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一個故事告訴你:超級牛散這樣看成交量,少走10年彎路!

8年前的一個冬夜,紐約曼哈頓,一場聚來的大雪,頓時把用“金子”鋪就的華爾街染得雪白一片。此刻,誰也沒有留意到,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外的華爾街金牛旁,佇立著一個“雪人”。他,就是年僅26歲遠涉重洋不遠萬里到華爾街拜師學藝的簡凡。

  閉市已經幾個小時了,他一直徜徉在華爾街,仰望著曼哈頓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和宏偉壯觀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任憑風雪吹打。白天發生的事兒,一直令他震撼,就像狂風冰雪一樣,刺痛著他的心……他原是上海財經大學的高材生,是個“雙料”的碩士生。大學畢業後他被一家大銀行“搶”去,原本有一份安定不錯的工作。但他因對股票有著極濃的興趣,最終步入證券業。為了培養他,當時他所在的證券公司把他送往深圳進行一年的專業培訓。他成了當時證券特訓班68位同學中最拔尖的一位“快槍手”,被某大機構相中,當上了令人羨慕的操盤手。不久,他遇到一個極好的機會,應美國一家投資管理公司的邀請,他來到了令世人神往的華爾街學習操盤技藝。

  他珍惜每分每秒,在世界最先進、最前衛的炒股“前沿陣地”,如飢似渴地學習一流的操盤經驗。三天前,就在他到華爾街學習一個月之後,他開始第一次模擬炒“美盤”。當天,他憑著在國內學習掌握的嫻熟技藝,買進了一隻他看好的股票。他眼力不錯,第二天這隻股就開始大漲,第三天一開盤又繼續地漲,但就在尾盤,簡凡看到他應用的KDJ等短線指標出現了“死叉”,便毫不猶豫地拋出了它,獲利了結。可沒想到,次日,這隻股在放量創新低的情況下,只僅僅地略微下探,又開始發起了強勁攻勢。他有點看不懂了。他去請教一位有經驗的專業經濟師。

  “為什麼KDJ都死叉了,股票還往上漲呢?”

  “NO,NO,NO!”那位經濟師搖著頭:“這些短線指標在美國早已沒人用了。”

  “你懂得成交量嗎?”他反問簡凡。

  “我知道。”

  “成交量代表的是什麼呢?”

  “是資金。”

  “OK。”經濟師點頭微笑:“那麼,股票市場的趨勢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是由資金來決定的。”簡凡回答說。

  “既然趨勢是由資金來決定的,你為什麼不去關注成交量的變化,而只盯著那些人為地設定的技術指標呢?”

  簡凡介紹道:“在國內幾乎所有的買賣依據,都是按照技術指標的超買或超賣來決定交易的。而在國內也很少看到有一本書和系統的理論來闡述成交量對操作的重要性。”

  導師聽後笑對簡凡講:“難道沒有輔導類的書籍,你就不會做股票啦?”  簡凡一時語塞。

  “作為一個專業投資者,只有明白趨勢由什麼決定的,明白影響市場發生變化的本質是什麼,你才能在萬變的市場中頭腦清醒,立於不敗之地。操作的功夫可不能只限於表面的技術指標的追求上啊!”

  導師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語,叩擊著簡凡的心。這是兩種投資理念和兩種操作思路的撞擊!

  成交量可以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如果投資者只懂得用價格分析問題,就相當於僅能用一條腿走路。成交量也是技術分析的一部分,是投資者的另一條腿。成交量異常放大,通常代表群眾集結。我們應該嘗試體會投資者、交易員的心情,尤其要留意那些使群眾產生非理性行為的情緒。這樣,我們就能掌握群眾的特點:他們作出的結論,很快就會被市場否定。因此,參與群眾就意味著你加入了失敗的隊伍。如果成交量明顯放大,價格繼續延原有方向運動,我們甚至可以考慮進行反向操作。根據群眾的共識或表現,以成交量作為反向操作信號而採取行動,該方法只有一種例外情況,即:成交量放大是由於某些特定消息所致,而這些消息往往與當時的普遍預期相反。

一個故事告訴你:超級牛散這樣看成交量,少走10年彎路!

  成交量變化的規律

 許多股民投資者對於成交量變化的規律認識不清,K線分析只有與成交量的分析相結合,才能真正地讀懂市場的語言,洞悉股價變化的奧妙。

  成交量是價格變化的原動力,其在實戰技術分析中的地位不言自明。在這裡為大家介紹成交量變化的根本規律——八階律。

  將一個圓形的圓周八等份,依次直線連接圓周上的八個點,將最下面的一根線段標記1,然後再逆時針依次將線段標記2~8,加上橫座標“成交量”,縱座標“股價”,這樣我們就得到一個完整的成交量變化,八個階段的規律圖。現在有些股票軟件,也帶有動態的成交量“逆時針曲線圖”指標,原理即是這個“八階律”。如果依股價運行變化軌跡“幾”字地四階段來看,第一階段皆相同為吸貨築底階段;股價運行軌跡第二階段為拉昇階段,相當於成交量變化八階段中的2增量拉昇,3 等量拉昇和4鎖籌縮量拉昇段;股價運行軌跡第三階段為高位築頭階段,相當於成交量變化八階段中的5;股價運行軌跡第四階段為打壓出貨階段,相當於成交量變化八階段中的6縮量陰跌,7等量下跌,8放量暴跌階段。

  ※“八階律”詳述如下

  階段一量增價平,轉陽信號:股價經過持續下跌的低位區,出現成交量增加股價企穩現象,此時一般成交量的陽柱線明顯多於陰柱,凹凸量差比較明顯,說明底部在積聚上漲動力,有主力在進貨為中線轉陽信號,可以適量買進持股待漲。有時也會在上升趨勢中途也出現“量增價平”,則說明股價上行暫時受挫,只要上升趨勢未破,一般整理後仍會有行情。

  階段二量增價升,買入信號:成交量持續增加,股價趨勢也轉為上升,這是短中線最佳的買入信號。“量增價升”是最常見的多頭主動進攻模式,應積極進場買入與莊共舞。

  階段三量平價升,持續買入:成交量保持等量水平,股價持續上升,可以在期間適時適量地參與。

  階段四量減價升,繼續持有:成交量減少,股價仍在繼續上升,適宜繼續持股,即使如果鎖籌現象較好,也只能是小資金短線參與,因為股價已經有了相當的漲幅,接近上漲末期了。有時在上漲初期也會出現“量減價升”,則可能是曇花一現,但經過補量後仍有上行空間。

  階段五量減價平,警戒信號:成交量顯著減少,股價經過長期大幅上漲之後,進行橫向整理不在上升,此為警戒出貨的信號。此階段如果突發巨量天量拉出大陽大陰線,無論有無利好利空消息,均應果斷派發。

  階段六量減價跌,賣出信號:成交量繼續減少,股價趨勢開始轉為下降,為賣出信號。此為無量陰跌,底部遙遙無期,所謂多頭不死跌勢不止,一直跌到多頭徹底喪失信心斬倉認賠,爆出大的成交量(見階段八),跌勢才會停止,所以在操作上,只要趨勢逆轉,應及時止損出局。

  階段七量平價跌,繼續賣出:成交量停止減少,股價急速滑落,此階段應繼續堅持及早賣出的方針,不要買入當心“飛刀斷手”。

  階段八量增價跌,棄賣觀望:股價經過長期大幅下跌之後,出現成交量增加,即使股價仍在下落,也要慎重對待極度恐慌的“殺跌”,所以此階段的操作原則是放棄賣出空倉觀望。低價區的增量說明有資金接盤,說明後期有望形成底部或反彈的產生,適宜關注。有時若在趨勢逆轉跌勢的初期出現“量增價跌”,那麼更應果斷地清倉出局。

在漲、跌停板下,大漲(漲停)和大跌(跌停)的趨勢得以繼續,是以成交量大幅萎縮為條件的。拿漲停板時的成交量來說,在以前,看到價升量增,我們會認為價量配合好,漲勢形成或會繼續,可以追漲或繼續持股;如果上漲時成交量不能有效配合放大,則說明追高意願不強,漲勢難以持續,應不買或拋出手中個股。

但在漲、跌停板下,如果某隻股票在漲跌板時沒有成交量,表示賣方目標更高,想今後賣出高價,因而不願意以此價拋出,買方買不到,所以才沒有成交量。第二天,買方會繼續追買,因而會出現續漲。然而,當出現漲停後中途打開,而成交量放大,則說明想讓賣出的投資者增加,買賣力量發生變化,下跌有望。

另外,如果價跌縮量,則說明空方惜售,拋壓較輕,後市可看好;若價跌量增,則表示跌勢形成或繼續,應觀望或賣出手中籌碼。但在漲、跌停板制度下,若跌停,買方寄希望於明天以更低價買入,因而縮手,結果在缺少買盤的情況下成交量小,跌勢反而不止;反之,如果收盤仍為跌,但中途曾被打開,成交量放大,則說明有主動性買盤介入,跌勢有望止住,盤升有望。

縮量漲、跌停形態

漲停的同時成交量較小,將繼續上漲,即縮量漲停後繼續上漲;跌停的同時成交量較小,將繼續下跌,即縮量跌停後繼續下跌。

放量漲、跌停形態

漲停中途被打開次數越多、時間越久、成交量越大,反轉下跌的可能性越大;同樣,跌停中途被打開次數越多、時間越久、成交量越大,則反轉上漲的可能性越大。

漲、跌停封單分析

封住漲停時買盤數量大小和封住跌停時賣盤數量大小,表明買賣盤力量大小。這個數量越大,繼續當前狀態的走勢概率就越大,後續漲跌幅度也就越大;反之,封單較小,漲、跌停板容易被打開,表明買盤或賣盤的力量較弱,或者是主力故意的行為,則股價在短期容易發生轉折。

漲、跌停的時間點分析

封漲停時間越早,次日漲勢可能性越大;封跌停時間越早,次日跌勢可能越大。

開盤漲停,多為消息刺激所致,形成主力在開盤直接封漲停,或者在開盤15分鐘內快速拉昇漲停板。

尾盤漲停,多為主力在足夠長的時間內掃貨吸籌,在尾盤用較大單子封住漲停,後市選擇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莊家借漲停板時的反向操作。比如,莊家想賣,先以巨量買單掛在漲停位,因買盤量大集中,拋盤措手不及而惜售,股價少量成交後收漲停。自然,原先想拋的就不拋了,而這時有些投資者以漲停價追買,此時莊家撤走買單,填賣單,自然成交了。當買盤消耗差不多時,莊家又填買單掛在漲停價位處,以進一步誘多;當散戶又追入時,他又撤買單再填賣單……如此反覆操作,以達到高掛買單虛張聲勢誘多,在不知不覺中悄悄高位出貨。

反之,莊家想買,他先以巨量在跌停價位處掛賣單,嚇出大量拋盤時,他先悄悄撤除原先賣單,然後填買單,吸納拋盤。當拋盤吸納將盡時,他又拋巨量在跌停板價位處,再恐嚇持籌者,以便吸籌……如此反覆操作。所以,在這種場合下,鉅額買賣單大多是虛的,不足以作為判定後市繼續先前態勢的依據。判斷虛實的根據是,是否存在頻繁掛單、撤單行為,漲、跌停是否經常被打開,當日成交量是否很大。若成交巨量,則這些量必為虛量;反之,則為實量,從而可依據先前標準做出判斷。


成交量是非常重要的技術指標,其重要性僅次於價格分析(趨勢分析)。所以投資者在分析成交量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成交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輔助類分析指標。因此對成交量的分析,應該與價格變化聯繫起來綜合分析。不可脫離股價變動,而單獨分析成交量。

(2)不同板塊、不同股票的成交量的分析標準,應該有所區別。例如,大盤股的換手率超過5%,就已經是大幅放量。而對於投機活躍的小盤股來說,可能換手率超過10%才能算是大幅放量。

(3)股價上漲時需要成交量的配合,但是下跌時則不需要。就好比推石頭上山,上山時需要不斷用力推動,而下山時則不必費力,單憑重力石頭就能向下滾動。

1、成交量最佳買點:低位的價量齊升,逢低買入

一個故事告訴你:超級牛散這樣看成交量,少走10年彎路!

2、成交量最佳買點:緩慢攀升後開始放量上漲—第一根放量大陽線處買入

一個故事告訴你:超級牛散這樣看成交量,少走10年彎路!

3、成交量最佳買點:股價跌至某個重要支撐位—縮量企穩時買入

一個故事告訴你:超級牛散這樣看成交量,少走10年彎路!

4、成交量最佳買點:放量突破重要阻力位—突破日買入

一個故事告訴你:超級牛散這樣看成交量,少走10年彎路!

5、成交量最佳買點:低位的第一根放量大陽線—大陽線處買入

一個故事告訴你:超級牛散這樣看成交量,少走10年彎路!

6、成交量最佳買點:5日均量線與股價底背離—價量齊升時買入

一個故事告訴你:超級牛散這樣看成交量,少走10年彎路!

因為市場就是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說成交量比較容易做假,控盤主力常常利用廣大散戶對技術分析的一知半解而在各種指標上做文章,但是成交量仍是最客觀的要素之一。以下分別講述成交量的五種形態。

  形態一:市場分歧促成成交。所謂成交,當然是有買有賣才會達成,光有買或光有賣絕對達不成成交。成交必然是一部分人看空後市,另外一部分人看多後市,造成巨大的分歧,又各取所需,才會成交。

  形態二:縮量。縮量是指市場成交極為清淡,大部分人對市場後期走勢十分認同,意見十分一致。這裡面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市場人士都十分看淡後市,造成只有人賣,卻沒有人買,所以急劇縮量;二是,市場人士都對後市十分看好,只有人買,卻沒有人賣,所以又急劇縮量。縮量一般發生在趨勢的中期,大家都對後市走勢十分認同,下跌縮量,碰到這種情況,就應堅決出局,等量縮到一定程度,開始放量上攻時再買入。同樣,上漲縮量,碰到這種情況,就應堅決買進,坐等獲利,等股價上衝乏力,有巨量放出的時候再賣出。

  形態三:放量。放量一般發生在市場趨勢發生轉折的轉折點處,市場各方力量對後市分歧逐漸加大,在一部分人堅決看空後市時,另一部分人卻對後市堅決看好,一些人紛紛把家底甩出,另一部分人卻在大手筆吸納。放量相對於縮量來說,有很大的虛假成分,控盤主力利用手中的籌碼大手筆對敲放出天量,是非常簡單的事。只要分析透了主力的用意,也就可以將計就計。

  形態四:堆量。當主力意欲拉昇時,常把成交量做得非常漂亮,幾日或幾周以來,成交量緩慢放大,股價慢慢推高,成交量在近期的K線圖上,形成了一個狀似土堆的形態,堆得越漂亮,就越可能產生大行情。相反,在高位的堆量表明主力已不想玩了,在大舉出貨。

  形態五:量不規則性放大縮小。這種情況一般是沒有突發利好或大盤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妖莊所為,風平浪靜時突然放出歷史巨量,隨後又沒了後音,一般是實力不強的莊家在吸引市場關注,以便出貨。

主力出貨的時的成交量形態

1.急劇砸盤

當主力經過多天的拉昇後,在高位為了能出更多的貨,經常會採用當天高開然後急劇砸盤,甚至一個巨單就將下面10檔的接單或追高盤全部砸掉,盤口成交明細可見有幾千手的拋單在不斷成交:

操作策略:如果出現頂部放量後的出貨形態則短線則需要謹慎主力繼續出貨。

一個故事告訴你:超級牛散這樣看成交量,少走10年彎路!

2.緩步出貨

經歷連續的上中後,某日幾句衝高,然後緩步下跌:

此分時走勢如果導致全天成交量較大,則可完全確定是主力在出貨

一個故事告訴你:超級牛散這樣看成交量,少走10年彎路!

3.用巨單砸開漲停板,全天K線收長上影線

以上是多數強勢甚至連續強勢個股主力頂部出貨的形態。一旦出現這種形態則須警惕主力已經在高位出貨了,主力不會全身而退,但只要主力出了貨則短線將難有好的表現,即使有上漲也須要等到股價回落到相對底部主力再次在底部吸籌後才會迎來下一波行情。

一個故事告訴你:超級牛散這樣看成交量,少走10年彎路!

4.出貨時常見的成交量形態

主力在連續攻擊放量、股價經過一波大幅度的上漲後,就會面臨著頂部主力出貨。首先會出現一根陰天量,其後甚至會有假陰量、背離量,這就告訴市場主力的這一波主升浪的炒作已經接近尾聲了, 主力在高位分批出貨。

一個故事告訴你:超級牛散這樣看成交量,少走10年彎路!

陰天量。在攻擊量之後某天成交量急劇的放大, 出現近期最大的量柱,盤中股價振幅前, 收盤收出陰線形態, 這就是主力大舉出貨的標誌。

假陰量。在陰天量之後下跌幾日後, 股價高開低走, 但沒有跌破前一天陽線, 這是主力第二次拉昇出貨。

背離量。在假陰量後股價震盪下跌幾天後又一次上漲, 雖然表面看起來是價漲量增, 但這次上漲的成交量卻小於陰天量的量。價突不破假陰量對應的價,出現放量滯漲的背離量, 這也是近期的第三個相對高點。隨後股價將有一波較大幅度的下跌。


如何觀察成交量  

成交量在“魔山理論”中的地位,從來就是輔助性的,它不能作為直接決策的依據,很多人認為我們有意冷落成交量指標,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魔山理論“追求的是投機的效率,如果成交量的指標可以提高我們的投機效率,我們為什麼不把它放在我們的工具箱裡呢?相反如果它不能給我們帶來效率我們又何必應用它呢?

成交量具有先天的滯後性,不要相信“量在價先”的聒噪。必須明確一點,成交量是價格的“衍生物”,市場資金是對價格的追捧——競買或者競賣形成了價格的波動,而不是對成交量的追捧,因此,成交量首要的功效在於反映市場的容量和市場的流動性。除此以外,它對一些拐點的有效性的驗證存在一些功效,但是這種功效到底有多大,我們還不能從根本上加以確定。儘管如此,我們依然欣喜地看到了一些事實,這些事實帶給了我們一些線索,但是樂觀前面要加上“謹慎”二字。在一個拐點出現的時候,這個拐點的基準日,傾向於成交量萎縮。

  當拐點降臨的時候,市場人氣是極端低迷的,市場中大多數的人心懷絞痛,他們在這個時刻對市場形成了一致性的看法,這種悲觀情緒在肆意的蔓延,在不斷地打擊著每一個參與者,而這些參與者在市場中的表現就是被動性“拒絕交易”,這就是成交低迷的原因。但是一旦市場出現了轉機,人們的眼球就會立刻被吸引過來。沒有準備的人會吃驚,會關注,會等等看。經驗豐富的人,會立刻介入;而職業交易人則會全倉而動。這樣價格便會持續上升,直到觀望的人介入全倉退出,而留在圖表上的則是放大的成交量和遠離拐點的價格。

  股市中有句老話:“技術指標千變萬化,成交量才是實打實的買賣。”可以說,成交量的大小,直接表明了市場上多空雙方對市場某一時刻的技術形態最終的認同程度。

  (一)成交量典型情況分析

  溫和放量。這是指一隻個股的成交量在前期持續低迷之後,突然出現一個類似“山形”一樣的連續溫和放量形態。這種放量形態,稱做“量堆”。個股出現底部的“量堆”現象,一般就在可以證明有實力資金在介入。但這並不意味著投資者就可以馬上介入,量縮時股價會適量調整。此類調整沒有固定的時間模式,少則十幾天多則幾十天。一般個股底部出現溫和放量之後,股價會隨量上升幾個月,所以,此時投資者一定要分批逢低買入,並在支持買進的理由沒有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有足夠的耐心用來等待。需要注意的是,當股價溫和放量上揚之後,其調整幅度不宜低於放量前期的低點,因為調整如果低過了主力建倉的成本區,至少說明市場的拋壓還很大,後市調整的可能性較大。

  突放巨量。對此種走勢的研究判斷,應該分作幾種不同的情況來對待。一般來說,在上漲放巨量過程中,通常表明多方的力量使用殆盡,後市繼續上漲將很困難。而下跌過程中的巨量一般多為空方力量的最後一次集中釋放,後市繼續深跌的可能性很小,短線的反彈可能就在眼前了。另一種情況是逆勢放量,在市場一片喊空聲之時放量上攻,造成了十分醒目的效果。這類個股往往只有一兩天的行情,隨後反而加速下跌,使許多在放量上攻那天跟進的投資者被套牢。

  (二)區分成交量形態

  技術分析可以說就是對價格、成交量、時間三大要素進行的分析,而成交量分析則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雖然說成交量比較容易作假,但仍是最客觀、最直接的市場要素之一。

  形態一:縮量。縮量是指市場成交極為清淡,大部分人對市場後期走勢十分認同。這裡面又分兩種情況:一是看淡後市,造成只有人賣,沒有人買;二是看好後市,只有人買,沒有人賣。縮量一般發生在趨勢的中期,碰到下跌縮量應堅決出局,等量縮到一定程度,開始放量上攻時再買入。碰到上漲縮量則可堅決買進,等股價上衝乏力,有巨量放出的時候再賣出。

  形態二:放量。放量一般發生在市場趨勢發生轉折的轉折點處,市場各方力量對後市分歧逐漸加大,一些人紛紛把家底甩出,另一部分人卻在大手筆吸納。相對於縮量來說,放量有很大的虛假成分,控盤主力利用手中的籌碼大手筆對敲放出天量是非常簡單的事,但我們也沒有必要因噎廢食,只要分析透了主力的用意,也就可以將計就計“咬他一大口”。

形態三:堆量。主力意欲拉昇時,常把成交量做得非常漂亮,幾日或幾周以來,成交量緩慢放大,股價慢慢推高,成交量在近期的K線圖上形成一個狀似土堆的形態,堆得越漂亮,就越可能產生大行情。相反,在高位的堆量表明主力已不想玩了,在大舉出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堅決退出,不要幻想再有巨利獲取了。

  形態四:量不規則性放大縮小。這種情況一般是沒有突發利好或大盤基本穩定的前提下的妖莊所為,風平浪靜時突然放出歷史巨量,隨後又復歸平靜,一般是實力不強的莊家在吸引市場關注,以便出貨。

  無論怎樣,成交量只是影響市場的幾大要素之一。市場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絕不可把它分開來看,綜合分析、綜合判斷,結果才會最準確。

  形態五:均線成交量結合看趨勢。在技術分析領域裡,移動平均線以它簡潔明瞭的特點深受投資者的青睞。人們利用不同時期的移動平均線來指導操作,特別利用不同時期的移動平均線的排列來判斷是多頭市場還是空頭市場(在西方國家一般認為股價線在200日移動平均線以上為牛市。反之,股價線在200日移動平均線以下時為熊市),以便調整投資者的市場思維,實施不同的投資策略,而在選擇買賣點時則運用“葛南維八法”。

  優缺點:關於優點是指運用移動平均線理論,在買賣交易時,可以界定風險程度,將虧損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在行情趨勢發動時,買賣交易的利潤相當可觀。移動平均線的組合可以判斷行情的真正趨勢。而缺陷則是:當行情牛皮盤整時,買賣信號過於頻繁,投資者無所適從;移動平均線的最佳日數與組合,確定起來十分困難。所以僅靠移動平均線的買賣信號,無法給予投資者充足的信心,必須依靠其他技術指標的輔助。成交量、股價、均線共同作用。

  為了投資者在運用移動平均線時能夠揚長避短,從而發現成交量、股價、均線三者的共同作用,我們總結出:股價突破、支撐和壓力的有效性與均線的角度和成交量有關。根據這一理論,投資者可以較為有效地實施正確的買賣策略。

  突破:股價突破移動平均線時,成交量必須放大,特別是向上突破移動平均線時。如果移動平均線的運行角度與股價的運行角度互反時,突破後的股價會有回抽的要求,當日成交量過大(當日成交量比前一日成交量放大3倍以上時),若當日收盤為中線特別是光頭K線出現時,這種反抽會發生在次日或者第三日。例如,2001年10月23日滬深兩市在暫停國有股減持消息的作用下,放量突破相反運行的5日均線,並當天收出光頭中陽線,從而在次日才出現回抽,如果在突破移動平均線時成交量減少或者持平(特別是股價無量突破相反運行的移動平均線時),這種突破往往是假的。

  支撐:移動平均線能否對股價構成有效支撐,不僅要看移動平均線的運行角度;同時也要注意成交量的多寡。例如,移動平均線是向上運行而股價回落,這種移動平均線的支撐力度就大於走平或者回落的移動平均線,如果股價回落至移動平均線,發生支撐反彈時,必須有成交量的配合,否則投資者可視這種支撐為無效支撐。例如:深成指在10月26日出現止跌走紅,但是成交量則比前一日減少,說明這種支撐的可信度不高,投資者可不按傳統的移動平均線的買賣技巧來進行。

  壓力:股指或者股價在下跌過程中出現的反彈,往往會遇上移動平均線的壓力。這一壓力的大小不僅與移動平均線的期數有關。同時還與移動平均線的角度及成交量有密切關係。在反彈行情中移動平均線的運行角度與股價或者股價運行角度越大,相反的壓力就越大,特別是無量上攻移動平均線,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

  以上移動平均線對不同時期都有指導意義,只不過不同時期的均線的支撐壓力不同而已。

  形態六:千金難買“散兵坑” 。實戰中通常是很難區別主力在洗盤還是出貨,拋早了走了一條大魚,拋晚了又後悔莫及,恰恰是因為有此區別,才有了種種看盤技巧。當然能夠及時發現主力在洗盤是最好的,不過退一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不錯,因為在刻意製造的空頭陷阱構築之後往往也容易成為個股介入的好時機,這就是千金難買“散兵坑”。

當過兵的人都知道“散兵坑”是非常安全的,因為炮彈不太可能再次炸在同一個彈坑內,前次炸出的彈坑往往成為老兵們的最佳躲藏之地。在量價研判中有成交量的“散兵坑”,這是指在築底成功時成交量往往形成一個大坑,在弱如遊絲的低迷後呈現出有序的放大。

  千金難買“散兵坑”是指股價處於小幅震盪上行的慢牛趨勢初期或中期,成交量有所放大、換手率也小幅增加,突然股價出現快速下挫,但這種下挫不會維持很久,在一至兩天或一週左右的時間,股價便又重拾升勢,再一次回到跳水前原有的上升趨勢中,在圖形上形成股價“散兵坑”形狀,就如被炸彈炸出一般。“散兵坑”出現之際是十分難得的、千金也難買的買入時機。

  這個在上升趨勢途中出現的大坑,實質上就是主力在拉昇之前兇悍地洗盤,此招一出,把坐在轎子裡的大部分浮多都震下來。這是個非常有效而實用的空頭陷阱,實戰中也確實很難把它識別出來,因此這裡不研究如何識別是否為空頭陷阱,而是充分利用之成為個股的介入機會。

  其中有兩個買點,一是在價“散兵坑”之內,但這是先知先覺與不知不覺,因為在股價剛剛有所企穩轉強之際,任何風吹草動往往都會使人失去理智;二是在價“散兵坑”出現並已重返上升趨勢中之際,這雖也失去了最低價買入的時機,但這卻是最有效的,因為股價重返上升趨勢使空頭陷阱已被確認,“不買地價,不賣天價”,甘蔗的中間段是最甜的,看到趨勢的重新確立才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是順勢操作的真諦。

  因此,實戰中應注意以下事項:第一,股價要處於慢牛趨勢初期或中期時,最好已有10%以上的漲幅,說明了上漲趨勢已初步確立;第二,股價突然間無量下挫,止跌位置相對於股價的絕對漲幅不能超過50%,最好在0.382黃金分割回吐位之內,如比例過高,向上的爆發力往往會減弱;第三,在短時間內又有能力恢復到原有的上升趨勢中,最好在一週內完成,否則時間過長,散兵坑的爆發力往往會減弱;第四,在股價回升時候,成交量應該有所放大,快速的回升往往預示著爆發力強大;第五,重返上升趨勢之際,就是介入的絕佳時機。


成交量的六大陷阱  

成交量也是莊家愛設陷阱的地方。但認出陷阱非難事。它的應用要結合股價的四個循環(進莊吸籌—洗盤—拉昇—出貨)來看就更加清楚了。

  陷阱一:對倒放量找升,出貨階段常用,利用人們的“量增價升”貫性思維,吸外場資金,製造買盤強勁現象,目的是出貨。

  陷阱二:借利空逼殺,建倉後常用,當建倉後,如出現大盤或個股已經持續下跌,這時出現利空消息,主力喜歡放大利空效應,用大手筆對敲,殺跌誘騙心態不穩的散戶拋出股票,已達到快速吸籌的目的,振倉時也用這種手法。 

陷阱三:借利好放量大漲,如中報、年報、消息、題材出現之前,人們看好市場,主力減倉出貨。

  陷阱四:逆市放量,出貨時常用,一天股市翻綠,但有“萬綠叢中一點紅”多數是吸你眼球,有大膽跟進時,也往往有一兩天的行情,隨後加速下跌,套牢跟進的人。

  陷阱五:縮量小跌,常用於出貨,當個股拉昇到一定高度,莊家要出貨時,莊用縮量小跌(價量配合是合情合理的)麻痺人們,放鬆警惕,錯失出局機會,一步步掉入深套的陷阱。人們說的“溫水煮青蛙”就是這個理。

  陷阱六:高送配除權後的陷阱,當高配送個股,價位很高人們的畏高心理,不會在高位買進,一旦除權,價位下移,主力可用此行情大幅炒作,當大量散戶買進時,出貨的機會就來了。

  當然任何技術指標都有它的兩面性,再說說它好的一面。成交量的指標中常用的有[換手率、能量潮(OBV)、主力進出(ABV)、成交量(VR)]。

  你會在高手分析股票時常看到它們的身影,特別是(換手率、主力進出、成交量)它們是高手的利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