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評論《“初二現象”要從哪兒尋找“病根”?》


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這句話在中學階段流傳甚廣。不少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初二之後真的好像變了一個人。這幾天,我們也和家長們一起探討了孩子為何進入初二經常出現多種問題。老師們建議,初一新生從跨入中學大門開始,就要有長遠的計劃,而家長也要跟著孩子一起“升級”,冷靜應對“初二現象”。


                              

 
“初二現象”在過去忽略不計,在當今卻表現的越來越突出,出現“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並不是危言聳聽。而不少家長把此“現象”歸罪於老師、學校教育不作為,似乎與家長一點關係都沒有。恰恰相反,“家外因素”佔次要地位,“家中因素”佔主要地位,無論何時何地,家庭環境、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都有很大影響,什麼樣家庭環境培養什麼樣孩子仍然佔主流,“初二現象” 仍然要從家庭環境尋找“病根”。

首先要看看古代名人怎樣育兒的?。當你讀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就知道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多麼重要。孟母為了孩子成才,有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曾兩遷三地才把孩子培養成大才。孟母生活上素衣素食有著勤勞儉樸習慣,道德上恪守倫理、樹立尚德家風,學習上多給孩子照顧、信心和尊嚴,樹人上多讓孩子吃苦耐勞、鍛鍊筋骨機會,周圍都是正能量鍛鍊,孩子自然從孟母身上學到了很多“本領”,既經得起誘惑,又經得起打擊,更有一個平常心態對待挫折,成為大才順理成章。

其次看看當今諸多父母如何“望子成龍”的?現在諸多父母不是讓孩子“綜合素質成長”,而是折騰“殘疾化成長”,不是給孩子灌輸“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理念,就是讓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孩子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幾乎被父母全包,素不知這些勞動鍛鍊過程,都是人生成長的“核能源”,勞動能產生眼界和智慧,挫折能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失敗能讓孩子找出原因重頭再來,勞其筋骨能讓孩子心靈歷練、經得起考驗。如果孩子被父母“圈養”成弱不禁風的“大熊貓”了,還能在“野外”生存嗎?

再者看看諸多父母怎樣言傳身教的?諸多父母為了奢侈、虛榮、面子、浮躁、時髦,成天在孩子面前“風氣不正”,孩子很可能與父母一樣“隨波逐流”,一樣會變得講面子、講排場、愛虛榮、追逐浮躁奢侈生活,加之社會、學校裡不良風氣影響,孩子很容易失去進取、奮鬥意志和決心,也很容易與進取孩子們產生快速的“兩極分化”,甚至學業面前成了“破罐子破摔”,不成為“扶不起來的阿斗”才怪?家長怪罪學校、老師教育學生不作為,其實自己才是“最大的元兇”。

“初二現象”要從家庭環境中尋找“病根”。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土壤”,希望家長們為了孩子健康茁壯成長,樹立良好的家風、門風,養成勤勞、節儉、樸素生活習慣,處處給孩子當好“導師”,處處讓孩子有吃苦鍛鍊機會,不該代勞的不要代勞,不該影響的不要影響,不該誤導的不要誤導,當好孩子成長的“啟蒙人”,這才是合格的家長,也才能從根子上消除“初二現象”。


(媒體評論員:童克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