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揪心!我不是藥神,我只想活命!個人防範風險應該做些什麼?

週末小編去電影院看了最近大熱的電影《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上映首日票房破3億,並且在國內最專業的電影網站豆瓣得到了9分的評分。

故事是根據一個叫陸勇的原型改編的。

揪心!我不是藥神,我只想活命!個人防範風險應該做些什麼?

無錫人陸勇,2002年被確診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需要用格列衛控制病情。

而當時這種明星抗癌藥價格相當昂貴,一盒23500元,一個月需要服用一盒。

他服用了兩年“格列衛”,花費了56.4萬

後來他接觸到一款印度仿製藥,價格只要原來的1/20,自己試用了,藥效還不錯。

陸勇後來把藥物推薦給更多的病友,還幫助病友從印度代購仿製藥。

結果因“涉嫌妨礙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被起訴了。

揪心!我不是藥神,我只想活命!個人防範風險應該做些什麼?

在中國,一箇中產階級家庭,都不足以負擔這樣的醫療費

白血病需要的免疫球蛋白一瓶1000多,一組四瓶,每次兩組。難怪知乎上有一位白血病患者說:“家裡人笑我天天喝茅臺。”

新上市的一種肺癌新藥,每個月51000元

別說在2002年,20000元塊錢一瓶的格列林是天價。就算放到現在,20000元一瓶藥也是天價。

我買一瓶只要1000塊的藥,就能達到相同療效,你說病人和家屬們要不要去買?

揪心!我不是藥神,我只想活命!個人防範風險應該做些什麼?

就像《我不是藥神》片中那句臺詞:“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治不了,就是窮病”

大病當前,生命是會被討價還價的。

遇上特別費錢的肝癌,醫生都會委婉的問你:“家裡經濟情況怎麼樣?”

有錢,活下去的希望大一點。沒錢的很有可能就“不治了”,在煎熬中等死。

揪心!我不是藥神,我只想活命!個人防範風險應該做些什麼?

雖然現在國家頒佈了各種政策,加大了降低大病醫療費的力度,但是作為我們個人,也應當注意防範風險方面。

首先,要有風險意識。

很多人覺得,疾病、失業都離自己很遠,平時幾乎沒有風險意識。

往往事到臨頭,才去想法補救,但代價已經太大了。一個理性的人應該知道,人生處處有風險。

然後,建立控制風險的體系。

比如定期體檢,也是控制風險的一種行為。

還有購買重疾險、醫療險、壽險,也是控制風險的一種手段。

還比如做好理財規劃,給自己和家人的未來更堅實的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