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無聲飲品”充滿愛:顧客花100元買杯冷飲,店員找老闆要求降薪

21日中午,市民韓大瑋像往常一樣乘坐動車前來貴陽,當天他剛出站,就被左手邊的一家店鋪所吸引,而吸引他的並非是傳統的宣傳方式打折手段,而是“無聲飲品”四個大字。更讓韓大瑋意外的是,當他進入店鋪時,從購買冷飲到結賬,都是在無聲中進行的。

韓大瑋說,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的另類購物方式,在無聲的世界裡,多多少少能看出聾啞孩子們的不易。對此,他進行愛心捐贈,不僅想表達對孩子們的認可,更是希望他們能走得更遠,以此影響更多有愛的人。

“無聲飲品”充滿愛:顧客花100元買杯冷飲,店員找老闆要求降薪

顧客用手語和店員溝通交流。

安靜中傳遞一種信任

在貴陽北站出站口左側位置,一家冷飲店的大門外,站有4位迎客的工作人員,不過,當顧客準備進入店鋪時,工作人員均是彬彬有禮的彎腰迎客,並沒有向顧客道上一句“歡迎光臨”。

當顧客進入店鋪後,前臺的工作人員便會對著顧客微微一笑,緊接著,用手指指向一張二維碼,上面寫著:掃碼點餐。

打開微信掃一掃後,裡面會彈出相關的冷飲品種及價格,只要顧客選好下單後,後臺便會打出顧客選中的品種,這時,工作人員就可以進行操作,而支付的方式也是通過掃碼完成。期間,顧客和工作人員的交流幾乎都是在無聲的世界中完成。

而當顧客點完冷飲後,並不急於尋找位子坐下,而是靜靜地觀看工作人員製作冷飲的整個過程。因為,工作人員在製作過程中,大家的交流幾乎完全靠手語進行,彼時,大家隱隱約約能夠體會到,雖然這些工作人員處於一個無聲的世界裡,但是他們傳遞出來的不僅僅是對生活的熱愛,更是一種信任。

據瞭解,貴陽北站新開的這家店鋪,已經是“無聲飲品”店的第三家分店,總店於2017年9月28日在相寶山盲聾啞學校旁正式營業,第二分店開在花溪貴築路。此外,和寶山北路的總店一樣,分店的店員除了收銀員外,其餘的都是語言和聽力障礙者,他們大多數都是貴陽市聾啞學校的學生。

源於一份尊重與鼓勵

除了“無聲”,“無聲飲品”的3家店還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均設立有愛心捐款箱。

當市民吳波先生第一次來到寶山北路總店購買冷飲時,在付款結束後,收銀員接著從款項裡抽出1元錢返還給他,引導他進行愛心捐贈。

“店鋪能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愛心捐贈,我佩服。”吳波坦言,很多大超市也會設立愛心捐款箱,但那是市民掏自己的錢進行的捐贈,可是,這家店鋪是拿著自己的營業額(每一單返還1元)進行捐贈,這樣的捐贈方式讓人敬佩。

據寶山北路總店店長唐守元說,從籌備至今,“無聲飲品”店受到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為了回饋社會,每賣出一杯飲品,店員都會從顧客的付款中退出1元錢,引導顧客將錢投入愛心捐款箱,這些善款主要用於幫助殘疾人治病、創業等,與此同時,也希望此舉能讓“無聲飲品”店不斷的創造出愛的氛圍。

事實上,在工作人員毛子強腦海裡,像吳波、韓大瑋這樣有愛心的市民在少數。他用手語的方式告訴大家,自從“無聲飲品”總店開業至今,他清楚記得一位50多歲的中年男子,竟然花了100元向他們購買一杯冷飲,同樣,一位20多歲的小夥,也是花了50元購買一杯奶茶。

每當遇到這些愛心人士時,毛子強、常銘鴻等人都會銘記在心。而愛心市民們也表示,他們之所以花高價買一杯冷飲,其原因不僅僅是奉獻一份愛心,更是用實際行動,去表達對語言和聽力障礙者的一份尊重與鼓勵。

而截至2018年2月中旬(春節前),“無聲飲品”寶山店和花溪店裡的愛心捐款箱分別捐贈到6000餘元和8000餘元愛心款,目前,這些愛心款已經捐贈到了貴州省慈善總會,這些愛心款將按計劃統一支配,作為殘疾人培訓、創業使用。

“無聲飲品”充滿愛:顧客花100元買杯冷飲,店員找老闆要求降薪

店員在工作。

學會團結,學會感恩

當提及為什麼會開“無聲飲品”店時,店鋪老闆田健民告訴記者,2015年他進入貴陽市盲聾啞學校後,感到如此多的孩子竟然靜悄悄的,那一刻,他並不知道這些孩子的內心世界是什麼,當他想給孩子們捐贈衣服及微弱的資助時,孩子們並不樂意接受,後來他才知道,孩子們的自尊心非常強,他們不希望大家給予他們的是一種施捨,一種憐憫。

後來,當學校老師帶著10餘名孩子前往田健民的冷飲店時,他留心觀察發現,這些孩子們對冷飲行業特別感興趣,從那一刻開始,他突然覺得自己有一份責任感,看能否給這些孩子創造一個就業平臺。於是,田健民思考了近一年時間,決定幫助這群孩子找到新的出路。

“開店前,我自費帶他們去培訓。”田健民說,在培訓技能前,他都會帶孩子們去學習為期10天的傳統文化培訓,旨在讓孩子們學會團結,學會感恩,在完成傳統文化培訓後,才會接著完成技能培訓。

田健民透露到,從店鋪籌備到開業,已經有40餘名聾啞學生主動報名想參加,不過由於名額有限,目前3個店已經解決了10多個孩子的就業問題了。

另外,田健民還告訴記者,自從開業至今,兩個店鋪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當這些孩子知道後,做了一件讓他感動的事情。

有一天,店員毛子強、常銘鴻主動找到他,稱現在店鋪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他們主動提出要給自己降薪,而其他店員也表示,希望工資緩些日子再發。

店員毛子強告訴記者,他們就業迷茫的時候,田健民寧願自費讓他們去學習,最後還給了他們就業平臺,這份情他們永遠也會記在心裡,而現在,老闆遇到了困難,他們也應該反過來幫助老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至今為止,雖然“無聲飲品”店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不過,田健民從未拖欠孩子們的工資,其每人平均工資在2000元左右。

事實上,田健民之所以將虧損的店鋪一直維持下去,就是不希望對聾啞人的幫助只是暫時緩解他們的困難,他更希望通過自己的幫扶讓聾啞人得到掌握謀生的技能,希望每一個店員都能獨當一面,獨立自強。

這一點,同樣也得到了貴陽市盲聾啞學校支援中心主任王志剛的認同。王主任說,對於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開店並非一帆風順。“開始給他們培訓的時候,因為溝通不暢,他們不能清楚地理解飲品的製作要領,對此,只能慢慢溝通、不斷學習,對此,正常人僅需半個月時間就能掌握的技能,聾啞學生可能需要1到2個月。”

“但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王主任說,如果真正想要幫助這些聾啞孩子,不能使用輸血模式,而應採取造血模式,只有讓他們真正掌握到謀生的技能後,即便以後想自己創業,也能獨當一面,獨立自強,讓更多人受益。

事實上,對於未來的打算,店員毛子強則透露到,現在他會一心一意跟田健民學習,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時候,也回老家開一家“無聲飲品”店,去幫助和他一樣的聾啞孩子就業。

背景

這不是本報記者第一次採訪報道“無聲飲品”的故事。

2017年9月28日,在貴陽市寶山北路貴陽盲聾啞學校旁邊的第一家“無聲飲品店”開業。9月30日,本報就以“全程無聲交流,聾啞學生服務,進店消費就為公益捐了1元‘無聲飲品’為愛而生”率先做了報道。

2017年11月13日和2018年2月1日,本報相繼推出“無聲飲品店今年再開3家”和“無聲飲品迎新春”的後續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