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四大名玉之一——岫巖玉

岫巖玉

岫巖玉以產於遼寧省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而得名,為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玉之一。廣義上可以兩類,一類是老玉(亦稱黃白老玉),老玉中的籽料稱作河磨玉,屬於透閃石玉,其質地樸實、凝重、色澤淡黃偏白,是一種珍貴的璞玉。另一類是岫巖碧玉(亦稱瓦溝玉引)屬蛇紋石類礦石,其質地堅實而溫潤,細膩而圓融,多呈綠色至湖水綠,其中以深綠、通透少瑕為珍品。

四大名玉之一——岫巖玉

歷史

中國對岫巖玉的認識和開發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距今約6800年-7200年的遼寧瀋陽新樂文化遺址就出土有用岫巖玉製作的刻刀。主要發現於遼寧朝陽和內蒙古赤峰一帶,距今約5000年的紅山文化遺址亦出土有用岫巖玉製作的手鐲等。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大量玉器和河北滿城西漢早期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的玉片,也有一部分是用岫巖玉製作的。

《毛傳》(《毛詩故訓傳》)有“琇瑩,美石也”的記載。漢初《爾雅·釋器》載有“東方之美者,有醫無(巫)閭之珣玗琪焉”。普郭璞對其註釋為:“醫無閭,山名,今在遼東。珣玗琪,玉屬。”上述“琇瑩”有可能是岫巖的古稱,或由“岫巖”的同音轉換而來,或以地名稱玉石,故說“琇瑩,美石也”。既然“醫無閭”為遼東山名,“珣玗琪”又為“玉屬”,無疑作為“東方之美者”的“珣玗琪”就是遼東玉石“琇瑩”了。

北京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也出土有蛇紋石玉製品,由於其物質成分、和工藝美術特徵等均與岫巖都極為相似,故其玉石來源很有可能為岫巖玉。

清代及近代用岫巖製作的藝術品則更為豐富,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就有其收藏。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於1957年在岫巖縣北瓦溝一帶建立了國營礦山。在生產過程中,北瓦溝露天採區於1964年自動滑落出一塊體積為2.77×5.6×6.4米,重約260.76噸,以草綠色為主,透明度較高,有一半被滑石包裹著的巨大而完整的岫巖玉塊,其製品“玉王岫巖玉大佛”現陳列於遼寧鞍山市玉佛苑。

從70年代末至80年代,遼寧省地質礦產局、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等單位對岫巖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迄今岫巖玉的年產量約佔全國玉石總產量的50%~70%,供應全國20多個省、市、區約200個玉雕廠使用。用岫巖玉製作的各種首飾和玉器不但銷售於全國各地,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有良好的銷路。《中國文物鑑賞·玉器卷》載:“幾千年來,我國人民使用岫巖玉,從沒間斷過,最具代表的遼西出土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玉器用料全部為岫巖玉。從商周、春秋、戰國到西漢,一直到今天,岫巖玉製品已隨處可見”。

四大名玉之一——岫巖玉

歷代岫玉

岫玉曆史

根據考古發現,岫巖地區在距今 1 ~ 2 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在距今4000~5000 年的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遺址的岫玉古玉器,遼寧建平縣出土的“ 玉豬龍” ,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 玉鉤龍” ,原始社會“ 勾雲形器” 均以岫玉為代表。歷代留下的岫玉文物十分豐富,夏商周時期的“ 鳥獸紋玉觥” 、“ 玉跪人” ,戰國時期的“ 獸形玉” ,秦漢時期的“ 玉辟邪” ,東晉時期的“ 龍頭龜鈕玉印” ,南北朝時期的“ 獸形玉鎮” ,唐宋時期的“ 獸首形玉杯” ,元代的“ 玉貫耳蓋瓶” ,明代的“ 龍頭玉杯” ,清朝的“ 哪吒玉仙” 。1968 年在河北滿城陵山漢墓中出土的2498 片岫玉“ 金縷玉衣” ,北京博物院珍藏的夏家店文化的兩件出土岫玉玉器“碧玉螭佩” 、“ 青玉鳥獸紋柄形器” 。江蘇、浙江一帶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器,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700 餘件玉器,相傳清朝皇太極刻有“ 皇帝奉天之寶” 的傳國玉璽、乾隆皇帝刻有“ 國朝傳寶記” 的玉璽,都是用岫玉雕制而成。

 地質產出特徵

遼東地區下元古界遼河群大石橋組地層以巨厚的白雲石大理岩建造為特徵,原巖系海相富鎂碳酸鹽沉積建造,厚度392~604 米,岫玉主產於三段中——上部,含礦巖系還有白雲質大理岩、透閃石白雲質大理岩、菱鎂礦巖、滑石巖、透閃石巖、方解石大理岩。

在中生代時期由於地殼運動岩層產生褶皺隆起,同時伴有岩漿岩體侵入,大量含SiO2 的熱液沿層間構造滲透進來,岫玉的主要成礦帶賦存於白雲質大理岩、菱鎂礦巖中,屬熱液蝕變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