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元節是什麼節?

13552778545


還有兩天就到中元節了。

那麼,中元節到底是什麼性質的節日?到底是不是傳說中的鬼節呢?


中元節的起源

中元節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

按照道教的說法:

道教有“三官”之說,分別是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和水官。其中的中元地官主管赦免罪行,在七月十五日履行職責。

道教人士每年在這天會念經做法,超度孤魂野鬼。


按照佛教的說法:

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來自於佛教中目連救母的故事。說是目犍連以神通感知生母在餓鬼道受苦,他便想方設法幫助母親擺脫餓鬼之苦。

不管是道教的說法,還是佛教的說法,七月十五日這天都跟鬼有扯不清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

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被混為一談,都成為了我國民間文化中著名的鬼節元素。

因此,我們把中元節說成是鬼節,倒也並沒有什麼大毛病。

在中元節這天,民間普遍的習俗是燃河燈、濟孤魂,以此對亡故的親人表示悼念。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地區還會按照佛教經典,演繹《目連救母》的劇目,算是某種娛樂文化吧。

今年的中元節馬上就到了,你對中元節有什麼看法呢?


HuiNanHistory


中元節其實就是七月半,祭祖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民間往往會在這一天進行祭拜,以安亡靈,以求消災增福。

其實,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中元節是融合民間傳統習俗,佛教傳說,道教傳說於一體的。那麼,中元節到底有何來歷典故呢?

從民間傳統習俗角度說,中元節是起源於上古時代的民間祭祀。

傳統觀念裡認為“七”是變化,復生之數,所以往往有“頭七”引渡死者亡魂等說法。

而在以農業為生的民間,農曆七月又剛好是秋收初成,家家豐收的時節,所以民間一般往往會選擇在七月十五(七月十四)這天大祭祖先,以敬鬼神,祈求福祿。

所以這一天就被稱為“七月半”,即中元節。

從佛教傳說角度來看,中元節起源於佛教孝義傳說“目連救母”。

目連從小孝順,又向佛修善。然而他的母親青提夫人卻吝嗇貪婪,大殺牲畜,所以死後因罪孽深重而下地獄受盡苦難,且終不得食。

而那時候目連已經修行得了神通,純孝的目連,見母親受苦受難,於心不忍,於是便私自送了食物給母親,然而往往食物還沒到青提夫人口中,便已經化為火炭,不得食之。

目連如此反覆皆無濟於事,但他不忍見母親受罪,於是便到佛陀面前苦苦哀求,佛陀被他的一片孝心感動了,於是佛陀教目連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親吃飽。

目連依照佛的囑咐,在七月十五召集十萬僧眾誦經祈福,其母終於得以吃飽而轉入人世為狗,目連便又為他母親誦讀了七天七夜的經書,青提夫人終於得以脫離狗身,升入天堂。

而由於這一典故充滿神話色彩,本身就為老百姓所喜愛,其救母的孝心又由統治者所推崇,所以便廣為流傳,因此人們也把中元節城為“盂蘭盆節”。

在道教的傳說裡,人死後為鬼,而鬼與人是不得同世而居的,即人住陽世,鬼往陰間,而陰陽兩界是有嚴格的界限,又有鬼卒把守,所以互不相通。

然而在七月十五這天,也就是中元節這一天,陰間地府的大門是開的,陰間的鬼是可以來到陽世自由遊蕩的。所以人們在這一天往往會燒紙錢,供酒食,以求亡者安息,超度亡靈,消災增福。而由於這一天是眾鬼在陽世遊蕩的日子,所以人們又稱這一天為“鬼節”。

以上便是民間傳統習俗,佛教傳說,道教傳說對七月十五這一天的不同解說,而經過了千年的傳承,三種不同的傳說早已融匯於一體,形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中元節”。


白話歷史君




鬼節,顧名思義,即鬼過的節日,民俗演化為常人祭拜鬼神之俗。在中國有四大鬼節,分別是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中國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實得益於佛道兩教。道教是地產,佛教是漢魏時從西土傳入,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後的陰間世界(佛家也稱冥間),也就是鬼們生活的世界逐漸構建起來。道家的主要建築是豐都城,並在四川東部長江之濱的平都山上具體演示。風景秀美的平都山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漢的王方平和東漢的陰長生都曾在此修煉,後得道成仙。



比之於道教的陰間,佛教的冥間要完整系統得多。佛教有所謂“十界”之說,也就是世界上存在著十種境界,分別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前四者稱“四聖”,即已經超凡入聖,脫離了生死輪迴之苦,後六者叫“六凡”,要在穢土中不盡地輪迴,最後三者又叫“三惡道”“三惡趣”,是更為不幸的境界,而地獄則是不幸之最。地獄有十八層之多,越往下層,苦難越深重。


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雅識怡趣


應該是中元節。

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原是小秋,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那麼這一天有哪些禁忌呢?

◎忌半夜晾衣服

◎忌披頭散髮睡覺

◎生理期的禁忌. 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 姑且不論這種說法有無根據,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間真的會因為身體狀況導致自身磁場不穩定,容易受到其他強大磁場的影響,所以還是要多謹慎。

◎忌半夜慶生 ,最好是改到白天慶祝

◎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忌說鬼字 ,最好謹言慎行,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忌亂踩冥紙

◎忌亂拍他人肩頭

農曆七月,是民俗上的“鬼月”,在一般人眼中總有幾分神秘色彩,尤其家裡有長輩的話,對於農曆七月更有百般禁忌:

(1)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2)晚上不可吹口哨,(3)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4)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 (5)床頭不掛風鈴,(6)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 (7)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不要隨便撿起來;

其實,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作息,倒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對於許多人來說,不論靈驗與否,至少也能求個心安


蝸牛悟語


中元節最早是“母親節”——因一個母親而設立的節日。

這個母親是目犍連的母親。

目犍連是佛祖的首席弟子,號稱神通第一。

神通第一目犍連可以看到地獄,結果他看見了自己的媽媽在地獄裡餓得瘦骨嶙峋,目犍連就去給自己的媽媽送飯。

到了地獄,他給媽媽送的飯還沒送到嘴邊就化成了火,媽媽根本吃不到。

目犍連認識到自己雖然神通第一,但孤木不成林,就請求佛祖來拯救自己的媽媽。

佛祖就在七月十五這一天號召眾弟子一起做法,救出了目犍連的媽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團結力量大——啊,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目犍連就在這一天擺下豐盛的飲食,感謝眾僧和佛祖。

所以這一天後來就是著名的盂蘭盆節,大家在這一天紛紛祭拜神佛,來拜託他們拯救自己在地獄裡受苦的媽媽。

這不就是故去母親的節日嗎,只不過到了後來,大家祭祀對象多了,就不再侷限於媽媽。

道教在這一天宣稱是地官的生日,地官在這一天要放出地獄裡的眾鬼,號稱地官赦厄。

這就成了中元節。

也就是我們中國傳統三大鬼節。

另外兩個,一個是寒食(現在叫清明)另一個叫寒衣節(十月十五)


錦翼


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每年的陰曆七月十五,在這天,民間通常要準備紙錢,元寶和蠟燭燈,用來祭祀亡魂或神明。

中國人講究“死者為大”,根據道教說法,在陰間有很多遊魂,他們長期遊蕩,沒有香火供奉,久而久之容易作亂,甚至是擾亂人間界,有傳說說當年李世民有一次“夢遊陰間”,便看見陰間的的遊魂乞討,十分可憐,李世民愛民如子,不忍他們捱餓,於是回到陽間後,便下令燒紙錢,宰三生祭祀亡靈。

還有一種說法是中元節的說法來自一則叫《目蓮救母》故事,說是木蓮的母親性格貪婪並且很惡毒,因此再死後就進入了畜生道,木蓮在七月十五這天,將食物放在盆裡,共遊魂們食用,以便為母親贖罪,因此,中元節也叫“盂蘭盆節”

各地中元節習俗

廣東

在廣東的陽山,中元節那天一般都要宰殺鴨子,而且儘量不要外出,也叫“躲鬼”

江蘇省

有吃扁食的,有扎紙燈的,還有放火船的

四川省

最主要的就是放河燈了,還能通過河燈的走位,漂流情況判斷亡魂的情況。

閩南臺灣

在很多電視中我們都看到過,在河上放上裝有蠟燭的紙燈,點燃後,紙燈順流飄下,一方面祈福,一方面是幫助遊魂照亮回家的路。

河南

河南的某些縣城有放風箏的習俗,但多數是要燒紙祭祖。

陝西

除了燒紙外,部分縣區還有掛田幡的習俗

那麼,你們家鄉中元節有什麼習俗呢,快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嘴大吃四海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鬼節”,在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擺開祭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順,先祖安寧。

鬼的來歷

相傳,每年七月一日至七月十五日,閻王大開地獄之門,陰間鬼魂悉數回陽間探視親朋好友及子孫,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有“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古時候人們相信鬼神之說。《周禮祭法》:“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列子天瑞篇》:“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所謂之鬼,鬼者歸也,歸其真宅。”

《辭海》把鬼解釋為:人死後精靈不滅謂之鬼,或萬物之精怪亦謂之鬼。民間之說鬼來無影,去無蹤,形象恐怖,魔力無窮,常常在夜間作祟搗亂,人們對它又敬畏,又恐懼。

可見,鬼是一種虛幻的、想象的產物。古人認為人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後,七魄分離,只剩下三魂就叫做鬼了。有德之人死後有人祭祀,不會傷害人類;但那些沒人祭拜的孤魂野鬼就不一樣了。所以,鬼節這一天,人們除了擺供品祭祀祖先外,也供奉附近的冤魂,以祈求家宅安寧。


何為“三魂七魄”

“三魂七魄”是道教對人的靈魂的說法。

三魂:一為天魂,二為地魂,三為命魂,其中天地二魂常在外,唯有命魂獨住身。

七魄:一魄天衝,二魄靈慧,三魄為氣,四魄為力,五魄中樞,六魄為精,七魄為英。

實際上,就是位於人體從頭頂到胯下會陰穴的中脈之上的七個脈輪,七個能量場。其中天衝魄在頂輪,靈慧魄在眉心輪,氣魄在喉輪,力魄在心輪上並同時與雙手心和雙腳心相連。中樞魄在臍輪,精魄在生殖輪,英魄在海底輪。人體的七魄由命魂所掌,人類生命就是從此命魂住胎而產生,命魂住胎後,將能量分佈於人體中脈的七個脈輪之上,而形成人的七魄,魄為人肉身所獨有,人死之後,七魄隨之消散,而命魂也隨之離去,生命就此終結。

現在,民間的七月十五,大多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了祭奠的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其實,人和鬼本質上是相同的,“鬼字從人”,只是鬼被賦予了醜陋的形象,“人所歸為鬼”,鬼是人制造出來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所以,鬼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製造鬼的人。


遊史無終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
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祀孤魂野鬼,所以它是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傳說地官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之門打開之日。已故先祖可回家團圓,又稱鬼節。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中元法事更為無主孤魂野鬼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濟。


塵封的人生記憶




中元節,是中華民族獨有節日。華夏傳統文化淵遠流長,中元節,也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並非"鬼節"兩字概括那麼簡單。中元節,它體現中華民族包容大度,海納百川的胸襟。又體現放眼世界,敢於擔當的思想境界,同時還賦予它如詩如畫的文化內涵。誇張嗎,請君讓我慢慢道來。

一,上、中、下三元一詞,本與七月半無關,它起源於《奇門遁甲》一書,而這本書在歷史上是用於祈求福祿,避兇化吉的典籍。後來由於文人墨客的清高所趨,對七月半之"鬼節“稱呼太俗氣,又嚇人,故套上了"中元"節稱號,既趨吉避凶,又文雅,這雅號始傳於宋元時期,盛傳於明清時期。

二,七月半,原本是農閒時的一小賀節日。這時,春夏農忙已基本結束,就等秋收了,閒來無事的人們,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拿出家中上好食材,大家喝上幾盅,過的人多了,久而久之便成了節日。

人們酒足飯飽後,總覺得缺少什麼,又好像虧欠什麼,人們不由想起了祖宗,畢竟沒有祖宗,就沒有今天的生活基礎,於是七月半祭祖感恩便逐年流傳開了。祭祖感恩,代代傳承,承前啟後,這是中華民族既對逝者負責,又對晚輩負責的民族文明特點之一,所以,五千年文明經久不衰,且將繁榮昌盛下去。

三,中華民族又是包容雅量的民族,七月半光祭自己的祖宗,顯得狹隘自私,於是連孤魂野鬼一起供祀,祈禱陽間陰間盡顯太平,祈求年年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祈願世間無厲鬼惡邪。事實上,七月半(中元節)就是祈盼豐收節日,演變成祭祀逝者之節,與其說是"鬼節“,不如說是海納百川的同福節更確切些。

還有, 南方好多地方在七月中元節中,不準下河遊玩,說是那兩天七仙女下凡淨身,凡人不準打擾。又有七月半,鬼亂竄之說,不準人們到處亂走。其實是讓人們靜下心來緬懷先祖,敬重離世之人,避開兇險,平安便是福,這大智若愚又是民族特色之一。


悠然出南山


中元節俗稱月半節,是祭拜已過世的先人,我們當地是農曆七月初十晚上燒紙巾接先人回家茶酒相待。十一開始早中餐獻飯(好酒好菜,做菜時不能品嚐)上午十點多鐘和晚上獻茶和糕點、水果。七月十三為過年氣氛特別隆重,七月十五晚燒紙、獻上糕點水果送先人回家。(俗稱送老客,近年城市只獻一天飯,大部分定在十三日,晚上燒紙送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