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宋朝的士大夫敢於與皇帝“叫板”?

shoujiweitu2961


說起北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而提及北宋的開創者宋太祖趙匡胤那就更不用說了,關於他的故事讓評書人說上三天三夜都講不完,什麼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等等。

而所謂的黃袍加身看似無辜的趙匡胤睡了一覺就被強行推到了皇帝寶座之上,當時他還不情願,甚至一再推辭,最後被士兵以生死相逼的方式讓他無奈的穿上龍袍成為了天子。而天上哪有這樣的美事,談古論今能夠以如此容易的方式成為開國皇帝恐怕也只有趙匡胤了。不過大家仔細的來推敲推敲,以如此舒服的方式得到江山社稷可能嗎?所以從後來趙匡胤的種種行為和表現中皆可看出他的心虛,如善待柴氏子孫,不殺前朝舊臣等等。但無論怎麼說,趙匡胤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了,他終結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割據形勢,開創了一個富庶無比的王朝。

但是趙匡胤並沒在生前完成統一中國的夢想,而且子孫後代更是沒人有這樣的能力和魄力來完成這樣的夢想。就拿後繼者自己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來說,在趙匡胤開疆拓土的基礎上平定了南中國,在滅掉北漢後,為了收復被石敬瑭以兒皇帝奉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自己御駕親征與契丹軍正面交鋒,最後被打的落花流水,甚至還差點命喪高梁河。

不過趙匡胤總結了前朝的經驗以寶物的形式傳給了子孫後代,這就是一直以來非常神秘的太廟石碑祖訓,在北宋滅亡前,歷代皇帝都要親自進行拜讀,而且需將每個字牢記於心,同時這個機密只許皇帝知道。


如此神秘的寶物一直讓人感到很好奇,但是所有的一切都隨著被北宋的滅亡而被公開了,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軍南下一舉攻佔了北宋的京城東京汴梁,並且擄走了徽欽二帝和趙氏皇族、妃嬪大臣(徽宗兒子中也只有康王趙構倖免於難),史稱靖康之難。金軍以土匪般的搶掠方式進入到了皇宮,並開始大肆蒐羅金銀珠寶。

於是在進入太廟後發現了被黃綢緞遮蓋的一尊石碑,在南宋陸游所做的《避暑漫抄》中有詳細記載上面刻著: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自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按照翻譯成今天的白話文的話,意思是說:第一,後周柴氏子孫犯罪不能處以刑罰,不能殺戮連坐,第二,對於上書進言的人和士大夫不能用死刑,第三,子孫後代必須盟誓遵守,不然會遭到老天報應的。

而就是這樣的一個祖訓,卻給北宋帶來了兩個非常極端化的結果,對於士大夫非常的優厚,這給予了文官很大的權力,反正不能動死刑,所以讓文官享了大福,就算是貪汙再多也沒辦法動用死刑。

為此文官干預軍事也成了家常便飯,從北宋前期就可以看出苗頭,大家所熟知的《楊家將》就是一個例證,雖然史實和演義有差別,但是文官王侁對軍事的干預導致了宋軍對契丹的慘敗,最後還導致了一代名將楊業的慘死。而從北宋滅亡的那段歷史中也得到佐證,太監童貫蔡京等奸臣當道胡亂指揮軍事,前方身經百戰的將士無法靈活機動,無論對與錯都要聽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文官號令,導致宋軍連連慘敗,最終導致滅國。所以趙匡胤留下的這個寶物給子孫後代帶來了如此大的災禍,最終讓徽欽二帝身死異國,子孫後代遭了殃。


小王的教育觀


歷朝歷代都有敢於叫板的官員,唯獨宋朝不一樣。

觀儒家的好得往宋朝看,特別是往北宋看。

在宋朝,即使是一些秉承著大忠之義的官員,暫時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貶流放,但是整個社會,包括皇帝在內,依然會有一天意識到他的價值,讓這些被貶的官員,能有一天重新發光。

是金子總會發光,不擔心千里馬失足,也不擔心不識伯仲。

北宋特別是仁宗時代,政治上是一個相對清楚,精明的。那樣的時代,如果你說皇帝制度不改,然後儒家政治這樣,那麼真正能夠做到最好的成績,也就仁宗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仁宗皇帝和他的大臣都是很純儒。

宋朝黨爭中的敵對的雙方如此相處不僅僅是道德的高尚,而且是政治的文明,東漢的黨錮之禍,唐朝的牛李黨爭,都是刀光劍影,似乎只有宋朝才能做到這一點。但終究道德高尚,並不意味著行動的正確。

宋朝的士大夫們似乎太忠實於自己的政治理想與信念,以致由政見分歧而引發的紛爭,便無可挽回的再次陷入君子與小人之爭的歷史魔咒,於是無論是政治寬容還是必要的妥協,全都消失了。

北仁南孝,士大夫

我行我素,無所羈絆

激勵奮訊,決破羅網

焚燒荊棘,蕩夷汙澤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推到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

自謂差有一日之長!


宇文度鵬


北宋那些敢向皇帝叫板的大臣

每每看到電視宮廷劇中,大臣像烏龜一樣趴在皇帝腳下,戰戰兢兢,磕頭如搗蒜的樣子,我就常常想,歷史上那些習孔孟之道出身,以匡正時弊、報效國家為己任的士大夫,難道都如此猥瑣或卑賤嗎?隨手翻翻史書,事實卻並非如此,相反,很多大臣甚至當面向皇帝叫板,試以北宋舉幾例:

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個愛好,喜歡在後花園用彈弓彈麻雀。一天,玩得正起勁,一大臣聲稱有急事求見,儘管極不情願,但聽說是急事,宋太祖還是立刻接見了這位大臣。誰知大臣東拉西扯彙報後,宋太祖才發現不過是尋常小事而已,便大怒,責問他為什麼要撒謊。大臣說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沒有撒謊,因為我認為再小的公務也比彈麻雀緊急。見對方還頂嘴,宋太祖怒不可遏,隨手抄起一把斧子,用斧柄打落了大臣兩顆牙齒。大臣沒叫痛,也沒哭泣,只是俯下身,默默地撿起牙齒放到懷裡,收藏起來。宋太祖說,你收起牙齒,難道要去控告我?大臣說,我雖然無權控告陛下,但將來自會有史官把今天的事情記載下來的,“臣不能訟陛下,自有史官書之。”(宋代司馬光《涑水紀聞》)這無異於威脅皇帝。但奇怪的是,面對威脅,宋太祖竟然怒火頓消,不僅沒有責罰大臣,反而賞賜了大臣許多金帛。

趙普是宋太祖的宰相,曾經為宋太祖策劃過許多“陰謀”,比如“黃袍加身”,比如“杯酒釋兵權”,倍受宋太祖的信任。不過,倍受信任的趙普也有個毛病,對於朝廷大事,趙普常常固執己見,有時甚至當面頂撞皇帝,讓皇帝十分難堪。當年,周世宗柴榮手下有一名虎將叫符彥卿,曾隨周世宗南征北戰,軍功累累,頗有將才。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石守信、高懷德等人的兵權後,想重新找一將才統帥三軍,他想到了符彥卿。因為宋太祖已經封符彥卿為太師,名位已盛,再授兵權,無異於又來一個石守信、高懷德,為此,趙普多次諫阻。但宋太祖主意已定,而且也擬好了任命文書,交給下面傳達。趙普聽說後,立即自作主張,從有關部門截獲了任命文書,揣在懷裡,又去找宋太祖諫阻說:“惟陛下深思利害,勿復悔。”宋太祖見他老是拿符彥卿說事,怒道:“卿苦疑彥卿,何也?朕待彥卿厚,彥卿豈負朕耶。”趙普見皇帝仍然執迷不悟,抬高聲音說:“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宋史•石守信傳》)趙普這句話如同一把利器,直刺宋太祖軟肋,有剝皮露骨、入木三分之效。宋太祖好一陣沉默,也沒發怒,最終取消了對符彥卿的任命。

還有一位宰相用趙普這句如同利器的話質問過皇帝。據宋代王懋《野老記聞》載,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大將狄青因戰功被宋仁宗提拔為樞密使,出任最高軍事長官。考慮到武將謀反的先例,北宋建國以來,樞密使一職基本不授武將,均是文臣擔任,所以,狄青出任樞密,反對聲此起彼伏,尤其是宰相文彥博態度特別堅決。文彥博多次向宋仁宗建議,把狄青貶官外調,降為有職務無軍權的地方官。這一消息被狄青本人聽說了,他趕緊找到宋仁宗,表白自己的忠心,還抱怨說,這樣安排是:“無罪而出典外藩。”後來,朝廷討論狄青的去留問題時,宋仁宗向文彥博說出了狄青的表白和抱怨,而且不無惋惜地說:“狄青是忠臣。”希望挽留狄青留任樞密使。為了打消皇帝的顧慮,避免重蹈武將亂國的覆轍,文彥博竟然對宋仁宗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弄得宋仁宗啞口無言,只好把狄青罷官貶職。

宋仁宗無子,死後傳位於養子趙曙,是為宋英宗。宋英宗繼位後,對親生父母恪守孝道,對養母曹太后卻十分冷漠,後來幾乎正常禮儀都不願意履行了,曹太后非常痛苦,便對一些宋仁宗的舊臣富弼、胡宿、吳奎等人哭訴。樞密使富弼聽後非常生氣,他去當面拜見宋英宗,直言不諱地說:“方仁宗之世,宗屬與陛下親相等者尚多,必以陛下為子者,以陛下孝德彰聞也。今皇太后謂臣與胡宿、吳奎曰:‘無夫婦人無所告。’至不忍聞,臣實痛之。”意思是當年宋仁宗選擇你為繼承人,是因為你孝心很好,而如今你當了皇帝,對皇太后卻不聞不問、禮孝皆無,這不是前後不一嗎?富弼說完後,還不解氣,竟然舉起上朝用的竹板,指著宋英宗的床榻說:“非陛下有孝德,孰可居此?”聽到這句以下犯上、盛氣凌人的話,宋英宗竟然彎下身軀連聲說:“不敢。”(宋代邵伯溫《邵氏聞見錄》)

其實,北宋一朝,敢向皇帝叫板的大臣還遠不止這些,像包拯,就曾在朝堂之上,因為人事安排和宋仁宗爭得面紅耳赤,吵架一般,激動得口水都濺到了宋仁宗的臉上;宋真宗要冊封最寵愛的劉德妃為皇后,安排楊億起草封后詔書,楊億卻認為劉德妃德行不夠、出身不好,竟然公然拒絕起草文件,結果讓封后一事不了了之。不特如此,縱觀中國曆朝士大夫,有骨氣、尚名節者真的多不勝數,他們倔起來,不但常常同皇帝叫板,有時甚至不惜以身殉道,這與許多電視劇裡的表演,實在有天壤之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