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最好的教室就在你家的客厅:别用“爱”给孩子“挖坑”!

最好的教室就在你家的客厅:别用“爱”给孩子“挖坑”!

别用“爱”给孩子“挖坑”

你对孩子的态度不一样,

孩子的成长也就不一样!

01

总是在学校里,看到这样的一个画面:

一位慈祥的老奶奶,送自己的爱孙上学。孙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腿脚不方便。走路摇摆不定,十分困难。

可我从未见到过奶奶去搀扶。

特别是会在小学部教学楼的楼梯口,我们总是会不期而遇。我想,楼梯不比平地,奶奶应该会去搀扶了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奶奶看着孙子艰难地上着楼梯,虽然面露心疼与担忧的神色,但是仍未上前。只是在孙子的后面紧紧地且小心翼翼地跟随着。

刚开始,我还会看到其他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说老奶奶不应该这样,直接搀扶或是背上去不更好吗?

可,这位奶奶总是微笑着说:“我帮不了他一辈子,他的路只能他自己走!”

这位奶奶的回答让我肃然起敬。

最好的教室就在你家的客厅:别用“爱”给孩子“挖坑”!

02

曾经,也在学校看到这样的画面:

也是一位奶奶送孙子上学,在学校门口,奶孙二人边走边聊。也许是奶奶的话,引起了孙子的反感。于是,孙子一脸怒气地向奶奶扬起了巴掌,并且是,只要奶奶说一句话,他就一巴掌。

我想,孩子这样对待奶奶,奶奶该训斥教育他吧!可奶奶的表现,让我目瞪口呆!

只见那奶奶,满脸笑意。任由孙儿那小巴掌落在自己身上,“啪,啪……”的巴掌声让人听着真不和谐。

当过往的家长,制止并批评孩子时,奶奶护孙心切,说道:“哎呀,别说我孙子,他是和我闹着玩的。”

这位奶奶的回答让我忧心忡忡。

最好的教室就在你家的客厅:别用“爱”给孩子“挖坑”!

03

经常,还在学校里看到这样的画面:

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在接送的人群中,总是能看到替代孩子背书包的大人。

也许是因为,大人们总是认为,孩子的书包很重;大人们总是在担心,孩子会受累,甚至有的家长还担心背个书包,能把脊椎压坏;大人们也总是觉得,孩子自己做速度太慢,不如我自己动手来得快。

所以,人群中就通常出现的是这样的情形:要么大人把书包背着急匆匆地往前走,孩子在后面慢悠悠地当着甩手掌柜;要么大人背着书包和孩子边走边聊;要么就是大人背着书包走自己的,孩子在后面边走边玩……

有时,还会时不时的听到家长催促孩子的声音,可是,孩子总是置若罔闻。

其实,每每看到这样场景,我总是尬意满怀。我在想,我们在学校里总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此情此景呢?

最好的教室就在你家的客厅:别用“爱”给孩子“挖坑”!

04

每每看到新闻或是别人议论有关熊孩子的问题时,我们总是会唏嘘不已。可我们不知道的是,那些熊孩子,都是我们自己在不自觉地情况下培养出来的。

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总是舍不得孩子吃苦。总是想替孩子包办一切,却不知,正是我们的不舍与心疼,让孩子最终学会的是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承担责任,不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同样是隔代教育,坚决不搀扶身有残疾缺陷的孙子的奶奶,就比对孙儿捶打自己而无视的奶奶的教育方式要高明得多。

奶奶不搀扶孙儿,既让他学会了自食其力,也让他在具体的实践中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孙儿的自信心,维护了他的自尊心,没有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别人同情与施舍的对象。所有,在校园中,总能看到他发自内心的笑容。如今,再在楼梯相遇,奶奶也没有小心翼翼地跟在身后,而是每每到楼梯口,他就和奶奶告别,自己上楼去教室了。

而无视孙儿巴掌的这位奶奶,不明白孩子的教育不能离开惩戒,自己不教育,孩子又如何懂得感恩奶奶辛苦的付出呢?我真怕十年或二十年后的孙子还向年迈的老人扬起巴掌!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家长很多!

最好的教室就在你家的客厅:别用“爱”给孩子“挖坑”!

05

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娇儿不孝。”

可我们有多少家长,正在无视我们祖先留下的治家教子的古训,总是一味地迁就,纵容,溺爱各自的孩子呢?

孩子是无知的,但是作为教育他们的家长,我们不能无知!

我们更不能用我们所谓的“爱”,在孩子的人生路上,给孩子“挖坑”!

要知道,“坑”挖得多了,最终,深受其害的必定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与其等到发现孩子出现诸多问题后再去补偿教育,倒不如一开始正确引导,要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适时地:

给孩子一点“不方便”,从而培养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孩子一点“不安逸”,从而培养他艰苦奋斗的能力。

给孩子一点“不顺遂”,从而培养他逆境图强的能力。

给孩子一点“自由”,从而培养他独立自主的能力。

给孩子一点“尝试”,从而激发他探索求知的欲望。

给孩子一点“惩戒”,从而培养他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给孩子一点“示范”,从而培养他知恩行孝的好品质。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那个在孩子成长路上,用“爱”“挖坑”的人!

延伸阅读:

最好的教室就在你家的客厅:别用“爱”给孩子“挖坑”!

【边玉芳专栏】

最好的教室就在你家的客厅

原创作者|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由“京城教育圈”推荐,选自“现代教育报”

教育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融合在我们每个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庭教育尤其是如此。我们应该让每日家庭生活融入教育之思,让家庭教育充满生活之美。

什么叫做家庭活动?家庭活动是家庭成员一起参加的活动,这里特指父母和孩子之间开展的活动,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吃饭、一起做运动、一起散步、一起做游戏、一起看电影、一起旅行等等。家庭活动带给孩子美好的回忆,是孩子童年最好的礼物。

有研究证明父母和孩子一起吃晚饭的频率越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好,我们课题组做的追踪研究也表明和父母一起散步、一起运动频率越高的孩子,亲子关系越好,成绩越好,网络成瘾问题也越少;和父母一起看电影、阅读更多的孩子感恩意识越高,亲社会行为越多。

家庭活动类型要多元化,包括一起吃饭、看电视、散步,一起阅读等等;安排家庭活动时要结合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尤其应该考虑孩子的意见。要保障与孩子相处,共同开展家庭活动的时间。

通过制定每周家庭活动计划可以显著提高家庭活动时间。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做什么活动?在哪做活动?什么时候做活动?怎样做活动?”通过计划,父母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自己时间,为家庭活动的开展提供时间上的保证。

最好的教室就在你家的客厅:别用“爱”给孩子“挖坑”!

因此家庭成员可以以周为单位共同商量、合理分工,开展形式丰富的家庭活动。可以固定一些核心家庭活动的时间,如周四是我们家的阅读日、周六是洗澡日。计划一旦确定不要轻易打破,当然计划里预留一定的空闲时间作为机动。

有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写了一首打油诗来表明他们家生活的日常:爸妈天天抱手机,小孩天天手握笔。爸妈天天把头低,小孩天天把题思……美国密歇根大学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一个研究调查了在170个家庭中父母陪伴孩子的状况,发现近一半父母陪孩子活动的时候会查看三次及以上的手机信息,所以带孩子时看手机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是全世界共同的一个话题。

家庭活动仅仅由父母形式上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情感的投入。有效的家庭活动一定需要有父母对孩子说话时的倾听,有孩子与父母眼神的对视甚至肌体的接触,有父母与孩子间语言和动作的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建议高质量亲子活动要做到“五个一”:每天至少一次完全没有手机干扰的对话;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一起疯狂傻笑;每天至少一次身体接触(拥抱、亲吻等);每天至少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头,而是跟随孩子玩;每天至少一次看着孩子的眼睛说,我爱你,我喜欢和你在一起!这五条建议在我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家庭教育本身就是基于家庭活动的,没有家庭活动就没有家庭教育。最好的教材是儿童的生活,最好的教室就在你家的客厅和大自然里,透过家庭活动,让家庭教育回归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