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俗話講: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大家怎麼看?

新農資360


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是說養的兒子越多,父母年老體衰重病了,兒子們互相推諉,沒有人贍養照料。這相當於“三個和尚沒水喝”,事實是責任不落實造成推諉現象。

這是要分情況的:

1.用“百姓愛么兒”方式落實責任。由么兒繼承老人家產,並負責老人生病和安葬。我老家農村普遍這樣,責任是落實的,只是貧富有別。

2.與思想教育有關。如果三個兒子都被教育得有責任心、有孝心,有寬容大度的性格,三個兒子會都對父母很好。

3.與兒媳婦有關。農村俗話說“兒好不如媳婦好”,媳婦還在兒子盡孝父母中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如果每次兒子看望老人,出錢出力,媳婦都要責罵,兒子會畏手畏腳。

所以男孩要選心地善良有愛的女孩做老婆,要善待女方父母來換取女孩善待婆家父母;公公婆婆也要善待媳婦,以心換心。

現在都是獨生子女,不存在責任推諉。但是存在巨嬰族、啃老族,養兒防老更不靠譜。還是自己多存點錢,多鍛鍊下身體靠譜點。


邊河靜靜流1


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禁想到了鄰居嬸嬸。她生了三個兒子。在生第三個兒子的時候,叔叔說,你要是給我生個女兒,我給你殺七個老母雞。當得知又生了個兒子後,嬸嬸抱頭痛哭,叔叔在一旁悶悶不樂的抽著煙。

一想到三個兒子,負擔那麼重,叔叔不是更加努力幹活掙錢,相反卻經常唉聲嘆氣,借酒澆愁。而且還經常告誡嬸嬸,你沒有女兒,老了連個雞蛋碗都沒人給你端,還是得指望我,你可得什麼都聽我的。


嬸嬸是一個很勤勞的農村婦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到家還要忙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叔叔卻很少幫忙,而且他的脾氣也日漸暴戾,動輒對嬸嬸非打即罵。

我們一個村的人經常在背後議論,兒子多了有什麼好,嬸嬸過的日子那叫一個身心俱疲!後來叔叔酒癮漸大,也日漸懶惰起來,家裡家外的事都由嬸嬸一人承擔。


在大兒子和二兒子結婚之後,嬸嬸又多了一項任務就是帶孩子。兩個媳婦比著懶,都不願洗衣做飯,可憐的嬸嬸像一個陀螺一樣,為了那個家日日旋轉不停歇。終於在一個夏天的午後,嬸嬸因疲勞過度累死在地裡。

彼時,嬸嬸還未滿五十歲,她的三兒子還未婚。村裡人都說,嬸嬸走了也是好事,她再也不用那麼辛苦了。她走後,兒子媳婦外出打工,叔叔無人照料,經常一個人喝醉酒後,睡在豬圈裡。如今幾年過去了,三兒子也快三十歲了,還沒找到對象。

由此可見,多子並非多福。正如這句俗話說的,養兩個兒子輪官馬,養三個兒子沒有家!


女孩長成記


這得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人心壞了一個兒也得累死父母!我們村有一戶二個兒子,老倆口年輕的時候拼命幹活送孩子讀書,孩子也爭氣,放假就買冰棍掙錢!工作以後二個兒子把父母接出去住了10多年,老倆口中風了想落葉歸根,回老家倆兒請了四個保姆照顧老倆口!每個月倆兒輪流回家住一個禮拜!我爸當時還笑話是兒子嫌棄老倆口,我說沒幾個當兒的能做到這樣,你兒子比不過人家一根指頭!果然,我爸今年快六十五了還為給兒掙生活費去打工!


最懶考拉


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就是別養兩個兒子,兒子長大後贍養父母時會互相推脫,養三個兒子就更慘了,老了連家都沒有。當然這隻針對不孝順的孩子,我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是好人多,人心大部分還是美好的。

寫到這裡不禁想起了我奶奶的父母和我外婆的父母。我奶奶和我外婆是鄰居,從小一起長大,在那個年代,都生很多孩子,所以我奶奶和外婆都有很多弟弟妹妹。不同的是我奶奶只有一個弟弟,七個妹妹,而我外婆卻有七個弟弟,一個妹妹。在當時也許我奶奶的父母還挺羨慕我外婆的父母吧。我奶奶的爸爸和我外婆的媽媽死的早,他們的情況我不知道,當時太小了,可是奶奶的媽媽和外婆的爸爸處境簡直是天壤之別。

奶奶的媽媽女兒多,她每年都會在每個女兒那住一段時間,當然嫁的地方也遠近不一,所以走過很多地方。後來她病了,女兒們輪流照顧直到去世,也沒人抱怨過什麼。

外婆的爸爸就是兒子多,因為孩子多,家裡窮,所以我的舅公們也都沒什麼作為。可是他們都把責任推到老爺子身上,於是老爺子就更辛苦,今天幫這個兒子幹活,明天幫那個兒子幹活。卻總是得不到兒子的尊重,後來他也病了,養了那麼多兒子卻沒人願意照顧父親,最後在他自己住的一間小房子裡含恨而終。真的讓人唏噓不已。

心情挺沉重的,真的為我外婆的父親感到不公,卻也無可奈何。我也不明白我的舅公們為何如此無情,自己的親生父親都不管,也許是怕自己吃虧吧!


小涔涔c


養兒防老,很多時候變成了添堵。

這句話,或許這是又一箇中國特色。讓我想起了一親戚家的情況,4個兒子呢!

早年間,2個兒子比較會讀書,考到外面,然後就在外面工作,常年不在家,頂多逢年過節回來一下。

叔叔去的早,嬸嬸年紀大之後,就由2個在農村的兒子,每週輪流照顧。

但說實在的,說是照顧,其實當牛馬呢!飲食也沒照顧好。據說還剩菜剩飯的呢,其中有一家還儘想著謀嬸嬸的錢財。

後來嬸嬸也找叔叔去了。

2個在外面,就回來抱怨在家的2個兄弟,反正搞得一家都不和了。

很多時候,自己可能不知道自己做的事,其實有孩子在看,

自己做的事最終又會回到自己身上的。儘量做個好榜樣吧!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

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影視剪輯手大文


我也覺著那時候其實都是因為窮惹的貨,那時候父母生那麼多孩子,其實養的時候也沒有像現在這樣費心的,整天都為著填飽肚子奮鬥,孩子們說個厲害的話,自生自滅不為過,聽我奶奶說我爸六歲,帶著4歲的二爸,領著2歲的三爸,還把飯做好了,很艱難的,孩子在父母那其實感受不到太多的情感,長大以後,爸爸掙錢了,生活好了,奶奶一直跟著我們家,但是我媽媽其實一點都不喜歡奶奶,說奶奶那時候只知道小的,什麼都不給爸爸,我們家有段時間真的窮死了,我都有印象的,但是生活混好了以後,媽媽思想上也就慢慢不太計較了,現在也很好的。所以我覺著這句俗話慢慢就不會了,首先孩子小時候可以從爸媽那裡得到足夠的愛,長大了,學習了更多的知識,國家也給予了更多的實惠,老人不會像以前那麼可憐的,但最好保重身體,儘量不要不能自理,小孩子小時候好翻騰,都會被爸媽生氣揍,老人了不好翻騰,沒有情緒真的太不容易了!!!


嘟嘟5678


俗話講: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大家怎麼看?

這句長長的俗話是指為人父母者,千萬別生養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在長大後贍養年老的父母時會象輪流養官家的馬一樣,被兒子兒媳們踢皮球,互相推諉……養兒子更別養三個,養了三個兒子後老了時連家都沒有了,三個兒子兒媳更是互相明爭暗鬥,將父母們視為包袱……都不知道哪個兒子的家門是為自己敞開的!



這句俗語已產生了多年,流傳了不知多少代……這句俗語產生於封建社會,時代背景是民眾們吃不飽穿不暖的窘況!

然而,如今,幾乎百分之七八十的家庭都已脫了貧,進入了小康時代……父母們一來自己還有點積蓄,不必過早投靠子女們,二來,父母們只有在喪失勞動能力了或有了病痛時才會給子女們添麻煩!


反觀身邊的老人,有兩個兒子或三個兒子或女兒們的,都很幸福,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們幾代同堂,眾星捧月般被子孫們寵著,孝著,順著,疼著……

為何如今的養了幾個兒的老人與過去養了幾個兒的老人命運截然不同?

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生活經濟條件好了……溫飽和住房已不成問題了!老人們的吃住花不了多少錢,兒子們負擔得起,他們有這個經濟能力……除了大病要花掉很多錢,是一種負擔,必須兄弟們平攤……

二,老人自己手裡還有一點點積蓄,房子也有住的,除非是大病或生活不能自理了才會跟兒子們過日子;

三,現在的人整體素質和情商提高了!妯娌們相處得比較愉快……兒子兒媳們和父母和兄弟們相處得更融洽了……以前的公婆喜歡端起架子能媳婦,兒媳心懷恨意,多年媳婦熬成婆後打擊報復,挑撥家庭關係!如今的家庭中公婆將兒媳當女待,兒媳們也將公婆當成自己的爹媽……

四,如今的妯娌之間沒有在一個屋簷下生活,不住在一起的多,也沒有多少利益的衝突,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調節,大家庭的縮小,讓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珍惜,彼此相互幫助!所以,兄弟之間的情誼更濃了……在面對父母養老時會互相合作,讓父母的晚年更幸福地度過……



永遠都是豔陽天


   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這話說得太對了,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啊!

    擱過去,養兒子是真的要養老用的,國家不會養著誰的,那些養一個兒子的,養老沒得攀比,做好做壞都指他一個,自己的老爹老孃他不管就得餓死在大街上,作為獨生兒子的很容易就有責任心了,就算不心疼養大自己的老人,他也怕兒女效仿,將來對他不孝順,何況鄰居親友眼睛盯著會笑話呢。

    而那些養了二個兒子的,責任心就減半,兒子越多,責任心就分割的越多,談及養老,不是攀比,他付出多了兄弟付出少了,就是他又吃啥虧了,責任心一淡,攀比心一起,老人死活他還放在心上嗎?就算兒子不攀比,自家媳婦也容易去攀比,如果自己家付出多,媳婦肯定不願意,為了不鬧家庭茅盾,兒子們也只好眼睛盯著兄弟的舉動了,導致老人像官家輪養的馬一樣受委屈就是必然了。

   那些兒子多於二個以上的,讓老人輪流在各家住的,真的就是沒有家了。說個真實案例。我的一個親戚,老太太已經90多歲了,以前身體特別好,完全能自理,直到85歲以後得了老年痴呆,逐漸失去自理能力,雖然認不清人了,但身體還行,喜歡挪著小腳走路,必須得專人看著,要不一不留神就走出去找不到了。老太太有五個兒子,原來五個兒子商量好了,每個兒子家住一年,照顧一年,你看,這樣搬來搬去老太太哪兒能有家的感覺呢。大兒子二兒子還好,兒媳婦們也年紀比較大,性格溫和,伺候的周到,一年到頭老太太也不怎麼生病。但輪到三兒子以後,兒媳婦們大概是年輕,不吃氣,痴呆後的老太太常胡亂罵人,兒媳婦們不讓她,老太太罵,她們急了也罵,兒子也懈怠,不怎麼管她,雖然老太太一年到頭生好多次病,但一年總也平安過得去。

   轉眼到了小兒子家了。都說大孫子,老兒子是老太太的心頭寶,但最讓人傷心的就是這老兒子,也就是她的小兒子了。說好從老四家接老太太的日子還沒到,小兒媳婦就離家去找自己的兒子去了。她兒子在上海上班,她去照顧還單身的兒子。小兒子呢,做生意,忙於賺錢,家裡也有錢,就是沒空照顧老太太。有錢他也不說僱個保姆,想起來了就給老太太買點東西吃,自己也是有一頓沒一頓的出去吃,跟朋友們喝大酒,常常忘了給老太太吃喝。又怕老太太跑丟,他出去的時候就把老太太往家一鎖。幸好老太太走動還行,衛生也講的,不說床拉床尿的。沒兩個月,大兒子二兒子看不下去了,只好每天兩人商量著誰有空去五弟家給老孃買菜做飯,雖然來回走動不方便,但也不能就接自己家去呀,兒媳婦不會願意的,說好的一家一年呢。

   老大老二年紀也大了,來回跑也吃不消,只好五兄弟又坐下來商量。兄弟們也讓著老五,說好該老五家的這一年再拆分,老太太以後一家養一週!老太太以後一家養一週!而且以後也不再換回一年一輪了,就一週一輪,將來在誰家沒了就誰家為主料理後事,費用均攤。想想老太太萬一生點病,還要來回搬騰,可不可憐?!真不知道老太太怎麼吃得消一週搬一次家的!本來就迷糊,人都認不清,這下子更迷了,也搞不清自己沒事就搬來搬去是為啥了。本來精幹長壽的老太太也不知道還夠折騰多久,這樣子看,兒子多了哪裡是福喲,兒子多了是折騰!是受罪!


挺瘋的二姐


我也說件事,就是我們當地發生的。

這老太太如果還在世估計90多了,老人去世有十幾年了。老人3個兒子,沒有女兒,3個兒子都是醫生。老太太在家裡據說是“飛揚跋扈”,說一不二,對3個兒子動輒打罵。兒子結婚以後,就開始收拾兒媳婦,沒幾年,逼的3個兒子全部離婚再婚,甚至後來罵的3個新兒媳都哭哭啼啼。

老太太年歲大了以後,身體也不行了,3個兒子兒媳不離床前,就這樣老太太還是罵不絕口,3個兒子卻無比孝順,生怕老孃生氣,每天去看老孃,都是小心翼翼,輕聲細語。

老太太臥床幾年後,還是去世了。

我們這裡的人都知道,做她家兒媳不容易,都是受了苦的。

所以,我的結論是,兒女是否孝順,與兒女多少無關,而是一個很微妙、很現實的心理學問題。


雨露和風


看到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我遠房伯伯的情況,很現實的應證了這句話的含義。



伯伯嬸嬸有兩個兒子,簡稱大叔和二叔吧。我真實的講講他倆是怎麼樣對待自己父母的吧。

一、情況描述

1、伯伯嬸嬸當時的情況:伯伯已確診為皮膚癌,嬸嬸有些老毛病,但尚不致命,兩人在老家,自給自足,平時由大兒子一家照料著。

2、兩個叔的情況:大叔和二叔都是農民,大叔夫婦年近60,二人常年在老家;二叔年近50,一家常年在外省務工。



二、事件描述

事件一:伯伯病重,不久去世。

因為之前伯伯已經確診為皮膚癌,後來當伯伯病重的時候,大叔電話通知二叔趕快回家,但是二叔以廠裡活兒多走不開為由(其實就是怕影響掙錢,再者想到反正家裡有哥嫂在,可以靠邊站),當時就沒有回來。

結果誰知伯伯病情惡化很嚴重,過了半個月,醫院就下了病危通知書,那時家裡人再次打電話,催二叔馬上回來見他父親最後一面。

這種情況,怎麼也得回來了吧?確實,二叔也安排了回程,但是卻是買的一張汽車票(24小時到家,約300元),而不是機票(3小時到家,約1500元)或高鐵(8小時到家,約800元)。這還不是最絕的。

結果後來,接到病危通知書沒有幾個小時,伯伯就走了,這個消息肯定第一時間傳到了二叔那裡,二叔再次做的事情讓所有人寒心:他再次將汽車票退掉,換成了最慢的那種綠皮火車票(36小時,約100元)。當然,等他到家的時候,伯伯也已經入土為安了。



事件二:嬸嬸病重,撒手不管

伯伯去世的事情,讓二叔的良心不安,但是卻依然換不回二叔的孝心。

就在今年春節後不久,嬸嬸病重了,二叔正好春節回家過年,還沒有出去,就給了他一個照顧自己母親的機會。但是,二叔的表現再次讓人寒了心。

嬸嬸病重後住了院,兩個叔輪流照看,一週後出了院,但是生活已經不能像之前那樣自理了,必須要有專人照看。但是二叔就動歪腦筋了,他要出去打工掙錢,自己照顧不了,說大叔反正常年在家,就讓大叔照顧就行了。但是,嬸嬸那時候已經是臥床不起的狀態了,大叔夫婦也已經是過60歲的人了。於是二叔的話擱那裡之後沒幾天,就走了,不出錢,也不出力,實在讓人寒心。

俗話說,養兒防老。還有話說,兒子多有福氣。但是現實生活中,兒子、子女越多,彷彿老來越無依靠,因為他們都想著責任往外推,利益往家攬。

希望二叔以後能在嬸嬸彌留之際,好好做個兒子吧,不然也沒有機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