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尋找符合國情的臨終服務模式

近日,北京市西城區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又送走了一位臨終關懷患者。8年來,該中心共送走450位患者。以癌症晚期患者為代表的群體,大多臨床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意義,而大醫院目前床位緊張且經濟花費成本高。在這種狀況下,如何照護好這一群體,德勝人一直在探路,他們建立的“社區居家臨終關懷”模式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近日,記者在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樓病房採訪時,偶然聽到了這首《游擊隊之歌》。該中心辦公室主任金琳告訴記者,在患者生理舒適的前提下,中心會提供音樂、志願者陪伴等服務,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2010年,德勝建立了北京市首個服務晚期癌症患者的臨終關懷科室,設有22張病床。但這並不是德勝臨終關懷的主戰場,社區居家臨終關懷才是他們探路的重點。

德勝開啟這項服務的原因很偶然。2009年,該中心工作人員在配合西城區老醫藥衛生工作者協會的一次社區聯合入戶調查發現,有很多癌症晚期患者因失去治療價值被大醫院拒之門外,只能在家裡等待死亡。該中心主任韓琤琤至今記得8年前的第一位病人。那位70多歲的男性癌症患者,在被十幾家醫院拒絕後,找到了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人‘走’的時候,他的老伴不停地給醫生護士作揖。”老人說,在偌大的北京能找到這樣一處走完人生的地方,真是太不容易了。韓琤琤說,這句話讓她將臨終關懷堅持做到了現在。

不僅是感情的觸動。“臨終關懷以基層為重點才符合國情。”韓琤琤說。2014年,德勝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德勝社區居家癌症晚期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對其實施臨終關懷服務,並對其獲益情況、成本節約情況、滿意度等進行分析,患者總體滿意度達98.6%。

更突出的是,德勝社區居家臨終關懷模式在患者獲益、成本節約方面效果較好,滿足了居家臨終患者的根本需求。他們按照去世時間,採用抽籤法從70例癌症晚期患者中隨機抽取20例在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去世的患者,再選取20例在三甲醫院去世的癌症晚期患者,對照臨終階段的日均住院費用。對比發現,社區組臨終階段的日均住院費243元,三甲醫院組日均住院費是3126元,二者比為1∶13。

主要依託家醫服務

德勝居家臨終關懷服務主要依託德勝中心和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家庭醫生服務網絡,服務人員由社區全科醫護人員、三甲醫院專家和志願者組成。“病房裡的人手也足夠,22張床,配了10個護士,6個醫生,護士的流動性不大。”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長王凌雲說。目前,服務覆蓋了德勝社區11.68萬人口、23個居委會。

在這裡,臨終關懷的服務流程一環扣一環。家庭醫生一旦發現社區有癌症晚期的患者需要臨終關懷服務,會及時準確地將信息傳遞到臨終關懷科。由全科醫師、全科護士和心理諮詢師組成的服務團隊會對患者進行入戶評估,包括一般查體、疼痛評估、睡眠評估、生活質量評估、褥瘡評估、心理評估等,由全科醫師給予姑息治療、止痛藥指導,由全科護士給予居家護理指導,如遇有心理問題則由心理諮詢師給予心理疏導。

“評估信息會及時錄入電子檔案系統,根據情況定期以入戶諮詢、電話諮詢或門診諮詢的方式進行姑息治療指導。”韓琤琤說,當患者疼痛控制不佳或病情加重時需收入社區病房,由專業醫護人員負責患者的姑息治療,同時進行心理疏導、志願者陪護。而當患者疼痛評分大於6分且疼痛不能有效緩解時,就會安排病房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疼痛科進行遠程視頻會診,必要時轉診。另外,在為患者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的同時,也幫助患者和家屬緩解心理壓力。

採訪期間,“生命關懷病區”的牌子換成了“安寧療護病區”。韓琤琤說,本來說好要住院的一位患者,抬頭看到這6個字,轉身走了。確實,臨終關懷的發展在當下仍然受到很多因素制約,讓這項工作一直負壓前行。

“對患者,關於死亡的問題我們都不敢說,對外就是印資料進行宣傳。來的患者大多是熟人介紹,算是‘回頭客’。年輕人觀念比較容易轉變,能接受。但是現階段,老人們還是比較難接受的。”王凌雲說,我國的臨終關懷服務、死亡教育與相關培訓等在目前的醫療教育體制中還是一片空白,建議在醫護人員中推廣死亡與臨終教育,使醫護人員全面瞭解臨終關懷服務的性質和內容,瞭解臨終患者的生理與心理特點,掌握鎮痛藥物的應用,使生命全週期、全鏈條的服務理念在基層醫療界深入人心。

社會保險制度不健全是阻礙臨終關懷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韓琤琤呼籲,醫保相關部門加大對臨終患者的政策傾向力度,比如開放社區臨終關懷患者的醫保用藥範圍、放寬臨終患者的住院期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