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 千古絕唱——婉約正宗李清照及其作品賞析

千古絕唱——婉約正宗李清照及其作品賞析

李清照詩文俱佳,擅長四六文,不止精於詞而己,而且也長於音樂、繪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華的女子。可惜她的作品大多散佚,詩文只存十餘篇,詞集名為《漱玉詞》,存詞60餘首。

清照一生在文學上最大的成就,當然是在詞方面,可以說她是一個天生的詞人,她的性格、她的整個生命,就象一首委婉動人的詞。她生於北宋末年,當晏殊、歐陽修、秦觀、周邦彥這些婉約詞人之後,而被譽為“婉約正宗”。因為她是女性,而詞可以說是一種十足女性化的文學,所以自然能充分表現出詞所特有的柔性美。

千古絕唱——婉約正宗李清照及其作品賞析

一、李清照詞的分期與風格

李清照平生詞作的風格,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可以分為前後兩期,以靖康之難(欽宗靖康二年,1127)為分界線,這時候她44歲,開始流離逃亡的生活,承受深沉的國難家愁,多年收藏的古物典籍、碑帖字畫,在戰亂中散失。不久(南宋高宗建炎三年,46歲)丈夫趙明誠病逝,她懷著孤寂悲哀的心情,輾轉漂泊,嚐盡了流離之苦,不勝故國之思,加上疾病纏身,冤獄纏訟,以一個弱女子,承擔了人生重重的苦難,遍嚐到人世的種種辛酸,在歷盡顛沛愁苦之後,她將深切的哀吟化為悽美的詞章,留給後人永恆的追念。

回顧李清照的一生,在生活閒適的前期,詞作的風格,熱情明朗,又嫵媚天真,以清麗靈秀的詞句,寫出她活潑的少女情懷,溫馨的初戀生活,如《如夢令》寫海棠:“綠肥紅瘦”,《浣溪沙》寫眼神:“眼波才動被人猜”,《一剪梅》寫相思:“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在國破家亡、流浪生活的後期,詞風轉變為纏綿悽苦,沉鬱傷感,以深沉哀婉的詞句,寫出其飄零的孤苦,媚居的淒涼,如《孤雁兒》說:“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武陵春》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聲聲慢》說:“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二、李清照的情感生活

詞是偏重於個人情感生活抒寫的主觀文學。一篇主觀抒情的文學作品,其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作者應該有真實的情感,真切的感受與自然的表現。據說清照曾以《醉花陰》詞寄趙明誠,明誠想勝過妻子,廢寢忘食,苦心經營三晝夜,逼出十五首詞,請朋友陸德夫評鑑,德夫指出其中三句最佳:“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一事實充分說明了文學是最真實的一種藝術,絲毫都勉強不得。明誠創作的技巧,也許不在清照之下,但他作詞的目的是有心與妻子一比高下,出於一種遊戲心理,當然不能與清照真情流露的作品相比。

清照是一個有真性情的人,歡樂的時候歡樂,愁苦的時候愁苦,從來不隱瞞也不掩飾內心的情感,她的詞,既不矯揉造作,更不無病呻吟,完全表現出真實的心情。她的詞雖以婉約為主,但偶然也能於陰柔之外,表現幾許豪情,帶點陽剛之性,如《漁家傲》一詞:“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不但寫得很有氣勢,而且意象高超,想象力豐富,表現出超曠空靈的境界。

清照的情感生活,可以分為五類,早期是閒適之情、愛戀之情,以歡樂為基調:晚期是離別之情、相思之情、懷舊之情,以愁苦為基調。下文將以清照詞的表現手法為經,以其五類情感生活為緯,來論述李清照詞作的抒情藝術。

三、李清照詞抒情的藝術手法

詞本是一種嫵媚生姿的文學體裁,所謂“詩莊詞媚”,正說明了詩詞的分野和詞的特色,詩莊重典雅,而詞則婉麗嫵媚,適於抒寫委婉細美,幽約悽迷的情思,貴陰柔之美。清照以女性天賦靈心多感,又身為純粹的詞人,故能將主觀抒情的詞體,表現得恰當好處,所謂“活色生香”,“本色當行”都是對清照詞最高的讚譽。她抒情的藝術手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六方面。

千古絕唱——婉約正宗李清照及其作品賞析

1、不依傍古人,能自出機抒,詞句清新優美。

近人薛礪若《宋詞通論》以為李清照得力於歐陽修、秦觀和李後主三家。其實只能說意境相近,清照何曾依傍古人?試讀她的《詞論》(見《苕溪漁隱叢話》),對此三家都有微詞,可見她的理想之高。從她的詞中,看不出前人的影子,只有極少數詞句,可能脫胎於古人,如《一剪梅》寫相思:“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清初王漁洋《花草蒙拾》曾點出當是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語脫胎,而清照有青勝於藍之妙。此外,她絕大多數的詞,都是自出機抒,透過創闢的天才所得到的結晶,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上寥寥數語的對話,曲折地透出惜花傷春的心情,並反映悠閒風雅的生活情調,其想象別緻入微,用字清新靈活,尤其“綠肥紅瘦”四字,意象優美。

清照善於用誇張修辭法,如《蝶戀花》寫離情:“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四疊陽關”指陽關曲末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千千遍”到出離情之無限。又如《點絳唇》相思說:“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只有一寸那麼短小纖弱的柔腸,卻盤旋纏繞著千絲萬縷的愁緒,真是不勝負荷!同樣的誇張法,象《武陵春》寫晚年悽苦的愁情:“只恐雙溪鮓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怎麼能載得動?看似無理,實則極妙。

其他自出機杼、清新優美的抒情詞句,像《鳳凰臺上憶吹簫》的“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兩度否定,不將正確答案揭出,讓讀者去揣摩。細心的讀者,會循著上文“離懷別苦”的句子,而知道她說的不外離情相思,造句新穎別緻,饒有餘味。又如《醉花陰》中的名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寫自己因相思而憔悴,卻與簾外飄零的菊花相比,格外富有一種優美的情致,足為清照詞的代表,有他人所沒有的特殊美感。

2、不堆砌典故,善用淺俗語言,形象鮮明生動。

千古絕唱——婉約正宗李清照及其作品賞析

清照詞很少用典。詞發展到南宋,象吳夢窗詞往往堆砌典故,使用許多美麗的字眼,初看起來,華麗無比,正如張炎所批評的:“吳夢窗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破拆下來,不成片斷。”反而失去情韻和生命。清照偶然用典,用得很活,而且不露痕跡,如《念奴嬌》用《世說新語》“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來點醒“多少遊春意”的詞境,是原本隨意點染的景物,變得富有情韻。

又如《鷓鴣天》下片寫悽傷的懷舊之情:“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用了王粲登樓懷遠和陶淵明東籬賞菊的典故,自自然然,毫不晦澀,而詞意仍然流暢無礙。這才是用典的高手,如水中著鹽,化入詞句情意中,而不見痕跡。

清照詞通常不用典,善用淺俗語言,因此形象鮮明生動。如《攤破浣溪紗》寫閒情:“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以極平常的語句,寫出床頭吟詩、門前賞雨的閒情,既真實又親切。又如《孤雁兒》寫孤獨惆悵之情:“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用極淺俗的語言,寫沉痛的孤獨感,令人十分同情。而且特意選用《孤雁兒》這一調子,象徵自己就是一隻秋空孤飛的鴻雁。

3、把握詞的音樂性,音律和諧宛暢。

詞基本上是一種音樂文學,必須諧律合樂,在清照以前的北宋詞人如歐陽修、蘇軾等,都是詩人,尤其是東坡,完全以詩入詞,所以清照深表不滿,曾批評他的詞往往不諧音律。當他自己作詞時,總是遵守著詞的音律來創作,並運用音樂性的語言來加強藝術的感染力。   

千古絕唱——婉約正宗李清照及其作品賞析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寫晚年心境與生活的《聲聲慢》一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張端義《貴耳集》評為“公孫大娘舞劍手”,這是讚美她技巧的純熟,尋覓是動作的敘述,冷清是氣氛的描寫,悽慘哀慼是情感的刻畫。這首詞就象一首急促的管絃演奏曲,漸入於悽楚幽咽之境,這與她早期中年的詞所表現出的柔和如流水般的情調截然不同。在情感上是痛苦的傾訴,用字重疊,節奏急促,寫到“晚來風急”,令人心絃也隨之繃緊,情緒也迫切緊張起來;再到“滿地黃花堆積”正象徵著愁情之凝聚不散,寫到孤守窗前時,則說“獨自怎生得黑”,把一種強烈忍受煎熬的苦痛,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最後形容雨聲,又用“點點滴滴”四個疊字,在情意上纏綿婉轉,一唱三嘆,聲調上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極具音樂之美。加上整首詞句法長短不一,變化繁多,配合有四聲的抑揚頓挫,使音樂性發揮到了極致,成為千古絕唱。

歐陽修有一首《蝶戀花》,首句是“庭院深深深幾許”,清照酷愛其疊字的情韻之美,曾以《臨江仙》一調,一連填了好幾首,首句都用此句。如今清照自己創用疊字的技巧,比歐陽修更為出色,不但奇險,而且妙語天成,其才力令人驚歎。

再如《添字採桑子》下片,藉芭蕉夜雨寫離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悽清,點摘悽清,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午夜枕邊靜聽簾外的芭蕉夜雨聲,淒涼而冷清,藉疊句來傳達纏綿悽苦的離情,聲調氣氛也極具感染力,彷彿讀者耳邊也聽到了點點滴滴、單調悽清的雨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