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盛世梨園三十年,鄂派黃梅競風流——寫在“把黃梅戲請回孃家三十年”之際

記者 範小翠

作為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因為發源發端於黃梅縣而得名,其根在湖北,“孃家”在湖北,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發展繁榮於安徽。198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把黃梅戲請回孃家”,並在黃岡設立湖北省黃梅戲劇院的決策。

三十年來,我市黃梅戲藝術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創作優秀作品作為中心工作,創作上演了《雙下山》《和氏璧》《李四光》《東坡》《李時珍》《活字畢昇》等多部黃梅戲精品劇目,與安徽的安慶、合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發展態勢,並逐漸形成“鄂派”黃梅戲典型藝術風格。

起宏圖 大劇院豎立新地標

“說黃梅,唱黃梅……”12月14日晚,黃岡黃梅戲大劇院內燈火輝煌,座無虛席,以“梨園芳華·薪火相傳”為主題的黃梅戲迎新晚會,在此精彩上演。

在新劇院建成啟用以前,省黃梅戲劇院“蝸居”於老城區青雲街一隅,佔地面積只有5.4畝,建築面積3050平方米。劇院設施設備陳舊、老化,不能滿足日常演出和劇院發展需求。

黃岡是一座文化厚重的城市。為著力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城市品位,2009年,黃岡黃梅戲大劇院建設項目被列為黃岡市區社會發展五大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2015年9月,歷時5年建設,總投資3.5億元,群眾翹首以盼,氣勢恢宏,外觀壯美,外型設計為梅花狀,與中國戲曲最高獎梅花獎及黃梅戲之“梅”字相呼應的黃梅戲大劇院落成,古城黃州新添一座文化地標性建築。從空中俯瞰劇院,猶如一朵盛開的梅花。

大劇院佔地120畝、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鋼網架、大空間劇場,是國內最為先進和現代的劇場之一。主體工程分大劇場、小劇場和商務區,配套建設有省黃梅戲劇院辦公、排練場所和書城,可容納1000餘名觀眾。舞臺、音響、燈光等設施設備均達到國家一類劇院水平,能滿足戲曲、歌舞、話劇、音樂會及大型綜藝晚會等各類演出和大型會議需要,是廣大市民進行文化消費和文化享受的場所。

投資幾個億的項目如何運營?普通群眾是否消費得起?黃梅戲大劇院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利用“政府補貼、企業運營、業主監管、省院使用”的經營管理模式,2014年12月我市與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成功牽手。制定文化惠民政策,每場自營引進演出均設置30元、50元、80元的惠民票價。利用保利公司的管理優勢,實現黃梅戲大劇院“專業水平高、管理標準高、服務品位高、經營效益高、社會形象高”的運營目標,培育和繁榮我市文藝演出市場,達到“有機會請進來,有條件走出去”的目的。

省黃梅戲劇院院長、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張輝認為,黃岡京劇、漢劇、楚劇、黃梅戲“四戲同源”,黃梅戲大劇院的建成,對於振興以黃梅戲為代表的黃岡地方戲,實現“把黃梅戲請回孃家”的戰略目標具有里程碑意義。

“走,到黃梅戲大劇院看戲去!”如今,黃梅戲大劇院成了廣大市民的文化會客廳。

興人才 百花齊放群星閃耀

“戲因人傳”,湖北黃梅戲的發展繁榮,離不開人才隊伍的發展和壯大。

為培養本地的黃梅戲人才,我市“招兵買馬”引進演員,把黃岡的大部分楚劇、漢劇團改組為黃梅戲劇團;成立黃岡藝術學校,堅持從娃娃抓起,與各縣級劇團聯合開辦黃梅戲表演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青年演員。

1989年,張輝和楊俊應湖北省委省政府、黃岡市委市政府的邀請來到湖北,挑起“把黃梅戲請回孃家,發展湖北黃梅戲”的重任,先後獲得了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

張輝來到黃岡後,全身心貢獻於黃梅戲事業,在多部黃梅戲電影、電視劇及舞臺劇中擔當主角,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榮獲多項大獎。

經過30年的藝術實踐,張輝成功開創了黃梅戲以男小生為主演的先河,奠定了湖北黃梅戲形成的基礎,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被譽為“黃梅戲男聲第一唱”“中國黃梅戲王子”“當代黃梅戲的‘費玉清’”。他成為當今黃梅戲界最具實力的男小生之一,已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曾15次登上央視舞臺助陣央視戲曲晚會。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2006年8月,張輝擔任湖北省黃梅戲劇院黨委書記、院長。為了使黃梅戲永遠煥發青春,張輝在塑造自身的同時,把黃梅戲專業人才的培養當成劇院發展的基石。經過30年的發展,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培養出了一級演員12人、二級演員30人,成為黃梅戲振興與發展的中堅力量。

在專業院校精心挑選一批成績優秀、表演基礎出色的黃梅戲表演專業畢業生進入劇院,為劇院黃梅戲發展補給後備力量。在張輝的領導下,劇院不斷加以學習和革新,大膽啟用新人,培養了一批以謝思琴、王剛為主的新生力量,為劇院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9年,市委、市政府為了進一步推進湖北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增加事業編制30個,用於招收五年制黃梅戲學員,已經全面完成了新學員招考入學工作,委託黃岡藝術學校進行培訓。

一個演員的成熟,除了自身條件,嚴格的基礎訓練,還得在演出實踐中進行長期的磨礪。

2017年8月18日,由黃岡藝術學校、中國戲曲學院聯袂打造的大型原創現代黃梅戲《槐花謠》成功首演。張輝“甘當綠葉襯紅花”,出演劇中重要反派角色鄭守仁,讓年輕演員謝思琴、王剛擔綱主演。“第一次擔當配角演反派,主要是為湖北黃梅戲培養新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張輝說。

如今,湖北黃梅戲群星閃耀:楊俊、張輝、程丞、謝思琴、王剛、張安嵐、石蔚華、董小滿、張敏、塗小勇、陳燕以及余文新、周洪年、餘萬能、王慧君等已經成為黃梅戲領域的傑出人才。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黃梅戲發源地的黃岡,以其獨特的唱腔、藝術表現形式和感染力,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全市先後成立了7家縣市級黃梅戲劇團,100餘家黃梅戲民間藝術團體,形成了星羅棋佈的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新格局。今年全市專業院團惠民演出達到1777場。

同時,餘笑予、章華榮、熊文祥、湛志龍、林海波、陳祖旺等導演、編劇、作曲和舞美人才,為黃梅戲的發展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

人人身上壓擔子,個個心頭扛責任。這批優秀人才擔負著振興湖北黃梅戲、出人出戏出精品的歷史使命,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使得劇院內外煥然一新。每年演出場次從當初的50場,變成如今的126場,演出收入從當初的10萬元,到如今的200萬元,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出精品 現代黃梅戲自成一派

一曲黃梅調,天涯若比鄰。

建院以來,湖北省黃梅戲劇院精心創作拍攝演出了黃梅戲電影《血淚恩仇錄》、黃梅戲電視連續劇《貂嬋》、黃梅戲舞臺劇《雙下山》《未了情》《不倒的門樓》《冬去春又回》《和氏璧》《風花雪月》等劇目,深受全國觀眾歡迎。整理改編演出了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梁祝》《紅羅帕》《梨花情》《春江月》《紅絲錯》等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在全國上演,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劇目。《血淚恩仇錄》填補了湖北戲曲電影片的空白,《貂嬋》獲全國電視劇“飛天獎”。《雙下山》在第二屆全國黃梅戲藝術節中獲“振風杯”大獎。《未了情》參加第五屆中國藝術節,獲“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導演獎”“文華音樂獎”“文華表演獎”。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帶動社會文明的進步,信息網絡、影視傳媒的普及、地域文化的不盡相同等因素,給傳統的戲劇文化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觀眾群體急劇萎縮。

新世紀黃梅戲如何去適應新的社會文化需求?“首先抓住劇本題材的創新。”張輝說。

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始終堅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定“出人出戏出精品”的理念,發掘黃岡名人、地方紅色資源與題材開展創作,緊扣時代主題、圍繞文化交流合作進行創新,積極創作與時代合拍、與主流思想同步的精品力作。

2009年,大型現代黃梅戲《李四光》橫空出世,開創了黃梅戲以男角為主演的先河。

2011年5月21日,《李四光》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李四光是黃岡的名人,通過張輝的傳神表演,使全國的黃梅戲觀眾對黃岡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201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和下發了《黃岡名人文化建設規劃實施方案》,湖北省黃梅戲劇院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中國名人之都”的指示精神,抓住以中華歷史文化名人的典型史實為創作原型,形成從劇目題材定位到創新藝術表演風格的鮮明特徵。一改黃梅戲以女角為主的纏綿柔情而以男小生挑梁的陽剛之風,連續打造大型黃梅戲《李時珍》《東坡》《活字畢昇》《和氏璧》《雙下山》等大型劇目,形成新世紀黃梅戲《李時珍》《李四光》《東坡》的“新三篇”。

2019年,在原創精品黃梅戲舞臺劇《東坡》的基礎上,與湖北電影製片有限公司、湖北壟上農村數字電影院線管理有限公司簽訂了拍攝合同,投資拍攝了黃梅戲數字電影《東坡》。

自此,以張輝為代表的具有楚風古韻的鄂派黃梅戲漸漸形成。湖北黃梅戲多次走出國門,在德國、日本、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後,受到了戲迷觀眾近乎瘋狂的歡迎。

現代戲劇藝術的光輝,折射出湖北黃梅戲求新、求高、求精的勃勃生機。

一部優秀感人的劇目,既是一個奮進前行的腳印,又是一段開拓進取的歷程。湖北省黃梅戲劇院以其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順勢而為,敢闖敢拼,走上了一條黃梅戲的傳承、創新、發展之路。

(實習生:高雅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