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最終會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

吹球先生


在我國唐朝,出現了很多偉大的詩人,像李白,白居易,杜甫,留下了非常多的千古名篇。我們很多人小時候學會認字之後,最先接觸到的中國文化應該就是詩歌了,小時候父親教育我節約糧食時,教我讀的唐詩就是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通俗易懂,即便是孩子也能明白糧食來之不易。

那麼寫下這首《憫農》的詩人李紳是何許人呢?

李紳是我國唐代中期的詩人,我們如果單獨看他寫下的詩句,像: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我們會覺得這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在他的字裡行間,我們都能看出他對底層人士的關懷,他十分的瞭解民生疾苦,體恤農民的辛勞。但是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很多人表面文質彬彬,實際上卻是衣冠禽獸,那麼李紳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李紳出生在官宦家庭,但是幼年喪父,由母親將他養育成人,生活過得並不富裕,《憫農》這首詩便是他青年時期,在看到農民疾苦的勞作生活之後而寫下的,也因此他被稱為憫農詩人,他在三十五歲時就考中了進士,之後從節度使李錡幕的府中小吏,一直幹到了宰相一職,最後還被封為趙國公,是古代的一等公爵,可以說李紳的一生是十分傳奇的,他的仕途一帆風順這也是十分罕見的。

體恤民情的“清官”李紳

在李紳考中進士之後,便被皇上任命為翰林學士,這也為之後李紳能夠官居宰相打下了基礎,因為在大唐時期,能夠擔任翰林學士,通常需要是比較有名的學士,為皇帝起草詔書。只有皇帝比較欣賞的人,或是比較信任的人,才可以擔任翰林學士,並且在以後的仕途發展上,能夠一路走到宰相的概率也是很大的。之後李紳擔任諫官(規勸皇帝過時的言官),回鄉探親時,再次看到辛苦勞作的農民卻終日難以果腹,於是作詩“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這首詩被人傳播開後,就有小人去告武宗皇帝,說李紳寫反詩抨擊皇上的過失。武宗皇帝知道後非常驚訝,他看了李紳寫的詩後,並沒急著給李紳定罪,他詔見了李紳,詢問他為什麼寫下這樣的詩句。李紳便如實的將他在回鄉時的所見所聞稟告了唐武宗,武宗深感自己的失職,不但沒有處罰李紳,反而將李紳升官為尚書右僕射,讓他以後也要時時警示自己,讓自己體恤百姓疾苦。

走上權力巔峰的李紳是“貪官”?是昏官?還是暴吏?

今天常有人說有錢讓人變壞,有權讓人腐敗,這其實也要分情況看,但是用在李紳的身上卻比較的合適。當李紳的官越做越高,自然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巴結他,他也和白居易,劉禹錫這些文人雅士來往密切,生活也越來越奢侈,在歷史上李紳並沒有貪汙受賄的記錄,擔任的職務還位居要職,所以收入也算是比較富裕的,像白居易也寫過吏祿三百石的詩句,李紳比白居易的工資還要高,在武宗時期幹得好的官員還有獎金,所以李紳平時的生活奢侈些也很正常。

但是李紳的人品的確是有些問題的,他有個叔叔叫做李元將,李紳小時候家裡貧窮,李元將就常讓李紳在自己家裡吃飯,李紳見到他也客客氣氣的叫聲“叔叔”,但是後來李紳中了進士之後,李元將就自己降了一輩叫李紳弟弟,李紳根本就不理他,後來李元將又改口叫李紳叔叔,李紳仍然對他愛答不理,一直到後來李元將叫李紳爺爺,李紳才勉強認了李元將這個親戚。

李紳不但人品不怎麼樣,還十分好色,據說他在家裡養了很多家伎(唱歌跳舞為主的),雖然這在唐宋也很常見,一次劉禹錫到他的府上,兩人吟詩作對,相談甚歡,李紳還讓家伎跳舞助興,劉禹錫看上了一個年輕家伎,李紳當即就將這個家伎送給劉禹錫。

後來七十四歲的李紳擔任淮南節度使,為了拉攏宰相李德裕,將揚州江都縣尉吳湘以貪汙公款、強娶民女罪處死。在自己所管轄的地區爆發蝗災後,按常理地方長官該向上級申請救濟,但是李紳為自己的仕途坦蕩,居然隱瞞了蝗災的事情,還驅趕了轄區內的災民,一次他還對下屬說:“這些災民就如同一把豐滿穀子上的秕糠,要讓他們隨風飄散,他們的死活順其自然就好。李紳死後才被問責,皇帝削了他的爵位,讓其子孫三代不得入仕。

結語

其實李紳最讓我好奇的是,要經歷過些什麼事情,才會讓一個曾經體會過尋常百姓疾苦的人,變成一個冷酷的暴吏,李紳此人雖然生活十分奢侈,也和權傾一時的李德裕等人狼狽為奸,但是與其說他是一個一心撈錢的貪官,不如說他是個被權力鬼迷心竅的昏官,也在自己的仕途上,一點點的丟失了自己的憫農之心,變成了冷血的暴吏。


玄坤文史


我是一個貪汙犯

我是一個普通的囚犯,但我又是個不普通的囚犯。

曾經我坐在審判席上,而今我身處被告席,曾經我是老百姓口中的“好官”,而今我是人人喊打的“老鼠”,我的前半生與後半生,千迴百轉。

我出生在一個偏遠的海邊小山村,家裡世代為農,靠著老天爺吃飯。村裡只有一條通往外界的黃泥路,一到下雨天,路上便坑坑窪窪,每一步都讓人深陷泥潭,舉步維艱。

兒時的我就深深地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不停止追求,就會沐浴在理想的光輝中,所以從小就萌生出跳出農門的想法。經過勤奮好學,我是村裡第一個依靠學習走出大山的人,師範畢業後成為一個老師,後來又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法院工作。



剛開始,我還是躊躇滿志,嚴格要求自己,在法院一線努力歷練,從縣城調往市裡,成為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我成了父母、親人,甚至整個村的驕傲。

為了感恩黨地栽培,我開始儘自己所能地報答社會,先後資助了8位貧寒子弟,從高中到大學的所有費用。

村裡那條曾經的土路,也在我的多方努力下,成了漂亮的柏油路。

那時候我的夢想,是做一個老百姓心中的好官,就心滿意足了。

那時候的我,站在陽光下,前途光明,現在的我,囚於牢獄,無門無邊。

大概很多從農村出來的貪官,都是矛盾體,我們一邊很努力,一邊又很脆弱,一旦有了機會,就容易唯利是圖,走入慾望的深淵。

我40多歲的時候,已經調到了一線城市,成為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前途無量。這時候我認識了很多做工程的朋友,不顧身份與他們稱兄道弟,來往密切。也就是在這時,身邊阿諛奉承的越來越多,各種私宴接踵而來,酒肉穿腸過,化作軟骨頭,我的心態就有了變化。


我開始抱怨命運的不公,為何自己傾盡全力,得來的卻那麼少?我覺得國家那麼多我拿一點也沒什麼?甚至我在想,我不拿別人也會拿,還不如自己拿!

看著他們住豪宅,坐豪車,我萌生了拜金思想,享樂思想,我也想追求像他們一樣的生活。

抱著這樣的想法,我開始對逢年過節上我家送禮的人來者不拒,有求必應。我忘記了自己的出生,忘記了自己的信仰,對金錢的慾望佔據了我的心,從每一個器官裡散發出來,源源不絕。

壞人並不是生來就是壞人,貪官也並不是一開始就貪,而是嚐到了甜頭,漸漸的才泥足深陷,就像人人都知道酒醉會斯文掃地,卻難以抵擋喝到酣處的興奮。

短短几年,我收到的東西堆成了小山,很多連封都沒有開,你們一定很好奇,我既然不需要為何還要收下吧?

剛開始別人送我東西,我貪圖的是東西本身,所以每樣東西我都會打開來看。夜深人靜時,我會把門反鎖,房間四周是黑暗的,只留一盞檯燈,在小塊光影裡細細地撫摸那些金錢、珠寶、香菸、名酒。


後來我開始對收到的東西失去心怦怦跳動的快感,我開始變得只貪圖那種被需要的感覺,享受收禮的過程,而對於收的物品是什麼已經無所謂了。

其實貪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把握不住方向,樂此不疲,既弄髒自己也弄髒別人。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慾望像雪球越滾越大,直到東窗事發。

53歲那年,當腳鏈發出聲響,提醒我身處牢籠的時候,我反而輕鬆了,感覺得到了解脫。

只是我給國家,給家人帶來的傷害,用盡一生也無法補償。


不喜灰


想當年苦孩子李紳也是一個有志青年。他出身貧苦,但是卻沒有因為自己家庭的環境而自暴自棄,他向命運發出了挑戰,走向了讀書這一條道路,最終實現了他自己當官的目的。

剛開始他家裡還是很不錯的,爺爺當過官,父親還是一個縣令。在唐朝,有這樣的人出生也是很不錯的。但是在他6歲那一年之後,他父親死了,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他可以說是見識到了人間滄桑。


他現在學的知識都是他母親辛辛苦苦教的,一個沒有孩子的父親,在他和同伴玩耍的時候,受盡了很多的白眼。憑藉著自己還有點家底,李紳是不用種田養活自己的,他可以努力的去考取公民。但是因為家境並不怎麼富裕,所以他也不能夠去過上層社會的生活,這個反而讓他接觸了很多老百姓,老百姓他們的日子真的是非常辛苦。


這個小時候的經歷讓他明白,底層社會的人民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同時也激勵了他奮發向上的志氣。所以李紳讀書的時候就非常的刻苦,再加上他的天分也特別的突出,在他20多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可以當官了。

他終於一掃前半生的倒黴,終於揚眉吐氣了一回。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是想要做一個清官,畢竟是在底層社會里生活這麼久了,過了這麼久的苦日子,對於那些窮苦的老百姓,他是和他們是有著深厚的感情。他非常嫉惡如仇,也最痛恨那些貪官,很同情底下的老百姓們。希望自己能夠做官越來越大,給手底下的老百姓更多的幫助。


但是在唐朝那麼腐敗的政治上,李紳是越來越陷入了,從一步又一步的往深淵走,最後把自己也吞噬了進去,變成了一個令人憎恨的大貪官。

在他剛剛在皇帝身邊工作的時候,李紳就給皇帝寫下了最著名的倆首詩。這個非常得到皇帝的歡喜,為此皇帝還非常誇獎了李紳。皇帝覺得自己對於民間的疾苦幾乎是毫不知情,多虧了李紳的提醒,自己才能夠請回答老百姓的生活是多麼不容易,然後給李紳升了官。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本來李紳剛開始寫這些詩的時候,沒有打算給皇帝看。但是當時他有一個好友李逢吉,覺得他是寫的不錯,非常嫉妒,於是讓他繼續寫下去。然後準備告訴皇帝,李紳是個想要謀反的人,寫出了這些反詩,說人民過得很不幸福,這個怎麼可能呢,在皇帝的治理下,所有人都過得很開心。

但是皇帝聽了,覺得李紳寫的非常的好,這一切的責任都是因為皇帝不體恤民情。然後這個李逢吉被貶官了,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從這一刻開始,李紳覺得官場是非常黑暗的,一個這麼好的朋友都敢出賣自己,誰又能夠真正相信呢?


最後他又見識了各種各樣的事情,他發現了一個道理,要是想做清官的話,這個是根本不可能的。這所有的人都存在著貪心,面對這樣環境,他想要堅定自己的內心,可是發現這一切都做不到。

當時還生了朋黨之爭,李紳必須要選擇立場。以後他選擇了李黨,可是沒過多久,他們這個黨派就失勢了,然後李紳被貶了官,從一個朝廷內部到了外面流放。這個讓李紳感到非常大的怨氣,自己不過只是想要在朝廷裡安安分分的過日子,花費了這麼大的心血,結果一下子付之東流了。於是李紳的心態崩了,走向了他的黑化道路。


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權勢,他越來越巴結有權的人,並且隱藏著自己的內心,經常做著陰奉陽違的事情,對於自己的敵人就狠狠打壓。為了能夠讓自己過得更好,他再也不會有對老百姓廉潔了,久而久之,自己越來越壞。自己想要升官的話,就必須要賄賂有權的人。可是自己當官的那點錢根本不夠用,也捨不得用。他把目標轉移到了那些老百姓手上,反正當官都是為了賺錢,哪用得著管老百姓的死活。

就這樣,李紳從一個有志青年活成了他最討厭的模樣,再也不是能夠寫出憫農這首詩的作者了。而是露著獠牙,展現出一副醜惡嘴臉的大貪官,人人得而誅之。


汪公說


說起李紳這個人,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感到很陌生,但要說起他曾寫過的一首詩,相信絕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這首詩叫做《憫農》,全詩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從這首詩的內容來看,肯定很多人會覺得李紳是一個心繫百姓的好人,他如果能當官,一定能夠造福一方。

後來,這位李紳也不負眾望,成為大唐帝國的宰相,但令人意外的是,身居高位得李紳並沒有造福一方,反而墮落得讓人不齒,這究竟是何緣故呢?

這位李紳,原本也是一位官二代,他得父親是浙江湖州市烏程縣的縣令。

但是,在李紳6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意外去世,家道也由此中落,他和母親不得不顛沛流離,四處討生活,也是在這種情況下,你親身驗到到百姓們的疾苦,這才有了流傳千古的《憫農》詩。

不過,李紳的才華雖然出眾,但他的科舉之路卻一定都不順利,他一生當中多次科考,直到34歲才考中一個進士,隨後候補了一個國子監助教的官職,也就相當於在國子監教書,只有俸祿沒有品級。



後來,李紳覺得這個官沒有什麼前途可言,就離開京城南下到南京,到當時的鎮海節度使李錡府中當幕僚。

結果這李錡竟然暗中想要謀反,李紳可不敢跟著謀反,於是被李錡抓緊監獄關了起來,直到一年後李錡被殺後才獲釋,心灰意冷的李紳便回無錫惠山寺讀書。

此後五年,李紳一直在惠山寺居住,因為其貧困潦倒,寺中的僧人都對他非常苛刻,動不動就冷嘲熱諷。唯有一老僧厚待他,還湊足盤纏助其到京城去謀出路,特意囑託:“郎君今後必定會發達,千萬不要因為我輩犯了過錯,就以災禍相加。”

然而,這位老僧卻不知道,這五年的窮困潦倒和受人白眼的生活,已經徹底改變了李紳的心性,他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憂國憂民的熱血青年,而是淪落成一個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的勢利小人。當李紳再次來到從長安時,他的命運也從此變得不再一樣。

李紳先是通過巴結權貴,謀取了一個校書郎的小官,這段時間裡,李紳還算安分守己,他還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為唐詩做出巨大貢獻。

等到公元819年,唐朝中央政府爆發著名的“牛李黨爭”,李紳見機投靠李德裕、元稹等人,成為一名“李黨”,並且還成為李黨的三俊之一。



自此,李紳的仕途就開始扶搖直上九萬里,先後擔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等職。隨著權力和地位的不斷上升,李紳心中隱藏多年的陰暗也開始爆發出來,那些以前看不起他的人,他都要一一進行最嚴厲的報復。

比如,惠山寺的很多名僧人,都被他抓緊監獄整得慘不忍睹,甚至惠山寺,都差點被他給查封。還有李紳在發跡之前,經常到他的族叔李元將家中尋求救濟,每次見到李元將都親切的稱呼他為“叔叔”。當然,這其中也遭受過不少白眼。

所以,等到李紳發跡後,他就不再叫李元將為叔叔,反而要求李元將降低輩分,李元將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於是乎,李紳的族叔反過來做了他的孫子。

不僅如此,李紳還開始了窮奢極欲的生活,他愛吃雞肉,確切的說,愛吃雞舌頭,其餘部分,全部扔掉,傳說他為了吃一把雞舌,需要殺掉500多隻雞,奢侈程度可見一斑。與此同時同時,他家中還養有無數的美女歌姬。

有一次,和他同朝為官的大詩人劉禹錫被邀請到李紳家中做客,結果當他看到李紳府上這奢華的情形後,便忍不住做了一首《贈司空妓》來諷刺李紳:“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翻譯一下就是說,李紳家中那是美酒佳餚,歌女美色,輕歌曼舞,這對於李紳而言是司空見慣,但這奢侈糜爛的生活,卻讓我劉禹錫肝腸寸斷,於心不忍。由此可見李紳是有多奢侈和腐敗。

後來,李紳為討好李黨老大李德裕,還一手炮製了著名的“吳湘案”,將曾經得罪過李德裕父親的吳湘等人全部處死,製造了唐朝中期的一場大冤案。最後,就是這樣一個壞人,竟然還善始善終,終年74歲,死後被追贈太尉,諡文肅。

不過,正義終究不會缺席,在李紳死後的第二年,朝廷為“吳湘案”平反。這時李紳雖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規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紳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我是趙帥鍋


唐代大詩人李紳,是不是大貪官不好說,畢竟史料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是,他的品行確實是有瑕疵。但是,如果說他禍害百姓,魚肉鄉民,那這就應該是有人斷章取義了。李紳整體上,應該還是比較同情勞苦大眾的。

李紳在翰林院做學士時,曾經寫過三首《憫農詩》,其中一首“鋤禾日當午”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千古名詩。第二首、第三首詩,所寫的農夫、織女等底層勞苦大眾的生活狀態,可以用悲慘來形容了。其中的“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對天下百姓生活狀況的描寫,可謂是一針見血。種糧食的農夫,種出了糧食,卻是飢腸轆轆,甚至被餓死;織布的織女,織出了布匹,竟然無衣可穿。當時的大唐盛世,真實的社會狀況是什麼呢?正應了同時代杜甫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呀。

此時此刻的李紳,已經是翰林院學士,並非窮困潦倒。李紳是從內心深處同情勞苦大眾的,並非像某些說法中,李紳只是在自己還未出仕前,家庭貧苦時,才同情勞苦大眾。

而李紳所寫的第三首《憫農詩》,原本是李逢吉想用來陷害李紳的。李逢吉將詩舉報給了當時的唐武宗。可是,讓人沒想到的是,武宗看過之後,卻檢討了自己久居高堂,忘卻民情的過失,還晉封李紳為尚書右僕射。李紳陰差陽錯竟然成了當朝宰相,甚至李紳當時還誤認為是李逢吉推薦了他,對李逢吉是千般感謝。

而實際上呢,李逢吉是李紳的政敵,只是想借舉報李紳之機,邀功請求封賞,讓自己升官而已。事實上,李逢吉後來,一抓到機會,就繼續這麼做。這讓後來知道了真相的李紳會作何感想?恐怕是信任越深,傷害越深呀,這絕對會影響到李紳以後的行為舉止。再加上李紳為人剛直,在李紳得勢後,那些曾經欺壓過他,讓他心存怨恨之人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李紳幹了兩件讓人所不齒的事情。

第一件事,叔叔變孫子。

說是李紳有一段時間,長期寄居他鄉。每次路過一個名叫李元將的人家門時,李紳都要叫李元將為叔叔。多部史書上都記載,“李公羈旅之年,每止於元將之館,而叔呼焉。”其中,並沒寫李元將對李紳多好多好呀。有些人,表面堂皇,背地齷齪,如果遇到過,就應該有所體會。李元將到底對李紳好不好,恐怕很難說。李元將到底是正人君子,還是虛偽小人,從他之後的舉動也可以看出來。

李紳發跡之後,李元將為了巴結討好李紳,竟然自稱為弟,然後又自稱為侄。他見李紳還不滿意,最後竟然自稱孫子。這時候,李紳才接受。如果李元將真是一個忠厚正直之人,恐怕不會如此。根據李紳對眾多故人好友的態度,如果李元將真是對他很好,李紳應該不至於這個態度,這個我們後面講。

第二件事,流放同窗。

說是有一名姓崔的巡官,與李紳同窗。有一次,特意來拜訪李紳,因為天晚,就沒直接去打擾李紳,而是住在了旅館。崔巡官剛住下,其家僕就與一市民發生爭鬥。李紳得知是崔巡管的僕人(就是針對崔巡官的),竟然將僕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李紳又讓人將崔巡官抓來,問為什麼不立刻來見他。崔巡官就解釋了原因,並且磕頭謝罪,請求放他歸鄉。李紳卻把他綁起來,打了20杖,然後發配到了秣陵。崔巡官嚇得面如死灰,甚至都不敢哭一聲。

李紳果然是不念舊情之人麼?恐怕不是,這個我們也放到後面說。

但是,因為這兩件事,時人開始紛紛議論:“李公(即李紳),宗叔翻為孫子,故人忽作流囚。”當地的士紳百姓開始恐懼李紳再次突然發瘋,牽連到自己,很多人都渡過長江、淮河,逃往了外地。有人說百姓逃跑,是因為李紳徵收苛捐雜稅,魚肉百姓所致,純粹瞎扯。只是因為李紳未說明原因,懲罰了兩個人而已。李紳不宣佈原因,的確是李紳做的不到位,顯得有點酷暴了。

更大的問題是,兩個故事到這裡並未講完呀。對於百姓逃跑,李紳是這麼應對的:

主吏啟曰:“戶口逃亡不少。”丞相(即李紳)曰:“汝不見淘麥乎?秀者在下,糠秕隨流。隨流者,不必報來。”自此一言,竟無逾境者也。

下屬跟李紳彙報了士紳百姓逃亡的事情,李紳以淘麥作比,說飽滿的麥粒留下,糠秕被淘去,是正常的事,不必在意。而百姓聽聞此言後,知道李紳沒瘋,也就不再逃走了。

從上面的兩個故事來看,李紳應該是睚眥必報,鼠肚雞腸之人。如果真是完整的看過史料上的相關記載,那就應該知道,在兩件事之後,還記載有一件事。

李紳故交辛丘度的兒子拜謁李紳。李紳有點禮節不周,稍顯怠慢。結果,李紳被辛姓少年作詩給罵了。而李紳卻自嘲說:“辛大有此狂兒,吾敢不存舊矣。”很多懼怕李紳的官宦子弟,還為李紳受辱而高興,而李紳也並未因此事,去報復辛丘度父子。從這裡看,更多害怕李紳的人是誰呢?不言自明麼。李紳又不會去魚肉欺壓普通百姓,百姓有什麼害怕李紳的。而那些真正懼怕李紳的人,正如史料所載,“趨事皆驚神破膽矣”,被李紳嚇壞了。所以,李紳被人斷章取義,進行完全的黑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呢,我們還是要客觀對待李紳發跡之後的所為,的確有點為官酷暴,生活奢靡。

李紳愛財不,應該愛,但並沒有關於他巧取豪奪的記載。李紳好色不,絕對好美色,但還不至於完全沉迷。李紳家中私妓成群,經常邀請好友到家中聚會玩樂,足見其的奢靡。

一次,劉禹錫(做《陋室銘》那位)受邀到李紳家中做客。他看到李紳家的美姬時,有感而發,不由得作了一首《贈李司空妓》的詩。食色,性也,過於壓抑了倒是會出問題呀,當然也不能太不負責任了呀。李紳呢,看到劉禹錫對美姬如此著迷,竟然還賦詩一首,很大方的將自己的家妓送給了劉禹錫。

還有一個記載,說是李紳與同僚張又新有嫌隙,兩人做什麼事都對著幹。而張又新被罷官後,回鄉途中,又因翻船失去了兩個兒子。張又新非常悲痛,又擔心李紳報復他,就給李紳寫信,對以前的事情表示歉疚。“酷暴”的李紳對張又新的遭遇表示非常同情,還說過去只是爭論,他又怎麼會記恨。張又新親自去見李紳道謝。李紳發現張又新竟然跟自己請來陪酒的風塵女子,在數年前就已經相愛,只是有情人未成眷屬而已。“酷暴”的李紳,竟然讓張又新這個昔日的對頭,將女子領去,一起歸鄉,成就了一樁姻緣。李紳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恐怕不能簡單而論。

從李紳對辛姓少年,及後面這兩件事來看,李紳的“酷暴”並非針對所有人,而是有所區別的。這也是李紳跟通常所認為那些貪贓枉法的貪官汙吏,有所不同的地方。只是呢,曾經做過壞事,欺壓過人,侮辱過人的那些人,都希望曾經被欺壓、被侮辱的人,在得勢之後,原諒自己過去的所為,最好還優待自己,所以,就給人們不斷的洗腦。這才讓人覺得,凡是事後報復的人,都是鼠肚雞腸之人。這種觀點應該改改,對於真心悔過之人,應該原諒;對於那些只是想投機之人,應該讓他們負起應有的責任,給與懲罰。

所以,李紳所做的事,還真不一定就值得詬病。而李紳最最為人不齒的事情,也被認為是他人生最大汙點的事情,就是製造了一樁冤案,“吳湘案”。

當時,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時任揚州江都縣尉的吳湘,被人舉報貪汙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到舉報後,直接將吳湘逮捕下獄,判處死刑。案件上報朝廷之後,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派御史崔元藻前往復查。崔御史經過調查之後,認為吳湘貪贓屬實,強娶名女則不實,所以,罪不至死。

但是,李紳卻堅持處死了吳湘。同時,朝廷中維護李紳的宰相李德裕也將崔元藻給貶官外放。

事情的真實原因呢?應該是李德裕的父親與吳湘的父親有世仇,而李紳屬於李德裕一黨。此時的李紳該怎麼做呢?有過類似經驗,特別是吃過大虧的人,估計選擇都不會有什麼太大差別。

所以,與其說李紳發跡後變壞了,倒不如說是唐朝末期的“牛李黨爭”影響了李紳。所以,對李紳的評價,通常是文學才華非凡,卻因為“牛李黨爭”,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反而變得酷暴,奢靡。李紳跟那些完全自私,完全為了自己利益,而貪贓枉法,酷暴無情的官吏,還是有所區別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李紳也就是缺了那麼一點為了理想,英勇獻身的魄力。所以,他妥協了,還染上了欺軟怕硬的壞毛病,甚至為了派別利益,不惜枉法。因此,相比同樣被黨爭影響的杜甫等人,李紳過得相對好了點,也就沒有杜甫等人的名望更好。

不管如何,史料上並沒有李紳禍害百姓的記錄。而李紳曾經敢於冒著殺頭的危險(如果遇到只喜歡報喜不報憂的,這李紳完全就是在汙衊大唐盛世,應該早就獲罪被處死了),直接寫出了底層百姓的困苦與悽慘,這一點是值得敬佩和永遠讚揚的。同時,也為虛懷若谷的唐武宗點贊!


奕天讀歷史


在浩瀚的唐詩海洋中,李紳的《憫農》不僅通俗易懂,還頗具深意,因此,千百年來被人廣泛傳誦。而李紳也因這首詩流芳萬代,成為憂國憂民的詩人代表。

(李紳)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李紳,是不是也像他在詩中所表現的那樣,憂國憂民,幫助百姓呢?

實際上,真實的李紳,生活是極講排場的。

有一個成語叫做“司空見慣”,就是從李紳那裡來的。李紳在家裡蓄養了很多年輕貌美的家伎。當時,詩人劉禹錫在蘇州當刺史,他到李紳府中赴宴時,看上了一個容貌嬌豔的歌伎,於是在宴會上寫下了《贈李司空妓》一詩,其中有“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一句。李紳見了,哈哈一笑,當即把歌伎送給了劉禹錫。

雖說在唐代,這其實是極為風雅的一件事,但是從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出,李紳的生活,確實是比較奢靡的。

李紳除了生活奢靡外,在做人上,似乎也有許多為人詬病的地方。

唐代筆記小說《云溪友議》記載了一件事,說李紳在年少時,由於家境貧寒,經常到族中經濟優裕的親戚家中打秋風。

有個叫李元將的人,是族中家境最好的,於是他百般巴結,甚至還主動把自己在族中的輩分降了一級,稱呼李元將為叔叔。

李元將很高興,經常收留他在家中吃飯。

李紳做官後,一改往日對李元將的態度,每次待他都極為倨傲。

(劉禹錫)

李元將為了巴結李紳,再也不敢以“叔叔”自居。他主動降低輩分,先以弟弟自稱,接著又以侄兒自稱,結果李紳都對他愛理不理。最後,李元將只得自稱孫子,李紳的臉上才有了幾分笑意。

這件事不知是否屬實。如果是真實的,李紳的人品確實是有問題的。

李紳雖然身居高官,但是,他似乎並沒有把精力用在為國為民上,而是參與了當時危害朝廷的“朋黨之爭”上。

當時,李紳由於依附“李黨”宰相李德裕,得到李德裕和元稹的扶持,仕途上平步青雲。

不過,後來,“牛黨”強力反擊,李德裕和元稹都被貶到地方為官,李紳也被貶到千里之外的南海去了。

新皇繼位後,李德裕重新得寵,李紳也跟著從南海一步步調回了京城,並重新位居高位。

正因為參與了朝廷傾軋,所以,李紳雖然當了大官,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作為。

李紳在當官期間,不但做的利國利民的大事不多,而且還做過草菅人命的事情。

(李德裕雕像)

宋代筆記小說《冊府元龜》記載,李紳晚年的時候,曾經辦過一樁“吳湘案”。當時,有人告發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行賄受賄,強搶民女。

由於吳湘與李德裕有世仇,李紳為了取悅李德裕,於是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竟然羅織罪名,判處吳湘死刑。

朝廷在看了李紳的案宗後,認為破綻很多,必有冤情,經過調查後,發現吳湘所貪金額不大,強搶民女一事不能成立,所以罪不致死。

可是,李紳卻執意對吳湘處以斬刑,甚至都不能等複核後便定論。

李紳去世後次年,李德裕被貶去了地方,李黨勢力因此大不如前。這時候,有人再次提起“吳湘案”。經過徹查,皇帝發現是一起冤案,於是給予平反。

詩人應該是德藝雙馨的。所謂“我手寫我心”,心裡面是怎麼想的,筆下才會怎麼寫。李紳一生生活奢靡,為了個人的利益,依附權貴,讒陷攀爬。而且把自己的一生時間都陷入“朋黨之爭”中,並沒有幹出多少幫助老百姓的事情。由此可見,李紳確實是對不起他寫下的《憫農》這樣的詩歌的。

(參考史料:《新唐書》《云溪友議》《冊府元龜》)


張生全精彩歷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這兩句教導大家要珍惜糧食的詩,是任何一個小學生都會背誦的。但諷刺的是,寫出這首《憫農》的李紳,卻是個生活奢侈、禍害百姓的貪官。


歷史上真實的李紳:生活奢侈

李紳雖然是《憫農》的作者,但他並不是個悲憫的人。

相反,當他走上官場時,生活可謂是花天酒地、驕奢淫逸,是個不折不扣的禍害百姓的貪官。


舉個例子。

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曾被貶去蘇州做刺史,當地的司空正是李紳。

某次,李紳邀請劉禹錫去他家做客。進入李紳的家門後,劉禹錫發現李紳家竟然是歌妓成群,好不熱鬧。於是,劉禹錫就寫了一首《贈司空妓》來諷刺李紳。詩云: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李紳不僅生活奢侈,而且品行也有問題。

再比如,在唐代筆記《云溪友議》中,記錄了李紳的這樣一則故事:


  • 李元將評事及弟仲將,僑寓江都。李公羈旅之年,每止於元將之館,而叔呼焉。榮達之後,元將稱弟稱侄,皆不悅也;及為孫子,方似相容。

這句話的意思是:

在李紳發跡前,曾長期寄宿於一個名叫李元將的人的家中。每次見到李元將,李紳都會尊稱對方為叔。

李紳發跡後,李紳對李元將的態度是180度大轉變。無論李元將在李紳面前自稱弟弟,或者還是叫李紳叔叔,李紳都不滿意。非得李元將叫他爺爺才高興。

這樣一個人品敗壞的人物,在歷史上也算是少有了。


HuiNanHistory


我是七哥。

李紳,算是典型的士人大夫代表了,青年奔波,同情底層農民;跟隨李黨得勢,治理地方,百姓流傳有李紳的酷吏名號,但沒有李紳貪腐的傳言。

說起李紳,他的憫農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歷歷在目。對於這樣一位十分同情底層農民生活境遇的唐朝詩人,我是很欣賞他的。關心民生疾苦,我覺得這是每一個知識分子,應該堅守的一點,不然就白讀了這麼多聖賢書。而李紳,在青年時期也確實如此。


李紳生活的時代,是唐朝中後期,唐帝國面臨著地方割據、宦官干政、文臣相鬥的艱難困境。出生在這樣的混亂年代,27歲的李紳親眼目睹了普通農民的艱難生活,感慨萬千,留下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這兩首憫農詩句。(奸相李逢吉)

與李紳偶然相遇的李逢吉,為人奸猾陰險,聽到李紳的詩句,不禁大喜,知道李紳有指責朝廷的意思,便想拿著李紳的詩句,去揭發他,自己好邀功。於是,接著慫恿李紳寫下更為直白的詩句: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看到這樣直白指責朝廷的話,李逢吉將這首詩好好保存,以備將來不時之需,但李逢吉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卻讓後來的唐武宗,對李紳留下了剛直之臣的好印象。

青年時期的李紳,性情耿直,敢於針砭時弊,是真正的士大夫典範。

隨後,李紳結交李黨領袖李德裕,捲入牛李黨爭,並逐漸成為李黨的得力干將。在官場環境的日益浸染,也使得李紳的思想漸漸轉變,有了不少官性。(李紳與李黨領袖李德裕,交情甚好)

有兩件小事情,已經表現了李紳的思想轉變:

第一件,李紳有個族叔,叫李元將。李紳以前籍籍無名的時候,拜見這位族叔的時候,一直稱為叔叔;後來,李紳發達了,成了一方大員,對這位昔日的叔叔,也有了幾分傲氣。而這位族叔,也想巴結李紳,於是降低自己的身份,先自稱是李紳的弟弟,侄子,但李紳根本不買賬。最後,李元將把臉一橫,直接自稱孫子,這才得到李紳的認可。滑稽之情,溢於言表。

第二件,有一位姓崔的官員,和李紳是同科進士。一次,姓崔的官員的一個僕人與人發生爭鬥,驚動了李紳。李紳抓捕兩人,得知這人竟是當年同科進士的僕人,也知道這姓崔的就在本地,頓時大發雷霆,先是把這兩人處以極刑,隨後派人把姓崔的官員抓來,當面質問他,你既然到了本地,為何不來拜見自己。姓崔的官員立馬道歉,但李紳不依不饒,依舊打了這個同年20大棍。

這多少,就是古代士大夫逃脫不了的魔咒,一朝發跡,權勢昇天,就忘乎所以,丟失了當初的本心,此時的李紳,已經不是年輕時期的李紳了,已經成了李黨的得力干將了,凌駕於百姓之上,效力於黨爭。

(牛李黨爭)

有明確記載的李紳的一大政治汙點,只有“吳湘案”。而此案,也使得李紳背上了酷吏的名號。

已到古稀之年的李紳,出任節度使,在任上遇到了一件案子: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汙受賄、搶去民女阿顏。對此,李紳一口咬定吳湘有罪,直接處以死刑。但當案件卷宗上交朝廷的時候,諫官對此十分懷疑,隨後便派遣御史前去複查。一番調查,真相是吳湘受賄是真,但貪的很少,也沒有強娶民女。

面對如此清晰的結果,李紳依舊不依不饒,依靠自己的權勢,強行將吳湘送上法場。

(吳湘案)

此事,直到李黨全面敗退,才得以翻案,而李紳也被帶上了酷吏的罪名。

但這件事情,仔細觀看,我們會發現疑點重重,而最為合理的解釋,莫過於牛李黨爭了。李紳作為李黨的核心人物之一,李黨在政治上的得失,直接與自己的榮華富貴息息相關,而本案中的吳湘,或多或少都與黨爭扯上了聯繫,所以李紳也不得不為之。

而李紳其他的一些傳言,不論真假,都與他自己捲入黨爭的旋渦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面對權力的糾葛,難免會有政敵的攻訐。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評論、點贊、轉發!關注我,每天帶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認知!


歲七夸父


有人說李紳是“漸次豪奢”,而我覺得李紳是從小大大本性上就有很嚴重的問題,或者說天生如此也可以。其實李紳還有一首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包括題目上所寫的《憫農》,都闡述出他對社會底層群眾所處惡劣生存環境的感嘆與不平。

詩如其人?我覺得肯定不是,其實我們可以從他的幼時看起,這個人基本上沒有什麼感恩心,對他有深恩大德的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天下的窮苦百姓了,更沒一毛錢關係,所謂的憫農不過是說說罷了,也可以說是沽名釣譽的利器。

李紳曾祖李敬軒官至宰相,但家世日微之下,其父也不過一屆縣令而已,最悽慘的是僅僅6歲,父親去世,家道徹底中落。

在那個時代的寺院,只要稍具規模,都會出錢辦學,招攬貧困學子去讀書。李紳的家境是上不起私塾的,所以先是進了惠山佛寺,在這裡他得到了完全免費的衣食住用,得到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但卻絲毫不懂尊重他人的崇拜信仰,損壞寺產,把僧人視為法物的經書,拿來自己做草稿紙用。

他這種自私且缺德的作為,自然受到了僧人的斥責,於是李紳憤懣之下耿耿於懷,不久就離開了惠山寺,又到了另一家寺院天宮寺讀書,寺中有一老僧,為了能提供給他更好的學習條件,安心學習,將自己的僧舍讓了出來。

等到李紳學成將要趕考的時候,老僧又資助了他不少盤纏,並一再叮囑,如果萬一寺中的僧人有了過錯,請看在這段香火情,不要加害,留些情面。對此,李紳是不以為意的,後來發達後,也只是將天宮寺改為龍宮寺,並且為了炫耀,還在寺前立下一石碑。

無論寺院是否管他吃住,無論是否管他醫藥,無論是否教他學習,無論生活上是否照料,無論別人如何給他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他腦子裡記住的就僅僅是毀壞寺產後,眾人對他的斥責,終生不忘,犯到他手裡,只要是僧人都是頂格嚴辦。

所以我說,對自己恩人尚且如此,你讓他心懷天下,同情天下悲苦蒼生,那是不可能的,他只在乎他自己。

憑藉著才情,他火速攀升到中央決策機構,而後便發生了臺參之爭,也就是官員調任前,要參拜御史臺,以顯示上級領導的威嚴,咱們所熟知的文學家韓愈,當時從政,當時應該赴職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這是李逢吉搞黨爭的結果,所謂的臺參之爭就是李逢吉藉機挑撥韓愈和李紳的關係。

皇帝認為韓愈本來一副部級轉京兆尹一首都市長職位有些虧待韓愈了,所以特許他無需臺參,但這不能盡顯御史中丞李紳的官威呀,所以李紳彈劾韓愈,韓愈就擺事實講道理,這是皇帝特許的,他說話不好使麼?他倆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旁觀的李逢吉看火候夠了,直接彈劾他倆搞內部鬥爭,所以韓愈被罷免,轉兵部侍郎後轉吏部侍郎。

李紳的品格缺陷,太過嚴重,最主要的就是忘恩負義。絲毫不念及韓愈等對他的推薦之恩。當初李紳的行卷(個人作品集,試卷以外的參評條件)引起了韓愈的重視,他對李紳比較賞識,並予以推薦,但最後李紳因為筆試成績極其不好而落榜。時人皆有評價,雖然觀點角度不同,但都認為臺參之爭理屈的一方是在李紳。

挾私報復,睚眥必報。吏部侍郎錢徽主考,韓愈推薦人才,人家唯才是舉,而李紳則是受了人家銀錢、名貴字畫刷錢辦事,錢徽不吃這套,李紳推舉的人全部落榜,李紳告發錢徽取士不公,中間有貓膩,造成錢徽被貶,而錢徽呢也是性情中人,其他一應證據都在手中,但也沒有申訴,直接不幹了。

李紳也有低谷,也被貶出了長安,但是這廝會來事,謊稱治下境內的蝗蟲不吃莊稼,這是皇帝仁德的表現,屬於祥瑞,這樣一來皇帝心氣一順,李紳就再次步步高昇了。

一老僧拜會李紳,與他習慣性的打個機鋒,這本來很正常的事,李紳多年在寺院耳渲目染應該不以為意才對,而僧人一句“貧僧從來處來”,李紳不顧老僧高齡,直接杖責20,甩人家一句,我讓你“任從去處去”,這人簡直不可救藥。

李元將,李紳的大恩人,李紳當初混得連狗都不如的時候找到李元將,吃人家的,喝人家的,住人家的,按輩分李紳喊李元將叔叔,後來李紳發跡了,了不得了,李元將覺得李紳位高權重,得給些面子,得,你是我哥,咱們兄弟相稱,李紳不幹,侄子?不幹!孫子?嗯嗯~李紳這才有了好臉色。

再說民力,我早說了他不會真的考慮民生問題的,還“粒粒皆辛苦”呢,那和他一毛錢關係沒有,冬天李紳要徵收蛤蜊,下面縣官不樂意了,這大冬天的,蛤蜊都在深處,要潛入沒頂的水才能撈上來,人是有高低貴賤之分,這沒錯,可這性命可是一樣的性命呀,會死人的。

有的條友說李紳心理上是有個漸變過程的,我覺得不是,他是初期官太小沒得可貪,表面上是“漸次豪奢”,其實是在職位的支撐下才得以越貪越多。

朝廷最終如何定性李紳呢?酷吏!

底層老百姓苦啊,耕田勞作更屬不易,尤其是在李紳治下那就是超級不容易了,他治下的百姓渡江逃難者不可計數,苛政猛於虎,寧可背井離鄉也不能讓這塊料繼續管理了,不光普通百姓逃難,連鄉紳豪強也都躲著走,儘量不和他打交道,都盼著他趕緊調任走人呢,除了李紳自己以外,誰也受不了,這李紳從來沒變,本性如此。

現在咱們在回過頭來看看-“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您看,李紳多不要臉,農夫為啥猶餓死呢?你逼的唄,你貪汙的唄,他想到自己的詩作良心怎麼不會痛呢?

趕上胃口欠佳,一頓飯百貫錢,否則能上千,這要百姓勞作多久才能獲得,他愛吃雞舌頭,一盤菜要宰300多隻雞。

高級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這是詩豪劉禹錫寫的,他和李紳認識,還參加了他的宴會有感而發,大概意思就是美酒佳餚,佳人美色,輕歌曼舞,李紳早已習以為常,天天過著這種奢侈糜爛的生活,可我劉禹錫卻肝腸寸斷於心不忍,奢侈浪費呀。

當時的韓愈,賈島,劉禹錫,李賀等文人,對李紳都是相當鄙視的。

李紳最終當上了宰相,封趙國公,而這時的他已經70歲了,擔任宰相兩年以來並無建樹,主動請辭,回家養老,後死於揚州,終年75歲,朝廷賜給他太尉之職,並賜諡號文肅,還得了善終。

他是什麼時候受到清算的呢?

李紳死後僅僅一年,被人彈劾辦過冤假錯案,而且就是其死前不久辦的。

當時有個武官叫劉群,看上了一個大美女叫阿顏,所以藉著酒勁向她的養母提親,但是礙於當時的法律,官員不能娶治下平民女子,所以要求阿顏的養母等自己調任後再把阿顏嫁給他,沒想到阿顏的養母早就將阿顏另許他人,也就是苦主江都縣尉吳湘,在吳湘把阿顏接走後,劉群醋意大發,直接舉報吳湘貪汙腐敗、違法迎娶治下女子,要不說李紳是酷吏呢,直接判處死。

這件案子有兩種猜測:

①李紳接案後,曾與苦主吳湘商量,把阿顏讓給他,他要送給宰相李德裕,怎麼商量都不成,所以李紳把小罪定個死罪,因為僅僅貪汙和違法迎娶的話,怎麼判也不可能是死罪呀。他處死吳湘後,威脅阿顏從了自己方便送禮,阿顏不堪受辱自盡身亡,如果僅僅是吳湘死的話,阿顏沒理由自尋短見。

②陰毒個性使然,這個就不解釋了,心理多少有些扭曲。

③替李德裕解決政敵,吳湘家與李德裕一脈有私怨。

苦主的家屬在李紳死後上訴,說是違法迎娶不過是杖責100,李紳竟然把嫁妝算為貪汙款於法不公,按照唐朝的規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不得做官,因此李紳“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


古今通史


說到李紳,可能很多朋友早已經記不得了,但是他的詩一提起來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傳唱度不亞於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的一些詩。

《憫農》(一)和《憫農》(二,也叫鋤禾)都是出自其手。


《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從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對底層勞動人民的關心和悲情。也可以看出詩人是一個憂國憂民,有情懷,關心百姓的人,但事實如此嗎?非也非也……

李紳

唐朝武則天時期,唐朝宰相李敬玄有一兒子李思衝,後李思衝有一兒子李晤,李晤後有一兒子,就是李紳。這樣說來可能囉嗦,但是最直觀反應出李紳祖上是很風光的。後來家道中落,到了父親這輩只能當個小小縣令,但至少李紳是不愁吃穿的,是妥妥的官二代。

可是好景不長,他6歲時,父親便病逝,從此家道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敗了下去。原本算得上吃穿不愁的李紳跟隨母親開始顛沛流離,受盡了人情冷暖,甚至食不果腹。在這個時期,頗有文采的李紳有幸能體會底層勞動者的艱辛,更親眼目睹農民朝不保夕的生活,由感而發的李紳寫下了千古留名的著名詩篇《憫農》。



從小出生於書香門第,受過教育的李紳自然是一肚子墨水,考功名自然是他的理想和目標,可天不隨人願,多次參加會考的李紳均是落榜,但不服輸的李紳沒有放棄。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27歲的李紳終於考中進士,隨後官場大門一路為他敞開,李紳從翰林學士高升到宰相一職,逆轉了家族由榮到衰的局面。

從這裡開始,我們其實多少可以感覺到一些貓膩了,李紳雖然祖上榮耀,可到了他這一代,基本就是那種沒有任何背景的小市民了,從考中進士到官居宰相,如果以李紳那種憂國憂民的性格,對於官場很多東西肯定是不恥的,為了百姓兩袖清風得罪人必然是他要走的,所以他能不能在宦海中打滾都不好說,更別提能升任宰相。


由此,我們基本可以推斷,李紳能夠官居宰相,至少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正直,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利益燻心

早期的李紳其實還是剛正不阿,心繫百姓的,可吃了幾次悶棍和被貶後,李紳開始把重心放在了官場人情上,學會了巴結上司和送禮,站在李德欲一方,這也是後來官居宰相的伏筆。

而根據野史的記載,後世之人對李紳的評價負面居多,我們不防從記載的一些東西來看看李紳。


  1. 《云溪友議》中記載,李紳落魄之時,和一個名叫李元將的人很好,當時他呼李為叔。後來仕途扶搖直上的李紳官越來越大,李元將為巴結討好李紳,見李紳時,居然主動降輩分,把自己稱為李紳“弟”。你以為李紳這就滿足啦,直到後來李元將把自己輩分降到“孫子”,李紳才勉強答應。
  2. 還有一次,有崔姓的巡官,早些時候和李紳同科進士之誼,這巡官也想來見李紳。可進城以後,因為這個崔姓朋友的僕人和市民發生爭執,李紳不僅鬧事的僕人和市民砍了頭,把他這個朋友打了20杖後發配了。(點評,今非昔比,官架子有點大)
  3. 《唐語林》記載:當上了尚書的李紳有一次抓了一個沒有迴避他儀仗車隊的人,審問過程中,李紳得知此人皇親國戚,居然連連道歉賠罪。
以下的這些對他的記載就有點麻辣味味了。完完全全是你不認識的李紳。

據野史記載,李紳在淮南擔任節度使時,苛捐雜稅,弄得百姓苦不堪言,紛紛背井離鄉逃難。當下面官員把事情報告李紳後,李紳不以為然說到:手捧麥子,風吹走的是秕糠。言外之意是不足為慮。

不僅僅如此,有關史料記載中,李紳的個人生活也是窮奢極欲,據說李紳愛吃雞舌頭,為了吃雞舌頭,一頓飯叫人殺了100多隻雞。

當然,這些都是野史記載,可能是有人故意詆譭,但有些正史的記載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成語《司空見慣》由來。

劉禹錫是唐代著名詩人,曾這下《陋室銘》,頗受李紳賞識,當時李紳擔任唐朝一個職位,相當於後來的工部尚書,也就是掌管國家工程的大官,叫做司空。由於賞識劉禹錫,便邀約劉禹錫喝酒,期間叫了陪酒的歌妓。由於當時劉禹錫剛被貶為刺史,仕途不順,酒下肚後,難免對比李紳心中惆悵,加上詩興大發,做詩《贈李司空妓》。



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這司空見慣就是由此而來,後一句詩中充分體現出李紳的個人生活對這些東西早就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也從側面說明李紳的個人生活排場確實大,相當奢華。


吳湘案

這是李紳為後人詬病的正史汙點,為了剷除異己,羅織罪名殺害朝臣,這就是吳湘案。

公元845年,74歲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官居宰相後來因病辭任,)期間,李紳接到舉報說江都縣尉吳湘貪贓枉法,強搶民女,李紳知道後,把吳湘抓起來殺了。

如果真是這樣,李紳至少對得起他的烏紗帽,但是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在對吳湘定罪時,朝廷派來御史崔元藻下來調查,發現吳湘雖貪汙,但是數量不多,強搶民女更是子虛烏有,完全是捏造陷害。崔元藻隨後上報李紳,李紳不予採納,還是殺了吳湘。


李紳執意殺吳湘,是因為吳湘叔父吳武陵和李德欲老爸李吉甫是死對頭,李吉甫當上宰相後,把吳武陵貶官,最終吳武陵鬱鬱而終。而吳湘作為吳武陵侄子,李紳和李德欲又是李黨派核心人物,由此吳湘人頭成為了李紳送給時任宰相李德欲的禮物。

唐宣宗繼位後,剷除李黨勢力,吳湘得以平凡,而死後的李紳被叛以: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危及後人。

李紳的一生從正直無私,關心百姓疾苦到後來沉迷宦海成為反面教材,一句話:忘了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