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俗话讲: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大家怎么看?

新农资360


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是说养的儿子越多,父母年老体衰重病了,儿子们互相推诿,没有人赡养照料。这相当于“三个和尚没水喝”,事实是责任不落实造成推诿现象。

这是要分情况的:

1.用“百姓爱幺儿”方式落实责任。由幺儿继承老人家产,并负责老人生病和安葬。我老家农村普遍这样,责任是落实的,只是贫富有别。

2.与思想教育有关。如果三个儿子都被教育得有责任心、有孝心,有宽容大度的性格,三个儿子会都对父母很好。

3.与儿媳妇有关。农村俗话说“儿好不如媳妇好”,媳妇还在儿子尽孝父母中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如果每次儿子看望老人,出钱出力,媳妇都要责骂,儿子会畏手畏脚。

所以男孩要选心地善良有爱的女孩做老婆,要善待女方父母来换取女孩善待婆家父母;公公婆婆也要善待媳妇,以心换心。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不存在责任推诿。但是存在巨婴族、啃老族,养儿防老更不靠谱。还是自己多存点钱,多锻炼下身体靠谱点。


边河静静流1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想到了邻居婶婶。她生了三个儿子。在生第三个儿子的时候,叔叔说,你要是给我生个女儿,我给你杀七个老母鸡。当得知又生了个儿子后,婶婶抱头痛哭,叔叔在一旁闷闷不乐的抽着烟。

一想到三个儿子,负担那么重,叔叔不是更加努力干活挣钱,相反却经常唉声叹气,借酒浇愁。而且还经常告诫婶婶,你没有女儿,老了连个鸡蛋碗都没人给你端,还是得指望我,你可得什么都听我的。


婶婶是一个很勤劳的农村妇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到家还要忙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叔叔却很少帮忙,而且他的脾气也日渐暴戾,动辄对婶婶非打即骂。

我们一个村的人经常在背后议论,儿子多了有什么好,婶婶过的日子那叫一个身心俱疲!后来叔叔酒瘾渐大,也日渐懒惰起来,家里家外的事都由婶婶一人承担。


在大儿子和二儿子结婚之后,婶婶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带孩子。两个媳妇比着懒,都不愿洗衣做饭,可怜的婶婶像一个陀螺一样,为了那个家日日旋转不停歇。终于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婶婶因疲劳过度累死在地里。

彼时,婶婶还未满五十岁,她的三儿子还未婚。村里人都说,婶婶走了也是好事,她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她走后,儿子媳妇外出打工,叔叔无人照料,经常一个人喝醉酒后,睡在猪圈里。如今几年过去了,三儿子也快三十岁了,还没找到对象。

由此可见,多子并非多福。正如这句俗话说的,养两个儿子轮官马,养三个儿子没有家!


女孩长成记


这得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人心坏了一个儿也得累死父母!我们村有一户二个儿子,老俩口年轻的时候拼命干活送孩子读书,孩子也争气,放假就买冰棍挣钱!工作以后二个儿子把父母接出去住了10多年,老俩口中风了想落叶归根,回老家俩儿请了四个保姆照顾老俩口!每个月俩儿轮流回家住一个礼拜!我爸当时还笑话是儿子嫌弃老俩口,我说没几个当儿的能做到这样,你儿子比不过人家一根指头!果然,我爸今年快六十五了还为给儿挣生活费去打工!


最懒考拉


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就是别养两个儿子,儿子长大后赡养父母时会互相推脱,养三个儿子就更惨了,老了连家都没有。当然这只针对不孝顺的孩子,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人心大部分还是美好的。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我奶奶的父母和我外婆的父母。我奶奶和我外婆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在那个年代,都生很多孩子,所以我奶奶和外婆都有很多弟弟妹妹。不同的是我奶奶只有一个弟弟,七个妹妹,而我外婆却有七个弟弟,一个妹妹。在当时也许我奶奶的父母还挺羡慕我外婆的父母吧。我奶奶的爸爸和我外婆的妈妈死的早,他们的情况我不知道,当时太小了,可是奶奶的妈妈和外婆的爸爸处境简直是天壤之别。

奶奶的妈妈女儿多,她每年都会在每个女儿那住一段时间,当然嫁的地方也远近不一,所以走过很多地方。后来她病了,女儿们轮流照顾直到去世,也没人抱怨过什么。

外婆的爸爸就是儿子多,因为孩子多,家里穷,所以我的舅公们也都没什么作为。可是他们都把责任推到老爷子身上,于是老爷子就更辛苦,今天帮这个儿子干活,明天帮那个儿子干活。却总是得不到儿子的尊重,后来他也病了,养了那么多儿子却没人愿意照顾父亲,最后在他自己住的一间小房子里含恨而终。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心情挺沉重的,真的为我外婆的父亲感到不公,却也无可奈何。我也不明白我的舅公们为何如此无情,自己的亲生父亲都不管,也许是怕自己吃亏吧!


小涔涔c


养儿防老,很多时候变成了添堵。

这句话,或许这是又一个中国特色。让我想起了一亲戚家的情况,4个儿子呢!

早年间,2个儿子比较会读书,考到外面,然后就在外面工作,常年不在家,顶多逢年过节回来一下。

叔叔去的早,婶婶年纪大之后,就由2个在农村的儿子,每周轮流照顾。

但说实在的,说是照顾,其实当牛马呢!饮食也没照顾好。据说还剩菜剩饭的呢,其中有一家还尽想着谋婶婶的钱财。

后来婶婶也找叔叔去了。

2个在外面,就回来抱怨在家的2个兄弟,反正搞得一家都不和了。

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不知道自己做的事,其实有孩子在看,

自己做的事最终又会回到自己身上的。尽量做个好榜样吧!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

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影视剪辑手大文


我也觉着那时候其实都是因为穷惹的货,那时候父母生那么多孩子,其实养的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费心的,整天都为着填饱肚子奋斗,孩子们说个厉害的话,自生自灭不为过,听我奶奶说我爸六岁,带着4岁的二爸,领着2岁的三爸,还把饭做好了,很艰难的,孩子在父母那其实感受不到太多的情感,长大以后,爸爸挣钱了,生活好了,奶奶一直跟着我们家,但是我妈妈其实一点都不喜欢奶奶,说奶奶那时候只知道小的,什么都不给爸爸,我们家有段时间真的穷死了,我都有印象的,但是生活混好了以后,妈妈思想上也就慢慢不太计较了,现在也很好的。所以我觉着这句俗话慢慢就不会了,首先孩子小时候可以从爸妈那里得到足够的爱,长大了,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国家也给予了更多的实惠,老人不会像以前那么可怜的,但最好保重身体,尽量不要不能自理,小孩子小时候好翻腾,都会被爸妈生气揍,老人了不好翻腾,没有情绪真的太不容易了!!!


嘟嘟5678


俗话讲: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大家怎么看?

这句长长的俗话是指为人父母者,千万别生养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在长大后赡养年老的父母时会象轮流养官家的马一样,被儿子儿媳们踢皮球,互相推诿……养儿子更别养三个,养了三个儿子后老了时连家都没有了,三个儿子儿媳更是互相明争暗斗,将父母们视为包袱……都不知道哪个儿子的家门是为自己敞开的!



这句俗语已产生了多年,流传了不知多少代……这句俗语产生于封建社会,时代背景是民众们吃不饱穿不暖的窘况!

然而,如今,几乎百分之七八十的家庭都已脱了贫,进入了小康时代……父母们一来自己还有点积蓄,不必过早投靠子女们,二来,父母们只有在丧失劳动能力了或有了病痛时才会给子女们添麻烦!


反观身边的老人,有两个儿子或三个儿子或女儿们的,都很幸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们几代同堂,众星捧月般被子孙们宠着,孝着,顺着,疼着……

为何如今的养了几个儿的老人与过去养了几个儿的老人命运截然不同?

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生活经济条件好了……温饱和住房已不成问题了!老人们的吃住花不了多少钱,儿子们负担得起,他们有这个经济能力……除了大病要花掉很多钱,是一种负担,必须兄弟们平摊……

二,老人自己手里还有一点点积蓄,房子也有住的,除非是大病或生活不能自理了才会跟儿子们过日子;

三,现在的人整体素质和情商提高了!妯娌们相处得比较愉快……儿子儿媳们和父母和兄弟们相处得更融洽了……以前的公婆喜欢端起架子能媳妇,儿媳心怀恨意,多年媳妇熬成婆后打击报复,挑拨家庭关系!如今的家庭中公婆将儿媳当女待,儿媳们也将公婆当成自己的爹妈……

四,如今的妯娌之间没有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不住在一起的多,也没有多少利益的冲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节,大家庭的缩小,让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珍惜,彼此相互帮助!所以,兄弟之间的情谊更浓了……在面对父母养老时会互相合作,让父母的晚年更幸福地度过……



永远都是艳阳天


   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这话说得太对了,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啊!

    搁过去,养儿子是真的要养老用的,国家不会养着谁的,那些养一个儿子的,养老没得攀比,做好做坏都指他一个,自己的老爹老娘他不管就得饿死在大街上,作为独生儿子的很容易就有责任心了,就算不心疼养大自己的老人,他也怕儿女效仿,将来对他不孝顺,何况邻居亲友眼睛盯着会笑话呢。

    而那些养了二个儿子的,责任心就减半,儿子越多,责任心就分割的越多,谈及养老,不是攀比,他付出多了兄弟付出少了,就是他又吃啥亏了,责任心一淡,攀比心一起,老人死活他还放在心上吗?就算儿子不攀比,自家媳妇也容易去攀比,如果自己家付出多,媳妇肯定不愿意,为了不闹家庭茅盾,儿子们也只好眼睛盯着兄弟的举动了,导致老人像官家轮养的马一样受委屈就是必然了。

   那些儿子多于二个以上的,让老人轮流在各家住的,真的就是没有家了。说个真实案例。我的一个亲戚,老太太已经90多岁了,以前身体特别好,完全能自理,直到85岁以后得了老年痴呆,逐渐失去自理能力,虽然认不清人了,但身体还行,喜欢挪着小脚走路,必须得专人看着,要不一不留神就走出去找不到了。老太太有五个儿子,原来五个儿子商量好了,每个儿子家住一年,照顾一年,你看,这样搬来搬去老太太哪儿能有家的感觉呢。大儿子二儿子还好,儿媳妇们也年纪比较大,性格温和,伺候的周到,一年到头老太太也不怎么生病。但轮到三儿子以后,儿媳妇们大概是年轻,不吃气,痴呆后的老太太常胡乱骂人,儿媳妇们不让她,老太太骂,她们急了也骂,儿子也懈怠,不怎么管她,虽然老太太一年到头生好多次病,但一年总也平安过得去。

   转眼到了小儿子家了。都说大孙子,老儿子是老太太的心头宝,但最让人伤心的就是这老儿子,也就是她的小儿子了。说好从老四家接老太太的日子还没到,小儿媳妇就离家去找自己的儿子去了。她儿子在上海上班,她去照顾还单身的儿子。小儿子呢,做生意,忙于赚钱,家里也有钱,就是没空照顾老太太。有钱他也不说雇个保姆,想起来了就给老太太买点东西吃,自己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出去吃,跟朋友们喝大酒,常常忘了给老太太吃喝。又怕老太太跑丢,他出去的时候就把老太太往家一锁。幸好老太太走动还行,卫生也讲的,不说床拉床尿的。没两个月,大儿子二儿子看不下去了,只好每天两人商量着谁有空去五弟家给老娘买菜做饭,虽然来回走动不方便,但也不能就接自己家去呀,儿媳妇不会愿意的,说好的一家一年呢。

   老大老二年纪也大了,来回跑也吃不消,只好五兄弟又坐下来商量。兄弟们也让着老五,说好该老五家的这一年再拆分,老太太以后一家养一周!老太太以后一家养一周!而且以后也不再换回一年一轮了,就一周一轮,将来在谁家没了就谁家为主料理后事,费用均摊。想想老太太万一生点病,还要来回搬腾,可不可怜?!真不知道老太太怎么吃得消一周搬一次家的!本来就迷糊,人都认不清,这下子更迷了,也搞不清自己没事就搬来搬去是为啥了。本来精干长寿的老太太也不知道还够折腾多久,这样子看,儿子多了哪里是福哟,儿子多了是折腾!是受罪!


挺疯的二姐


我也说件事,就是我们当地发生的。

这老太太如果还在世估计90多了,老人去世有十几年了。老人3个儿子,没有女儿,3个儿子都是医生。老太太在家里据说是“飞扬跋扈”,说一不二,对3个儿子动辄打骂。儿子结婚以后,就开始收拾儿媳妇,没几年,逼的3个儿子全部离婚再婚,甚至后来骂的3个新儿媳都哭哭啼啼。

老太太年岁大了以后,身体也不行了,3个儿子儿媳不离床前,就这样老太太还是骂不绝口,3个儿子却无比孝顺,生怕老娘生气,每天去看老娘,都是小心翼翼,轻声细语。

老太太卧床几年后,还是去世了。

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做她家儿媳不容易,都是受了苦的。

所以,我的结论是,儿女是否孝顺,与儿女多少无关,而是一个很微妙、很现实的心理学问题。


雨露和风


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远房伯伯的情况,很现实的应证了这句话的含义。



伯伯婶婶有两个儿子,简称大叔和二叔吧。我真实的讲讲他俩是怎么样对待自己父母的吧。

一、情况描述

1、伯伯婶婶当时的情况:伯伯已确诊为皮肤癌,婶婶有些老毛病,但尚不致命,两人在老家,自给自足,平时由大儿子一家照料着。

2、两个叔的情况:大叔和二叔都是农民,大叔夫妇年近60,二人常年在老家;二叔年近50,一家常年在外省务工。



二、事件描述

事件一:伯伯病重,不久去世。

因为之前伯伯已经确诊为皮肤癌,后来当伯伯病重的时候,大叔电话通知二叔赶快回家,但是二叔以厂里活儿多走不开为由(其实就是怕影响挣钱,再者想到反正家里有哥嫂在,可以靠边站),当时就没有回来。

结果谁知伯伯病情恶化很严重,过了半个月,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书,那时家里人再次打电话,催二叔马上回来见他父亲最后一面。

这种情况,怎么也得回来了吧?确实,二叔也安排了回程,但是却是买的一张汽车票(24小时到家,约300元),而不是机票(3小时到家,约1500元)或高铁(8小时到家,约800元)。这还不是最绝的。

结果后来,接到病危通知书没有几个小时,伯伯就走了,这个消息肯定第一时间传到了二叔那里,二叔再次做的事情让所有人寒心:他再次将汽车票退掉,换成了最慢的那种绿皮火车票(36小时,约100元)。当然,等他到家的时候,伯伯也已经入土为安了。



事件二:婶婶病重,撒手不管

伯伯去世的事情,让二叔的良心不安,但是却依然换不回二叔的孝心。

就在今年春节后不久,婶婶病重了,二叔正好春节回家过年,还没有出去,就给了他一个照顾自己母亲的机会。但是,二叔的表现再次让人寒了心。

婶婶病重后住了院,两个叔轮流照看,一周后出了院,但是生活已经不能像之前那样自理了,必须要有专人照看。但是二叔就动歪脑筋了,他要出去打工挣钱,自己照顾不了,说大叔反正常年在家,就让大叔照顾就行了。但是,婶婶那时候已经是卧床不起的状态了,大叔夫妇也已经是过60岁的人了。于是二叔的话搁那里之后没几天,就走了,不出钱,也不出力,实在让人寒心。

俗话说,养儿防老。还有话说,儿子多有福气。但是现实生活中,儿子、子女越多,仿佛老来越无依靠,因为他们都想着责任往外推,利益往家揽。

希望二叔以后能在婶婶弥留之际,好好做个儿子吧,不然也没有机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