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重溫華為雄文《天道酬勤》

一、文章的背景

2006年,出現了華為員工胡新宇的“過勞死”事件,一時間,在社會上掀起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波瀾。外部對華為的高績效和高壓力的制度紛紛責難,內部人也出現了思想觀念的動搖。為了堅定華為人的信念,任正非提出:“真正搞出一篇綱領性、史詩般的文章,把壞事變成好事,促進華為長期穩定發展。”於是,一位副總裁牽頭的十餘人小組,在兩週時間內,八易其稿,每一稿任總均親自審校,就有了後來的《天道酬勤》。在華為發展史上,此文的地位和影響僅次於《華為基本法》。自華為誕生之日起,艱苦奮鬥的核心價值觀,至此,逐漸明晰為:“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

二、文章結構

文章開宗明義:“華為為什麼能活到今天?將來靠什麼活下去?”旗幟鮮明地告訴所有華為人,告訴所有關注華為的人,此文不是辯駁什麼,更不是自誇什麼,而是要共同思考這樣的非常嚴肅的命題。

第一部分:不奮鬥,華為沒有出路

在這一部分,文章從行業的特點出發,回顧了華為十八年的行業發展歷程,得出結論:“艱苦奮鬥是華為文化的靈魂,是華為文化的主旋律,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因為外界的誤解或質疑動搖我們的奮鬥文化,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因為華為的發展壯大丟掉了我們的根本——艱苦奮鬥。”

“電子工業的生產原料是取之不盡的河沙、軟件代碼、數學邏輯。正是這一規律,使得信息產業的競爭要比傳統產業更激烈,淘汰更無情,後退就意味著消亡。”

“電信設備廠商已進行和將進行的兼併、整合正是為了應對這種挑戰。華為相對還很弱小,面臨更艱難的困境。要生存和發展,沒有靈丹妙藥,只能用在別人看來很“傻”的辦法,就是艱苦奮鬥。華為不戰則亡,沒有退路,只有奮鬥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無數硅谷人與時間賽跑,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成就了硅谷的繁榮,也引領了整個電子產業的節奏。華為也是無數的優秀兒女貢獻了青春和熱血,才形成今天的基礎。”

這幾句話告訴社會大眾,同時也再一次提醒華為人:艱苦奮鬥,是電子工業從業者者的固有屬性,行業巨頭如此,作為後來者的華為,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第二部分:公司高層管理團隊和全體員工的共同付出和艱苦奮鬥鑄就了華為。

“華為沒有背景,也不擁有任何稀缺的資源,更沒有什麼可依賴的,除了勵精圖治、開放心胸、自力更生,我們還有什麼呢?最多再加一個艱苦奮鬥,來縮短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自創立那一天起,我們歷經千辛萬苦,一點一點地爭取到訂單和農村市場;另一方面我們把收入都拿出來投入到研究開發上。當時我們與世界電信巨頭的規模相差200倍之多。終於在2005年,銷售收入首次突破了50億美元,但與通信巨頭的差距仍有好幾倍。最近不到一年時間裡,業界幾次大兼併:…………一下子使已經縮小的差距又陡然拉大了。我們剛指望獲得一些喘息,直一直腰板,拍打拍打身上的泥土,沒想到又要開始更加漫長的艱苦跋涉……”

“世界巨頭都雲集中國,公司創立之初,就在自己家門口碰到了全球最激烈的競爭,我們不得不在市場的狹縫中求生存;當我們走出國門拓展國際市場時,放眼一望,所能看得到的良田沃土,早已被西方公司搶佔一空,只有在那些偏遠、動亂、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他們動作稍慢,投入稍小,我們才有一線機會。為了抓住這最後的機會,無數優秀華為兒女離別故土,遠離親情,奔赴海外,無論是在疾病肆虐的非洲,還是在硝煙未散的伊拉克,或者海嘯災後的印尼,以及地震後的阿爾及利亞……,到處都可以看到華為人奮鬥的身影。”

在這部分,文章回顧了華為人在技術和市場領域所走過的艱苦奮鬥歷程。“十八年的歷程,十年的國際化,伴隨著汗水、淚水、艱辛、坎坷與犧牲,我們一步步艱難地走過來了,面對漫漫長征路,我們還要堅定地走下去。”

這是對社會大眾的告知,更是對華為人的諄諄告誡:過去華為取得的成績,是在艱難困苦中殺出的一條血路,前行者至今衣袖血跡斑斑。然而,面向未來,後繼者仍是同樣的宿命!

第三部分:虔誠地服務客戶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

“定格在人們腦海裡的華為銷售和服務人員的形象是:揹著我們的機器,扛著投影儀和行囊,在偏僻的路途上不斷地跋涉……。”

“華為十八年來,尤其是90年代初中期和海外市場拓展最困難時期的情形:是我們始終如一對待客戶的虔誠和忘我精神,終於感動了“上帝”,感動了我們的客戶! 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客戶讓我們有了今天的一些市場,我們永遠不要忘本,永遠要以宗教般的虔誠對待我們的客戶,這正是我們奮鬥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客戶對我們的信任,是依靠華為不斷地艱苦奮鬥得來的。現在我們的客戶也在不斷地進步,來自客戶需求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們沒有理由停下來歇一歇,必須更加努力,來回報客戶對我們的信任。”

好一個“宗教般的虔誠”!

在這部分,文章非常明確地說出觀點:華為贏得客戶的唯一法寶,就是依靠艱苦奮鬥。

宗教者,乃世人對某事某物某價值觀,從靈魂深處示以敬畏和崇拜也。華為把艱苦奮鬥的企業文化,提升到宗教的層面;華為對客戶的認知,提高到宗教的高度。因而華為人去投入身心去奮鬥,在發展的道路上苦行。回顧華為來時的路,看到這句話,彷彿刻畫出有這麼一群人,衣衫略有不整,但目光堅定、步伐鏗鏘,一路超越愛立信、思科、北電等先行者,面向聖山朝拜前行。

第四部分:天道酬勤,幸福的生活要靠勞動來創造

這部分,文章分析了艱苦奮鬥給華為人創造的生活意義和生命意義。艱苦奮鬥的不僅是公司發展所需,也是創造每一個華為人自己和家庭幸福的源泉。

“我們有一種從未有過的幸福和神聖的責任感。我們的勞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增進了人們的溝通,而且也一天一天地充實著我們自己,豐實著我們家人的生活,也在一年一年地改變我們自己的生活。”

“正如一位員工所說:“是因為心中有愛。這個愛,不僅表現在對客戶、同事和家人的關愛、真誠上,也表現在對祖國、對公司的熱愛與忠誠上。”

“多年來我們秉承不讓雷鋒吃虧的理念,建立了一套基本合理的評價機制,並基於評價給予激勵回報。”

第五部分:戒驕戒躁,繼續艱苦奮鬥

這部分,文章告誡華為人:“艱苦奮鬥”精神已經出現動搖的苗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面對西方通信巨頭的競爭重壓,華為唯有繼續艱苦奮鬥,才能提高管理效率、減少內部消耗、贏得客戶信任。

“海外很多市場剛爬上灘途,隨時會被趕回海里!”

“在這歷史關鍵時刻,我們決不能分心,不能動搖,不能因為暫時的挫折、外界的質疑,動搖甚至背棄自己的根本,否則,我們將自毀長城,全體員工十八年的辛勤勞動就會被付之東流。”

三、重溫《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是華為成長史上具有歷程碑意義的一篇雄文,也是詮釋華為核心價值觀和華為成長髮展邏輯的經典教科書。

當年的“胡新宇事件”甫一發生,馬上成為社會的熱點,從質疑“過勞死”,到質疑華為的加班文化、床墊文化、狼性文化等。在華為內部,“胡新宇事件”也成為員工的關注熱點。有人質疑華為不合理的加班制度,質疑績效考評和企業文化。一些員工甚至通過郵件等各種形式向外部反映了華為的負面情況,甚至爆料各種內幕。

一時間,華為人引以為豪的艱苦奮鬥價值觀,支撐華為成長的企業文化,被審視、被質疑。

為了應對內外部對華為文化、機制及管理的質疑,高層還決定系統地發出自己的聲音,目的在於對華為進行一次艱難的“自我身份的證明”。當時確定寫兩篇,一篇是“不奮鬥,華為就沒有出路”——闡述華為不進則退,不努力則消亡;二是“戒驕戒躁,繼續艱苦奮鬥”——華為奮鬥文化的綱領性的論述文,旗幟鮮明地論述華為還需繼續艱苦奮鬥。最後成文,就是我們看到的《天道酬勤》,其中的很多段落出自任總本人的手筆。

《天道酬勤》是繼《華為基本法》之後,對華為核心價值觀的系統闡述,準確回答了“華為是什麼”和“華為為什麼”,是深陷輿論漩渦中華為的艱難的自我救贖,是處於危機時刻華為的完美的自我身份證明,是對華為核心價值觀的再昇華。華為的“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的核心價值觀,即發源於這篇文章。

之後,華為也開始反思與調整管理制度,如:限定加班時間,加班後強制休假,設立首席健康官,定期發佈員工健康報告,設立員工意外傷害保障,成立員工溝通部等。有一條執行比較到位,員工遇到意外,不管因私還是因公,公司要動員一切力量,先搶救,再算賬。

《天道酬勤》一文,應該進入所有商學院的教科書。

四、“被強制退休”——一直被堅持和傳承的艱苦奮鬥

2017年,兩個華為老員工“被強制退休”的網絡帖子曝出,對華為績效管理制度的疑問,又一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其實,華為一直有自己的退休政策:年齡滿45週歲,華為連續工作8年以上,年度考評B以上,申請後經公司批准可辦理退休手續。華為的所謂退休,就是保留部分華為虛擬受限股,每年可以拿到公司的分紅。退休後不允許繼續工作,如退休後繼續工作,被公司發現,虛擬受限股會被公司回購。 至於社保等等,只能自己繳納。

另外,對於崗位層級短期沒有上升空間,拿著高薪且年齡偏大的老員工,華為的做法是勸退,將崗位騰退出來給奮鬥動力更強的年輕人。

這,其實是華為一種獨特的人力資源策略——對企業進行定期換血,保證企業始終充滿奮鬥的幹勁。進入40歲後,由於年齡、體力的原因,有些人會失去激情、進取心,失去戰鬥意志、奮鬥精神,這是常見現象,也是沒辦法避免的現象。

但這種現象,對企業發展不是好事。失去奮鬥精神的人在關鍵崗位上,佔著公司的重要位置,優秀的年輕人上不去,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

在華為,這是不允許的。

華為成功的一個關鍵要素,就是它獨特的管理模式。現在的華為,還在堅持當年“以奮鬥者文本”核心價值觀。在華為從老闆到基層,人人都必須是奮鬥者,否則,無論是主觀態度的不認同,還是年齡增長導致客觀的不勝任,都必須從華為出局。我想,這正是“被退休”制度被社會大眾難以認同,卻能被華為人能接受的原因所在。

五、企業家與哲學家和思想家

中國企業家的三位代表人物:柳傳志被稱為企業家中的政治家,大概因其善於把握和藉助政治大勢;張瑞敏被稱為企業家中的哲學家,他常常思考經營和管理背後的底層邏輯,有人稱之為中國商界的“蘇格拉底”。

任正非,則被稱為企業家中的思想家。《華為基本法》,是企業在擺脫生存危機後,他對企業經營管理基本規律的思考。《華為的冬天》,是華為在2000財年銷售額達220億元,利潤以29億元人民幣,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的時候,他對危機和失敗的思考。華為企業管理的“熵增”理論,是源於從熱力學第二定律,他想到了如何讓一個企業避免滅亡而永葆活力(這與華為堅持的艱苦奮鬥在頂層邏輯上不謀而合)。…………。

我想,一些企業家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不急功近利,不只求蠅頭小利。他們善於學習並思考產品和技術背後的發展規律,孜孜以探求企業生生死死的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