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網友歌頌項羽虞姬的愛情,卻不歌頌劉邦戚姬的愛情?

風過初夏雨過天晴


因為項羽和虞姬有最後危難時的生死相依,經後人再創作出了悽美的愛情故事。而劉邦戚姬根本沒有任何值得歌頌的點,甚至有些不堪。


先說說項羽和虞姬吧。其實歷史上對虞姬的記錄幾乎是空白。只有項羽在四面楚歌的危急時刻,史記記錄了“有美人名虞,常幸從”,由於作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詩句。悽美的詩句,英雄末路的場面,加上司馬遷無雙的文筆,這個題材成為歷代文人百姓喜聞樂見的話題。尤其是戲曲《霸王別姬》創造後,更是大受歡迎。劇中創出了虞姬自刎讓項羽專心對敵的壯舉,更增添了悲劇的美感,符合人們的審美需要。


反觀劉邦和戚姬,這到底有什麼可歌頌的?不同於史書上對虞姬只有寥寥幾筆,對戚夫人的記載可是清清楚楚。首先就是她什麼時候到了劉邦身邊?公元前205年!那一年劉邦率軍從蜀中出兵,還定三秦,乘項羽在齊地平亂之時,聯合眾多諸侯攻取西楚都城彭城,結果項羽連夜殺回,劉邦抱頭鼠竄,僅率數十騎脫逃。劉邦的父親太公和正妻呂雉留在彭城被項羽擒住,直到兩年後雙方議和才被放回。劉邦逃命途中嫌車跑得慢還幾次把兒子劉盈女兒魯元公主推下車,多虧太僕夏侯嬰救回。


而就在劉邦稍作喘息之時,戚姬就被自己的父親獻給了劉邦,並立刻受寵,很快生下劉如意。所以,劉邦是在自己大敗,父親、妻子被擒,兒女幾乎舍掉的情況下,轉身就進入了溫柔鄉歌舞昇平了。這算哪門子可歌頌的愛情?雖然古代男子納妾再常見不過,但自己的老婆還在死敵手裡,這時候得來的女人,還要去歌頌愛情,三觀也太不正了吧。

試想呂雉在項羽那裡做人質,歷盡艱險回來一看,丈夫身邊已經有了個更得寵的女人,孩子都老大了。她會怎麼想?因此說此後呂后的各種殘忍行徑也難免與這段遭遇有關。至於後來戚姬與呂后爭寵,想辦法讓劉邦廢劉盈立劉如意。那是再常見不過的後宮鬥爭而已,歌頌什麼?至於最後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人彘,沒錯是很慘,但不是說很慘就值得歌頌吧。虞姬的死(至少是戲曲傳說裡)是為了讓項羽脫困,戚姬的死不過是宮廷鬥爭失敗。所以,劉邦和戚姬哪有什麼值得歌頌的。


伊耆角木


因為霸王項羽是最寵愛虞姬的,幾乎是走著坐著帶在身邊的,出征在外的時候也是如此!

虞姬影視形象


項羽臨死前還為此賦詩一首,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姬虞姬奈若何


這首詩太有名,充分的體現了當時項羽的無奈,項羽對虞姬的不捨和愛戀!


這個故事太悲壯,太淒涼,人在這個時候是最容易真情流露的!


而劉邦和戚夫人的故事就不一樣了,劉邦做了皇帝,戚夫人也只是劉邦的一個寵姬而已!而且帝王家是不講真正的愛情的!更多的是權利和爭寵!如果劉邦在年輕的時候和戚夫人一起在某件事上去世的時候,他們依依不捨,感人至深的時候,他們的故事才會傳下來!


越是悽美的故事越是震顫人心!越是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這也是梁祝為何流傳千古的一個原因所在!


鵬程日誌


什麼愛情,都是後人腦補的,史記只有寥寥幾個字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

……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

就幾個字,你們腦補了一大堆東西出來,說到底還是腦補,說不定虞姬是項羽強回來的呢?說不定虞姬其實不想陪葬只不過被項羽挾持了呢?

你們說劉邦拋妻棄子,那項羽呢?他老家彭城被端了為什麼獨自逃命,為什麼不救回自己的家眷?

只不過是因為一個曾經輝煌的失敗者的愛情故事很有戲劇性,所以你們自己腦內補完而已,那隻不過是你們的想象。


az2777


愛情故事能否被傳頌與人物歷史是評價並沒有關係。並不是因為劉邦的名聲不好,所以他的愛情沒有被傳頌,而是一個愛情故事需要能夠打動人的鮮活故事素材。如果沒有,乾巴巴的,怎麼傳頌呢?

項羽自刎烏江,一首《垓下歌》一句虞姬虞姬奈若何就足夠讓後人去想象,去傳頌了,因為他有強烈故事性和文學性。



唐明皇與楊貴妃,光一首《長恨歌》也足夠讓後世傳頌。



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 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 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 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 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 玉樓宴罷醉和春。


儘管楊貴妃被認為是紅顏禍水,甚至被說成導致了安史之亂,可是仍然抵擋不住人們對於這個愛情故事的傳頌。中國古代文化對愛情故事是很鍾愛的。


戚夫人僅僅只是得寵,而且《史記》記載的還是戚夫人自恃得寵,於是開始了宮廷權力爭奪,僅僅是宮鬥戲,最後還落得一個被呂后做成人彘的悲慘下場。呂后將其手腳砍斷,耳朵燻聾,灌了啞藥放進豬圈裡,並取名人彘。戚夫人的故事只是一個悲慘故事,記住更多的還是拔毒的婦人呂后。戚夫人與劉邦並沒有什麼好的素材可以傳頌。

國病


今日在影院看了電影《決勝時刻》。

電影中有一段特別表現了梅蘭芳先生的經典京劇作品《霸王別姬》,霸王在舞臺上啊呀呀地唱,唱的是項羽唯一流傳於後世的詩歌《垓下歌》,而後是梅蘭芳先生扮演的虞姬唱,唱的是,“勸君王飲酒聽虞歌,解君愁舞婆娑。贏秦無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

西楚霸王項羽和美人虞姬之間的愛情故事,不止京劇中有,粵劇、潮劇等諸多中國傳統地方戲中都有,中國人是愛聽戲聽評書的,於是,項羽和虞姬之間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在咱中國,可謂婦孺皆知。

在真實的歷史上,楚漢相爭的兩位主角,無論是最後兵敗垓下的項羽,還是最後定陶即皇帝位的劉邦,都擁有屬於他們各自的愛情,項羽有“常幸從”的虞姬,劉邦有“愛幸”的戚姬。

但在傳頌度上,世人往往只歌頌項羽和虞姬之間的美好愛情,卻不歌頌劉邦和戚姬之間的愛情故事,為什麼劉邦和項羽在後世的待遇上竟有如此大的差別,莫非在世人的眼中,只有項羽和虞姬才值得被歌頌,劉邦和戚姬就不值得被歌頌?

世人之所以歌頌項羽和虞姬,卻不歌頌劉邦和戚姬,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們雖然知道,作為西楚霸王的項羽應當跟劉邦一樣妻妾成群,但項羽眾多妻妾中,留下名姓的,也只有一個虞姬而已,如此便給我們一種項羽一生只愛虞姬一人的錯覺,讓我們以為項羽在愛情中極其專一,而專一則是愛情中最為珍貴的品質,“世間有百媚千紅,我獨愛愛你那一種”。

其次,比起劉邦來,項羽更符合中國人對英雄的想象。

項羽身高八尺有餘,力能扛鼎,給人一種非常陽剛的感覺,在鉅鹿,在彭城,項羽都能憑藉一股破釜沉舟的勁兒以少勝多,項羽起兵八年,所有阻擋他的,幾乎都被他攻破了,所有被他打的,幾乎都被他打服了。

縱使到了垓下,兵少食盡,山窮水盡,項羽也沒像劉邦那樣屁滾尿流地抱頭鼠竄,而是自刎於烏江畔,甚是悲壯。如此便讓我們覺得,項羽是不能被任何人打服的英雄,除了他項羽自己,誰也沒法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

對於項羽這樣的英年早逝英雄人物,人們寄託了太多的美好想象,人們希望他能擁有完美的愛情,而恰好,在太史公司馬遷的筆下,有一位叫虞的美人,虞美人常常被項羽帶在身邊,於是,人們便根據這段記載展開想象的翅膀,為項羽和虞姬敷衍出一份專屬於美女配英雄的完美愛情。

最後,普通中國人愛談歷史卻不愛讀讀史書,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歷史知識都來自於戲曲、評書、小說、影視劇,而非真正的史書,這些人中,就算有一些真的會在沒事時翻翻史書,往往也只是看看部分篇章,讀個大概。

具體到劉邦、項羽兩人各自的愛情,項羽和虞姬的愛情故事記在項羽的傳記中,劉邦和戚姬的愛情故事卻沒記載在劉邦的傳記之中,而項羽、劉邦兩人各自的傳記又是很容易被翻到讀到的,如此一來,那些只是偶爾翻翻史書的,往往只知道項羽有愛情,卻不知道劉邦也有愛情。

說得更直白一點,因為司馬遷沒把戚姬寫到劉邦的傳記中,所以劉邦和戚姬的愛情往往會被後人給忽略掉。

如果我們細讀司馬遷的《史記》,我們會發現,劉邦和戚姬的愛情更令人動容,劉邦十年如一日地愛著戚姬,至死不渝,但在社稷和愛情之間,劉邦最終只能無奈地選擇社稷,含恨離開這個美麗的花花世界,留戚姬孤伶伶地應對呂后滿滿的惡意。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張丞相列傳》。


遙望燕園


很簡單 這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死人為大 情節激盪 舊式文人最喜歡死人 寫祭文 外國人也一樣 戲劇 歌劇什麼的都喜歡悲劇

悲劇張力大 吸引圍觀者 比如哈姆雷特


超超9918


首先看劉邦和戚夫人的相遇,是劉邦在彭城大戰戰敗以後,老子妻子都給項羽俘虜了去,自己一行人逃到山東定陶,飯都沒的吃的時候,在一村莊遇到一逃難到此的白髮老頭,就是戚夫人的父親。帶回家看到戚家有個美貌女兒,就動了心,據說,解下自己身上的玉帶就當做定情信物。戚老漢看到劉邦也不像一般人,當晚就讓自己女兒和劉邦圓了房。就是後來的戚夫人。

說白了,自己老婆當時被敵人抓走,自己一路逃難,不思營救,先收美人。怎麼看,劉邦也是雄性激素太過;戚老漢更像是在亂世找個安穩;就算戚夫人能對一個逃難的中年男子一眼定終生,時間也抓的太緊了些。所以後世怎麼看當時,都是每個人各取所需,而不是劉邦和戚夫人有多熱烈的愛意。即使後面劉邦稱帝后,專寵戚夫人一人,甚至為她想廢后廢太子,我們都很容易把這些行為歸位一個帝王的恩寵,而不是一個“人”的愛情。

事實證明,美貌對於沒有大腦的女人,真是災難。戚夫人沒有太大的政治智慧,唯一的倚仗只有大自己三四十歲的劉邦。而呂后,更像是劉邦的政治盟友,所有為劉邦打天下的老臣,比如張良,樊噲,都是堅定的站在呂后這一邊的,為保住呂后之子劉盈的太子位,出謀劃策,做頑強的後盾。以致後來劉邦長嘆一聲:羽翼已成。

而戚夫人本來就在呂后被俘前不在,呂后被項羽放回時候孩子都生了。雖然呂后不太在意劉邦的床圍之事,但就這樣情況下來的女人和孩子,竟然要斷自己兒子的前程,護子心切的呂后怎能不怒?所以劉邦死後,戚夫人很快就被斬去四肢,挖去眼睛,割去舌頭,裝入甕中,成為歷史有名的“人彘”,三日後而亡。可以說,戚夫人死的非常悽慘。

如果是真愛的話,我想劉邦也不至於昏庸至此,想不到自己百年後,戚夫人和他們的兒子會被呂后摧枯拉朽一般的剷草除根。更應該為他們安排一條生路,不說位高權重,也該遠離朝堂紛爭,保一世安穩。而劉邦什麼都沒做,這種“愛”的結局實在太悲慘,我們從心理上都很難接受這是要歌頌的愛情。

再看項羽和虞姬。正史對於虞姬的記載,少之又少。在項羽被垓下之圍,自知破敵無望後,寫了一首著名《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對項羽的和歌,據《楚漢春秋》記載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另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姬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

是不是很大的想象空間?

一個傾國傾城的美人,一個氣壯山河的霸王。一個能歌善舞,一個舞劍相和。兩個人從在一起連上戰場都再沒分開過。而且在男人要敗時,女人為了讓男人安心突圍,先一步殉情而死。男人在決戰前夕,自知成敗就是生死的當晚,心心念唸的也是自己的愛妾。

是不是符合我們所有對愛情美好的想象?美女,英雄,琴瑟相和,永不分離。正是這些點,和歷史記錄不詳,還有兩個人的生命就在最後對彼此的愛意中結束,沒有任何柴米油鹽,後宮爭鬥,人心醜惡出現,才顯得純粹,愛的純粹。

我不禁想:如果項羽坐了天下,虞姬愛妾成了貴妃,再有後宮佳麗三千,子嗣不少,為爭那把龍椅用盡心力,這愛情最後,也便世俗無趣了吧。


如是史社


因為劉邦愛的是天下,而不是戚夫人。他明知道提出改立太子,會害死戚夫人母子。卻三番兩次提卻不執行(試探朝臣態度)他明知道他死之後戚夫人人必死無疑,卻沒有想辦法救她(他可以派一支軍隊保護他們,讓他們母子回封地)。其實虞姬是怎麼死的,只有項羽知道。因為中軍帳裡只有項羽和虞姬。但歷史上很多皇帝亡國之時,都會逼自己的妃子女兒自殺。因為皇帝的女人怎麼能讓敵人來玷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