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 沙特新开发区蓝图:“沙漠奇迹”还是“海市蜃楼”?

沙特新开发区蓝图:“沙漠奇迹”还是“海市蜃楼”?

中东国家、“海合会”盟主沙特阿拉伯虽然靠“石油美元”发了大财,却是个社会进化节奏相对缓慢的国家,自第一代国王伊本.沙特(Abdulaziz ibn Abdul Rahman ibn Faisal ibn Turki ibn Abdullah ibn Muhammad al-Saud)1953年去世后,历代嗣君都是这位开国国王的儿子,且近几任继位者继位时的岁数也都“七老八十”了。

不过这种局面似乎正在发生变化:2017年6月21日,现任国王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Salman bin Abdulaziz Al Saud,简称萨勒曼)更换王储,他年轻气盛的儿子穆罕默德.本.萨勒曼.萨乌德(Mohammad bin Salman Al Saud,简称萨乌德)成为新的王位继承人,并掌握了这个国家许多实际权力。

正所谓“新人新气象”,几十年来沙特最年轻的王储上位后推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改革措施,如“允许女性开车”(以前一直严禁)、“强调建设温和开放社会”,等等。

当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萨勒曼想轰轰烈烈作出一番事迹,就不免要抓几个大项目,这不,10月24日,在他的主导下,沙特官方高调推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庞大发展规划:尼奥姆-穆斯塔克巴计划。

“尼奥姆-穆斯塔克巴”的意思是“未来”,萨勒曼想凭借沙特几十年积攒的“石油美元”,在濒临红海和亚喀巴湾的茫茫沙漠中“旱地拔葱”地建成一座现代化、新概念的特大超级城市。

这个计划是在10月24日于沙特首都利雅得召开的、为期三天的“沙特未来”特别大会上高调推出的。在这个大会上,沙特官方提出“战略转型”,希望改变目前单纯依靠石油和朝圣产业的畸形经济发展模式,转而在“九大专业项目”进行拓展,并以此“占领人类文明未来的制高点”,力争到2030年实现“全球最高的人均GDP”。

这“九大专业项目”实际上是九个被沙特官方精心挑选出来,打算在“大漠出通都”的“沙漠奇迹”中作为拳头支柱产业开发的方向性产业,包括能源和水、移动数码产品、生物科技、食品、科技和数字科学、高科技、媒体和娱乐等等。

“专业项目”也好,“宏伟蓝图”也罢,最终都要落实到一块地方——前面提到的那根“旱地拔葱”:这可是根好大的葱。

有多大?占地面积达2.65万平方公里,包括沿海、内陆、两段海岸线和若干沿海岛屿,如此广阔的地区,全部能源并不由沙特最丰富的财富——石油提供,而是由风能、太阳能提供。“沙漠新城”将高度城市化,最现代化的摩天楼鳞次栉比,全生态的农场将建在楼顶或楼内,为居民提供新鲜、有机、环保的农产品。

在会场上播放了大成本精心制作的概念片:“新城市汇聚了阿拉伯世界、非洲、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顶尖设计师的最美好创意”,是“高科技人才创业、休闲的乐园”,这里的一切将与国际潮流接轨,保守的清规戒律将“到开发区边界为止”。

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沙特一直秉持“居安思危”的理念,不断探索“后石油时代”的生存发展之道。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开始枯竭,全球范围内有竞争力的替代能源不断涌现,“居安思危”已变成了“居危思危”(近几年的预算已开始出现赤字)。为了平衡预算,一贯大手大脚的王室开始大谈“节衣缩食”,而敝帚自珍、从不轻易出手的国营阿美石油公司(Aramco),也已在犹犹豫豫中被送上了“上市变现”的拍卖台,王室计划甩出5%的公司股份,以换取1000亿美元的现金。

此次萨勒曼、萨乌德父子隆重推出的“沙漠新城”,就是“居危思危”、求新求变以图维持王国生存发展的最新、最大手笔举措,其目的,是希望用这种崭新的、超现代化的宏伟计划,改变沙特在国际社会和投资界封闭、保守、排他的传统印象,从而吸引更多人才、资金加盟,在茫茫沙海中形成一个“不能燃烧的新油海”,成为沙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崭新财源。

正因为要新、要变,“沙漠新城”才会忍痛舍弃沙特最丰富的石油资源,转而谋求目前还远谈不上成熟、经济的风能和太阳能;也同样因为要新、要变,“未来项目”才会刻意找一块杳无人烟、几乎是一片沙海的地方“从零画起”;甚至,为了“新”和“变”,未来的“沙漠新城”将不再着意发展传统的城市公交系统,而打算“用无人机通勤”……同样,那些和世界接轨、却和当今沙特社会不甚合拍的“新游戏规则”,以及近期沙特官方营造的“改革氛围”,也都带有“擦亮新城项目品牌”的意味——因为和以往沙特闭门造车的项目不同,新项目从资金、技术到人才,甚至“新城”的居民,都要仰赖“外输”,所以不能再和以往那样,只要“王子”们开心即可,而要设法吸引见惯大世面的各国精英、跨国公司、外国主权基金和风险投资者们的垂青。

然而在一片礼仪性赞美声中,质疑或至少保留的意见引起了更多关注。

一些分析家指出,沙特放弃较成熟、条件较好的波斯湾方向,转而在贫瘠的红海方向“画一个大圈”,有规避风险的考虑:波斯湾沿岸既有伊朗这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最大战略对手,又有阿联酋迪拜、卡塔尔多哈等“先行一步”的强有力竞争者,姗姗来迟的“沙特大葱”,吸引力大打折扣不说,还可能遭遇地缘政治风险。相反,红海-亚喀巴湾方向除了以色列埃拉特的一小段海岸,其余完全处在“阿拉伯世界”,沙特自信有能力管控风险。不仅如此,这一带缺乏其它有吸引力和潜力的挑战对手,一旦“沙漠新城”崛起,将势不可挡。沙特王室把圈子画到如此之大,恐也正为了发挥这一纵深优势——曼德海峡内发展相对较好的几个城市,如约旦的亚喀巴、以色列的埃拉特,都存在海岸线过短、纵深狭窄、发展潜力有限的问题。

然而有一利就必有一弊:迪拜能够在波斯湾崛起,和环波斯湾地区经济、金融的发达,沿岸各国互动之密切息息相关,而红海周围呢?埃及、以色列另有更广阔的出海口,约旦、苏丹、厄立特里亚等经济实力不足或发展之后,也门、索马里仍处战乱之中……即便不考虑安全问题,这样庞大体量的“未来城”,又将何所依托?

不少参加“三天利雅得大会”者对尼奥姆-穆斯塔克巴计划的粗放印象深刻:本应是“一盘大棋”的“九大专业项目”叠床架屋,含混模糊,有几个项目仿佛在说同一件事,有些介绍者甚至自己都不能叠指数出究竟是哪“九大”,给人以“匆匆凑数、缺乏专业论证”的感觉——自己都如此马虎,又怎能指望老到的专业人士、国际资金垂青?在“九大”中,过半的产业在当地、在沙特,甚至在整个阿拉伯世界都毫无根基,这些产业的基础也如今天“圈”内景色一样,是茫茫荒漠一片,2030年的“宏伟目标”,究竟有何实现的依据和把握?

有意思的是,当许多与会者指出“纯靠风能和太阳能不现实”、“无人飞机通勤不靠谱”时,沙特官方表现出极大灵活性(如“无人机不行可以鼓励汽车和步行么”之类),这也很容易给人以“其实沙特人自己也还没个准谱”的印象,在起步阶段,这样的印象显然对“工程甲方”不利。

无论如何,沙特的这个“宏伟蓝图”暂时只是个“高级PPT”,未来如果不想无疾而终、半途而废,变成个看得见、摸不着的海市蜃楼中城市,恐怕只能且行且摸索,边盖楼边改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