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方志于都】 于都县宽田乡“杨公坝”地名由来的故事

我去“杨公坝”不计其数,是去旅游,更主要是瞻仰,因为古代有一位“地理宗师”,与“杨公坝”有着千载流芳的情结。杨公坝(今称“杨公村”),位于赣州市于都县宽田乡的梅江河边。古代,这河坝上芒草丛生,名为“芒筒坝”。在唐末(903年),当地官民为纪念一位称为“杨公”的圣人,将“芒筒坝”改称为“杨公坝”。这地名的更改,蕴藏着一个传说千年的神秘故事。

这里所说的“杨公”,是唐朝国师、地理宗师杨筠松(号“救贫”)。

据《江西通志》《赣州府志》记载:“杨筠松,窦州(今广东省茂名市所辖信宜和高州一带)人。唐·僖宗朝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后至虔州(今赣州),以地理术传曾文辿、刘江东,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古代属“药口塘汛”今称“杨公坝”)。”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月,黄巢农民起义军兵临城下,长安失陷前夕,僖宗李儇(音xuan)在“百官皆莫知之”的情况下,挚得三妃四王,由枢密田令孜率五百神策军护驾,秘密逃奔西川(今四川、重庆一部分)。僖宗出逃前,降旨杨筠松“断发入昆仑山步龙”(昆仑山位于青海)。是年十一月,杨筠松目睹李唐王朝的腐败,对朝廷复起深感失望,毅然脱离朝廷,弃官为民,随同逃难的百姓迁徙南下。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一月,杨筠松对黄巢称帝,心存戒备,闻讯大批中原人南徙赣南,该地已成为“客家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他随即从抚州行至虔州(今赣州市),一度隐迹于崆山,又名崆峒山(位于今赣州城东南)。后来迫于生计离开崆峒,以其娴熟的“地理”特长,在虔州乡村从事“地理”活动,助人建祠修庙,传承孝悌文化,尊称为“救贫仙人”(别号“杨救贫”)。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黄巢兵败泰山狼虎谷,自刎。僖宗复辟。杨筠松因未“断发入昆仑山步龙”,自度获罪于僖宗,既不敢返朝供职,也惧怕回原籍遭究,不得已长期浪迹于赣南农村。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三月,杨筠松行至于都县崇贤里(古代属今辖于黄金乡,一乡辖三里:崇贤里、长乐里、安富里),见这里山水宜人,环境幽静,利于隐居藏匿,遂择此地为长期寓居之地。

据史料载:崇贤里与长乐里共属黄金乡范围,古时的黄禅寺坐落在长乐里的天华山地域,当今属于银坑镇与桥头乡之间,海拔631米,并为三峰,中峰之阴有庵。这里树木葱绿茂密,翠竹挺拔清秀,花园景秀美满山野,气候凉爽宜人。与古代雩都知县王颖一首“七言绝句”《重过崇贤里》所表述境况相像。

《雩都县志》(清·同治版)载,雩都知县王颖“七言绝句”《重过崇贤里》:

惯行曲曲弯弯路,

饱看重重叠叠山。

几度莺啼红树外,

数声犬吠白云间。

王知县这首“七言绝句”,足使人有如同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发出了肺腑之言:“自惭半世佣书客,投老如匏羁百蛮。”

可见,杨筠松在崇贤里黄禅寺收曾文辿(雩都曲洋小渊人)为大弟子,后又收刘江东(雩都葛坳上脑人)为二弟子,这是情溢于表的事。更使人联想的是,“杨公”去世的墓葬地——芒筒坝,距这里“一箭之遥”,可谓是天意。

当年的黄禅寺早已不复存在。据《于都县寺观教堂志》记述:“天华山寺始建于晋朝年间。相传,建天华山寺,周围沉下十八座寺庙,有一云游僧人礼真在本寺后面观音岩打坐于悟成道,现山下善信还称其为‘华山祖师’”。

杨筠松在黄禅寺居住期间,对两位弟子口授传艺。他们俩徒各有所长,刘江东不著文字,仅留口诀,执简扼要,子孙传之;曾文辿善于记录,历史上遗留下来托名杨筠松的著作,都是杨筠松去世后曾文辿代笔撰写而成。在《四库全书》中收藏的《撼龙经》《疑龙经》,是杨筠松口授曾文辿撰写的唯一遗作,被历代地理师奉为学习的经典、操作的依据。

杨公在雩都期间,走遍了雩都的山山水水,留下众多绝世佳作,其中矗立在杨公坝屋背岭下的“管屋祠堂”,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祠堂,气势恢宏,连同“板凳定向”的传奇故事,千古流芳。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二月,虔州刺史卢光稠请杨筠松择基扩建虔州府城。此前虔州城,是东晋永和五年筑的土城,故址相传在章贡二水之间,至义熙(405~418年)二年水毁,存在不过46年。后府治迁水东。南北朝时,虔州为南康郡,城治在雩都。虔州城废。杨筠松应卢光稠之请,在虔州期间,走遍周边山山水水,寻觅“龙脉”“水口”,为虔州扩城堪址、规划、设计、布局。杨筠松在充分掌握虔州“地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他独创的“形势派”地理文化理念,对虔州扩城精心堪址、规划布局,经过十个月的日夜操劳,终于在是年十一月中旬,完成全部方案。

是年十二月,积劳成疾的杨筠松,从虔州返回住地,途经雩都跃口(今于都县段屋乡寒信峡),辞世于船中,终年70岁,葬药口坊芒筒坝河岸上。卒葬地官民对他表示怀念,后来把芒筒坝改名为“杨公坝”(今属宽田乡杨公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为他建祠、塑像,年节祭祀。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赣州太守叶梦熊(广东惠州人)、雩都知县陈仰民(福建安溪人)亲临杨公坝瞻仰杨筠松(救贫)墓地。但因洪水泛滥,泥沙俱下,河床升高,杨筠松(救贫)墓葬被冲毁。于是叶梦熊、陈仰民新立照碑(类似“纪念碑”)于杨筠松(救贫)墓地对面的山嘴上(今属车溪乡雷公坑村地域)。

《雩都县志》(清·同治版)记载:“杨筠松卒于邑之药口,其徒曾文辿即于坝上扦地葬之,因名杨公坝。人欲寻其冢不可得,有遇之者,遥见其上有若锡制荼铛一事,就之则化为白鹭飞冲而去。其下堆阜突起,碑碣具存,因表识其地,以待复寻,辄又不可得。”从这段话的表述,证实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赣州太守叶梦熊携同雩都知县陈仰民亲临杨公坝瞻仰杨筠松(救贫)墓地,真是“以待复寻,辄又不可得。”

杨筠松(救贫)从他朝庭流落到民间,在赣南潜居二十余年,致力创立“杨公地理”文化。“杨公地理”是选择人居环境的学问,以“扶贫济困”为理念,以《易经》精髓为核心,运用于人居、景观直至军事实施建筑之中,为规划建筑城镇村落、百姓人居、楼台亭阁、祠堂庙宇,而被海内外称道为中国古代“地理宗师”。

中国有着悠久的人居建筑历史,是世界上古城、古镇、古村落最多的国家。截至清末,中国上百个城市、两千多个县、数万个村、镇,大多由地理大师(简称为“地师”)精心选址、规划和布局,它深刻地左右着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江河山峦到城堡关隘,从百姓村落,到皇宫大殿,从祠堂家庙到寺观塔桥,其基址的选择,方位的格定,乃至设计、布局和营造,都在“地理文化”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如当年杨筠松亲手堪址、规划、布局的“虔州”古城(今江西赣州市章贡区),誉称为“宋代博物馆”,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筠松功不可没。

杨筠松(救贫)是“地理师”,而不是“风水师”。据考查,杨筠松生前在民间从未亲自为人家勘察墓地、点“穴”建坟。致于当今某地大肆宣传“杨公”亲点“风水宝地”,建成所谓的“风水第一村”,这是假托“杨公”的声名开发旅游而为,与杨筠松(救贫)其人的史实是不相符合的。

为纪念杨筠松(救贫)古代“地理宗师”,全国各地有不同的形式予以表达,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名人的尊重和传承,如:于都县人民政府于1991 年,在竖立“杨公碑”的山嘴上,立碑予以纪念。碑文是:“杨筠松,唐,窦州人,字叔茂,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占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后至虔州,以堪舆术名世,号救贫先生。晚年留寓雩都,终于此山头,葬于跃口芒茼坝(今称杨公坝)。著有疑龙经、撼龙经等书。其墓因河道扩大而毁,现竖碑表之。”

【方志于都】 于都县宽田乡“杨公坝”地名由来的故事

广东清远阳山县《县志》记载历史上建有“杨公”祠庙达20余座,本人曾去参观的白湾“杨公古庙”,可谓是当今最为宏观的“杨公”祠庙。

2018年4月,“杨公”出生的“窦州”地域——广东高州,隆重举办杨筠松诞辰1184周年纪念活动,新建“杨公纪念馆”和“杨公文化广场”,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和乡贤乡亲达千人,本人带去新编《唐朝杨筠松地理文化》图书(线装书局出版),参加揭幕庆典,表达对“杨公”的爱戴和敬仰。


【方志于都】 于都县宽田乡“杨公坝”地名由来的故事


在纪念和弘扬“杨公文化”的活动中,“杨公坝”必将与杨筠松(救贫)的声誉,远播海内外,万古流芳!

(选自《长征文物》微信公众号;供稿:于都县志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