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在沒有疫苗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對抗病毒的,淺談古代的病毒防治

2020年,一場關於新型肺炎的戰鬥無聲打響,“勤洗手,戴口罩,過年躺家不串門”成為了這個春節的熱詞。

事實上,從數百年前的黑死病,到近代的西班牙流感,再到十七年前的SARS非典,病毒自我們人類誕生而來,便一直在我們身邊,而我們也一直在與它們進行著抗爭。

時間軸拉回到中國古代,當時大型的傳染病往往被古人們稱之為瘟疫,而瘟疫一旦發生,往往會對歷朝歷代的人民和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會給地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根據中國史書典籍的記載,自周朝有史可溯以來,瘟疫便時常發生,三千年間大小瘟疫共計超過500次。

在沒有疫苗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對抗病毒的,淺談古代的病毒防治

古代瘟疫類醫書

每當瘟疫發生,史書的記載總是出奇的一致,“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樣餓殍遍野的情景至今我們讀起依然心悸,這也使得歷朝歷代政權都特別重視瘟疫的防治工作。但由於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古人是無法像今人一樣用疫苗來防治病毒。那麼當年的他們究竟是怎樣與瘟疫做鬥爭的呢?下面我們便從多角度入手來看一看古代的傳染病防治工作。

一、“以毒攻毒”不僅僅存在於武俠小說中

《論衡》中提出“夫治風用風,治熱用熱,治邊用密丹”

“以毒攻毒”對抗病毒

在沒有疫苗注射的時代,對付這樣前所未見的“離奇病症”,最好的著力點當然是從病毒本身著手了。就這樣,一種基本並且普遍流行被大夫們認可的傳染病防治理論就這樣出現了,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以毒攻毒”了。

明·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九:“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蓋以毒攻毒也。”

在沒有疫苗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對抗病毒的,淺談古代的病毒防治

醫書

在東漢王充的《論衡》和《黃帝內經》中都有提到”以毒攻毒“療法,方法是通過特殊的渠道主動感染一定數量的病毒,使得人的體內免疫系統作出反應,產生抗體,從而避免感染病毒或者被病毒侵害。

站在今人的角度去審慎以毒攻毒,我們會發現它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並且符合現代化的基本免疫原理。因為在正常人的體內都有用於預防外在病毒的免疫系統。雖然人生來並不具備某些病毒的抗體,但通過主動的感染病原體或者被滅活的病原體,我們會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從而達到免疫的效果。

在沒有疫苗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對抗病毒的,淺談古代的病毒防治

東漢思想家王充

以古人記載的狂犬病為例,我們來看“以毒攻毒”

在古代,除去能夠致命的天花之外,還有另一個極具殺傷力的傳染病——狂犬病,而“以毒攻毒”,也正是在狂犬病的治療上進行了大範圍的應用。雖然史書並沒有完全記載以毒攻毒的整體探索過程以及這項理論的具體應用方向,但一些基本的操作原理還是能夠呈現在史書中供我們參考的。

《肘後方》載有:“乃殺所咬之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

在沒有疫苗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對抗病毒的,淺談古代的病毒防治

中醫

古人把攜帶狂犬病毒的狗殺掉,然後從它的大腦內部取出一定的血液和腦漿,放於被狗咬傷的傷口上,這樣的方法在古代被公認為有效的防治狂犬病的方法。這種方法在演變的後期人們更是將攜帶病原體的狗殺害之後,將它的各個器官和組織全部進行研磨,進而製作成可以治療相應病症的藥物。從這一角度看,防治狂犬病的疫苗便初見端倪。

更令人意外的是,這種從狗體內或者器官中提取一定病毒,並且將器官進行研磨,製造出基本的藥物的方法西方也同樣出現了。西方科學家制作狂犬疫苗時,便將這一方法進行了應用。

在沒有疫苗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對抗病毒的,淺談古代的病毒防治

“狂犬疫苗”之父巴斯德工作環境

法國的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在1890年開始採用組織外病毒培養的方法,獲得了一定量的狂犬病毒,然後從中成功提取出了狂犬病毒來製作疫苗,雖然最終也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但而後經過不斷的試驗,他們在提取疫苗的過程中發現感染狂犬病的動物,狂犬病攜帶的狗本身的大腦和神經發達的脊髓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狂犬病毒,成功的發現了狂犬病毒在病獸體內的存在區域。在科學家們取得這一發現後,便將兔子作為小白鼠,將狂犬病毒植入到兔子的腦子中,然後再從兔腦中提取狂犬病毒,從而做到了更有靶向性的疫苗提取,進而成功地製造了狂犬疫苗。

在沒有疫苗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對抗病毒的,淺談古代的病毒防治

近代日本醫生診病

二、自然免疫見證傳統中醫智慧

《千金要方》中說:“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

古人愛針灸?

古人另一種免疫傳染病的方法是相對傳統的保守治療,它沒有以毒攻毒那樣激進,但代表著中國中醫傳統的治病機理,那便是針灸,通過銀針扎入相應的穴位,從而促進病人體內局部的血液循環,起到治療和防範病毒的作用。而銀針也往往要被燒烤到炙熱,這樣便具有了一定的醫療作用,燒烤到炙熱的銀針插到穴位當中,便構成了針灸的基本操作原理。

在沒有疫苗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對抗病毒的,淺談古代的病毒防治

針灸的針盒

古人對針灸選材也同樣講究

針灸具有著相對漫長的歷史,早期的醫生往往通過不同的植物種類來做成相應針灸的工具。例如將松柏,棗樹,桑樹的木頭進行烤制,然後放於相應的穴位中,對穴位進行溫熱,將熱量傳導到體內,起到一定的防治疾病效果,在探索了多種材料之後,古人發現艾是很好用於針灸的原材料,所以艾灸便開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艾灸的工作原理和具體效果也在史書中得到體現,時至今日,艾灸與燻艾也依然被許多家庭使用。

在沒有疫苗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對抗病毒的,淺談古代的病毒防治

如今的中醫館

艾灸的傳導原理

為什麼要用一定溫度的材料,對穴位進行熱量傳導才能起到治療的效果呢?古人對此也同樣做出瞭解釋,在史書中這被認為是刺激到了人體的免疫系統,從而打開了人體與外界相通的大門,使得相應的病原體進入體內,而為了防範身體被病原體侵害,免疫系統就會自動啟動防禦功能,使得病原體的完整信息被人體防禦系統所保有,如此便起到了為日後防範相應病毒做保障的基本效果,這也是古人利用免疫系統進行防範傳染病的一種方式。

在沒有疫苗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對抗病毒的,淺談古代的病毒防治

中藥艾草

三、綜合來看疫苗的發展歷程和中醫的智慧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並沒有發明出像現代一樣具有完整治病機理並且能夠起到絕對作用的疫苗。但中國古代防治瘟疫和傳染病的方式卻遵循著我們現今疫苗起效的原理,通過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使得體內產生抗體,進而治療和保健,這樣的操作原理被分為自然免疫和激進性的以毒攻毒。二者模式不同但都體現著中國古代醫學探索者的智慧,這也為現代化的醫療體系發展和疫苗發明探索做出了一定的基礎性貢獻,為後世許多醫學探索者提供借鑑。

在沒有疫苗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對抗病毒的,淺談古代的病毒防治

正如我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藥學家屠呦呦,她在發明青蒿素時便是將中西醫結合,以中國古代的醫學書籍為藍本,從而發現更多的醫學奧妙,製造青蒿素。因此在病毒肆虐,瘟疫爆發的情況下,製作疫苗自然是釜底抽薪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而古代的醫學探索者也在這方面讓我們見證著它們的醫學智慧和實踐勇氣,並且為之嘆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