世襲罔替莊親王體系及其兵馬財富與鐵帽子。


四川達州


這樣做至少有三個好處。第一是讓不能繼承皇位的皇子及早退出皇位爭奪,避免兄弟相殘;第二是讓遠支王族變成近支,拉近他們與皇帝之間的關係,保障皇位穩固;另外還有極少的情況是可以讓皇帝信任的兒子或是兄弟獲得更高的爵位。分別說一下吧。

首先就是讓無法繼承皇位的皇子及早退出皇位競爭,避免兄弟相殘、奪嫡鬥爭。

(弘時)

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是此後清朝一直嚴加防範的。於是自從雍正即位以後就採取各種措施保證皇位順利過渡。最著名的就是設立秘密建儲制度,把傳位詔書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而不直接公佈。同時,雍正也率先做了將皇子過繼出去的舉動。雍正四年二月,雍正將皇三子弘時過繼給自己的政敵允禩。雍正即位之初,為了穩住八爺黨,將允禩提升為和碩廉親王,但此後一直不斷找他的麻煩,雍正四年正月已經被革去黃帶子(取消了宗室身份)。雍正把弘時過繼給允禩,其實是剝奪了這個兒子的宗室身份。這是明顯的貶斥。隨後不到一個月,允禩就被改名“阿其那”,幾個月後死於禁所。弘時也在雍正五年被正式削去宗籍,不久鬱鬱而終。

(榮親王永琪)

當然,雍正這樣狠命打擊兒子的畢竟是極少的個案。一般把皇子過繼出去還不至於這麼慘。乾隆曾在乾隆二十八年將自己的四子永珹過繼給自己的十二叔履親王允祹為後,降級承襲為履郡王。而永珹過繼出去之時正好是乾隆封五子永琪為和碩榮親王,已有傳位之心,此時皇長子永璜、皇次子永璉、皇三子永璋都已早逝,將皇四子永珹過繼出去,再加上此前已將皇六子永瑢過繼給二十一叔慎郡王允禧為後,等於掃清了永琪即位的障礙,可惜五阿哥沒過多久也英年早逝了。

第二點,讓遠支王族成為近支,拉近他們與皇帝之間的關係。

(莊親王允祿)

這個最典型的要數雍正將十六弟允祿過繼給莊親王一支。和碩莊親王是清朝最初八個鐵帽子王之一,擁有相應的八旗旗份,世襲罔替,地位尊貴。但其血脈與雍正已相隔甚遠。第一代莊親王是皇太極第五子、順治的哥哥碩塞,第二代為碩塞之子博果鐸,也就是康熙的堂兄。博果鐸死後無子,但是碩塞其實還有其他後代,而雍正強行命自己信任的十六弟允祿出繼為博果鐸之子,就是要拉進莊親王一支與皇帝的關係,由遠支成為近支。同時也是做給其他的那些鐵帽子王看,你們的鐵帽子我不能廢掉,但戴在誰頭上卻是我說了算!

第三點,讓親信皇子或是兄弟獲得更高爵位。

這個最明顯的還是允祿。雖然皇帝理論上可以任意封皇子、兄弟為親王,但清朝除了入關後的最初因功獲封的八個鐵帽子王,其他皇族很難獲得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地位。沒有辦法世襲罔替,而只能降級世襲。雍正破例將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定為世襲罔替親王(乾隆時期確認),但破例一次不好破例兩次,於是,另一個親信的弟弟允祿通過過繼到莊親王一支,讓他名正言順的成為鐵帽子王,也是對他的明顯恩寵。

(乾隆將弟弟弘曕過繼為果親王允禮之子)

還有個明顯的例子是雍正的幼子弘曕。雍正死後,乾隆對這個幼弟非常疼愛,但是年紀實在太小,不能封予太高的爵位。但是,乾隆三年,十七叔果親王允禮去世,無嗣。莊親王允祿奏請將弘曕過繼為允禮之子(必然是乾隆本人的意思,否則莊王也不敢提出)。乾隆欣然同意,命弘曕過繼為允禮之子,按理應降一級承襲為果郡王,但乾隆又加恩生為果親王,那年弘曕年僅六歲。六歲的孩子成為親王,如果沒有過繼這一步也是不能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