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媽媽怎樣給寶寶安全感?

訫------流浪


媽媽更好的給孩子安全感,可以做到以下幾方面:

1.【媽媽及時回應孩子】

在以往的育兒理念中很多人崇尚延遲滿足,這個對孩子的心理滿足與親子關係有很大的傷害。

無論是小嬰兒還是大一點的孩子,不管他們的需求是什麼,【媽媽及時回應】孩子會讓孩子很自信,覺得媽媽是愛我的,他不會因為被忽略而自卑,否定自己。



2.【媽媽的情緒穩定】

媽媽的情緒穩定,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也會心態平和。

如果媽媽的情緒不穩定,那麼孩子會生活在驚恐之中,不知道什麼時候因為什麼事情會讓讓媽媽生氣、發怒,這對於孩子安全感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3.【媽媽是樂觀的】

一個樂觀的媽媽,孩子是幸福的。媽媽樂觀豁達,這種影響力對孩子是巨大的,孩子也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快樂。

4.【必須離開孩子時提前告知】

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他們在離開孩子的時候,害怕孩子哭鬧,就偷偷的離開。這樣對孩子的安全感打擊是非常大的。

提前告知孩子孩子會有心理準備,孩子會哭鬧,那是因為他捨不得媽媽。而如果,偷偷離開,孩子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因為他不知道下一次媽媽會因為什麼事情而再次離開我。

做好以上這四點我覺得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是非常關鍵的。特別是做情緒穩定的媽媽,因為現在很多媽媽都是非常焦慮的,做到這一點很難,但是我們要儘量讓自己平和一點,再平和一點。(圖片來自網絡)


Avivi遨翔雲端


安全感是陪伴

在女兒一週10個月時,我為了給住院的母親陪床,把她放在她大姨家一星期。7天后,我一回到家就讓大姐把她送過來。女兒見到我,沒驚喜,我張開雙臂,女兒過來摟著我脖子不再鬆開。隨後的很長時間,無論我去哪裡,即使是上廁所,女兒都黏著,怕我又突然不見。

兒子2歲時,安全感較好,可以自己在沙坑玩,讓我上樓拿玩具或水。(那時住的小區是進出需打卡,不許外人進入的員工生活區)。但有一次因為他睡覺時我去接他姐姐,他醒來找不到我,於是一個月過去了也不肯獨處。

兒子找不到我的時間短,只一次,他的安全感就很容易彌補。但大多數的留守兒童,他們的安全感卻難以彌補。

很多節假日回家的父母,再次離家打工時,為了避免孩子哭鬧,選擇悄悄地不告而別。而且一而再地用這種方式。他們選擇不要孩子暫時而激烈地哭鬧,卻培養出孩子極大的不安全感。試想想:爸爸媽媽突然消失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再出現,再出現時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突然消失,孩子因為這有恐慌無助?有多煎熬?卻又無可奈何。他們還能相信什麼?

嬰兒飢餓、不舒服、無助時需要及時幫助、擁抱、餵養,害怕時需要及時安撫。

孩子需要養育者的陪伴,越小越需要得到養育者的及時回應。媽媽們一手餵奶,一手吃飯,是及時回應。上廁所不關門,是為了幼兒能找到媽媽而不恐慌。點點滴滴都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愛

有一首小學生寫的詩,大意是:

媽媽愛我,我也愛媽媽,

媽媽不愛我,我也就不愛我了,

因為媽媽不愛我了。

我女兒現在一年級,因為作業的事常忍不住吼她。她會哭著說媽媽不愛她了,有兩次竟然說,"媽媽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我了”,我聽得很震驚、自責。不自愛,怎麼自信?不自信,一輩子可能都不會有安全感。因為,兒時的安全感是家長給的,青春期後的安全感就靠自信自強了。

作為家長,請不要隨意說:

……我就不喜歡你了

……我就不要你了

……就把你扔出去

……

威脅、冷酷的話語,使孩子感受到的是危險、可怕。如果最親近的家人都是冷酷可怕的,哪裡還會安全?


焦慮老母之歌


說說我孫女。我孫女兩歲五個月了。由於她媽媽工作的緣故,兩歲前大部分時間都跟著我,我發現她特別膽小,無論什麼時候一看不到我就會哭😭著找奶奶,就連睡覺也得奶奶在身邊陪伴著,並且特別喜歡枕著奶奶的胳膊睡覺。如果奶奶陪著,就會睡好久好久。如果奶奶離開,她立馬就醒來哭😭。開始不明白原因,覺得她可能是餓了還是不舒服了,後來發現她其實就是讓人陪伴。不要認為孩子小什麼也不懂,其實感覺她也是有思想的。一開始媽媽離開她的時候,都是等她睡著了,孩子睡覺前媽媽還在身邊,醒來看不到媽媽她卻一點也不找,只是緊緊的摟著奶奶的脖子要“奶奶抱抱”。(感覺她應該是知道媽媽走了,要抓緊奶奶怕奶奶也離開她似的)後來,只要發現媽媽收拾箱子她就不睡覺了。春節後,媽媽自己帶了她三個月,感覺她跟媽媽好多了。



所以我覺得,如果有條件,媽媽儘量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媽媽的陪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千萬不要經常離開孩子,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我是林林媽媽,這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您關注點贊留言!謝謝!


林林媽媽


關於孩子的安全感,我想起了:這幾天總是在下雨,晚上帶孩子在鄰居家玩,突然電閃雷鳴,一個大閃電把兩個孩子嚇得趕緊跑進了媽媽懷裡。鄰居媽媽說她從小就怕閃電,也很怕黑,小時候農村的茅廁都是建在院子裡的,所以她晚上很少去上廁所,不是憋著,就是讓媽媽拿個便器放家裡。

小時候媽媽很忙,每次媽媽出門,她都死抱著媽媽的腿,不讓媽媽走,每天都會盼著媽媽回來,也不敢睡午覺,因為媽媽總是會在她睡覺的時候偷偷溜走。而這種童年的經歷給了她一生的陰影,讓她總是患得患失,在日後的與人交往中總是無法完全地信任一個人,對人比較冷淡,之後談了戀愛也是總擔心對方會不會突然離開,晚上也不敢獨自出門,總是要找人陪著才可以。

其實,鄰居媽媽的表現就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的建立可以說對一個人一生的工作、生活、心理健康、幸福指數都會有影響。我們現在看新聞,很多留守兒童希望爸爸媽媽不要走,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其實就會使他們缺乏安全感。還有一些父母雖然常常陪在他們身邊,但孩子總在遲疑爸爸媽媽到底愛不愛我?為什麼媽媽愛我,還總是衝我發脾氣?

所以,對於孩子而言,安全感的建立是多方面的,父母必須多管齊下,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1.把握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

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最重要時期應該是0—3歲,如果孩子能在這個階段得到父母完全的、毫無保留的愛,那麼對於他日後的社交能力、領導能力、性格培養都是很有幫助的。

如果一個孩子在0—3歲期間,生活環境不固定,總是搬家,父母情緒暴躁,父母總是偷偷溜走,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總是拒絕,父母羞於對孩子情感的表達,這些都不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而一個人如果在嬰兒時期沒有建立強烈的對他人依戀、依賴的關係,則會使其終生都難以與人建立完全信任的、親密的人際關係。

2.母乳和擁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初來源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就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才能活下去,而那時他不僅需要香甜的乳汁,更需要溫暖的懷抱,媽媽是他接觸最早、時間最長的人。當一個孩子躺在媽媽的懷裡,吸吮著乳汁,被媽媽撫摸和擁抱,他能感受到來自媽媽的愛,這是孩子情感慰藉的最初形態,也為孩子今後的安全感、情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讀懂孩子的需求並及時給予回應

我們看很多婆媳矛盾中都存在一點,那就是媳婦總抱怨婆婆一直催著給孩子餵奶,每次孩子哭,婆婆都會促,這讓媳婦倍感壓力。

其實,孩子哭有很多種原因,不只是拉了、尿了、餓了這樣而已。孩子的生理需求時很容易看到的,但寶寶的精神需求卻是經常被忽略的,所以父母必須讀懂孩子的需求,並及時給予回應,可以多給孩子傳遞一些快樂的元素。可以在睡前陪他一段時間、經常逗逗他、陪他說說話、輕輕觸摸他,讓他多和外界進行互動,滿足其精神需求。

4.不要吝嗇你的愛

父母愛孩子本就是本性,一些育兒專家說不要慣著孩子,不要孩子一哭就抱,可是對於孩子而言,他就是渴望得到媽媽的擁抱啊,孩子是需要媽媽經常說一些愛他的話的,這樣他才能確定他一直被媽媽愛著,這就是安全感的一種來源。所以,媽媽們需要經常陪伴孩子,並且表達出自己對孩子的愛,可以大聲告訴他“寶寶,媽媽愛你,爸爸也愛你,我們都愛你”,可以經常逗他玩,並且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保持一種溫柔的、平和的情緒。

5.鼓勵孩子離開自己去大膽嘗試

父母總是很擔心孩子離開自己會受傷,於是總說“你一定要聽我的”“你不能碰這個”“你不能這樣”,時間一長,孩子就在想,為什麼我做什麼都是錯,為什麼我什麼都做不了。所以,父母應鼓勵孩子去獨立做事,提高自己的生活、動手能力,只有能力提高了,孩子才有自信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問題,才能有所成就。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贊、轉發,是對我最好的認可。


幼教咖


我認為,撫摸能夠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媽媽應該堅持,從寶寶小的時候就開始,每天撫摸寶寶的胳膊、腿等部位,持之以恆,等寶寶長大了,也要堅持與他有肢體接觸,這樣長大的寶寶,有安全感,有自信心,心理健康。

我女兒小的時候,我從一本書上,看到撫摸這個方法,我付諸行動,並且堅持了下來,現在女兒快30歲了,我倆出門都是挽著胳膊,母女間親密無間,這個方法真的很棒。

媽媽也要關心孩子,從生活到學習,多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感覺到溫暖和關愛。


五月槐樹花


這個問題我問過自己好多次,每次沒有得到答案,

但是卻讓我在育兒路上越走越沉穩。

大寶時候,我經常稀裡糊塗,有時候手忙腳亂,再加上我本來就不善言辭,談不上什麼育兒經驗,但是有句話我經常跟Summer說,別怕,媽媽在。

有時候我在忙,他在客廳玩耍,我會說,Summer,別怕哈!媽媽在。他嗯呀的回答我一句,我就心安的忙了起來。

每天寶爸接他,回到家看到他我都會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媽媽想死你了!我也想媽媽了!每天如此,因為是真摯情感的流露,一點也不覺得做作。

愛就要真切表達,不要吝舍。有時候忙的一頓操作猛如虎,回頭一看,Summer坐在餐椅裡睡著了,餐勺還在手裡握著,飯糰散落在面前,臉上沾著些許米粒。我心疼的抱過他,放到床上,喃喃自語。你真棒,我的寶貝,媽媽愛你!

愛就要說出來,多一些高質量陪伴,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格外可愛。一個不缺愛的小朋友怎麼會缺乏安全感?愛請大聲說出來!


IF枕邊育兒


首先請原諒我,我不應該去評論也不應該去幹涉別的媽媽育兒方法,畢竟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生活方式,前幾天我因為一時沒忍住就對著我媽媽一個朋友(她家孩子和我的差不多大)說了幾句,給彼此都造成了一些困擾。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我媽媽朋友帶著自己家寶寶來我家玩耍,她寶寶在玩我寶寶的玩具,都很乖很聽話(但寶媽一直說在家裡就很淘)大家彼此寒暄著,突然她寶寶可能有點興奮就開始扭動,寶媽為了讓寶寶安靜乖點就順口說了“你在不老實,小心這個阿姨打你,她兒子也來打你”

(她嘴中這個阿姨指的是我)

我當時正好在餐桌上,我震驚了

我就說了“你不能這樣恐嚇小孩子,他們以後長大要有心理缺陷的”

也許我可能用詞有點過,然後她就有點點不高興了,她走了後,我媽把我說了一通

我其實沒有惡意,最近在看《正面管教》和《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裡面都有說孩子從小的教育真的很重要,要給他安全感,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所以我不能認同這樣對孩子講話

一,主要原因是:我和我的孩子完全沒有要欺負她家孩子的情況,這麼對孩子說,孩子會產生恐懼,其次以後看見我們就會想起他媽媽說的話,對我們造成不良影響,往最壞的地方想,他孩子以後說不定會莫名其妙見到我孩子就打(當然這是猜測)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就是源於這句媽媽說的話,造成孩子心理陰影!

二:媽媽的一句話是有很大力量的,她的不經意就會讓孩子覺得身邊所有人都會欺負他,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他自我防範的意識就很強,他的報復心理也會很強,我可能太緊張,想了想以後我都不敢讓我孩子跟他們玩啦

我的不開心在於我媽媽把我教育了一番,說我不好這麼直白指責人家,但我不能接受在一個單純的孩子面前把我和我孩子樹立成這麼一個樣子的阿姨和弟弟,我只希望能讓這個寶媽知道有時候我們不能隨便在孩子面前說話,也許是我不對,現在弄的大家都有點不開心,以後真的還是不說了。


語嫣語澤媽媽


寶寶和世界最初的互動大多數來自媽媽,寶寶對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來自媽媽無條件的愛和回應。

雖然我不是兒童心理學專業出身,但我女兒性格開朗,很少哭鬧,我覺得在安全感方面我做的還算可以。所以以我們生活中的幾個例子跟大家分享一下。

1.上班離開家時,要不要“偷偷走”?

有些媽媽擔心孩子看到自己離開,會哭鬧,尤其是分離焦慮嚴重的時期,所以往往會陳孩子不注意偷偷走掉。

我不贊成這種“偷偷溜走”做法,我也從來沒有跟孩子“不告而別”。試想下,孩子玩一會突然發現媽媽不見了,而且不知道去了哪,不知道會不會再回來,其實更恐懼。

我出門前都會特意跟寶寶打個招呼,告訴她我去哪裡幹什麼去了,大概什麼時候回來。

女兒也從來沒有因為我離開而哭鬧,都是很瀟灑的揮手拜拜。有時會說:媽媽早點回來。

不管她多大,是否聽得懂,我都會告別。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她會明白: 媽媽只是暫時出門,而且媽媽和我說好了會回來。

這是: “家人不會離開我不回來”的安全感。

2.打防疫針,你會告訴孩子“不用怕,不疼”嗎?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帶女兒打防疫針,我抱著她排隊,前面有個男孩在媽媽懷裡哭的撕心裂肺。他媽媽抱著他說:“怕什麼,一點都不疼,你別哭了!”

其實我也每次都會在打針前安慰孩子,但我會說:“寶寶,打針會有點疼,疼的話你可以哭,但不能不打針,因為醫生阿姨打針是為了保護你。如果你覺得疼 ,媽媽會一直抱著你。”

女兒一開始的似懂非懂,後來每次聽完就點點頭,鼓起勇氣走進注射室,雖然偶爾也會哭,但通常只哭幾聲就停,然後開心的看著其他小朋友哭,還學人家哭😂😂

那一次我還是說了這番話,我前面的那位媽媽一直看著我,先是驚訝(估計是驚訝我老實告訴孩子打針會疼),然後把我的這番話說給兒子聽,沒想到哭的撕心裂肺的孩子就真的慢慢止住不哭了,只是小聲啜泣。

孩子為什麼會被這話安慰到?其實很簡單,因為根據經驗,他已經知道打針會疼,所以父母如果坦誠的告訴孩子,並且保證和孩子一起面對,這才是給孩子最大的勇氣。

這是: “不管有多難,我會陪你”的安全感。

諸如此類,雖是小事,但我覺得,我們不能把孩子當成不懂事的“小傢伙”對待。

尊重他們,坦誠溝通,並且提供無條件的愛和困難時的支持,這樣即便你不是每天陪在孩子身邊,孩子也能有足夠的安全感。

我是小毛阿姨,註冊營養師,專注母嬰育兒營養健康。 關注我,獲得更多專業母嬰育兒知識和貼心育兒經驗分享!

小毛阿姨聊營養


安全感是0-1歲的時期建立起來的,如果1歲之前沒有建立好安全感,以後就很難建立起來良好的安全感。

怎麼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1、有效及時的反饋

當孩子在哭鬧的時候,馬上把孩子抱起來,看看孩子是餓了還是需要換尿布,如果孩子餓了就趕緊餵奶,如果孩子需要換尿布,就趕緊給孩子換尿布

2、良好的互動

在給孩子換尿布或者平時抱著孩子玩時,經常給孩子互動,不要以為孩子聽不懂,其實孩子最喜歡別人跟他互動的,給孩子講講小故事,逗孩子笑,指孩子看其他有趣的東西,再給孩子解釋是什麼東西等。

3、經常撫摸孩子

心理學家哈洛用恆河猴做了一個【代母實驗】的“安全依戀”研究

哈里·哈洛做了兩個假母猴

一個是用鋼絲網做的假母猴,在假母猴的胸前安裝了一個奶瓶,可以24小時供應母乳。

另一個是用絨布做的假母猴,摸起來類似猴毛,比較舒適和柔軟,但沒有安裝奶瓶。

一個鋼絲媽媽,一個絨布媽媽

小猴每次在鋼絲媽媽那裡吃完奶後就跑去抱住絨布媽媽,始終不願意呆在有奶吃的鋼絲媽媽身邊

小猴吃完奶後就去絨布媽媽那邊

哈里·哈洛把隔在兩個媽媽中間的木板拿掉後,小猴連吃奶時都不願意離開絨媽媽,只是把頭伸過去吸吮。僅僅提供食物並不能給孩子建立母愛關係。建立強烈的母愛還需要撫摸和擁抱。

即使是面對飢餓,小猴子都不願離開絨媽媽的身邊

小猴看到嚇人的玩具後第一時間就是把(沒有奶的)絨媽媽抱得緊緊的,頭還緊貼在絨媽媽胸前。只是提供食物的鋼絲媽媽並沒有給小猴子建立起安全感。安全感需要母愛的撫摸和擁抱。

被嚇的小猴子緊緊的抱著絨布媽媽

或者吃自己的手指。

缺乏安全感也會吸吮自己的手指,他們與人類有94%的基因是相同的

哈里·哈洛又把小猴放在一個沒有媽媽的房間,給小猴製造恐怖的響聲,沒有媽媽的小猴無助。害怕的趴在地上蜷縮成一團。

小猴子因為害怕蜷縮成一團

哈里·哈洛又把鋼絲媽媽和一塊絨布放進房間,繼續製造恐怖的聲音,小猴卻始終不願去鋼絲媽媽的身邊,而是蜷縮在絨布上。僅僅是給小猴子提供食物並不能給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更不能讓小猴子在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去尋找提供食物的鋼絲媽媽。

提供食物的鋼絲媽媽並不能跟小猴子建立依戀關係和給小猴子安全感

恐怖聲音一直延續著,哈洛給小猴打開一個小玻璃窗,小猴聽到恐怖聲音後一直趴在窗戶邊非常可伶地看著絨布媽媽。只有擁抱和撫摸感覺的絨布媽媽才能和小猴子產生了特別濃的依戀關係

最後,哈里·哈洛把絨布媽媽拿進房間裡面,在繼續製造恐怖的聲音,這時小猴看到絨媽媽後,第一時間就去抱住絨媽媽。

當哈里·哈洛把這批假媽媽陪著成長的小猴子放進正常的小猴群體中時,發現這些假媽媽帶大的小猴子對周圍的一切都抱有敵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願跟其他猴子接觸。有的還出現了自殘性,有的攻擊性特別強,不合群。缺乏母愛和安全感的小猴子比較孤僻、抑鬱和自閉。

孤僻,溝通障礙,人際關係障礙

哈里·哈洛通過實驗發現:小猴在出生後跟母猴分離超過3個月,對小猴的傷害就無法彌補,即使再跟母親或其他夥伴相處,也永遠不能成長為正常的猴子,因為完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已經錯過了。

於是得出了結論:孩子出生後的6個月(猴子的3個月相當於人類的6個月),是建立良好母愛的最重要時期。特別是母親,要避免與孩子的長期分離。長期分離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心靈傷害。

缺乏母愛的小猴子更容易自殘

哈洛繼續用這些假媽媽帶大的20只母猴做繁殖實驗:當成功繁殖出小猴子之後,這20只母猴中,有7只母猴產下小猴,剪斷臍帶後便不再理睬小猴子。

不理自己的孩子

有8只母猴經常使用暴力毆打和虐待自己產下的小猴子。

暴力毆打和虐待自己的孩子

有4只母猴更是殘暴地殺死了小猴子。只有1只母猴非常笨拙地嘗試給孩子餵奶。

也就是說,假媽媽帶大的孩子幾乎不會繁殖後代。

哈洛苦思很久,覺得是缺乏運動的關係,於是重新做了一個可以擺動的絨媽媽,

第二次試驗,可以搖擺(運動)的絨布媽媽

哈洛又把一批嬰猴放了進去,讓可以搖擺的"絨布媽媽"養育它們,並保證嬰猴每天有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這個搖擺的實驗非常成功,擁有運動和能夠與同伴玩耍哺育長大的小猴子,長大後基本都正常了。

於是哈洛根據自己的一系列的實驗得出結論:

偉大的母愛還有運動和玩耍兩個重要的因素,只有食物和擁抱,缺乏與孩子充分的互動和運動玩耍,孩子的大腦感官系統與情感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缺乏互動和運動玩耍的孩子腦功能會失常,表現出暴力、孤僻以及精神分裂。

4、抱著孩子的時候也要輕輕的搖動

很多老人說,抱著或者揹著孩子的時候不要走動,或者不要搖,要不然搖成習慣了,孩子就要搖著才能乖乖睡覺等。根據上面的研究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適當的輕搖能夠給孩子更好的安全依戀。

其實,給孩子建立安全感並不難,只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及時響應孩子的需求,經常互動,撫摸孩子,陪孩子友好的玩耍,就能夠給孩子建立起來良好的安全感。

我的今日頭條裡面有這篇文章的詳細內容,要是有興趣可以到今日頭條查看。


熊娃大變身


—個剛出生的小孩,來到這個世上,甚是惶恐。他由內心的害怕,吼出笫一聲的哭聲,告訴了人們,孩子多麼需要媽媽的庇護。當小孩自己感覺極不安全的時候,表現的方式,只有哭鬧不休,孩子的媽媽,就要及時檢查孩子的狀況,給孩子一點安撫,查看孩子是否餓了?是否不舒服?是否病?是否需要依偎在大人的懷裡?等等。媽媽一定要給予孩子的安全感,他才會健康的成長。當孩子能自行玩耍時,要時刻在他的身邊。一旦孩子跌了,或被嚇唬了,要立刻出現,及時安撫,才能不會讓他傷著或心靈上受到傷害。當孩子大了,被人虐待,被人欺侮了,被人打了,心靈上受到傷害,大人一定要為孩子討回公道。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覺得他是生活在一個有著極度安全感的環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