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李健、温儒敏:没事多读点儿“闲书”,别迷信题海战术

很多老师、家长认为课外读物太滥、太杂,怕学生接触耽误了学习,因此,他们不赞成学生自己选择读物、也不主张学生读“闲书”。

甚至还有一些妈妈跟我说,我孩子老师会没收孩子的书,他在你书店选的一些书都不感带到学校去。 那孩子到底能不能读课外书呢?

我们看一个比较权威的老师是怎么说的:

李健、温儒敏:没事多读点儿“闲书”,别迷信题海战术

温儒敏教授,(现任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让他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很多老师、家长画地为牢,只容许学生读他们指定的书,甚至只读与考试有关的书。

这些老师、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不对。

不让读“闲书”,读书成了非常功利的行为。

老是围绕考试需要读那点课文,顶多还有一些教辅,限制那么死,怎么可能有阅读兴趣,怎么可能拓展阅读面,又怎么可能提高语文素养?

即使对考试而言,这也是下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要求,就是让学生读书有选择,有自由度,扩大阅读空间。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有语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也才能得以提高。

引导他们读健康的、有内涵的书,他们的阅读口味和分析能力慢慢提升了,也就逐渐学会远离那些低劣的书了。

所以,让孩子们读“闲书”,在适当指导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放手。

李健、温儒敏:没事多读点儿“闲书”,别迷信题海战术

曾经在北大本科一年级新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两点:

一、凡是喜欢语文,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

二、只熟习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进入大学后,往往会感到学习困难,视野窄,思路不够开展。 培养阅读习惯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

这样看来,“闲书”不闲。

三个评估阅读能力的标准,大家不妨测测自己在哪个阶段:

一,是否能够进行深层次阅读(深层次阅读不是读深奥的书,而是读任何书均能深度阅读,也就是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去分析理解书中内容);

二,是否能够主动去选择阅读(学习)新的书籍(这里的新是指新的知识领域,如果只是不断读同样类型的故事或小说,其实本质上是一种重温,而不是探索新知的表现);

三,是否能够在读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这种分享可以是聊天,写作,表演,绘画,创造发明等任何一种形式的阅读延伸表现)。

如果三种阅读表现都没有的话,那处于第一阶段的水平:基本和一个婴孩的阅读水平相当。还处于一个感官阅读阶段。 需要通过听读,图片等辅助,才能感觉到一本书的有趣。

所以很多小学生一直只能阅读图画书,排斥文字图书。其本质上的阅读能力仍然是处于感官阅读水平的。


李健:读点看似无用的书

李健、温儒敏:没事多读点儿“闲书”,别迷信题海战术

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

一个人读的书越多,越会意识到自己的匮乏。但我并不将读专业书视为完整意义上的读书,在我看来,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读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图书。

人们常问我:阅读与音乐创作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二者时有关联,有时却未必。

李健、温儒敏:没事多读点儿“闲书”,别迷信题海战术

“摇滚乐界的拜伦” 莱昂纳德·科恩

我最近在读古诗,常惊叹古人奇崛的想象力,这样的阅读能锤炼我的语言,启发我表达的方式。但人生中更多的阅读,是在无形当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我更倡导非功利的阅读,建议大家读点看似无用的书,培养点看似无用的爱好,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实用主义是我们今天特别要警惕的。这一点从当今大学基础理论类专业的冷清与应用类专业的火爆可见一斑。我曾无数次听到类似的疑问:数学研究有用吗?哥德巴赫猜想有用吗?

要知道,没有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计算机技术,一些表面看似没用的理论,建构了今天的科技。

李健、温儒敏:没事多读点儿“闲书”,别迷信题海战术

“智慧的真正标志不是知识而是想象力”

其实我读书并不多,但我喜欢反复阅读同一本书,尤其是经典作品。这是受到作家余华的启发,他是几乎不读畅销书的。

如今各种出版物浩如烟海,而现代人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你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检验哪些书是好还是坏。那些摆放在机场书店、火车站书店的五花八门的图书,多数看了会让人失望。

但经典不会,无论何时翻阅经典,你都会满载而归。

人们还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认为不应该完全凭着兴趣阅读,有时也要强迫自己读一些费力的书,这样才可能有进步。作家马尔克斯每天强迫自己上午9点到下午2点进入工作状态,实在写不出来东西,也要在书桌旁坐上两个小时。

李健、温儒敏:没事多读点儿“闲书”,别迷信题海战术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

读书同样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强制。童话读起来毫不费力,但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是读童话,还是要强迫自己读一些看不懂、不好读的书。《追忆似水年华》《哈扎尔辞典》这类书不像心灵鸡汤那么好读,但强制自己读下来,一定会有收获。

对我个人而言,读书还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行为。就如同写歌词我习惯于钢笔一样,我更钟情于纸质书。

李健、温儒敏:没事多读点儿“闲书”,别迷信题海战术

古人读书,讲究焚香沐浴、品茗闲吟,追求萧然自远、悠然自足的境界。但对着电子屏幕一堆二进制的数字编码,我闻到的不是“书香”,而是工业气息。就像现在网络如此发达,还是有许多爱乐人搜集老唱片、音乐CD一样,仪式感让阅读悦目悦耳悦心,更有味道也更为神圣。

对全社会而言,目前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反差。我们的出版业数字庞大,新书源源不断,但从全世界来看,我们是人均读书量很少的国家,远非一个文明古国所应该呈现的。原因何在?这值得我们深思。

李 健 de 私人书架

1.木心 陈丹青《文学回忆录》

2.木心《伪所罗门书》

3.茨维塔耶娃《茨维塔耶娃文集》

4.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

5.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6.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7.西蒙·沙玛《风景与记忆》

8.劳伦斯·布洛克《每个人都死了》

9.伊利亚·爱伦堡《人·岁月·生活》

10.辛波斯卡《万物静默如谜》

11.辛波斯卡《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12.盛可以《可以书》

13.盐野米松《留住手艺》

14.雷蒙德·卡佛《大教堂》

15.北岛《时间的玫瑰》

16.余华《灵魂饭》

17.蒋勋《汉字书法之美》

18.村上春树《眠》

19.村上春树《1Q84》

20.村上春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