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被捕後,為什麼沒有被處死?

翀少1


好人,有壞的時候;壞人,也有好的時候。

所以,對於一個歷史人物,也應該一分為二的評價,好的不抹黑,壞的不洗白,然後將他的棺材擺放在適合他的一個地方。

汪精衛是一個投敵叛國的漢奸,這一點是不容辯駁的,不管汪精衛和陳璧君怎麼為此詭辯,也不管汪的“餘黨”在他死後的這七八十年間怎麼給他喊冤和歌頌,所謂的“曲線救國”終究也只是汪精衛失敗後的政治詭辯。

清政府將香港割讓給了英國,然後有了繁華的香港,難道也能說清政府是在“曲線救國”?

所以,誰也不能掀開汪精衛的棺材板去給他洗白,更不能將他的棺材放在人民英雄紀念碑那樣的位置,去朝拜他。

當然了,汪精衛作為一個“壞人”,他確實也有過好的時候,也有過熱血和英雄的時候。

他在1910年時曾策劃暗殺清政府的攝政王——載灃。

汪精衛在1905年參加同盟會籌備會議時認識了孫中山,因為受到孫的革命思想的感染,所以加入了同盟會,從此追隨孫中山的步伐。

當年只有22歲的他被任命為同盟會的評議部部長,相當於一國立法院院長,不得不說這個年輕人很受孫的賞識和喜歡。

他這麼得領袖的賞識,沒有意外的話,即便不爭不搶,他也能夠在國民黨中躋身高層。

不過,汪精衛這個人當時流著的是滿腔熱血,總想著要用實際行動來為革命開路,他的想法也很簡單,只要殺幾個滿清高官要員便可以為革命減幾分壓力。

所以,他約上了同盟會的幾個同志緊張、激動而又意氣風發地去了北京。

他在北京開了一家名為“守真”的照相館,似乎是在告訴所有人,他要守住一份炙熱純真的革命之心,只可惜終究沒有守住。他們以照相館為掩護,在北京打探消息以確定刺殺目標,同時研究刺殺方案,他們原想刺殺奕劻,後來又改為載濤、載洵等人,最終將目標定在了載灃的身上。

在他們看來,載灃掌控著清政府的實權,乃是清政府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只要殺了載灃,清政府便會手足錯亂,讓同盟會有可趁之機。

於是,他們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策劃和佈置,只是他們在載灃上下班經過的銀錠橋下埋炸藥的時候,暴露了自己。

汪精衛最後也被清政府逮捕,成了階下囚。

這事轟動一時,清政府和載灃很憤怒,革命黨也很震動,汪精衛之名,一夜之間,家喻戶曉。

他寫了一份近4000字的供詞,毫不避諱地痛斥清政府,更不用說去否認試圖刺殺載灃未遂的事了。

汪精衛心想,自己刺殺載灃,載灃肯定不會放過自己,所以自己恐怕是小命難保了,可是,這時候的他卻有一股凜然不懼的氣勢,明知生命懸於一線,或者說懸於載灃一念之間,仍然在獄中寫下了一首足夠傳頌千古的“絕筆詩”: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每一個讀到這首詩的人,雖然不禁熱淚盈眶,為汪精衛的命運感到心酸、心痛,可是卻又能夠從這首詩的字裡行間獲得力量。

一腔熱血、豪情,贈予革命,值了!

對於汪精衛,載灃當然是想砍了他的頭以洩心頭之恨,可是當時的局勢卻不允許他這麼做。

清王朝風雨飄搖,統治者不得不提前拋出“立憲”這個騙局,即所謂的“預備立憲”。統治者想立憲嗎?當然不想,他們只是想打著“立憲”的旗號去緩和朝廷和革命黨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讓清朝繼續苟延殘喘,所以要預備。

所以,對於汪精衛的處置,肅親王善耆認為,清政府這時候在玩所謂的立憲,如果處死汪精衛的話,只會引發革命黨人更加激烈的反抗,對清朝來說沒有任何好處,不如從輕判處,以此緩和矛盾,拉攏革命黨人。

善耆的想法確實沒錯,只要載灃處死了汪精衛,便等於是在告訴革命黨人,清政府沒想著真的立憲,這麼一來,清政府便和革命黨徹底撕破了臉皮。

對外,清政府對列強已經是疲於應付,慈禧活著的時候已經養肥了洋人,載灃這時候想用錢去穩住胃口越來越大的洋人都沒錢了。

對內,階級矛盾已經尖銳到了一個臨界點,隨時可能引爆,革命黨人也在時不時地發動起義,雖然被壓下去了,但也只是暫時的。

此外,清政府能用的兵也不多,除了載灃花了3年時間打造的1.2萬皇家禁衛軍,也就只有北洋軍可用了,可是沒了袁世凱,他們還不一定用的動北洋軍。

所以,這時候最不想亂的是清政府,最怕亂的也是清政府,最想妥協的也還是清政府!

載灃想通了這一點,也就只好壓下了砍汪精衛人頭的念頭,然後給自己找了一個臺階,說汪精衛是“誤解朝廷政策,出此激烈政策”,只是激烈,不是造反,不是革命,所以免除了汪的死刑,改判無期徒刑。

如此一來,汪精衛便脫離了九死一生的危機,他也不用死了。

後來,武昌一聲槍響,揭開了推翻滿清政府的帷幕,清政府為了緩和緊張的局勢,不得不宣佈“開放黨禁”,釋放被捕在獄的革命黨人,從而討好和籠絡革命黨人。

汪精衛也因此被釋放,獲得了自由。

只是,汪精衛終究只是一時英雄,不是一世英雄,當他和蔣介石鬥得遍體鱗傷後,竟然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給日本人當狗。

汪精衛在臨死前,或許也曾發過感嘆:“恨不引刀成一快,終慚不負少年頭。”

卿本佳人,奈何作賊!


寧糊塗


汪精衛在刺殺攝政王以失敗而告終,可是他的運氣非常要好,在獄中碰見了貴人,於是就撿回了一條命。1905年他謁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1910年1月與黃復生等一起抵達北京,開設守真照相館,目的就是為了暗殺攝政王做準備,光緒的弟弟、溥儀的父親當時攝政王王載豐,刺殺失敗後,被關進大牢。面對審訊,他與黃復生爭相當主犯,而且汪精衛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思維敏捷,洋洋灑灑的千字作答,使主審官章宗祥、善耆惜才、愛才之心徒起,



對她的才幹感慨不已,有心成全,出手相救。當時清朝刑律改革已經初見成效,原來十大罪惡,已經取消等環境下,在他倆的斡旋中出現了轉機,未被判死刑,而且在獄裡受到頗豐後的優待。同時汪精衛的才幹也引起了肅清王的重視,查看了他倆的供詞後,深被汪精衛才華所吸引,再加之清廷又怕革命黨的報復,採取更大範圍的刺殺行動,於是勸說攝政王饒恕他二人不死,才保住汪精衛、黃復生的性命。清廷為了掩人耳目,以汪、黃“誤解清廷政策”為由,免除汪、黃二人死罪,判處二人終身監禁,就這樣撿回兩條命。所以說,臨死不屈,用自己的才華打動主審官的鄰惜之心,峰迴路轉,獲得了重生的機會,這就告訴我們,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爭取了才會有意外的驚喜和收穫。



和諧131679225


汪精衛是清朝晚期的知識分子,出身書香門第,熟讀四書五經,曾經考取過秀才。早年以優異成績被大清朝廷派往日本公費留學。後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很快成為其骨幹。汪精衛是中國最早的革命者之一,可以說早期的他曾經是中國的民族英雄。後來與蔣介石爭奪國民政府領袖失敗後,逐漸親日。抗日戰爭時期投靠日本政府,在日方扶持下成立南京偽國民政府,成為中國第一大漢奸。

當年慈禧太后去世後,三歲溥儀成為大清國的皇帝,載灃出任攝政王。負責管理朝中政事。攝政王載灃在執政期間推崇西方理念,提出君主立憲制的政治觀點。這些政治觀點很快受到全國上下的一片反對。汪精衛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提出對攝政王載灃進行行刺的想法。這充分體現了革命黨人推翻腐朽清政府的堅定信念,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最為可惜的是,汪精衛和其他革命黨人在行刺之前,由於經驗不足,被清政府發現。致使汪精衛與革命黨同事均被逮捕入獄。獄中的汪精衛更是表現出革命黨人大義凜然的英雄氣節。那種視死如歸的氣概深深震撼著當時的大清審判官肅親王。肅親王曾多次在獄中提審汪精衛,勸說汪精衛改變政治觀點,汪精衛都是不為所動。



肅親王在殺與不殺的選擇中思索再三,最後選擇對汪精衛等人免除死刑,改判終身監禁。為何出現這種局面呢,一方面肅親王認為殺掉汪精衛後,很有可能引來更多革命黨人的報復,激起廣大人民的不滿情緒。那樣對朝廷來說更加危險。另一方面如果不殺汪精衛,也可以體現大清國對反對者的仁慈之心,大有籠絡國民之心的嫌疑。畢竟當時的滿清政府已經搖搖欲墜,瀕臨大廈將傾的局面。這就是汪精衛等其他革命黨人得以不死的歷史原因吧。


另有說肅親王還是比較喜愛汪精衛的個性。對他視死如歸的革命信仰那是讚賞有加,愛惜汪精衛這個人才,因而才動了憐憫之心。不論何種原因,汪精衛在刺殺攝政王載灃之後,確實沒有召來殺頭之罪。


折返888


1904年9月,汪精衛與朱執信、胡展堂等在日本求學,接受革命思想的薰陶,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的一員。1907年至1909年,孫中山領導的各次起義先後失敗了,一部分革命黨人也因此意志消沉,清廷和改良派對此欣喜若狂,更加大肆鼓動吹籲和玩弄“立憲”的騙局。

面對這種形勢,汪精衛決定赴北京進行暗殺活動。1909 年12 月,汪精衛攜同陳璧君、喻培倫等人趕赴北京伺機進行暗殺活動。他們密議,決定刺殺清攝政王載灃。當時載灃居住在後海北岸醇王府。他每天上下朝都要經過銀錠橋。汪精衛等人決定將炸彈埋於橋下。

▲攝政王載灃

但是不巧,銀錠橋下的炸彈被人發現,並報了警。第二天,北京各報紛紛刊載這一消息。民政部尚書善耆、步軍統領正黨毓朗及警察廳廳丞章宗祥等即親往銀錠橋勘查。發現盛藥的鐵罐為中國貨,旋即查問城內各鐵鋪,很快得知是鴻太永鐵鋪為守真照相館特地製造的。經鐵鋪掌櫃確認,汪精衛、黃復生等很快被捕。

▲汪精衛

汪精衛被捕後,他索來紙和筆墨,奮筆疾書、痛斥了清廷假“立憲”之騙局。汪精衛暗殺載灃,載灃對此極為震怒,欲殺汪而後快。但肅親王認為,當此立憲時期,殺死革命黨人,只能激起其他革命黨人更加激烈的反抗,不如從輕判處,以收緩和民心和拉攏革命黨人之效。

清廷遂判汪、黃無期徒刑。與此同時,孫中山、胡漢民、陳璧君等人也展開行動,設法營救。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全國各省紛紛響應,宣佈獨立自治。搖搖欲墜的清政府一方面調兵遣將,起用袁世凱加緊對武漢地區革命黨人進攻,企圖將革命鎮壓下去。另一方面在政治上推行安撫政策,以此來緩和反清情緒。於10月30日宣佈“開放黨禁,以示寬大,而固人心。”由此,汪精衛等人獲釋。汪精衛也因1901年謀刺攝政王而聲名顯赫,世人皆知。

▲這兩句話是1923年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懇親大會上的題詞,而汪精衛從他的政治遺囑中也提煉出這兩句話。


ReaderX


“卿本佳人,奈何為賊”對這位亂世中風雲人物最貼切的描述,才華出眾的革命派人員,為中國的崛起不懈的努力,只可惜在與蔣介石的爭權之中失敗後,怒投日本,成為後人所憎惡的漢奸走狗!

銀錠橋刺殺案件

年輕的時候誰還沒有瘋狂過呢?汪精衛正是年少輕狂下,被梁啟超和康有為諷刺下,展開了一場刺殺晚清攝政王載灃的瘋狂計劃。

汪精衛通過關係瞭解到,載灃每天都要路過銀錠橋,因為那是他進宮入朝的必經之路,所以1910年汪精衛夥同黃復生將自制炸藥埋藏在這座橋下。不知是汪精衛等人運氣太差,還是載灃命數未盡,竟然被巡查的軍警識破,兩人也沒來得及跑掉就被抓了起了,心有餘悸的載灃立馬將他兩關起來,即日問斬,可沒想到最後載灃無奈地將他們二人平安無事的放走了。

汪、黃二人平安而返

攝政王載灃主政時期,滿清的氣數早已經日薄西山了,此時清朝不僅面對外國列強的虎視眈眈,還有民間百姓各種暗潮湧動的勢力以及袁世凱一派的窺視,因此載灃表面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則是個紙老虎處處受人牽制。

所以無罪釋放汪、黃二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日本方面力保汪、黃二人,因此肅親王善耆對他們兩人厚待有加,一方面為了討好日本人,一方面也是為了樹立在皇室宗族裡的地位。

二、民間的輿論壓力實在太大了,要是慈禧在世,自然會很容易鎮壓住了,只可惜載灃這個人實在太平庸了,一步步退讓和妥協,致使民間實力日益龐大,直至可以影響朝政。

三、袁世凱等人的暗中操盤,因為袁世凱早已經看得出,未來的天下不會再屬於愛新覺羅,而是擁有新思想新浪潮的人物中,因此袁世凱極力接觸革命黨人物,以為自己謀後來。

在這多方面的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無罪釋放汪精衛等人!


淡墨青史


公元1910年4月2日的北京,這是一個風高月黑之夜,幾個黑影悄無聲息來到一座乾涸的小橋下,將一個裝滿炸藥的鐵罐,放在橋下一個不起眼的地方,為了預防被人發現,他們對鐵罐進行了精心的偽裝,而後悄悄離去。

這座橋是攝政王載灃早朝必經之處,這是一次有預謀的刺殺,帶頭人正是汪精衛,一個熱血的革命青年。他們只等明天驚天動地的一聲巨響,震動全國,給腐朽沒落的清廷致命一擊。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個後半夜來橋下解手的小百姓發現了情況,立即上報。(這隻能怪革命黨人不會做群眾工作)膽敢刺殺攝政王,這還了得!清廷立即派人調查此事,很快將汪精衛等人緝拿歸案。

這時的清廷已是四面楚歌,打著立憲的幌子想苟延殘喘。對於汪精衛的刺殺行為,也不敢殺之而後快,所以便成立了以善耆為主的審判庭。
這時的汪精衛抱著必死的決心,在庭上大義凜然,慷慨陳詞,把法庭當成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弄得善耆怒火中燒,但也無計可施。他知道如果冒然殺掉汪精衛,不僅成全了他的美名,而且全國各地的官員必將遭到革命黨人更猛烈的報復。於是,善耆找到攝政王載灃,陳述了殺掉汪精衛的利害關係。倆人最後商定:汪精衛死罪免除,活罪難逃,判決汪精衛終身監禁。

不久,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汪精衛同志光榮的出獄了。後來,在抗日戰爭中,汪精衛投降變節。由英雄墮落成千夫所指的大漢奸,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洛水清風


當時的攝政王載灃,肅親王民部尚書善耆都被汪精衛黃復生的氣勢嚇倒了。

汪精衛:

黃復生:

而此時的清王朝已經是岌岌可危。無法控制政權。1905年廢黜科舉之後,士紳極為不滿。他們除了八股文之外別無所長,卻又是控制中國最廣大地區、最多人口的農村。此外,此起彼伏的暴動,保路運動,極大動搖了清政權的政治基礎。

所以善耆與汪精衛接觸過之後就勸說攝政王載灃,殺了汪精衛兩人,不過讓他們乘機立名,亂黨反而會將其捧為典範並更加仇恨我們,並沒有什麼好處。而留下他們的命,一是可能軟化他們,未來收為己用。二可以留做與亂黨的溝通渠道。

攝政王載灃和肅親王善耆:

因此,1910年4月29日,清廷以汪黃二人“誤解朝廷政策”為由免除二人死罪判永遠監禁。

一年後武昌起義爆發,全國20多個省市響應起義宣佈獨立。為挽回民心,清廷趕緊宣佈廢除黨禁釋放政治犯。包括汪精衛和黃復生。1911年11月6日,汪、黃二人被釋放出獄,受到北京社會各界民眾1000餘人的夾道歡迎。


四川達州


汪精衛以暗殺攝政王載灃一舉成名,他在獄中所作的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更顯激昂悲壯,然而他的性格卻是優柔善變的,還就註定了他以“烈士”登上歷史舞臺,以“漢奸”結束政治生命。


1909年的中國正處在內憂外侮,水生火熱之即,為了救中國,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革命黨人先後發動了“廣州起義”,“鎮南關起義”,這些起義雖然失敗了,卻極大地震懾了清政府,而渴望民主的革命黨人也將目標鎖定在了實際統治者身上。

汪精衛在1909年初到日本,在東京他與黃復生,喻培倫,黎仲實,曾醒等7人組成了一個暗殺團體,他們籌款,買炸藥,學習爆破技術,秘密地進行著暗殺前的準備。1910年初,汪精衛等人悉數潛入北京,他們在琉璃廠開設了一個守真影相館作掩護,並在東北園租了一間房屋以用作大家集合、商討的場所。


開始也沒有特定的暗殺目標,先計劃謀刺慶親王奕劻,由於警衛過嚴作罷,又謀劃炸死載洵、載濤兩貝勒,因無從下手而放棄,最後,汪精衛建議炸死攝政王載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因為載灃是大清的實際掌權人,殺死他影響大,也會給清政府的統治造成一定的混亂,於是一切謀劃圍繞著炸死載灃而展開。

他們偵察到載灃住的醇王府和鴉兒衚衕之間有座石板橋,載灃每天上朝必從此橋經過,這地方又比較僻靜,沒什麼人家,於是決定在橋墩下放炸藥炸,為了加大炸藥的力度,他們在騾馬市大街太永鐵鋪定製了一個可盛五十磅炸藥的“鐵西瓜”。暗殺團會議決定,由黃復生、喻培倫去安放“鐵西瓜”,到時由汪精衛負責引爆。


4月1日夜,黃、喻兩人在橋下挖好坑,然後埋好“鐵西瓜”,由於敷設的電線太短,只能隔夜再來按裝,結果,第二夜再來時引起了暗探的懷疑,兩人正在敷設,忽發現有人偷看,驚慌之中趕忙跑開,不一會警察趕到,經搜查發現了埋在橋下的“鐵西瓜”炸彈,暗殺計劃以失敗而告終。警察查到了鑄造“鐵西瓜”的鐵匠鋪,又順藤查到了守真影相館以及他們的集會屋,汪精衛、黃復生等人被逮捕。

載灃本來是想處死汪精衛以儆效尤,這時同盟會有個叫程家檉的會員正在肅王善耆府中任家庭教師,他對善耆分析說“大清殺汪、黃,只不過洩一時之氣,並不能根本杜絕革命黨的活動,反而引起他們的報復行動,非朝廷之福,不如不殺,反而能體現政府的寬大為懷,從而減少革命黨人對朝廷的敵對勢態”,善耆一想說的在理,於是找載灃去商量,載灃想想也是這個理,不殺他們起碼可以讓革命黨人的反清活動不那麼激烈,到最後也可以有個協商、談判的可能,於是清廷下令將汪精衛、黃復生交法部永遠監禁,這樣汪精衛逃過了被殺頭的命遠。


武昌起義勝利後,汪、黃兩人被清政府釋放。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汪精衛年輕時也曾是一腔熱血的進步青年,庚子之亂後,官費留學日本,受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薰陶加入同盟會。然而革命的道路非常曲折,讓一些革命者意志消沉,對革命喪失了信心。

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撰文稱:“徒騙人於死,己則安享高樓華屋,不過遠距離革命家而已”,說革命黨一些高層就知道躲在海外遙控國內暴動,享受在前,流血在後。

此時年輕氣盛的汪精衛憎恨如僵蟲不死一般的清政府,更想證明革命黨高層不是梁啟超所言那種人,他決心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汪精衛和陳璧君、黃復生、喻培倫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決定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

黃復生:早期革命黨人,炸彈大王,為做炸彈眼睛被炸瞎、險些喪命。

喻培倫:早期革命黨人,炸彈大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出發之前,女朋友沈璧君無以為報,以身相許。

載灃: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光緒死後3歲溥儀即位,載灃晉升為攝政王,當時溥儀年幼,載灃就是實際上大清一把手!

1910年2月10日,法國外交官將炸彈帶進北京,汪精衛等租房開個“守真照相館”作掩護,先由黃復生、喻培倫在載灃回家的必經之路什剎海銀錠橋埋下炸彈,由汪精衛握著引爆電線藏進附近陰溝,待載灃上橋,一拉線同歸於盡。當兩人趁黑埋炸彈的時候,被一位起夜的人發現從而失敗,清官順藤摸瓜,找到照相館,汪精衛被抓。

刺殺雖然失敗,但當時卻引發了軒然大波,激發了革命者的信心,一時各地起義風起雲湧,給腐朽沒落的清廷致命一擊,汪精衛成為辛亥時代首屈一指的革命“偶像”。

主審汪精衛的肅親王善耆(川島芳子的父親),在法庭上汪精衛抱著必死的決心,大義凜然,慷慨陳詞,把法庭當成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善耆愛惜汪精衛的才華,說“冤冤相報,何時可了”,就連後來汪精衛自己也說“救我命的是肅親王,我每當回憶這個時候的事,總想到清朝末期的偉大政治家”。

實際上關鍵還是攝政王載灃,載灃表示“我國正預備立憲,該生等系與政府意見不合······該生等躁急過甚,至陷不軌之誅,日後當知自誤也。此與常罪不同,為國罹罪,宜從寬典”。

載灃當時也才27歲,對於治理國家,既沒經驗,更沒實力,當時南方革命黨鬧得厲害,眼看大廈將傾,他決心推動改革,急需南方漢人支持,急需獲取更大的權力,為改革鋪路。同時載灃見革命黨勢力越來越大,如殺了汪精衛必會導致革命黨人強力反彈,如果不殺或許能提升自己的美譽度,緩和與革命黨人的激進情緒。

倆人最後商定:汪精衛死罪免除,活罪難逃,判決汪精衛終身監禁。

辛亥革命勝利後,袁世凱釋放了很多政治犯,汪精衛和黃復生都在列,北京社會各界民眾1000餘人的夾道歡迎。

是孽不死必成妖,在抗日戰爭中,汪精衛投降變節。由英雄墮落成千夫所指的大漢奸,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美麗青春您真痘


1910年4月2號深夜,帝都警察廳接到群眾舉報,有3個人在甘水橋那鬼鬼祟祟打洞,不知道在幹什麼。

甘水橋是北京的好地方,現在房價都過十萬了,當時能住在那一塊的非富即貴,所以警察很快到達現場,發現遺留炸彈一枚。這可是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當時南方革命黨鬧的十分猖獗,炸彈襲擊事件此起彼伏,但是敢到北京來埋炸彈的還是頭一遭。很快兩名犯罪嫌疑人被捕,經過審問,兩人交代:他們是來刺殺當時朝廷一把手攝政王載灃的!

載灃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光緒死後溥儀即位,載灃晉升為攝政王,當時溥儀年幼,載灃就是實際上的一把手!

三名刺客身份也被公佈:汪兆銘,黃復生,喻培倫!其中喻培倫跑了。

汪兆銘不說,就是汪精衛,其他兩位熟悉歷史的朋友也應該知道。

黃復生:早期革命黨人,炸彈大王,當年為了做炸彈,把自己差點炸死,眼睛都炸瞎了,為了紀念自己死裡逃生,改名“復生”。

喻培倫:早期革命黨人,炸彈大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其中汪兆銘當時可是風流人物,小夥年方27,出身官宦世家,長的玉樹臨風,還是廣東中考狀元(府試第一名),5年前剛加入了同盟會,受到孫大炮的賞識,且尚未婚配。

怎麼好好的活膩了,跑到北京來刺殺攝政王。

在這要說一句,不能因為汪精衛後來做了大漢奸就把人家一輩子給否定了,年輕時候的汪精衛絕對是一腔熱血,因為天天在報紙上懟康有為梁啟超一幫保皇派,被梁啟超回懟,說革命黨一些高層就知道躲在海外遙控國內暴動,享受在前,流血在後。搞的汪精衛十分不爽,為了證明梁啟超是錯的,他聯繫黃復生還有喻培倫決定幹一票大的:炸死攝政王載灃。

出發之前,女朋友沈璧君無以為報,以身相許,說實話:如果當時汪精衛死了,這事絕對是可以媲美林覺民《與妻書》的千古愛情絕唱。

可惜汪精衛沒有死!

為什麼呢?判決書顯示:汪黃二人“誤解朝廷政策”,免除汪黃二人死罪,判處無期徒刑,終身監禁!

刺殺攝政王是個誤會!聽起來簡直太仁慈了,要知道那可是殺人不眨眼的封建社會,1903年,記者沈藎因為把《中俄密約》發到報社刊登,被惱羞成怒的慈禧太后下令未審先殺,而且先用棍子打的血肉橫飛,再絞殺。


這才幾年,就變得如此寬宏大量?人家汪精衛絕命詩都寫了很多首了,其中一篇更是風靡一時: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後世許多人做了分析,認為是處理案件的肅親王善耆與汪精衛交談以後惺惺相惜,為他說情,朝廷惜才愛才,最終沒有殺汪精衛。

這種說法高估了封建王朝的道德水平,低估了當時的形式。

載灃雖然是攝政王,其實與汪精衛是同齡人,當時也不過是個27歲的小夥子,對於治理國家,既沒有經驗,也沒有實力,而南方革命黨越鬧越厲害,迫不得已搞出的皇族內閣被天下人嘲笑,眼看大廈將傾,他有心推動改革,但是朝廷那些頑固派對他愛理不理。

這時候的載灃,急需支援,尤其是南方漢人,他希望藉助漢人的力量擴大自己的民意基礎,獲取更大的權力,為改革鋪路,正巧趕上了汪精衛刺殺事件,在載灃和肅親王善耆看來,汪精衛不過是個革命黨的小嘍囉,殺了他反倒是成全了革命黨人的威名,如果可以藉此機會炒作一把,刀下留人,說不定還能提升自己的美譽度,比起殺人更有利。

於是肅親王善耆多次到監獄與汪精衛詳談,一來二去,雙方竟然惺惺相惜,汪精衛說肅親王善耆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肅親王說:“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黨反叛朝廷了”,雙方儼然相見恨晚。

最終汪精衛黃復生保住了性命。一年以後,武昌起義爆發,清廷為了挽回局勢,釋放了很多政治犯,汪精衛和黃復生都在列,北京社會各界民眾1000餘人的夾道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