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始皇陵為什麼一直沒有打開,打開以後對目前的中國會有什麼幫助嗎?

周興健


在中國古代已經打開的和未打開的皇陵當中,秦始皇陵無疑是其中最為神秘的一座,和元朝皇帝的陵墓找不到地址不一樣,秦始皇的陵墓是我們知道大體方位,但是至今限於種種原因而不能發掘,一直有人呼籲要打開秦始皇陵但是至今未能打開。或許相關主管部門有一些顧慮,也或許是目前技術上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小編相信,秦始皇陵與世人見面是遲早的事情。

雖然暫時不能打開,我們還是可以做一些設想,加入秦始皇陵打開會對我們國家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2006年,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就曾經說過如果打開秦始皇陵的話,每年我們國家光門票收入就會達到25億之多。秦始皇陵墓也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因此如果有朝一日秦始皇陵真的打開的話,世界各地的遊客必然會蜂擁而至,經濟上的收入肯定是不可少的。

不過以我們國家目前的經濟實力來看,25億元或許並不是非常大的誘惑,我們肯定不能單純的從經濟上去考量打開秦始皇陵的影響。實際上,在20世紀後半期,國際考古學界就已經逐漸形成共識,“儘量不主動發掘”。這種共識的主要出發點在於打開秦始皇陵後如何保護文物的問題。

因為秦始皇陵距今已經2000多年,裡面的文物在長期的密閉環境中已經出現了很強的化學變化,因而打開後文物的保護是一個特等問題。以已經出土的兵馬俑為例,兵馬俑在出土以後,由於每年要接待上百萬的遊客,而且長期暴露在高溫和潮溼的環境中,所以兵馬俑表明已經出現大量的黴菌,文物保護單位每年需要花費大量的經費去修復。所以,打開秦始皇陵後,最重要的是文物如何保護的問題。


青年史學家


秦始皇陵到現在依然還是未解之謎,甚至很多人都在猜測這個陵墓是真的麼?沒有真正打開前,誰都不知道是真是假,現在只是很多歷史證據都指向這是真正的秦始皇陵。

而現在為什麼沒有打開,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國還無法百分百保證不損害裡面任何物品,秦始皇陵距今已經上千年之久,而且我們不要懷疑古代人的智慧結晶,很多機關術我們想都沒有想過。就像一些小說裡面寫的那樣,秦始皇陵內部有保護機制,四周都有水銀保護,只要觸動一點,讓這些失去平衡,會引起什麼後果誰也不知道。

秦始皇陵中的任何一件物品都是當今國家級的文物,國家不想有任何的風險,強行破開路口,以現在的武力是可以做到的,但秦始皇陵中一定有自毀裝置。就像魯班鎖一樣,如果不能按照正確的順序和方法拆裝,是根本解不開的,而秦始皇陵的設計只會比魯班鎖難上上百上千倍,國家研究十幾年,依然還沒有找到正確進入的方法,古代人的智慧非我等可以理解。

現在儀器都是以機械為主,而古代的那些儀器都是以精密為主,精確到萬分之幾,而現在工藝誤差卻是百分之零點五左右,二者一比,相形見絀。我們想打開秦始皇陵最終的秘密,只能不斷的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提高對老工藝的瞭解,不斷的探索發現,估計再研究幾十年,徹底弄明白開啟方式,那時候才會真正的打開。

秦始皇陵打開後對我國一定有很大的幫助,不止是技術幫助,還有文化幫助。我們經過不斷的探索,真正打開秦始皇陵,在這過程中提高的技術可不是一星半點,對我國工藝事業有很大的幫助,甚至讓我國成為世界領先國家也不是不可能。

還有助於我們國家對於機關術的瞭解,很多人都聽說過機關術,但卻不知道什麼是機關術,古代是沒有電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都是依靠一些機關完成,像最簡單的軸承就是最早先機關術的成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秦始皇陵裡面一定有很多青銅器和一些記載歷史的文獻,其他文獻可能沒有,但關於秦始皇的豐功偉業一定是有的,即使現存歷史有很多記載,但這些記載和秦始皇陵裡的對比就顯得黯然失色。

秦朝時還沒有完善的史官,他們的記載都是民間的,而且因為一直流傳世間,版本也變成多種多樣,無法追究誰真誰假。而秦始皇陵裡的文獻都是沒有任何修改,也沒有經過其他人手,即使有一些對秦始皇的誇大說詞,但大部分一定是屬實的,可以彌補我國對秦朝以前的歷史空缺。

秦始皇陵三件怪事古人怎麼想的我根本不知道,只能大膽的推測和猜想。

第一個怪事是都是單眼皮,我的猜想是秦始皇的小習慣,秦始皇是雙眼皮,他不想有人和他一樣的,所以所有都是單眼皮。或者秦始皇是單眼皮,他不想有人是雙眼皮,比他好看。這點根本就是無解謎題。

第二件事是因為一個傳說,關於地宮飛燕的傳說。而這點我認為也是機關術的成就,秦始皇時期,就有大能人制造出可以永動的機關獸,雖然很不可思議,但也是有一點點的可能性。還有一種可能是燕子的投影,根據光線的變化,在牆壁上的投影,形成了飛燕,而聲音卻是回聲,只不過古人把這兩點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第三點水銀問題,這點我只能說秦朝地大物博,這麼多水銀應該是集全國之力才能完成的,這麼大的工程也足夠累死很多人。或者是當時水銀並不是什麼稀有物品,秦始皇把所有水銀都帶到秦始皇陵裡,之後水銀才變得如此稀缺。


無筆



秦始皇陵是世界公認的第八大奇蹟,被發現幾十年來一直吸引著國內外的目光,其實在1965年,郭沫若等學者就曾多次建議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開展秦始皇陵挖掘工作,被周總理堅定拒絕,在20世紀70年代,陝西的農民意外的挖掘到幾個秦兵馬俑之後,政府也組織人力開展了對秦始皇陵外圍的挖掘,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但是對秦始皇陵地宮的挖掘,一直採取擱置的態度,其實主要原因貧道認為有以下幾點。



秦始皇陵面積過大,城牆堅固異常,開發時間太長

秦始皇陵大家都知道,但是你知道它有多大嗎,經過文物工作者幾十年的勘探,測繪出秦始皇陵大約有60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那麼大,陝西鳳翔的秦景公一號大墓,是我國目前開採的最大的先秦墓葬,面積大約5300平方米,開採了將近十年,而秦始皇陵的面積是它的500倍,可以想象,如果開採的話,得用多少年?


當年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就開始建造他的陵墓,他徵召了78萬人用了39年才建造完畢,可以想象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工程,秦始皇陵分內城和外城,外城牆高30米,厚約四米,可想而知有多麼堅固,就算用炮彈炸都不一定能炸開,他上面還有80多米深的黃土覆蓋其上,從遠處看就是一座山,我們也知道開採陵墓都是用小刷子,一點一點掃到簸箕上把黃土清走,並不是像建造高樓大廈似的用挖掘機,這樣說你就知道整個工程量有多麼巨大了,再就是秦始皇把當年修建皇陵的人全部坑殺了,根本就沒有人知道它的入口在哪裡。


文物保護技術低,貿然挖掘會造成文物的損壞

上個世紀我們剛挖掘秦始皇陵兵馬俑到時候,兵馬俑身上絢麗多彩,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色彩慢慢褪去甚至發黑,文物工作者在挖掘長沙馬王堆墓葬時,挖掘出的竹簡,左手倒右手的功夫就成了一堆黑土了,幾千年前的仙桃片刻便化為了一攤汙水,因此就算是政府下決心進行秦始皇陵的挖掘,現在也沒有相應的技術,能保證挖掘出的文物能得到很好的保護,而秦始皇陵地宮當中,有100多噸的水銀,這可以保護秦始皇的屍身不腐,和陪葬品的完好無損,所以兩者相比較之下,政府自然選擇保護不挖掘了。


是否挖掘秦始皇陵地宮,要考慮社會心態問題

幾十年來,為什麼秦始皇陵能贏得國內外學者的矚目,還有這麼多的民間人士對他感興趣呢?就是因為他還沒有進行開採,身上有一層神秘感,如果挖掘之後有著無以計量的珍貴文物還好,如果挖開之後只是幾句冷冰冰的棺材,沒有其他東西,索然無味的話,肯定會使許多人大失所望,後果誰敢承擔?所以這也是政府要考慮的社會心態問題。

再就是現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對帝王陵墓,採取保護不挖掘的政策,把這些珍貴的歷史痕跡留給後人去處理,近些年我國也越來越多的人支持這種對待文物保護的觀念,其實中國古代文人就說過,“墓者,藏也”,或許把這些珍貴的歷史痕跡藏於地下,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吧!對於秦始皇陵,你認為是應該開採還是保護呢?

創作不易,請賞賜個關注點個贊再走英雄


止一觀史


秦始皇在統一了江山之後,曾主導建造過兩個浩蕩巨大的工程,第一個工程就是萬里長城的建造,在他統一六國之後,為了防禦北方的匈奴,他就讓人以原本存在的一些長城為基礎建造了綿延萬里的長城。

第二個大工程就是秦皇陵的修建,秦皇陵的修建時間非常漫長,從秦始皇剛開始當上秦國國王的第一年開始,他就展開了對秦皇陵的修建。

然後一直到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繼位的第二年,這座巨大的陵墓才算是修建完成,秦皇陵的修建前後一共花費了39年時間,修建過程中,一直保持著七八十萬人的龐大工作量,整個工程可謂是浩大無比。




秦皇陵的三大重要部分

一直以來在不瞭解的情況下,我們都以為秦皇陵是一個單獨的整體存在,但是在我看來,我們應當把秦皇陵分成三個部分。

我覺得我們應該把秦皇陵的地面建築、地宮、陪葬坑三個不同部分區分開來。

在這三個部分中,遭受損毀最為嚴重的就是秦皇陵的地面建築,秦朝滅亡之後,在項羽的搶奪焚燒下,秦皇陵地面建築沒能支撐多長時間,很快就變成了一堆廢墟。

而秦皇陵的地宮一直完好地保存在秦皇陵陵區的地底下,我們經常所說要挖的秦皇陵,其實就是這一直保存得非常完好的秦皇陵地宮,史記中所記載的水銀江河、秦始皇棺槨等等,都存在於這個地宮之中。


至於陪葬坑部分,我覺得是秦皇陵三個部分中我們所瞭解最為密切的一個部分。

在整個巨大的秦皇陵陵區中,一共存在了高達400多個陪葬坑,而在這眾多陪葬坑中,有三個陪葬坑的名氣是最大的,這三個陪葬坑就是兵馬俑陪葬坑。

我們現如今所看到的一切秦兵馬俑,就全部來自於這三個兵馬俑陪葬坑,在兵馬俑陪葬坑出土出來後,其一度被人們列之為了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就連這眾多陪葬坑之一的兵馬俑陪葬坑都能被排列到世界八大奇蹟中,那麼我覺得秦始皇屍身所在地的地宮如果能被挖掘出土的話,將對國內以及世界造成的影響絕對是無與倫比的。

打開秦皇陵將會帶來的影響和幫助

按照提問中所說,如果能打開秦皇陵地宮的話,那麼我覺得世界八大奇蹟將有100%的可能變成世界九大奇蹟。

從地宮中出土出的眾多文物資料與珍寶也絕對能填補我們對秦朝以及先秦的瞭解空白,讓我們對那個時代擁有更多的瞭解。

而其中珍藏的寶物在被出土、展覽出來後,也絕對能滿足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們的好奇心理,讓我們得以窺見秦始皇所使用寶物之珍奇、瞭解到其中水銀山河的神奇,或許還可能如同長沙的辛追夫人一番,得以窺見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的真容。

我覺得這就是挖掘秦皇陵將會對我們帶來的影響和幫助。

至於為什麼沒有挖秦皇陵,在我看來主要跟三個原因有關。

沒挖掘秦皇陵是因為規定不允許

第一個原因就是規定的不允許,50年代末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在郭、吳等人的主導下,一直保存完好的明皇陵首度遭受到了考古挖掘。

那是我們歷史中第一次主動對古代帝皇陵墓展開的考古挖掘,不過結局卻並不是特別完美。

因為技術的限制,當時萬曆皇帝陵在挖掘過程中遭受到了不少破壞,正因為這次挖掘出現的破壞,才導致後來出現了為保護古代陵墓而禁止主動挖掘重要陵墓的規定。


在50年代後,有一段時間確實有人想挖秦皇陵,但最終因為這個規定的影響,只能無告於衷,這是至今沒挖秦皇陵最為至關重要的原因,相比於這個原因,其他原因都得往後靠。

沒挖掘秦皇陵是技術不成熟

至於第二個原因是技術不允許。

因為秦皇陵與地面空氣隔絕已久,所以其中的文物已經習慣了秦皇陵中缺少空氣氧氣的環境。

如果貿然打開秦皇陵地宮、讓外界空氣流通到秦皇陵地宮中的話,那裡面保存的很多文物絕對會受到嚴重的氧化破壞,萬曆陵的前車之鑑已經很好地向歷史證明了這點。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有許多的技術難關要攻克。

然後再加上秦皇陵地宮中存在著的大量有毒水銀氣體,無疑更加加深了這裡面的技術難度。

沒挖掘秦始皇陵是因為經費太龐大

第三個原因則是所需經費太過於龐大了。

一般我們在挖掘普通古代陵墓的時候,出於不破壞陵墓原貌的初衷,我們一般得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去精雕細琢地挖掘。

通過挖掘普陵墓的難度以及所耗費人力物力的龐大,我們就可以想象出如果要挖掘如此龐大的秦皇陵以及克服其中種種技術難關所要花費的資金是多麼龐大了。

就算是花上幾百上千億人民幣,也只能勉強的解決,因此資金也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問題。


所以說這就是挖掘秦皇陵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的幫助以及現在之所以一直沒挖掘秦皇陵的原因,在三個影響挖掘的重要原因影響下,秦皇陵至今才安好地保存在了陝西的地底下,未曾讓世人接觸過。


孤客生


秦始皇一生縱橫六國,掠盡天下的財寶和美人,他對長生不老之說尤為信奉,耗費38年動用80萬人為自己修造死後的陵墓,將一生收藏的寶物全部隨葬。今天被譽為世界大八大奇蹟的兵馬俑不過是秦始皇陪葬的冰山一角,秦始皇陵墓如此神秘,為何中國一直沒有考古隊去打開它呢?


首先,現代的考古技術對於出土文物的保存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這不僅僅是我過面對的難題,對於整個世界來說,挖掘如此規模龐大的陵墓都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持。

我國是個非常注重喪葬的國家,在秦朝的時候陵墓建造技術就已經非常高了。一般大貴族的陵墓在建造之時十分注重恆溫除溼,文物保存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反而是最安全的。如果貿然挖之,很多珍貴的文物會因為氧化在幾分鐘之內迅速變色甚至變形毀壞。要知道當年兵馬俑剛剛被挖出來的時候,身上都是披著光鮮奪目的鎧甲,然而上面的顏料因為接觸到了空氣而迅速褪色,現在我們已經完全看不出來了。



其次,挖掘秦始皇陵所需的人力物力巨大。考古學家曾經勘測過秦始皇墓,粗略算過,僅僅挖掘陵墓上面的土,就要花費大約600個億。而且秦始皇陵墓地宮之中還有大量的水銀,這也是一個巨大而危險的工程。在沒有十足的經濟能力和安全保障之前,國家肯定不會去動秦始皇的陵墓的。

而且,我國曾明文規定,帝王級陵墓除非萬不得已的搶救性挖掘,是絕對禁止主動挖掘的。因為誰也沒有辦法保證當下的技術是不是真的可以讓陵墓內的藏品無損。



但是秦始皇陵墓價值無法估量,如果能夠打開,現階段來說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就秦始皇陵墓中的寶藏來說,秦始皇的陵墓暫時被沒有任何盜墓賊打通過,陪葬品保存完好。其中任何一件都將成為國家寶藏,價值不可估量。如果這些寶藏能夠挖掘出來,國家必然耗盡心血保存維護,不可能賣到海外。所以這些寶貝不可能變現,投入的資金不可能馬上收回來。

很多人提到可以發展當地的旅遊業。前有兵馬俑的名聲在外,如果秦始皇陵一旦挖掘成功並且成立博物館對外開放,那麼全世界的遊人必會蜂擁而至,對於當地來說是一筆可觀的收入。然而挖掘後期對於秦始皇陵的維護同樣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發展旅遊業帶來的利益暫時還是個未知數。



如果皇陵真的能夠打開,現階段對於我國最大的價值,就是它將會成為我國曆史研究進程之中的巨大豐碑,甚至於對全世界人類歷史文化的進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只是現階段來說,這還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挖掘秦始皇皇陵這項壯舉,可能要等到科技發展成熟,由我們的後人為我們實現了。

歡迎歡迎,祝你幸福。

以上


木劍溫不勝




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其地勢較高,環境優美,一面靠山,三面環水,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秦始皇陵,巨大且豪華,其結構奇特,規模宏大,是世界上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帝王陵墓。

其建造耗時39年,徵用民夫累計80萬人,是絕對的“巨無霸工程”。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目前,秦始皇陵已發掘的主要是外城(已挖掘的各種秦俑和大多陪葬坑都是在這裡),以及一部分內城和外城之間的區域,至於內城和地宮(陵墓)沒有深度挖掘,只是進行遙感技術和物理性探測。

為什麼不將陵墓深度挖掘?



對於秦始皇陵墓的深度挖掘,一直沒有進行,原因有如下幾個。

一是國家有明文規定: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並將此規定做為堅定不移的文物保護政策,堅決執行。

二是文物保護技術還有所欠缺,不能完全保證文物的完好。對已被動挖掘(施工、盜墓、自然因素造成)的部分,研究和認識還有不足的地方,對於文物多少都有不同程度破壞。

如果再去強行深度挖掘,恐怕會破壞內部形成的平衡,對裡面的文物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三是勘測得知,地宮內確實有大量的水銀存在,並且不斷循環流動,這與《史記》和《漢書》中的記載相符合。水銀是有毒的,同時也是可以防腐的,貿然打開,水銀蒸汽會迅速擴散,傷人毀物,而且影響的面積很大,據估計,會有四十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積會受影響。

另外,水銀一旦洩露出去,地宮內的其它文物就會失去防腐保護作用,會導致瞬間破壞。

四是有防盜防挖機關,一旦挖掘不好,不僅傷人,還有可能損壞地宮。

秦始皇陵的地宮中有防盜機關,史書有明確記載,司馬遷在《史記》記載:秦始皇陵中設有暗弩,當盜賊進入秦陵觸動機關時,就會被強弩射死 。與暗弩配合的機關還有陷阱等等。盜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會掉入陷阱中摔死。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國家相關機構規定,不得主動進行任何挖掘工作,可以探測,禁止挖掘。

如果打開,會對目前的中國有什麼影響呢?



如果現在利用各種手段強行打開秦始皇陵墓地宮,害處一定是不小的。但,好處也會存在。

首先,其中的金銀財寶,文玩古珍,絕不在少數,這會充盈國庫,增加館藏。

其次,會幫助我們對秦朝時期的建築、陶藝、軍事、文化、藝術等,有一個充分和系統的瞭解,特別是對於考古方面,會有巨大的幫助和提升。

而我們對秦朝的各種猜測,各種判斷,也有可能霧開雲散,看得更加真切。

第三,裡面的物品、絲亳、書簡等,會對秦朝前後幾百年的分析和判斷,提供推理的證據和思路。



秦始皇陵墓是偉大的工程,是人類璀璨的建築藝術和其它文化的集中體現。

深度的挖掘,看似有不少好處,但,無論從安全考慮,還是出於保護文物的思考,或是從當前政策來看,目前都不適宜。


藍風破曉


千萬不要以為挖掘墳墓是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尤其是帝王的陵墓,尤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更是非常複雜、非常複雜、非常複雜的工作。

在此先舉兩個現代考古挖掘古代陵墓的例子:

一、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的長沙市,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經考古工作者挖掘,出土了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竹簡、印章、封泥、竹木器、農畜產品、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對於西漢初期的手工業水平及歷史文化水平有很重要的意義。

然而由於保護技術的不到位,很多文物被損壞,首先是在一個盛滿水的容器中發現了一層新鮮的藕片,對,你沒看錯,就是新鮮藕片,2000多年前的新鮮藕片啊,由於保護措施不到位,沒有經過特殊處理,就直接想取走,不到一分鐘,藕片就變成灰了、變成灰了、變成灰了!



藕片人人都認識,為何能在容器中保存兩千多年?為什麼又突然變成灰了?直到現在還沒有弄清楚,如果能弄明白藕片為何能保存2000多年,那是多麼有意義的事啊,可惜,由於茫然粗魯的挖掘,這麼珍貴的文化就沒了,可惜啊!

馬王堆漢墓還出土了一具女屍,這可不是普通的女屍,這具女屍不是乾屍,而是溼屍,2100多年了,女屍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皮膚軟組織尚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這可是中國歷史上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女屍!



好,這麼珍貴的藝術品出土了,怎麼保存?當然中國現在有保存技術,並且這具女屍還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館,浸在防腐液中,但能保存多久?將來屍體會不會產生變化?會不會腐爛變質,現在還沒有完全的把握,屍體已經保存了2100年,我們現在挖掘出來了,能保存多少年?如果將來某一天,屍體損壞了或者腐爛了,我們如何彌補這個遺憾!

二、明朝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陵墓,位於北京昌平區的大峪山下,經當時的吳晗、沈雁冰、郭沫若等人向中央領導申請挖掘,經同意後於1956年5月17日開挖,確實也出土了不少陪葬品,包括皇帝皇后的服飾、金銀珠寶、木俑、甲冑、兵器、玉瓷器皿以及大量絲織品,出土文物3000多件。



但是定陵的開挖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出土大量的絲織品隨意裝在紙箱中,不久全部碳化變成廢品,許多珍貴的典籍及紙質書籍由於沒有妥善的保存,全部損壞,化為灰燼,很多玉器瓷器由於搬運不當造成破損,就連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體也由於保管不當,而化為灰燼。

定陵的發掘絕對是考古界的悲劇,大量的文物由於沒有妥善的保管而被損壞,那些文物在世間可是唯一的存在,一旦破壞,就再不會出現,而定陵中的文物距離現在僅僅只有400年而已。



自從定陵挖掘並遭受如此重大的損失後,經國家相關部門決定,今後不再挖掘相關皇帝陵墓,直到能解決所有文物保存的問題。

回到題目,我們為何不挖掘秦始皇陵墓?

最簡單的回答就是:我們現在的技術不是不能挖掘,是不能完整的保存所有的文物,在技術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寧願保存下來也不能挖掘,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和文化遺產,不能隨隨便便的挖掘。



複雜的回答就是:秦始皇陵墓的挖掘除了文件的保存技術不過關外,還有挖掘難度相當大、挖掘的工作量相當大、挖掘的複雜性相當大。

1、文物保存問題。

先不說秦陵,就是陪葬坑的兵馬俑,兵馬俑剛出土時可是彩色的啊,彩色的啊,彩色的啊,現在呢,全部氧化成黑色的了,而且無法再復原,無法將秦朝的技術保留下來。



再說竹簡,秦始皇陵墓中絕對有大量的竹簡,這些竹簡可是埋藏了2240年,你以為出土的竹簡是完好無損的?如果沒有保護措施,隨時化為灰燼,而且出土後還不能隨意露在空氣中,要用特殊的液體浸泡起來,才能保存。如果能看清楚上面的字,那就是謝天謝地了,那是歷史的無價之寶啊,對於研究秦時的歷史文化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絕對不能因為保護不當而損壞,這些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

陵墓中還有大量的秦朝時期製品,衣物、絲織品、陶器、兵器、玉器珠寶及大量的生活用品,這可是2240年前的文物啊,都要涉及到保護問題,如果不能保護這些文物的生命,那就永遠都不要挖掘!



2、秦始皇陵墓的工程量相當大。

知道秦始皇陵墓多大不?如果我告訴你有56.25平方公里,你能理解多大不,如果我再告訴你,相當於78個故宮大,相當於7878個足球場 ,怎麼樣感覺夠大了嗎?你覺得要挖掘7878個足球場要多少年?以中國的基建速度,怎麼得也要十年吧!

再來看秦始皇陵墓的土方,陵墓上的封土層原高約115米,現在仍高有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這個土石方工程有懂的朋友算一下得挖掘多少年,挖掘費用是多少?算過沒。



就算一臺挖掘機一天能挖掘400方,陵墓的工程量如果請100臺挖掘機來挖掘大概需要挖120天,四個月,只是挖土,啥也做不了,大概的一估算,就這些挖機費用就得500億多元,是不是很恐怖?

這還是外牆的土層呢,裡面還有地宮呢,唉,不說了,可怕啊!

3、秦始皇陵墓的複雜性相當大



當初秦始皇建陵墓時,安排了大量的機關強弩,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有記載,總得信其有吧,而且地宮內還有大量水銀做成的日月江河,星辰大海,怎麼處理?派防毒部隊?萬一水銀揮發後,文物消失了怎麼辦?又或者文物損壞怎麼辦?

挖掘秦始皇陵墓是一項工程浩大、任務繁瑣的工作,需要大量的金錢、人力、物力,而且需要的時間相當長,整個挖掘可能持續幾十年之久,估計考古人員都要換了一代人,還有文物的保管技術,考古技術,文物修復技術等等,如果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建議還是讓這些瑰寶長眠地下吧!



說到打開陵墓後會對目前中國有什麼幫助?

首先在保證所有文物合格保存的情況下,不然別打開,也沒好處。當然如果保存好,幫助也很大:

1、對於研究秦始皇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技術很有幫助。為什麼要研究?因為我們掌握歷史,發揚光大,歷史是一面鏡子,讀史讓人明智,而考古讓人瞭解數千年前的社會,有助於傳承失去的文化。



2、補齊失散的古籍,研究未知的歷史,古代很多古籍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流傳下來,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晶,對於傳承民族文化很有幫助,也可以發現未知的歷史,很多史書上記載的歷史並沒有得到證實,史書可能說謊,而文物不會說謊,對於證明歷史的真實很有幫助。

3、研究古時各種技術以傳承。古人是非常聰明的,很多技術到了我們現在仍然弄不清楚,或者說失傳了,如果能在古物中發現技術,對於提高我們現代的科學技術水平很有幫助。比如如何保存彩俑不褪色?



4、研究上古歷史。說不定在秦始皇陵墓中發現更古老朝代的文物呢,比如夏、商、週三朝,對於研究更為遠久的歷史很有幫助。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1、“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轍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2、“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銦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週迴五里有餘,石槨為遊館,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河,黃金為鳧雁,珍寶之藏,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

(千古一帝——秦始皇)

以上兩段史料依次出自司馬遷《史記》及班固所著《漢書》,是關於秦始皇帝陵的相關正史記載。

從以上史料記載中不難看出,秦始皇帝陵有著宏偉的建築規模、巧奪天工的機械設計、價值連城的珍貴隨葬品。

由此,將秦始皇陵稱作天下第一陵也絲毫不過!

秦始皇帝陵北臨渭水之濱,南依驪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一統皇帝嬴政的陵寢。

據記載,丞相李斯受始皇之命負責為其設計興建自己的萬年吉地。陵寢自始皇初登王位時即已開始興建,到其稱帝臨死時仍尚未完工。

為修造這國家一號陵寢,彼時共從全國徵集了近72萬多人力,修造高峰時接近80萬人,(我們都知道埃及有個著名的胡夫大金字塔,修造始皇帝陵的人數是修造胡夫金字塔人數的八倍之多!)其前後歷時39年才修建完成。
(秦始皇帝陵,後面高聳部分即帝陵封土)


目前已經探明,在秦陵四周還星羅棋佈的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其數量約有400多個。

可以說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在古代中國帝陵修造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與世界其他類型的帝王墓葬建築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秦始皇去世之後,不久其子秦二世便將其葬入。在以後的兩千年多年時間內,各朝各代的最高統治者大部分對始皇陵採取的都是保護措施,並嚴厲懲罰盜墓者。但隨著王朝更迭,朝代更換,始皇陵前後還是遭遇了數不清的劫難。比較大規模的幾次盜陵事件有:

——秦朝末年,剛被葬入地宮沒幾年的始皇陵,便遭遇到了反秦之將項羽的巨大破壞,這次破壞也可能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始皇陵劫難。

另據《漢書》記載,漢朝時曾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後羊不幸落入一洞中。小男孩便手持火把鑽進地洞找羊,不料竟勿進了秦陵地宮,並失手引發大火,導致盛放始皇屍體的棺槨被燒!

另據魏時《水經注》記載“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

由於現在尚未開啟始皇陵,故對於《漢書》及《水經注》中記載的牧羊童燒陵事件是否真實還未可知!

——新(王莽創建)朝末年,赤眉軍曾挖掘過始皇陵;

——魏晉南北朝時期,後趙皇帝石虎曾盜掘過秦陵;

——晚唐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又對其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破壞;

——五代時期,軍閥首領溫韜以籌措軍餉為名,曾大規模盜掘始皇陵;

——清末光緒年間,始皇陵曾遭遇過一次盜掘;

——民國初年,駐守陝西的軍閥劉鎮華曾盜掘過秦陵。

白雲蒼狗,轉瞬即逝!

時間一晃,兩千年已過。

1974年3月,居住在秦始皇帝陵封土周邊的居民在打井時發現了幾個用泥土燒製的與真人大小一樣的陶俑,由掀開了龐大秦陵墓葬群的冰山一角!

(秦陵兵馬俑一號坑)

在此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土了大量古代秦兵俑、秦陶兵馬以及銅製戰車等。

(秦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銅戰車)

兵馬俑的發掘的消息迅速傳遍全世界,整個世界都被驚呆了,人們甚至把它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事實上目前已出土的兵馬俑一號坑和二號坑以及後來新發現的三號坑都是始皇陵陪葬的很小一部分。但是通過已經出土的兵馬俑數量、種類及規模可以推測秦陵規模的龐大。

由此可見《史記》及《漢書》的相關記載是有其真實性的。

目前在秦陵附近建立了供世人參觀的秦兵馬俑博物館。每年都接待來自海內外的數百萬人進館參觀,這其中包括許多國外政要。

而對秦陵的相關發掘並沒有再重啟,而是著重對已出土文物的修繕和保護。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以目前現有的科學技術很難做到對新發掘出土文物不產生損害。

一個根本的例子就是,之前在發掘新出土的彩色陶俑時。部分陶俑初再現人間時還是彩色的,但僅過了幾十秒的功夫,由於接觸到了空氣中的氧氣,很快即被氧化成一堆灰!

(彩陶俑)

既然現有的技術不能好好讓它們保存下來,供現代人及後世子孫觀賞,又何必提前去打擾破壞它們呢?

一個現成的例子就是建國之後,由於盲目挖掘明十三陵即萬曆皇帝的定陵,結果造成了對文物難以挽回的破壞。由此國家便規定此後非必須的、搶救性的原因,不再主動發掘皇陵及其他大型墓葬群。

其次秦陵發掘工程規模巨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後面還涉及到許多後勤領域。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既然我們這一代人還不能做的,就留給後來人來做吧。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他們一定會比我們做的更好!

是非成敗轉頭空,幾度夕陽紅。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大一統皇帝,無論是其生前還是死後都受到了巨大褒貶。

贊成他的,認為他奠定了華夏根基,開創了大一統格局,為後世樹立了典範。其“車同軌、書同文”以及郡縣制的建立、萬里長城的營造等,都給後世、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豐厚的物質遺產。

反對他的人,說他是一代暴君,生前殺人無數!為滿足自己的私慾,強徵數不清的人們為其修造了許多規模浩大的工程(如萬里長城、阿房宮、始皇陵)造成了無數家庭支離破碎,釀成了數不清的人間慘案。比如我們所熟悉的歷史故事——孟姜女哭長城。

不管怎樣評價他,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秦始皇雖不是完人,但是他是有功於中華民族的!是應該值得被每一位中國人所銘記的。


小司馬說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13歲在即王位,39歲時就完成了統一中國之大業,稱皇帝。

記得之前在看由張豐毅主演的《秦始皇》電視劇及一些資料中對秦始皇在位37年,真是既敬仰又惱恨,敬仰他統一了貨幣、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併簡化了文字等偉業功勳;惱恨其殘暴不仁,如焚書坑儒、大建阿房宮等惡性事件。

最後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逝世於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他的生命也就此劃上感嘆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絡搜索這個電視劇。

而秦始皇陵工程早在秦始皇登基時秦王政元年(前247年)就開始修建了。

整個過程達39年,秦始皇在位才37年,後來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才建成,裡面有各式各樣的宮殿、許多奇異珍寶、機關重重。

其工程非常之浩大、修陵人數最多時達到近80萬之多、建造持續39年之長,這些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是我大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很完善的帝王陵墓。

一、秦始皇陵為什麼一直沒有打開

據度娘所說,1974年的春天,臨潼縣的當地村民正在打井時無意中發現了秦陵兵馬俑。隨即中國考古學家們抵達秦始皇陵,這座千年皇陵才現於世。

然而,時至今日已有44年之久,卻仍舊深埋地下,秦始皇陵為什麼一直沒有打開呢?

1、安全問題

關於秦始皇陵在《史記》中:“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記載。

1)機關

簡單來說,就是皇陵裡面機關重重,而這些機關的建造者,早在完工之時被會關在皇陵全部斬殺做陪葬,所以沒有人知道里面的機關,現代人如果要挖掘,估計還沒等完全進去說不上就一命烏呼了。

2)水銀

還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說明皇陵裡有很大很大量的水銀,據說是達100噸,在八幾年的時候一些研究人員也曾測試過,皇陵內是有一個強汞的異常地帶的。

水銀大家都知道,也叫汞,是有毒的物質。

而地宮中的100噸汞,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一個數字。這裡面我想不僅有液體汞還充滿著汞氣體,這大量的劇毒吸入或接觸後可毒死闖入者,傳說有命大不死的,但也沒活多久。

2、技術問題

秦始皇陵是我國4A級旅遊景區,在陝西省的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相信有很多人去那旅遊參觀過,有多大應該見識過了吧。

如果還沒有概念,那咱首都的故宮知道吧,故宮的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而秦始皇陵的總面積為56.25平方千米,注意一個是平方米,一個是平方千米,這差了多少?一個秦始皇陵大概相當於有近80個故宮的大小哇!

而且皇陵的封土既龐大又非常堅固,原高大約115M,經過40餘年後現仍高達76M、長大約350M、寬大約350M,而且陵園內的內城周長在3840M,外城周長在6210M,可想而知,這是多麼大的一個規模,皇陵園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

雖然我國現階段的科技很發達了,但如果要挖掘,面對如此龐大規模的秦始皇陵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技術方面還未成熟。

而且對於這一點,在2015年***與英國女王參觀白金漢宮皇家收藏品中複製的兵馬俑時,介紹過秦始皇陵說,表示這些文物要保留下來,等到科學技術再高的時候進行發掘。

不管是自謙還是保護,科技對於皇陵來說,還需更加完善和進步。(大家可以網絡搜索相關新聞)

3、文物保護問題

司馬遷筆下的“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中的,表述了秦始皇陵有大量的奇珍異寶,連隨葬品都非常豐富、精美,這些都是文物,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

可一旦被挖掘出土,由於墓內外環境極其不同,極可能造成文物的損壞,這將是大中華不可估量的損失,對文物的保護沒有百分之二百的把握,國家哪會允許發掘呢。

4、人力、物力、財力

秦始皇陵建造時就用了高達80萬人,用的銀子更是天文數字了,現在要打開,需要多少人、多少工具,又要多少財力去支持,更何況開工見墓的時間無法估量,需要多少年才能成功?這些國家很清楚,現階段這個不是重點,自然不會枉費資源。

5、法律問題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敲黑板:這些都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嚴格保護的,單說一個“世界文化遺產”,中國政府是簽署了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公約的,所以如果要打開世界級的文化遺產——秦始皇陵,可不僅是我們中國自己家的事了,這裡涉及的法律層面的制約是有很多的。

二、打開以後對目前的中國會有什麼幫助嗎?

話說,如果打開秦始皇陵對中國有利有弊,而且個人認為弊大於利,繼續保護為宜。

1、考古史上巨大成就

秦始皇陵可是我大中華幾千年的結晶,裡面的東西每一件都是無價的;而且中國古代諸多的能人創造了非常多、到現如今都不可思議的偉大奇蹟。

打開後,無疑是中國的考古界一大非常之高的進步、發現,而且國外的考古隊都在盯著,也會聞風而來,那將會發生什麼不得而知。

2、中國歷史文化揭秘

幾千年來的秦始皇陵中藏著太多中國的秘密,在世界面前都是神秘而且神聖的。如果打開秦始皇陵,中國的任何陵墓都能打開,估計會出現壯觀的挖墓潮吧。

而且中國的歷史也將揭曉於世,包括建築、藝術、科技及軍事等方面被暴露在全世界的鎂光燈下,會發生什麼,我們不敢去想,我想這些影響對中國是弊遠遠大於利的吧。

◎ 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又極富有傳奇色彩的千古一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而秦始皇陵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是我泱泱大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我想中華炎黃子孫在擁有自豪的同時應當走在保護我國文物道路的最前端,要肩負起更大的責任。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秦始皇,生於公元前259年,崩與公元前210年。是中國封建統治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又稱始皇帝),13歲即位,39歲時就“盡秦國之力量,一掃天下、和合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分裂割據五百年之亂像。完成了統一中國之大業,建立了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始稱皇帝。



兩千多年之前的秦始皇陵,秦始皇在位開始修建,前後修建39年,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依舊沒有完成竣工,從這裡可想而知,秦始皇陵規模到底有多大。秦二世胡亥繼位後,又繼續為父親修建了一年多,共歷時約四十年。現在的秦始皇兵馬俑,隸屬於世界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關於秦始皇陵,即便在科技如此的當代,我們仍然難以獲取秦始皇陵內部的秘密。據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秦始皇陵是由丞相李斯監督建造,並且是嚴格按照工程設計圖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修建的,秦始皇為修建皇陵,曾經一度將大將蒙恬從北方邊境調遣回來進行監督施工。由此可見,秦始皇在其皇陵下的功夫不亞於“橫掃天下滅六合”的努力小。那麼如此逆天的工程,沒什麼一直沒有被打開,那麼打開之後又具有怎樣的影響呢?



第一點,由於現代技術的不足,無法保證陵墓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光明”,哪怕重見光明,那也是彈指一揮間就氧化變為廢物。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年明朝萬曆皇帝的陵墓在北京被打開後,由於文物瞬間遭到了氧化,大量精美珍貴的寶貝就瞬間失去光澤,變成了一堆廢物垃圾,令人瞠目結舌,更多的是痛心疾首。還有就是在1976年,剛剛被打開的秦兵馬俑重見天日以後,其金光煥發,令人動容,但是短短几分鐘之後,就變得黯淡無光。所以說,當代維護文物的技術限制了對秦始皇陵的開發。

第二點,秦始皇陵的內部始終是一個無人可知的秘密。有記載,秦二世在秦始皇陵完成竣工後,便將全部勞役進行了屠殺和坑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由此可見,秦始皇陵內部機關重重,水銀劇毒(強度汞),還有大量有害氣體,這也只是司馬遷個人的認識,關於秦始皇陵內部的秘密,又有誰知道多少呢?

第三點,秦始皇陵遠看就是一座山,而且四周堅固無比,據考證,秦始皇地宮的安全堅固度,不亞於當時的地上城池,難道讓現代人用“愚公移山”的做法去“破壞文物”?更何況耗資巨大,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是一個無底洞。即便開發出來,讓地宮重見天日,我們又有什麼技術來保證這些文物得安全性呢?這樣看來,的確是不划算的一種做法。

秦始皇陵代表了中華民族建築史上的先進水平,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的象徵,我們還是應該尊重它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