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活著是道可道,去世是非常道,人生的生老病死是對道的最好詮釋

俗話說的“三生”中,前生與後世,都是看不見也說不清的,只有現世今生,才是能真切感受到的。因此拿來解釋“道可道非常道”。在問道看來,這樣作比的效果很明顯,一定能幫你加深對《道德經》的理解。

活著是道可道,去世是非常道,人生的生老病死是對道的最好詮釋


因為活著是短暫的,但是這個短暫是有形有狀、有色有味,有大有小的,是可見、可聞、可嗅、可知、可言的;而死亡就變成虛空的、永恆的,那個虛空的永恆,寂兮廖兮,恍兮惚兮,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尾,誰也沒見過,是不能命名,不能言說的。

人有三生,唯有今生可道

老子說“道可道非恆道”裡面有兩個“道”,我們一般理解為一個“道”,這一個道就是不可言說的真理大道。其實這樣理解是不準確、不全面的,因此會給理解全篇帶來障礙。

活著是道可道,去世是非常道,人生的生老病死是對道的最好詮釋

老子真實的意思是道分兩種,一種為“可道”之道,一種為“不可道”的“恆道”,可道之道在生活中經常提起,比如茶道、劍道、經商之道等,一般停留在“術”的層面,起碼在人的意識裡,那都是一種術業,是能說得清道得白的,但這個可道之“道”,不是“恆道”。

宗教家說人有三生:前世、今生、來世。這三生中,唯有“今生”是現實的,本身就是一個有形有狀的存在,又有眼耳鼻舌身,能感知人物的親疏遠近,感知四季的冷暖交替,能看到天地萬物的變幻莫測,能聽到天風地水的轟鳴作響,能辨別酸甜苦辣的五味七情,等等,這些能感知的東西,常常被用來閒聊、交流,因此這個“道”是“可道”的。

活著是道可道,去世是非常道,人生的生老病死是對道的最好詮釋

人一旦氣息停、壽命終,一縷青煙一把土,生命歸於沉寂,便進入了永恆狀態,那個狀態是虛空的,無形無狀無聲無息的,看不見、摸不著,也就是進入了道的狀態,即便是那一縷青煙、一把土,終究會化為烏有,於是不可道。這應該符合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本意。

人的來處與去處,是不可道之“道”

老子對人的來處和去處都用實物做了比喻,在前幾章裡,分別用“谷”指代來處為,用“淵”指代去處,此兩者,皆為虛空,皆為永恆的道。

人生的來處為“谷”,谷即是“道”,《道德經》第六章(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兮若存,用之不勤。

因為道是一個虛空的、不可道的實在,所以老子經常借用人類能感知的實物來比喻道,其他章節裡,老子用過“囊龠”“轂”“室”等虛無之狀來形容“道”的虛無之體。本章裡,老子便是用“谷”來比喻道的虛空。說“谷”就像生育萬物的母體(玄牝),是永恆不滅的, 它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從那裡源源不斷地繁殖而出生,連綿不絕,生生不息。人類作為萬物中的一種,當然也來源於“谷”,這個谷,是借“谷”的虛空,來比喻“道”的虛空,而這個虛空不是虛無空蕩,它包藏宇宙萬物,包括人類。

活著是道可道,去世是非常道,人生的生老病死是對道的最好詮釋

“穀神”不是山谷中掌管萬物生殺予奪的大神,不是現代人認知的牛鬼蛇神的“神”,先秦文獻裡的神,多含有“生機”即“生命的活力”之意,這個神的含義被中醫繼承了下來,中醫對“神”有獨到而深刻的見解。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的區別,便是有無生命活力,因有生機即神的存在,故能“生”。而非生物體的存在狀態是“死”的狀態。“生”是短暫的,“死”是永恆的。

這裡的“用之不勤”,不是像有的人解釋的那樣:不要“勤用不停”,要“悠著點使用”,這樣解釋沒法理解“道”的綿綿不絕,不符合“道”的無極無量的本質屬性。恰恰相反,老子的意思是,你儘管用,因為“道”永恆而長“生”。

活著是道可道,去世是非常道,人生的生老病死是對道的最好詮釋

人生的去處是“淵”“淵”也即“道”。

《道德經》第四章(馬王堆本):

道,盅而用之,或弗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

道,是至小無極的,小到塵埃原子、質子、中子、夸克,把它裝在一個小小的酒盅裡,“或不盈”;它又是至大無極的,大到日月山川,萬水所歸之“淵”。當然這個“萬水”是拿來比喻天地萬物的,這個“淵”是拿來比喻“道”的,因為“道”的存在狀態,最象水,但卻沒有水的可感、可知的實象。

“淵兮似萬物之宗”,淵是眾水之宗,道是萬物之宗,二者在形式意義上有同工異曲之妙,所以拿來比喻。萬物在歸於道的時候,不管生前是牛是馬,還是人,也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黎民百姓,一律紛紛消解,和光同塵而成為道的一份子,就像四面八方或奔騰喧囂,或涓涓細流的水那樣,最終歸於“淵”,最後又“湛兮似或存”。

活著是道可道,去世是非常道,人生的生老病死是對道的最好詮釋

為何“湛兮似或存”,因為歸於道了,道是看不見的,但我們可以感知到萬物的所歸之處,以及歸去的過程,無聲無息,不見了蹤影。

這個“道”是終極的,它無始無終,無父無母,它先天地生,是宇宙的起源,先於天地萬物而存乎於天地萬物之上,是不可言說的。

因此,人這一生就是從“可道”走向“不可道”的過程,理解了這一點,也便理解了“道可道非常道”的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