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到底是“微調”還是“鉅變”?—理解政治局會議的“達芬奇密碼”

鄧海清,“海清FICC頻道”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人民大學客座教授;陳曦,“海清FICC”大資管頻道研究員

2018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對此,海清FICC頻道進行解讀:

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絕不是市場主流認為的“擴大內需”財政貨幣政策微調,投資者需要站在中美第三次國運交鋒的背景下理解,會議提出“需求+貨幣+改革”三劑強效藥背後,暗含著的是政策層深刻的危機感,我們認為政策層基調不是微調,而是鉅變。

對於第三次中美國運交鋒,政治局的戰略非常清晰,核心是孫子兵法的“先不敗,而後求勝”。關於不敗之法,通過借鑑日本、東南亞、拉美危機的教訓發現,擴大經濟“內需“與堅守資本市場“五大陣地”乃是不二法門;關於求勝之道,在軟實力上要注重高質量發展制度建設、在硬實力上要2025年核心創新技術攻關,“軟硬兼修”是中國取勝之道的頂層設計。

政治局會議中的危機感:政策微調還是鉅變?

2018年4月23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

不少市場觀點解讀,會議重提“擴大內需”,反映出財政政策態度出現“微調”。

海清FICC頻道認為,政策層態度卻遠不是“微調”這麼簡單,表面平靜暗含著深刻的危機感,政策層態度已經發生鉅變

其一,市場觀點“中央樂見經濟下滑”顯然是錯誤的,事實上此次“穩增長”的重視程度是2015年以來最高。2017年12月會議將與“需求”有關表述全部刪除,時隔僅4個月,2018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

更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並沒有沿用之前的“適度擴大總需求”,而是把“適度”改成了“持續”,這表明政策層對於需求端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的態度更類似於2015年及之前,這顯然不可能是“中央樂見經濟下滑”。

到底是“微調”還是“鉅變”?—理解政治局會議的“達芬奇密碼”

表1:歷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關於“需求側”提法

其二,貨幣政策轉換絕不是“假寬貨幣”,“新一屆財經領導基調是緊貨幣論調”已經證偽。2018年4月17日,央行公佈“定向降準”,之後貨幣市場接連極度緊張,市場開始掉頭認為“寬貨幣”是“虛晃一槍”,新一屆財經領導基調仍是緊貨幣論調。對此,我們並不認同,當前的貨幣市場出現的短暫緊縮,僅是政策切換時的結構性摩擦現象,並不代表貨幣政策傾向的態度。

更重要的證據是,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提“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這無疑是重磅信號。從歷史會議來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這一類說法主要是國務院層面提法,中央政治局對此的提法少之又少。

2015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第一次提出“降低財務成本”,迎來了“史詩級”的貨幣政策寬鬆;2016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的“降成本”不再包括“降低財務成本”,反而是提出通過抑制資產泡沫來降成本,結果便迎來了貨幣政策緊縮的“債市黑暗時代”。

此次“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如此直白的提法重返中央會議,市場不應低估其暗含的政策態度巨大變化。

到底是“微調”還是“鉅變”?—理解政治局會議的“達芬奇密碼”

表2:歷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關於“降成本”提法

其三,糾正了“改革雷聲大雨點小的質疑”,存量是供給側改革,增量是海南和雄安規劃。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支持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逐步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釋放深化改革開放強烈信號”,這無疑與雄安新區的“千年大計”形成了“南海南、北雄安”的增量戰略改革,再加上供給側的存量改革,均反映出“改革絕非雷聲大雨點小”,“開弓沒有回頭箭”,深化改革反映的政策智慧與政策決心。

總體上,海清FICC頻道認為,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絕不是簡單的“擴大內需”政策微調,“擴大內需”政策短時間內再度轉變、“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歷史上第二次上升中央政治局高度、“釋放深化改革開放強烈信號”均釋放了中央的強烈政策信號,“需求+貨幣+改革”三劑強效藥暗含著的是政策層深刻的危機感,政治局會議的政策基調已經發生鉅變。

中美第三次國運交鋒,再怎麼重視都不過分!

如果將此次政治局提法與更大的歷史背景結合,或許能夠體會到政策層背後的深刻危機感。

第一次“中美國運交鋒”是毛澤東時代,核心是爭取中國應有的國際政治地位,這一時期與美國激烈衝突,最終中國取得勝利。

第二次“中美國運交鋒”是鄧小平時代及之後的“改革開放”時期,核心是韜光養晦,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時期中國與美國產業鏈互補,並未觸及美國核心利益,因此美國在這一時期並未對中國造成實質性阻礙。

第三次“中美國運交鋒”是“新時代”,中國正在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必須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在全球產業鏈中將處於頂端位置,這與美國特朗普的“重振製造業”產生激烈衝突,是此輪“中美國運交鋒”的關鍵。

正如近期市場熱議的中興“芯片”事件,這便是在中美第三次國運交鋒中,美國對中國進行的層層阻撓之一。

在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就可以理解,為何中央政治局在三年後提出“持續擴大內需”,在三年後重提“降低融資成本”,這些舉措顯然已經無法用微調來解釋,而是政策層應對“中美第三次國運交鋒”的重大歷史性舉措。

如何不敗?——危機國家的前車之鑑

風高浪急,中國將如何立於不敗之地?通過對日本、東南亞、拉美危機進行簡要分析,得出了中國要想立於不敗之地的兩大核心支柱:發展實體經濟+穩定資本市場。

以20世紀80年之後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為例,其一,日元大幅升值影響了日本企業發展,大量工廠遷移海外,產業空心化嚴重;其二,日元升值提升日本投資海外的優勢,進一步加劇資本流出國內;其三,產業空心化下資本流入房地產市場,房地產泡沫嚴重,最終,日本房地產泡沫嚴重,日本出現“失去的二十年”。

以20世紀80年代拉美危機為例,其一,進口替代戰略,經濟競爭力喪失,疊加長期貿易逆差;其二,國內儲蓄率低,大幅舉債發展經濟,尤其以短期債務為主;其三,美國加息抑制通脹,拉美國家利息負擔加重、資本外流;其四,不恰當的經濟政策,以及石油危機等,拉美爆發惡性通貨通脹,最終,在經濟實力惡化嚴重、資產價格泡沫膨脹、大量債務堆積下,大量資本外逃引發了拉美外債危機。

以20世紀90年代泰國金融危機為例,其一,經常項目貿易持續逆差,國際收支面臨較高的風險;二是資本項目過早開放,短期外債大量堆積,企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結構性失衡;三是大量信貸及國外資金流入股市、房市,資產價格泡沫嚴重,最終,在國際對沖基金突擊泰銖下,泰國金融危機浮出水面。

通過上述三個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一國危機的爆發主要緣於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實力的大幅衰減,二是資產價格泡沫的極度膨脹,三是資本大量外逃下的外債危機。

在中美三次國運交鋒之際,中國要以“發展實體經濟+穩定資本市場”雙支柱為核心。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持續擴大內需”,對應的是持續發展實體經濟,“推動信貸、股市、債市、匯市、樓市健康發展”,對應的是堅守資本市場“五大陣地”,一個都不能少。重新重視內需,穩定五大資本市場,是中國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如何取勝?——軟、硬實力兼修

關於中國如何在這一輪中美第三次國運交鋒之際勝出?海清FICC頻道認為,需要兼顧“軟、硬實力”,軟實力上要注重高質量發展制度建設、硬實力上要2025年核心創新技術攻關,這才是中國取勝之道的頂層設計。

具體而言,一方面,在軟實力上,要加強高質量發展的制度設計,抓緊出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辦法,使各地區各部門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有所遵循。要支持各地區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途徑;

另一方面,在硬實力上,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支持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不僅要加強對核心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而且是在核心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上落實,同時,要加強對核心技術創新的資本市場扶持力度,從而為核心技術攻關培育出良好的政策“溫床”。

總體上,軟實力上要注重高質量發展制度建設、硬實力上要2025年核心創新技術攻關,軟硬兼修才是中國取勝之道的頂層設計。

總結全文,海清FICC頻道認為,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絕不是市場主流認為的“擴大內需”財政貨幣政策微調,投資者需要站在中美第三次國運交鋒的背景下理解,會議提出“需求+貨幣+改革”三劑強效藥背後,暗含著的是政策層深刻的危機感,政治局的政策基調已經發生鉅變。

對於第三次中美國運交鋒,政治局會議的核心思想是孫子兵法的“先不敗,而後求勝”。關於不敗之法,

“持續擴大內需”堅守資本市場“五大陣地”乃是不二法門;關於求勝之道,在軟實力上要注重高質量發展制度建設、在硬實力上要2025年核心創新技術攻關。中央政治局會議戰略如此清晰和高瞻遠矚,相信我們必將可以“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