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國古代的瘟疫和防疫措施

中國古代因為飲食和醫療條件跟不上,瘟疫橫行是常有的事,有些甚至改變了歷史。

從東漢靈帝年間至西晉武帝年間,爆發大規模瘟疫20次以上;北宋167年間爆發了大規模瘟疫59次;南宋152年裡爆發了15次大瘟疫;明朝277年裡,共爆發大規模瘟疫75次,其中明末的鼠疫,更是直接催生了明末大起義。


中國古代的瘟疫和防疫措施

大明劫裡反映的明朝瘟疫


清朝享國的296年間,也有78年爆發過大瘟疫。

無論中外,每當“瘟疫”大流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都是最真實的寫照。


中國古代的瘟疫和防疫措施

集體焚燒瘟疫中死去人的屍體


面對破壞性極大的瘟疫,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重視,也總結出了很多有效的手段。




第一招:控制源頭

宋神宗年間的虔州瘟疫,其源頭是上游被汙染的水源,有這源源不斷的汙染源,瘟疫蔓延速度極快。

眼瞅著疫情越來越嚴重,新任知州劉彝果斷採取措施,以“雨汙分離”的思路建成了著名的“福壽溝”,確保汙水繞開生活區。


中國古代的瘟疫和防疫措施

劉彝發明的福壽溝


也正是用了這一招,虔州瘟疫才被徹底遏制。

第二招:切斷傳播路線

早在秦朝,就實行了“隔離法”:凡是得(麻風)病的,都集中到“癘遷”去住。

使用這招數,一般都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因為那時候病人一旦被“癘遷”,基本等於被判了死刑,能否活命,全看個人造化了。

雖然狠辣一些,但對於健康人群的保護,效果十分明顯。

這手法,清朝執行的更徹底。由於女真人來自於關外,對天花的抵抗力相對較弱,即便皇族染上天花,也很難倖免。

中國古代的瘟疫和防疫措施

彪悍的女真人也抵擋不住瘟疫

所以,清朝對天花嚴格把關:清代的法律規定,只要發現天花患者,就必須將其隔離,令其在離城二十里處居住。海外過來的船隻,也要嚴格排查“出痘者”,根絕一切輸入通道。


第三招:免費醫療

前面兩招雖然有效,但對瘟疫都只能遏制,而想要斬草除根,還得講醫學。

從漢初開始,就有官方的志願者免費為疫區和患者提供醫藥服務。而這項惠民政策,後來也被歷朝歷代所繼承和延續。

北宋時期,一旦面臨疫災,政府就會立即撥付專款、選派專人,到疫區救助。醫生是全國各地最好的醫生,而藥費則由朝廷無償埋單。

中國古代的瘟疫和防疫措施

典型的太宗淳化三年開封疾疫,朝廷就命令太醫局選了十個醫術高明的大夫,到一線治病救人。

此外,官方還會強制推行衛生改革。明朝景泰五年爆發的四川瘟疫,一時難以控制,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天譴”,可當地巡撫不信邪,玩了一把硬操作,他下令分片劃定十幾個災民安置區域,每天清理衛生,終於“活數萬人”。

可是如果身體的病痛一旦超過了人的承受閾值,自我催眠就沒用了,怎麼辦?那就只能依靠藥物了。

熟悉魏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那個時代的文人士大夫流行五石散,而五石散最初針對的“病”,正是當時流行的大瘟疫。


中國古代的瘟疫和防疫措施

歷史博物館的五石散

它和鴉片一樣,能讓人產生幻覺,莫名興奮,如此一來,病就算依然在,但感覺卻是不同的。

但這東西也和鴉片一樣上癮,魏晉風骨中的嵇康大冬天穿著單衣,身上流汗不止;劉伶喝醉酒後裸奔,這些癲狂的姿態,恐怕都和用藥過量有關。

不過那年月想要配出五石散來可不容易,也只有多金的士大夫才能玩得起。

至於這五石散的功效嗎?仍然是“然並卵”!

中國古代的瘟疫和防疫措施


五石散一直流毒了幾百年,直到唐代的醫藥界泰斗孫思邈,大手一揮說“不許再吃”,才被徹底廢除。


除了上面這些常規、非常規的手段外,民間還有吃五毒餅、喝酒等操作。

五毒餅並不是真的拿“蜈蚣、毒蛇、蠍子、壁虎、蟾蜍”五種毒物做的食物。就像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人家五毒餅也不過是在皮面上刻了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裡面的餡其實是玫瑰的!

中國古代的瘟疫和防疫措施

五毒餅

五毒餅祈福的意義,遠大於殺毒的效果。

再來說下喝酒“剋制”瘟疫的方法,酒的品類大體分為屠蘇酒、雄黃酒、菊花酒。

“春風送暖入屠蘇”裡的屠蘇酒,據傳是華佗創始,配方相當複雜,內中還包含劇毒成份,基本屬於以毒攻毒的“化療”範疇。

類似效果的,還有參雜雄黃的雄黃酒,就是《新白娘子傳奇》裡,逼迫白娘子現出原形的那種酒。

中國古代的瘟疫和防疫措施

白娘子現出原型

此外,“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對於古人來說,重陽節可不是光看菊花,人家還要喝菊花酒來增強免疫力。

總之,在古人眼中,喝酒不但解愁,還能解毒。

中國古代的瘟疫和防疫措施

逼得白娘娘現出原型的雄黃酒


排除那些唯心的方法,中國古人探索總結出來的的尋找源頭、集中隔離、控制擴散和加大醫療投入等措施,放在現代對抗瘟疫也依然實用。

對於我們普通大眾來說,還是要相信科學治理範疇的內容,不信謠、不傳謠,遵照權威醫師的意見,不出門、勤鍛鍊、強體魄、嚴防護、少接觸,這樣才能有效遏抑疫情的蔓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