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溪山秋色圖軸 明 沈周

紙本,墨筆, 縱152橫51釐米。

圖繪上部山巒起伏,中部溪水平闊,近處林木個列,石橋上一老者緩步而行,縱覽整幅畫面近景中景。遠景,意境雄秀、寧寂,秋意蕭瑟。用筆渾厚勁健,為沈周中年的精品佳作。

沈周,生於1427年,卒於1509年,明代畫家,字啟南,號石曰,又號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長洲相城(今江蘇吳縣)人,出身翰墨世家,擅長山水、花鳥、人物,兼工書法、詩文,為明代吳問畫派的創始人,與文徽明、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山居讀書圖軸 明 沈周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此畫當時未拍攝題牌,如看官知悉請告知,不甚感激) 明 沈周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落花詩意圖 明 沈周

紙本,設色,縱:35.9釐米,橫:60.1釐米。

此畫筆墨厚重,風神淡冶,花瓣平舒,作將殘之狀。此畫用淡墨寫出枝幹,枝幹穿插自然得體。樹葉用墨渾厚,沉重響亮。整幅作品,花、枝、葉之間結構嚴密而舒展。行筆凝重簡練,實按虛起,雖為將殘之花,但卻風韻獨存。古來文人多慕牡丹高潔華貴,形諸筆墨,貴能“狀物”與“得意”相兼,沈周此圖足以為之。

《落花詩意圖》是一幅描繪暮春景色的小品。畫上作者款書“山空無人,水流花謝”。這幅畫構圖簡潔,近景取山景一角,描繪起伏的土岡、巖坡,和綠樹、流水,紅橋。遠景是隱隱青山。畫上大片留白,使境界更為空曠寂靜。另外在臨水巖坡上畫一老翁拄杖獨立,似乎感到“山空無人”,從而流露出作者春暮感傷的寂寞之情。

這幅畫在藝術上主要特點是簡潔,是所謂“粗沈”之作。但簡潔不是簡單粗糙。作者以簡潔的筆法描繪出景物的不同形態,造成畫面的豐富性。土岡曲折多變的外形,與方峻的巖坡,前後、繁簡形成對比,給人以景物多變的印象。樹木、山石造型帶有平面性,使畫面產生安定感。同時樹木與遠山的色彩對比,及畫面留白,拉開遠近距離,形成較強的空間感。同時遠山畫得單純也起到烘托前景的作用。作者這樣精心處理,所以達到跡簡意繁效果。

其次,作者用筆沉著、雄健,但在一筆一畫中洋溢著一種非常輕鬆隨意的抒情性,顯示出筆墨技巧的高超水平。土岡用短筆披麻皴,皴法簡練生動。巖坡勾廓方峻,在石坡的側面稍加皴筆,具有一種明快感。樹用小混點點葉,墨色較濃,用筆堅實,不刻板,而且在密點中透露靈動之氣。

第三,設色明麗、雅緻。山石染青綠和赭石,樹以淡綠烘染。遠山輕抹黛青。小橋欄干用大紅勾出,人物衣服著土紅色。色彩與水墨相互映襯,使“山空無人,水流花謝”的境界,產生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秋江閒釣圖軸 明 沈周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吹簫仕女圖軸 明 唐寅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冰姿倩影圖軸 明 文徵明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所藏明代仇英的《搗衣圖》立軸畫一女子坐於砧旁,手執之短杵形似手榴彈,身旁畫一株秋桐,令人想起「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晏殊〔採桑子〕)及「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李清照〔憶秦娥〕)句。背景一片空白,是中國畫傳統表現夜色的手法。

女子身對石砧,臉卻偏傾右側,狀若有所思,她兩袖彎捲至肘上,左腿盤踞,右腳則在裙下弓起,膝頭正貼著心口處,巧妙的支撐了她為擣衣而前傾的動勢,持著短杵的右手像是懸在砧上好一陣子了,暗示著稍停半晌的工作,是什麼引起了她的注意?或是什麼勾起了她的回憶呢?仇英擅長描寫女性柔弱纖麗的的一面,此畫中的女子亦不例外,她削瘦的肩頭上,一條衣帶伶仃地委地而下,在地上拖曳出一個交叉的八字形。不甚合於擣衣工作的裝飾衣帶被細細地描繪入畫,除了表現女子形象的嬌弱之外,也許也暗指了此非真實情境,而是仇英的想像創作。

畫上尚有多人題詩:「寒衣搗盡淚痕長,八月陰山早見霜;恨卻此身空顧影,不隨孤夢到遼陽。空閨秋夜思難平,萬里心旌曳月明;最解容華易銷歇,百年離恨入砧聲。」(周詩題)、「梧桐一葉落,閨人千里心,;從知邊候早,乘月弄秋砧。」(皇甫衝題)、「桐葉秋風金井聲,露華含月玉階清;寸心自逐雙題斷,欲寄關山無限情。」(百泉山人題)、「庭樹初殘鴻雁秋,離人終歲寄邊州,時將輕素臨霜月,一夜砧聲萬里愁。」(皇甫濂題)、「染汁雙顙搗素秋,桐華含露玉階幽;無情唯有關山月,皎皎城南照獨愁。」(黃姬水題)。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松溪橫笛圖軸 明 仇英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文伯仁,明代畫家,字德承,號五峰、攝山長、葆生、攝山老農、五峰山人、五峰樵客,漢族,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侄子。性暴躁,好使氣罵座,少年時曾與叔徵明相訟,一度繫獄。工畫山水,效王蒙,學“三趙”(令穰、伯駒、孟睿柿η寰ⅲ衣陀裘季捌尕#幣鄖傷擠⒅諼尼緱髦隆:崤蠓母撼隼噸,唯構圖時有塞實之感。善畫人物,亦能詩。其山水畫有簡、繁兩種面貌。簡者效文徵明細筆山水,景色疏朗,筆墨細秀,多抒情意趣;繁者出自王蒙,山林層疊,構圖飽滿,皴點繁密,境界鬱茂。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中庭步月圖軸 明 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明代畫家,"吳門四家"之一,又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初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曾任翰林院待詔。一生致力於繪畫和書法創作,擅畫山水、人物和花鳥、竹果。山水文秀清雅,所作青綠山水則用筆細勁秀潤,設色古雅厚重。常作意筆蘭、竹、也作菊、水仙,花鳥、蘭竹畫秀逸靈活,格調清麗雅緻,畫蘭最為著名,秀麗婉潤,有"文蘭"之譽。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仿倪雲林古木蒼煙圖 明 文徵明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水亭詩意圖軸 明 文徵明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萬壑爭流圖軸 明 文徽明

紙本,設色,縱132.4橫35.2釐米。

寫峽峨山勢,山泉爭流而下,山下溪水淙淙,坡上林木蔥鬱。畫山用溼潤的披麻破,行筆細劫秀潤,滿紙青綠,場面壯觀。為文徽明細筆精品,右上方以小楷自題句。署款“是歲嘉靖庚戊六月既望。徽明識。時年八十有一”,鈴“徽明”、“停六”白方長方兩印。

文徽明,生於1470年, 1559年卒。明代畫家。名壁,字徽明,後以字引,更字徵仲,號衡山小居士。停雲生,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少從沈周學畫,擅畫山水、人物、花卉,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為“明四家”,對後世影響很大,工書法,小楷極精,兼能詩。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金山勝築圖軸 明 張宏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松亭觀瀑圖軸 明 張元舉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桂樹榴雀圖軸 明 周之冕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松徑石磯圖軸 明 文伯仁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黃鶴煙霞圖軸 明 謝時辰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柴門送客圖軸 明 周臣

紙本設色 縱121釐米橫57釐米

圖取杜甫“相送柴門月色新”詩意。人物神情刻畫生動,衣紋線條硬直而疏簡。長松、坡石、蘆蘋用筆率意放縱,水墨剛勁,從中可見南宋院體山水的遺韻。用筆嫻熟,氣韻貫暢,較周臣其他作品尤顯傑出。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天池晚眺圖卷 明 陸冶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書畫展(明代篇)賞析

前赤壁圖 明 文嘉

文嘉(1501~1583) 字休承,號文水,明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仲子。吳門派代表畫家。初為烏程訓導,後為和州學正。能詩,工書,小楷清勁,亦善行書。精於鑑別古書畫,工石刻,為明一代之冠。畫得徵明一體,善畫山水,筆法清脆,頗近倪瓚,著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間仿王蒙皴染,亦頗秀潤,兼作花卉。明人王世貞評:“其書不能如兄,而畫得待詔(文徵明)一體。”詹景鳳亦云:“嘉小楷輕清勁爽,宛如瘦鶴,稍大便疏散不結束,徑寸行書亦然,皆不逮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