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宋朝的士大夫敢于与皇帝“叫板”?

shoujiweitu2961


说起北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而提及北宋的开创者宋太祖赵匡胤那就更不用说了,关于他的故事让评书人说上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什么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等。

而所谓的黄袍加身看似无辜的赵匡胤睡了一觉就被强行推到了皇帝宝座之上,当时他还不情愿,甚至一再推辞,最后被士兵以生死相逼的方式让他无奈的穿上龙袍成为了天子。而天上哪有这样的美事,谈古论今能够以如此容易的方式成为开国皇帝恐怕也只有赵匡胤了。不过大家仔细的来推敲推敲,以如此舒服的方式得到江山社稷可能吗?所以从后来赵匡胤的种种行为和表现中皆可看出他的心虚,如善待柴氏子孙,不杀前朝旧臣等等。但无论怎么说,赵匡胤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了,他终结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割据形势,开创了一个富庶无比的王朝。

但是赵匡胤并没在生前完成统一中国的梦想,而且子孙后代更是没人有这样的能力和魄力来完成这样的梦想。就拿后继者自己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来说,在赵匡胤开疆拓土的基础上平定了南中国,在灭掉北汉后,为了收复被石敬瑭以儿皇帝奉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自己御驾亲征与契丹军正面交锋,最后被打的落花流水,甚至还差点命丧高梁河。

不过赵匡胤总结了前朝的经验以宝物的形式传给了子孙后代,这就是一直以来非常神秘的太庙石碑祖训,在北宋灭亡前,历代皇帝都要亲自进行拜读,而且需将每个字牢记于心,同时这个机密只许皇帝知道。


如此神秘的宝物一直让人感到很好奇,但是所有的一切都随着被北宋的灭亡而被公开了,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军南下一举攻占了北宋的京城东京汴梁,并且掳走了徽钦二帝和赵氏皇族、妃嫔大臣(徽宗儿子中也只有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史称靖康之难。金军以土匪般的抢掠方式进入到了皇宫,并开始大肆搜罗金银珠宝。

于是在进入太庙后发现了被黄绸缎遮盖的一尊石碑,在南宋陆游所做的《避暑漫抄》中有详细记载上面刻着: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自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按照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的话,意思是说:第一,后周柴氏子孙犯罪不能处以刑罚,不能杀戮连坐,第二,对于上书进言的人和士大夫不能用死刑,第三,子孙后代必须盟誓遵守,不然会遭到老天报应的。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祖训,却给北宋带来了两个非常极端化的结果,对于士大夫非常的优厚,这给予了文官很大的权力,反正不能动死刑,所以让文官享了大福,就算是贪污再多也没办法动用死刑。

为此文官干预军事也成了家常便饭,从北宋前期就可以看出苗头,大家所熟知的《杨家将》就是一个例证,虽然史实和演义有差别,但是文官王侁对军事的干预导致了宋军对契丹的惨败,最后还导致了一代名将杨业的惨死。而从北宋灭亡的那段历史中也得到佐证,太监童贯蔡京等奸臣当道胡乱指挥军事,前方身经百战的将士无法灵活机动,无论对与错都要听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文官号令,导致宋军连连惨败,最终导致灭国。所以赵匡胤留下的这个宝物给子孙后代带来了如此大的灾祸,最终让徽钦二帝身死异国,子孙后代遭了殃。


小王的教育观


历朝历代都有敢于叫板的官员,唯独宋朝不一样。

观儒家的好得往宋朝看,特别是往北宋看。

在宋朝,即使是一些秉承着大忠之义的官员,暂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贬流放,但是整个社会,包括皇帝在内,依然会有一天意识到他的价值,让这些被贬的官员,能有一天重新发光。

是金子总会发光,不担心千里马失足,也不担心不识伯仲。

北宋特别是仁宗时代,政治上是一个相对清楚,精明的。那样的时代,如果你说皇帝制度不改,然后儒家政治这样,那么真正能够做到最好的成绩,也就仁宗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仁宗皇帝和他的大臣都是很纯儒。

宋朝党争中的敌对的双方如此相处不仅仅是道德的高尚,而且是政治的文明,东汉的党锢之祸,唐朝的牛李党争,都是刀光剑影,似乎只有宋朝才能做到这一点。但终究道德高尚,并不意味着行动的正确。

宋朝的士大夫们似乎太忠实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信念,以致由政见分歧而引发的纷争,便无可挽回的再次陷入君子与小人之争的历史魔咒,于是无论是政治宽容还是必要的妥协,全都消失了。

北仁南孝,士大夫

我行我素,无所羁绊

激励奋讯,决破罗网

焚烧荆棘,荡夷污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推到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自谓差有一日之长!


宇文度鹏


北宋那些敢向皇帝叫板的大臣

每每看到电视宫廷剧中,大臣像乌龟一样趴在皇帝脚下,战战兢兢,磕头如捣蒜的样子,我就常常想,历史上那些习孔孟之道出身,以匡正时弊、报效国家为己任的士大夫,难道都如此猥琐或卑贱吗?随手翻翻史书,事实却并非如此,相反,很多大臣甚至当面向皇帝叫板,试以北宋举几例:

宋太祖赵匡胤有一个爱好,喜欢在后花园用弹弓弹麻雀。一天,玩得正起劲,一大臣声称有急事求见,尽管极不情愿,但听说是急事,宋太祖还是立刻接见了这位大臣。谁知大臣东拉西扯汇报后,宋太祖才发现不过是寻常小事而已,便大怒,责问他为什么要撒谎。大臣说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没有撒谎,因为我认为再小的公务也比弹麻雀紧急。见对方还顶嘴,宋太祖怒不可遏,随手抄起一把斧子,用斧柄打落了大臣两颗牙齿。大臣没叫痛,也没哭泣,只是俯下身,默默地捡起牙齿放到怀里,收藏起来。宋太祖说,你收起牙齿,难道要去控告我?大臣说,我虽然无权控告陛下,但将来自会有史官把今天的事情记载下来的,“臣不能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宋代司马光《涑水纪闻》)这无异于威胁皇帝。但奇怪的是,面对威胁,宋太祖竟然怒火顿消,不仅没有责罚大臣,反而赏赐了大臣许多金帛。

赵普是宋太祖的宰相,曾经为宋太祖策划过许多“阴谋”,比如“黄袍加身”,比如“杯酒释兵权”,倍受宋太祖的信任。不过,倍受信任的赵普也有个毛病,对于朝廷大事,赵普常常固执己见,有时甚至当面顶撞皇帝,让皇帝十分难堪。当年,周世宗柴荣手下有一名虎将叫符彦卿,曾随周世宗南征北战,军功累累,颇有将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的兵权后,想重新找一将才统帅三军,他想到了符彦卿。因为宋太祖已经封符彦卿为太师,名位已盛,再授兵权,无异于又来一个石守信、高怀德,为此,赵普多次谏阻。但宋太祖主意已定,而且也拟好了任命文书,交给下面传达。赵普听说后,立即自作主张,从有关部门截获了任命文书,揣在怀里,又去找宋太祖谏阻说:“惟陛下深思利害,勿复悔。”宋太祖见他老是拿符彦卿说事,怒道:“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厚,彦卿岂负朕耶。”赵普见皇帝仍然执迷不悟,抬高声音说:“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宋史•石守信传》)赵普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器,直刺宋太祖软肋,有剥皮露骨、入木三分之效。宋太祖好一阵沉默,也没发怒,最终取消了对符彦卿的任命。

还有一位宰相用赵普这句如同利器的话质问过皇帝。据宋代王懋《野老记闻》载,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大将狄青因战功被宋仁宗提拔为枢密使,出任最高军事长官。考虑到武将谋反的先例,北宋建国以来,枢密使一职基本不授武将,均是文臣担任,所以,狄青出任枢密,反对声此起彼伏,尤其是宰相文彦博态度特别坚决。文彦博多次向宋仁宗建议,把狄青贬官外调,降为有职务无军权的地方官。这一消息被狄青本人听说了,他赶紧找到宋仁宗,表白自己的忠心,还抱怨说,这样安排是:“无罪而出典外藩。”后来,朝廷讨论狄青的去留问题时,宋仁宗向文彦博说出了狄青的表白和抱怨,而且不无惋惜地说:“狄青是忠臣。”希望挽留狄青留任枢密使。为了打消皇帝的顾虑,避免重蹈武将乱国的覆辙,文彦博竟然对宋仁宗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弄得宋仁宗哑口无言,只好把狄青罢官贬职。

宋仁宗无子,死后传位于养子赵曙,是为宋英宗。宋英宗继位后,对亲生父母恪守孝道,对养母曹太后却十分冷漠,后来几乎正常礼仪都不愿意履行了,曹太后非常痛苦,便对一些宋仁宗的旧臣富弼、胡宿、吴奎等人哭诉。枢密使富弼听后非常生气,他去当面拜见宋英宗,直言不讳地说:“方仁宗之世,宗属与陛下亲相等者尚多,必以陛下为子者,以陛下孝德彰闻也。今皇太后谓臣与胡宿、吴奎曰:‘无夫妇人无所告。’至不忍闻,臣实痛之。”意思是当年宋仁宗选择你为继承人,是因为你孝心很好,而如今你当了皇帝,对皇太后却不闻不问、礼孝皆无,这不是前后不一吗?富弼说完后,还不解气,竟然举起上朝用的竹板,指着宋英宗的床榻说:“非陛下有孝德,孰可居此?”听到这句以下犯上、盛气凌人的话,宋英宗竟然弯下身躯连声说:“不敢。”(宋代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其实,北宋一朝,敢向皇帝叫板的大臣还远不止这些,像包拯,就曾在朝堂之上,因为人事安排和宋仁宗争得面红耳赤,吵架一般,激动得口水都溅到了宋仁宗的脸上;宋真宗要册封最宠爱的刘德妃为皇后,安排杨亿起草封后诏书,杨亿却认为刘德妃德行不够、出身不好,竟然公然拒绝起草文件,结果让封后一事不了了之。不特如此,纵观中国历朝士大夫,有骨气、尚名节者真的多不胜数,他们倔起来,不但常常同皇帝叫板,有时甚至不惜以身殉道,这与许多电视剧里的表演,实在有天壤之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