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檐塵、吊鹹貨、做春捲......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準備過年》 羅希賢作



老底子進了臘月,生活在弄堂裡的人們便開始忙碌起來。爺叔們要剃頭、汏浴;阿姨們開始準備醃鹹貨、買年貨,洗洗曬曬迎接新春到來。風鰻、蛋餃、春捲、什錦砂鍋,一道道大菜即將端上年夜飯桌,令人垂涎,也成為孩子們記憶中忘不了的過年味道......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本文約 3700

預計閱讀需要 10 分鐘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撣簷塵,清清爽爽迎新年

在弄堂的記憶裡,從臘月下旬起至除夕,全家總動員就開始了。那個年代的住房雖然擁擠,但家家戶戶都要大掃除,家裡面上上下下都要擦擦洗洗,用一個比較整潔的狀態來迎接新年。


其中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撣簷塵”——用長柄掃帚撣掉屋頂四角及牆上灰塵、蛛網。撣簷塵可是個隆重的事情,連家裡的小朋友也是要一起幫忙的。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撣簷塵》 周矩敏作

老話裡說“越撣越發”,在上海話中,“塵”與“陳”諧音,所以也叫“撣陳”,寓意撣除“晦氣”,也就是邪氣。這一年積的灰塵或是其他的東西,通過過年前的撣塵,把它統統去掉,去除的過程就是推陳出新、萬象更新。


撣塵用的工具也頗有講究,有時用的是綁了長柄的掃帚,有時用的是一種雞毛撣子。有的老派人家,家裡有很多古董,有掛著的字畫,還有一些青銅擺設、瓷器、樂器等。這些東西不能用水洗,一洗便毀掉了;也不能用抹布,容易把表層擦壞。這個時候雞毛撣子就派上了大用場:古董一年下來積攢的灰塵,用雞毛撣子撣掉,一點不傷表面。講究的老派爺叔,揮起雞毛撣子動作像舞蹈一樣,頗是賞心悅目。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老的石庫門房子,天花板挺高,這種時候,就拿根長長的竹竿,把雞毛撣子綁在那裡,地面蓋上報紙,把天花板上的灰塵弄掉。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刷牆壁,新年就要煥然一新

在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弄堂裡講究一點的上海人家是要用石灰水重新粉刷一遍牆壁過春節的。當時粉刷牆壁都是家庭成員自己動手,人人戴著一頂舊報紙做的尖帽子,一遍一遍地粉刷牆面,刷完之後家裡一下子亮堂清爽起來,讓人感覺煥然一新。


刷牆壁用的石灰,本身顏色是偏黃的,或是帶一點紅。很會生活的上海老克勒,往往在裡面放半隻煤球——可不好多放。半隻煤球與石灰混合,刷出來的牆面白裡透藍,看上去就非常養眼。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粉刷牆面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掛掛曆 抬頭可見的吉祥喜慶

大家打掃衛生弄好以後,就想著把來年的願望通過選購年畫來表達出來。年畫上大部分是吉祥喜慶的場景,多以神話傳說、風俗生活、人物故事為主題,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新年畫《四季花鳥屏》 何逸梅作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新年畫《大壽桃》 金梅生作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掛曆開始流行起來,一本掛曆有好多張不同的畫面,每個月都會給人帶來一種新鮮感。掛曆上的圖片形形色色,有古典人物、古玩書畫鑑賞,有影視明星,也有室內裝潢,無不映照了當年人們的審美偏好。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古典人物”掛曆

對於勤儉持家的上海人來說,這些製作精良的掛曆,除了可以看日期和用於裝飾家庭之外,到了來年仍可廢物利用,把隔年掛曆用來糊牆、包書,或者墊在櫃子裡當墊底紙,一本掛曆可謂物盡其用。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吊鹹貨,屋簷下的豐盛食材

在弄堂小孩的記憶裡,當媽媽開始吊鹹貨的時候——這意味著春節已經不遠了。其實在過了元旦之後,上海人家窗戶外、屋簷下豐盛的“鹹貨”就開始逐一登場。因為農曆新年通常在一月底、兩月初,這些為過年而做的準備工作都要提前做好。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吊鹹貨的位置,大多是在屋簷下面,前樓、後樓、廂房、客堂間、亭子間、三層閣,家家人家都有鹹貨。掛的方式也頗有講究,不好曬太陽,必須由風吹的,並且不能淋到雨水。


鹹貨具體有哪些呢?鹹肉、醬肉、風雞、風鵝、板鴨、鹹鴨、鰻鯗、黃魚鯗......每一家的鹹貨一掛出來,大致上就能判斷他是來自什麼地方的人。比如說,掛鰻鯗、黃魚鯗,基本上是浙江人。假如數量掛得比較多的,多數是寧波人。南京人、鎮江人則喜歡掛板鴨,還有圓圓的香肚。北方人掛的東西又有一點不一樣,很多人會掛一些風雞、風鵝、風鴨,而且毛是不拔掉的。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各有特色的弄堂鹹貨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爆炒米花,“嘣”一下開鍋的聲音

弄堂裡還有一種深受小孩子歡迎的行當,那就是爆炒米花。著急的孩子會自發集結成一隊,到弄堂口跑來跑去打聽。等老闆在弄堂口的空地上擺好攤,“爆炒米花”的吆喝聲還未響起,孩子們就已經迫不及待地從家裡湧了過來。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爆米花開鍋時會發出“嘣”的一聲,對孩子們來說是又喜又怕,這也是他們圍觀“爆炒米花”全程中最興奮的時刻。只要見到爆米花的老伯伯站起身,開始拖在爆米花爐後邊的大袋子,末了喊一聲“爆炒米花”或者“走了”,孩子們就心領神會地把手緊緊地捂在耳朵上,等待那一聲巨響。


爆米花全國各地都有,但對於上海弄堂里長大的孩子來說,他們還有一種新花樣:爆年糕片。心細的弄堂主婦會多買一些年糕,把它切成片,然後曬乾,留給自己的小孩子爆年糕片之用。年糕片要切得很薄,切得太厚的話,就爆不透。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爆年糕片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做湯糰,到處是糯米的甜香

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裡,每逢過年,弄堂裡很多人家都要做湯糰。做湯糰,首先需把糯米浸泡後用石磨磨成水磨粉。當時,擁有石磨的人家不多,如果誰家有磨子,那這家人家在過年時就特別吃香了,小小一個磨子成為鄰居們爭相借用的“搶手貨”,年前總歸要輪流轉手十幾家。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一到春節就搶手的石磨

家庭主婦借來磨子,就把家裡最大的鋼種鍋搬出來擺在磨的出口下方,再往磨子裡放一缸糯米,少少地舀一點水加進去,多磨兩下,雪白雪白的糯米粉,就嘩啦嘩啦地淌下來了。磨糯米粉呢,講究一個“水磨工夫”,要慢慢磨,這樣才能磨得更好。水磨粉磨好以後,不能馬上使用,必須用一個紗布袋掛起來把水滴乾。帶著酒釀的味道,弄堂裡進進出出聞到的都是糯米的甜香。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水磨糯米》 李守白作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炸春捲,黃金萬卷春如醉

“一卷不成春,萬卷春如醉”。上海人過年還有吃春捲的習慣,春捲口感香脆,餡心鮮美,尤其是金黃色的外形,看起來像是一個金條,很符合人們對食物的吉慶寓意。


做春捲要從做春捲皮開始說起,做春捲皮的過程很藝術:一盆麵筋糊,一隻鐵爐,爐上放置了一個平鐵鍋,一手捏麵筋團,在手上甩來甩去的,快速一揮,鐵鍋上出現一張白而透明的薄片,這就是春捲皮。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春捲皮

上海人吃春捲有一個特點,要蘸著醋吃 。醋要用鎮江醋。如果蘸米醋呢,就不靈,不好吃。原因在於鎮江醋是黑醋,口感比較濃郁,而米醋味道則比較清淡。咬一口從油鍋裡炸出來的春捲,蘸上鎮江醋可以更好地解油膩。而包裹在春捲裡的大白菜或是肉絲,蘸了醋以後,吃口也會更潤一些。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寓意吉祥、香脆美味的春捲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年年有“魚”,承載著吉祥寓意

燒年夜飯是過年的重頭戲,在幾家人家合用的灶披間裡,是各家主婦們展示自己獨門廚藝的一個舞臺。在鍋碗瓢盆各種音響的伴奏下,油煙霧氣升騰而起,各種菜餚香味四溢,也成了弄堂裡聽覺、視覺、嗅覺上最直觀的年味。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螺絲殼裡做道場》 羅希賢作


大年夜的餐桌上總歸不能少了一條魚。年年有餘,是人們對於來年生活的一種憧憬和祝福,因為“魚”與“餘”諧音,年夜飯上的那條魚便成了一家人祈福的載體。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吃魚非常有規矩,這個時候不管是什麼魚,不論是什麼燒法,糖醋黃魚、紅燒鯽魚或是紅燒鯧鯿,魚燒好之後端上來,大家必須嚴格執行吃魚的幾條規矩:第一,魚不好翻身,翻了以後,就等於像人家講翻船一樣的,明年的好兆頭就沒有了;第二,不好吃光,一定要年年有餘。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吃魚》 豐子愷作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什錦砂鍋,年夜飯不可少的“全家福”

什錦砂鍋也叫全家福,是過年的應景菜,裡面有蛋餃、魚圓、肉圓、雞塊、冬筍、燻魚和粉絲等等。在上海,各家人家放的品種各不相同,但蛋餃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蛋餃形似元寶,顏色金黃,在過年更有招財進寶的寓意。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幸福感滿滿的什錦砂鍋

盛放“全家福”的容器,不管是銅鍋、電鍋,還是砂鍋,只要裝得下食材,容得下幸福,便是最佳。隨著最後一道全家福開鍋,年夜飯便到了最熱鬧最歡騰的時刻,人們在歡笑聲中期盼圓滿,在祝福聲中希冀來年更加美好。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等到大年三十過去、大年初一來到,便是氣象萬千新一年的開端。晚輩給長輩拜年,鄰里之間互道一聲新年問候,貼春聯、討口彩、發壓歲錢、拎著蛋糕走親眷......各種新年習俗都表示了老百姓對來年平安和美好生活的期盼,希望日子風調雨順,希望身體健健康康,希望生活越過越好,也想把這種祝願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鼠年吉祥》 張樂平作


(本文由上海市檔案館“檔案春秋”與上海電視臺《上海故事》欄目聯合呈獻)


鳴謝:王明遠、李 霞

排版:王冰倩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老底子阿拉弄堂裡的年味,你還記得嗎?撣簷塵、吊鹹貨、做春捲......

新春快樂!

HAPPY NEW YEAR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部分未署名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

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使用不當情況

請相關權利人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聚焦城市記憶、留存城市發展、傳承城市歷史。我們架起檔案為民服務的橋樑,講述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養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這裡是上海市檔案局(館)政務微信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