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淺談小說《洛麗塔》,分析主人公亨伯特能博得讀者同情的幾點原因

引言:上世紀50年代,俄裔美籍作家

納博科夫僅憑《洛麗塔》一書,便奠定了其在西方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從小說《洛麗塔》出版至今,對於書中的內容,各路的批評聲就從來不斷,有人認為書中的故事有違人倫,違反了傳統道德,一些文學評論家和出版社甚至因為《洛麗塔》中的一些情色描寫,就直接把這本書劃為了色情小說。

但儘管批評聲種種,那些批評家們依然沒有阻擋住《洛麗塔》的出版與發行,而且隨之而來的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是,與那些傳統的出版機構和老派文學評論家不同的是,大量的讀者不僅沒有針對《洛麗塔》中的情節與內容對納博科夫咄咄相逼,反而對小說中的主人公(亨伯特),產生了惻隱之心。

淺談小說《洛麗塔》,分析主人公亨伯特能博得讀者同情的幾點原因

亨伯特的飾演者傑瑞米·艾恩斯

那些批評家們口中十惡不赦的變態、惡魔、戀童癖,卻被很多讀者施以萬般同情,這無不是一種有趣的現象,而這種評論方向兩極分化的情況,也不由得想讓人探究這背後的原因。下文筆者將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小說《洛麗塔》中的主人公亨伯特,之所以能博得讀者同情的幾點原因。

一、《洛麗塔》的敘事手法

小說《洛麗塔》採用的是第一人稱視角,這種視角更加適合情感的表達和抒發,但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在於,亨伯特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上來回憶過去的。在書中,他採用的是“經驗自我”的視角,以他今天的感覺來寫過去,回憶的內容按過去的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也就是說,即使是回憶,也僅僅是在寫過去的事件,並沒有連同過去的情感一起進行敘述。

回憶過去的事件,敘述現在的感受,這正是納博科夫在小說《洛麗塔》中最具特點的敘事手法。因為如果按過去的真切感受來寫,可能會有很多晦暗的地方,尤其是以亨伯特現在的罪犯身份來說。所以站在亨伯特的角度上來說,這種敘事手法實際上是他對客觀往事進行修改的一種手段,

他可以抹除掉那些不光彩的事件細節,甚至可以對往事進行美化,以便博得陪審團成員們的同情。

淺談小說《洛麗塔》,分析主人公亨伯特能博得讀者同情的幾點原因

故事之外,單從小說的文學技巧上來說,納博科夫的這種敘事手法無疑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悲情、執拗,又充滿浪漫詩人氣質的小說人物(亨伯特)。而且納傅科夫成功地保持了微妙的敘事平衡,在這種反反覆覆地回憶過去,並用今天的情感去表達的過程當中,沒有任何令讀者感到突兀的地方。

第一人稱視角給了讀者很強的代入感和沉浸感,而小說中亨伯特的口吻有時則更會像是你的一位老朋友,當讀者的這種情感定位後,便很難再那麼刻意地去思考和審視亨伯特客觀層面的所作所為。但這並不代表對於罪惡的崇尚,我們要知道,亨伯特的心理和處境的變化,實際上也是一種隱喻和象徵。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與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在情感方面都有很強的張力,其所講述的故事也都帶有一種濃郁的悲傷色彩,但兩者還是有明顯的不同。在對往事的敘述中,《情人》有很多對於曾經時候的心境描寫,而《洛麗塔》則不然,它更像是亨伯特此時此刻對於過去的種種臆想。

我們甚至可以把亨伯特的這些感受理解為,深陷情感漩渦而無法自拔的一種表現,一切看似悲傷,卻又那麼的咎由自取。

淺談小說《洛麗塔》,分析主人公亨伯特能博得讀者同情的幾點原因

二、對於故事的“詩化”

如很多人對加繆《局外人》的評價一樣,小說《洛麗塔》中的故事也飽受道德爭議,但實際上,《洛麗塔》的側重點根本就不在於道德或是情色。

確切點說,納博科夫用精湛的文筆,成功地將整部小說塑造成了一部審美價值極高的作品。同時,納博科夫也將洛麗塔詩化,將亨伯特此前的悲痛經歷詩化,書中的各種場景如童話故事一般,讀者又何來憎恨?

納博科夫對於故事的詩化,是使得亨伯特能夠博得人們同情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這種詩化自然也是靠納博科夫登峰造極的文筆來實現的。如小說《洛麗塔》的開頭: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慾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小說的開篇就如此驚豔,給人印象非常深刻,而且在驚豔之後,當我們看完整部小說再來細細品味這句話時,又會有無限的感觸。

淺談小說《洛麗塔》,分析主人公亨伯特能博得讀者同情的幾點原因

除卻對洛麗塔的詩化,納博科夫也對亨伯特的童年,以及他初戀的那段經歷,進行了詩化。通過納博科夫對亨伯特初戀那段經歷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亨伯特太愛安娜·貝爾了,洛麗塔的出現,讓他找到了安娜·貝爾的實體化身。即使在外界看來,亨伯特與洛麗塔相戀是一件多麼荒唐的事,但先前的描述會讓讀者覺得,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納博科夫通過引人入勝的精妙文筆,營造了一個具有童話色彩的故事,當然,在小說《洛麗塔》中,這種詩化的美感既有藝術的華麗詩意,也有充滿了情慾墮落者的罪惡感。納博科夫如同邪惡的哲學家,用鋒利的手術刀,華麗、無情地剖析著人類,帶給讀者複雜的情感衝擊。

淺談小說《洛麗塔》,分析主人公亨伯特能博得讀者同情的幾點原因

三、改編電影對原著的影響

對立衝突矛盾悲劇是很多文學作品生命力得以延續的特徵,如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因為悲劇式的結局往往會令人心生幻想,讀者在閱讀過後,可能會在腦海中不斷地修改書中的情節,幻想另一種可能性。因為原著是悲劇,但是我還沒看夠,我還喜歡書中的某一個人物,諸如此類,所以我就對原著進行修改。

而這種修改到了專業層面就是改編,改編的作品也並非一定就會將原著改得面目全非,很多情況下,改編的作品往往會使人們再次聚焦原著,再次去審視原著中的種種問題。即使過了若干年後,依然還有人在討論某一本書某一部小說,那麼這即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延續力。從這一點來說,小說《洛麗塔》的生命力還非常充沛,甚至就目前的市場來看,依然有很大的改編和再創作的空間。

淺談小說《洛麗塔》,分析主人公亨伯特能博得讀者同情的幾點原因

1962版《洛麗塔》電影海報

《洛麗塔》曾被改編為兩部電影,一部是1962年6月13日在美國上映,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的黑白版電影;一部是1997年9月26日在意大利上映,由傑瑞米·艾恩斯多米尼克·斯萬所主演的電影。相比之下,1997年的電影版《洛麗塔》則更為經典,無論是電影的拍攝手法還是演員演技,相較於之前的版本,都更為優秀。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的電影版《洛麗塔》中,亨伯特的飾演者傑瑞米·艾恩斯的氣質更加貼合小說原著中的人物形象,亨伯特的悲情與文人氣質被傑瑞米·艾恩斯很好的詮釋了出來,很多人正是因為傑瑞米·艾恩斯對於人物的展現,方才加深了對亨伯特的同情。而作為一部電影,1997版的《洛麗塔》本身也兼具很高的藝術性,如今更多地被引用,作為解說小說原著的視頻素材。

淺談小說《洛麗塔》,分析主人公亨伯特能博得讀者同情的幾點原因

結語:讀者對於亨伯特的同情,恰恰是因為亨伯特在情感上的偏執,雖然這種偏執導致了最後的悲劇,但亨伯特的贖罪之路與內心自省卻不是流於形式的,也並非由於羞愧。整本書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為滿足慾望而瘋狂,到最後慾望破滅,亨伯特由於智慧而發出自省的過程,這即是《洛麗塔》的特別之處。

當然,小說《洛麗塔》的成功自然也離不開英國文學評論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功勞,與威爾避及書局編輯的見解不同的是,後者只看到了表面的淫意淫詞,前者所看到的卻是文學與文字。而對於對《洛麗塔》沒有任何偏見的讀者來說,他們也很有可能在小說中看到了一個如詩如畫的春天,一個童話般的愛情故事,一個攝人心魄的女孩。

參考文獻

  •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
  • 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
  • 郭欣宇《洛麗塔》的元小說特徵
  • 鄭建斌《不可不知的1000部經典名著》
  • 蔡莉莉《洛麗塔》:迷失在慾望與時間中的永恆悲劇
  • 西風影評《納博科夫為何瞧不起加繆?》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如果納博科夫是你的文案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