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康熙傳位為什麼沒選擇聰明、喜愛的老八,而選了雍正?

aliangcn


曾幾何時,八阿哥胤禩也是康熙皇帝非常喜愛的皇子。

八阿哥胤禩,生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其生母為良妃衛氏。

由於其生母衛氏辛者庫的卑賤出身, 使得胤禩的身份地位可以說是參與“九子奪嫡”的諸位康熙皇子中最為低賤的。這也就使得胤禩從小並不是由其生母撫養長大,而是有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所撫養。

不同於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生下雍正的後很快就被封為德嬪,之後更是被封為德妃,位列“惠宜德榮”這“四妃”之一,並且在十多年的時間裡先後為康熙皇帝生下了三兒三女,其中就包括日後參與九子奪嫡的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反觀良妃衛氏,其生育八阿哥胤禩後再未誕育其他子女,並且是在剩下胤禩將近二十年後,才被封為嬪級,又過了幾年才被單獨封為良妃。雖然其也是妃級,但是其身份和地位相較於“四妃”,那依然是相距甚遠。

儘管出身卑賤,但這也恰恰充分激發了八阿哥胤禩的鬥志。

他從小就努力刻苦的學習功課,同時放下皇子身段,積極結交各方朋友,這樣使得其能力才幹,以及交際人緣口碑都是非常的好。

與此同時,康熙皇帝對其也是非常的喜愛和器重,不僅對其委以重任,安排其參與並且署理部分政務,更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分封皇子時,與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一同受封為貝勒,是當時所有受封的康熙皇子中,年齡最小的。

也就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親自下旨安排胤禩迎娶了安親王嶽樂的外孫女郭絡羅氏,足可見對胤禩的重視與抬愛。


但是伴隨著“九子奪嫡”的爆發,康熙對於胤禩也變得厭惡且憤恨。

儘管出身卑賤,但是經過多年的經營與發展,八阿哥胤禩在皇子、宗室與朝臣中,結交了大量的支持者,其中包括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以及以佟國維、馬齊、馬爾渾、阿靈阿、揆敘、鄂倫岱、王鴻緒為首的宗室貴胄與朝堂權臣。而這個時候,八阿哥胤禩等人也自覺能與太子胤礽一較高下了。

然而,最終的結果是,胤禩在這期間一次次的觸怒了康熙皇帝。

首先是在署理內務府事務期間,胤禩“邀買人心”的做法令康熙所不恥。

此前,內務府的工作一直都由太子胤礽負責署理,並且由其死黨,同時也是其奶媽的丈夫凌普擔任總管的。而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礽被廢黜後,胤禩接管了內務府的工作,並負責對內務府進行整頓和調教。

然而胤礽的做法頗耐人尋味,除了因與太子關係密切,被康熙皇帝下令懲處的凌普外,其餘的內務府大小官員,非但沒有受到處分,反而或多或少都受到的胤禩的褒獎,以此將這些人收為己用。

可以說,這樣的做法讓康熙皇帝是非常不滿,認為其藉由此邀買人心,心術不正,但是康熙皇帝選擇了隱忍不發。

其次,就是“江湖術士張明德案”的發生。

這件事情的起因不在於八阿哥胤禩,而是在於大阿哥胤禔。

胤禔結交了算命先生張明德,於是在向其詢問有關太子廢立事情的時候,張明德說道:

皇太子暴戾,若遇我,當刺殺之,八阿哥丰神清逸、仁誼敦厚、福壽綿長、誠貴相也。

胤禔先將這番話告訴了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禔等人,隨後才告訴了胤禩,胤禩聽到後直接將張明德接到了自己的府上。

之後,胤禔竟然將此事全盤告訴了康熙皇帝,康熙在審問胤禩等人的時候,胤禩也對此事是供認不諱,可以說這樣一來不僅將這個太子胤礽的反對陣營的成員和盤托出,更是讓八阿哥胤禩為康熙所痛恨。

再次,康熙發現自己的地位竟然開始受到了八阿哥胤禩的挑戰。

這起源於一場康熙“自導自演”的失敗會議,本來康熙在“一廢皇太子”後,想要復立胤礽的太子之位,於是為了名正言順,召集包括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多名在朝中地位顯赫且享有頗高聲望的權臣參與,希望藉此達成自己目的。

然而,與會的大臣完全不顧及康熙皇帝的感受,執意推薦八阿哥胤禩為新太子,並且極力反對康熙復立胤礽。而即便是康熙皇帝說:

“八阿哥未嘗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

這些人也完全不為所動,繼續支持八阿哥胤禩。

此時的康熙,不僅對於這些朝臣是極為氣憤,更是對八阿哥胤禩產生了濃厚的“羨慕嫉妒恨”的情緒。

最後,就是“斃鷹事件”了。

康熙第二次廢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後,八阿哥胤禩竟然出乎意料的主動找到康熙說:

“我今如何行走,情願臥病不起。”

這種近乎於挑釁中帶有炫耀的說辭,讓康熙對他是更加的反感。

在這之後,康熙熱河秋闈回京,因為守孝留在北京的胤禩命人送了兩隻海東青給康熙,然而等到康熙接到這兩隻海東青的時候,已經是奄奄一息了,在清朝,這就意味著是對於康熙的詛咒。於是康熙將胤禩召喚到身邊,宣佈“與胤禩父子之情絕矣”,並大罵其為“辛者庫賤婦所生”。

至此,胤禩也就算是徹底與皇位無緣了。


與雍正相比,胤禩最大的缺陷就在於鋒芒畢露,提前暴露了實力,最終功虧一簣。

與胤禩相比,雍正在“九子奪嫡”中的表現,完全採用的是“爭是不爭,不爭是爭”這樣一種“韜光養晦”的策略。

特別是在“一廢皇太子”前後,雍正更是將這種做法發揮到了極致。表面上,他與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等人在反對太子胤礽的利益上達成了一致,但是並沒有參與任何的反對行為。而在發現康熙對於皇子結黨行為的不滿以及想要復立胤礽的想法後,又果斷抽身出來,支持太子胤礽和康熙皇帝的決定。之後,就在康熙決定處分胤禩等人的時候,又站出來幫其進行了辯護。

於是,雍正的做法得到了康熙的認同,進而也得到了康熙的信任與器重,並將其封為雍親王以示褒獎,而在這之後十幾年中,康熙對於雍正的抬愛更是有增無減。

而在這期間,雍正所有的奪嫡行為舉動,全部是在秘密中進行,自始至終都沒有暴露其想法,從而贏得了康熙最終的信任。

反觀八阿哥胤禩,儘管其在康熙眾位皇子中,人緣出眾,能力卓越,並且此前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喜愛,就連雍正皇帝都對其的能力予以了高度認可:

“胤禩為人聰明強幹,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

但是其過早的暴露了其奪嫡的野心,並且廣結黨羽,給康熙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讓康熙感受到了威脅,加上其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康熙皇帝的心理底線,最終只能以失敗的結局收場。


雍親王府


康熙選擇老四胤禛(雍正)繼承皇位,看似康熙的個人決策,實則暗含了古代皇位繼承的潛規則。

其一,子以母貴和母憑子貴。

後宮娘娘在後宮的地位,完全取決於皇帝的恩寵程度。而這一屆老皇帝死後,就得依靠跟兒子輩皇帝的親近程度。而後宮娘娘無不希望自己的子嗣,能夠登上皇帝的寶座,也是為了後半生著想。

皇子要奪嫡,必然與自己的母后建立攻守同盟,這個母后可以是生母,也可以是養母。清朝的規矩,地位低下的妃嬪,不可以撫育子女。而德妃是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的生母,在生老四的時候,德妃還沒資格撫養皇子,只好送給佟佳氏撫養。

佟佳氏正好成為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在皇子奪嫡中,皇后的影響力無疑是相當重要,這就是“子以母貴”。

康熙跟佟佳氏伉儷情深,而佟佳氏將老四胤禛當作親兒子對待,愛屋及烏下,康熙對胤禛也另眼相待。

其二,嫡長子繼承製度。

雖然,好多皇帝並沒有遵守這個制度。但是在正常情況下,這個繼承方法最為“名正言順”,也最能讓儒家和官員們信服。因此,在條件差不多允許的情況下,很多皇帝都很樂意按這個規矩來。

本來老二胤礽是嫡長子,一歲就做了太子。可惜,他自己作死了,老二胤礽被連廢兩次,再也不可能繼承皇位,就給其他皇子提供了機會。

前面說了,老四本來不是嫡子,但是過繼給第三任皇后佟佳氏以後,成為佟佳氏唯一子嗣。這時候,身份就變了,在沒有其他嫡子的情況下,老四自然被認為是唯一的嫡子。

看看雍正身上的標籤,踏實肯幹,能力出眾,性格穩重,是唯一的嫡子,還有皇后的影響力加持,雍正繼位其實是水到渠成,順其自然。


爾朱少帥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實行封建制度的朝代,在清朝歷史上,康熙皇帝算得上是流傳千古的明帝。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從避暑山莊回京後兩個月,猝然崩逝於暢春園,其逝世時並沒有將皇位傳給八賢王,而是將皇位給了四阿哥胤禛,有人說康熙傳位於四阿哥胤禛是因為康熙老皇帝十分欣賞自己的孫子弘曆,胤禛得以傳位是沾了兒子弘曆的光,是否如此,在史料中雖未明確記載,但我們仍然可以試著去分析一二。

吏治敗壞、國庫虧空需要一位敢做務實的君主

康熙的執政理念從年輕時的銳意進取到年老時的寬仁治人,變化十分明顯。中青年之後的康熙,曾說出過很多“寬仁”的話,據《清聖祖實錄》治理天下應該以寬仁為本,天下之人誰能毫無過失呢?意思是說對大臣不能要求過高,不能要求他們從始至終保持一致,我很早就決定要如同對待手足兄弟一樣對待大臣,他們如果不是大奸大惡之輩,法不能容之人,能保全的就應該保全。



康熙的仁政,再加上晚年出現的九龍奪嫡派系之爭,西北地區準噶爾部虎視眈眈,而內部是吏治腐敗、稅收短缺、國庫空虛,這樣的情況下,康熙需要在各位皇子中做出選擇。老八的性格寬厚,在理念上學的是康熙的“寬仁”,但在當前的情況下找一位冷麵王更符合康熙的心意。而老四為人處世比較嚴謹,在處理政務上相對冷酷。雖然老四得不到大多數官員的支持,但只有老四符合當時國家的需求。



多看幾步,也許是康熙傳位給雍正的一個理由

康熙晚年,經常到四阿哥的賜園中去散心遊玩。據《清聖祖實錄》統計,皇帝晚年共幸臨胤禛的賜園圓明園十一次。除了胤祉外,其他皇子從來沒有享受到過這樣的恩榮。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康熙老皇帝十分欣賞自己的孫子弘曆。並將弘曆"養育宮中"親自教導,對於康熙時代的皇孫來講這是極大的"恩遇"。要知道在康熙近百個孫子中,只有太子長子弘皙曾經被康熙"養育宮中"。弘曆也給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應敏捷,舉止精確,非常人可比。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在傳位於胤禛的決定中,弘曆肯定起了作用,有人認為,喜歡弘曆,是康熙傳位給雍正的一個理由,因為一個政治家必須多算幾步,諸君認為呢?歡迎來評!


寂寂無人


康熙頗具雄才大略,他治國有方,本是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一生,可是到了晚年,在擇嗣問題上有些悲情。



在太子被廢后,奪嫡呼聲最高的是皇八子胤禩,可康熙帝實實在在的並不看好他,原因如下。

首先、出身不好。其母乃一包衣奴才出身,身分低微。在“子憑母貴,母憑子貴”的封建帝王家庭中,幾乎無一絲奪嫡的可能性。

其次、威脅皇權。胤禩號稱八賢王,在朝中有大批大臣支持,其中包括上書房大臣馬齊,佟國維等,這讓權利慾極重的康熙帝感到了壓迫感。

最後、性格不適合當繼位人。《康熙大帝》劇中康熙曾經說到過胤禩,“處處學朕,又處處學的不像”。康熙帝處處施恩,為的是穩定朝局,所以幾十年朝局沒有大的變動。而在他晚期,寬以待人這種弊端就出來了,如果胤禩也像他一樣處處施恩,寬以待人,那麼這個朝局很快就被打破,所以康熙帝想找的繼承人是嚴峻苛法的,恰好,皇四子胤禛就是這麼一個人。

所以從以上幾點看來,康熙帝早早就把他排除出太子候選人,他還不自知,上竄下跳的繼續鑽營,繼續拉幫結派。


而胤禛這個人就不一樣了,這個人低調做事,低調做人,韜光隱晦,善於抓住時機。他本是太子黨人,在太子第一次被廢時力主為太子開脫,獲得了康熙的好感,在第二次太子被廢后,康熙對他更是倍加器重,國家重大事務都讓其參與。


康熙五十一年,胤禛參與了對太子黨的審判。

康熙五十四年,胤禛參與了議定西北軍事。

康熙五十七年,安葬皇太后,胤禛代父告祭。

康熙六十年,胤禛代父前往盛京大祭。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讓他盤查京通十三倉。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康熙心裡已經默默的認可了胤禛,這些政務是用來考校他的。而胤禛呢,平日裡一幅吃齋唸佛的樣子,還自稱“天下第一閒人”,還故意寫一些“千載勳名身外影,百歲榮辱鏡中花”的詩句,這種淡然的態度完全獲得了康熙的好感,從而死後立下遺囑讓胤禛繼位。


胤禛繼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 首先,胤禛繼位前,對康熙表現出絕對的忠誠和孝恭。
  2. 其次,康熙所吩咐的差事,事無鉅細辦的都很漂亮,讓康熙感覺到他是個夢辦事的人。
  3. 再次,有個康熙說的“好聖孫”弘曆,康熙晚年經常帶著弘曆,是鐵定的接班人。
  4. 再次,得益於胤禛的善於隱忍,充分體現了“不爭是爭”的道理。
  5. 最後,得益於兩個母親佟佳氏和烏雅氏的出身高貴。

所以,比起胤禩那不靠譜的拉幫結派,這才是真的心機深沉。所以,胤禩奪嫡失敗也是清理之中很正常的一件事了。


康熙帝最終選擇了胤禛當他的繼承人,胤禛也不負所望,實施官差一體納糧,推行攤丁入畝等,為後面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世也多對其推崇,就連日本人都對他非常尊重,稱其為“希世仁君”。


望風瑟瑟


因為康熙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傳位給這位八爺,這位八爺在康熙心目中就是太子的磨刀石,是個犧牲品。

在古代,皇帝和太子是一對矛盾,皇帝為了王朝延續不得不立太子,還要不斷訓練太子的施政能力,還要為了將來太子能順利登基,給他安排人手,讓太子培養自己的勢力。


但是另一方面,皇帝又怕太子做大,一旦太子做大,就可能會威脅到皇帝自身的安危,唐高祖李淵的例子一直掛在那裡,讓後世的皇帝們銘記在心。

所以皇帝對太子是即防備又培養。歷代的皇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會人為的給太子樹立一個對手,皇帝平時會對這個太子的對手加以示好,給他額外的恩寵,讓他以為自己有繼位的希望。


皇帝給太子樹立對手,一方面是制衡太子,另一方面也是磨練太子,這種對手的選擇皇帝一般會在皇子裡選,在康熙朝,這個太子的磨刀石康熙皇帝選擇了老八。

康熙皇帝當時選擇的太子,是皇后嫡出,血統,能力,學識都無可挑剔,很小的時候就被任命為太子了,康熙也是對他給予厚望。


老八的血統就很差,他的娘是包衣奴才出身,所以康熙安排他給太子做磨刀石,按照古代的施政規律,只要被選為這個角色,說明康熙根本不看好這個兒子,就是拿他做消耗品的。


最後因緣際會,康熙立的太子被廢,最後皇位落在老四頭上,老八先是做了太子的陪練,後面又做了老四的陪練。


西山講歷史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最後四阿哥繼位,成為歷史上的雍正皇帝,四阿哥為什麼被選中,其實這裡邊有偶然,也有運氣。

康熙在位61年,活了68歲,老了以後,猜忌之心非常強,對事情的判斷力又直線下降,這是人類的通病,唐太宗李世民、漢武帝劉徹這些有作為的皇帝,老了以後都犯糊塗做錯事,康熙也不例外。



他犯的糊塗,要從廢掉皇太子說起。

本來康熙的皇太子是胤礽,出生後一歲多就被康熙封為皇太子,母親那邊也是身份尊貴,又當了好多年的皇太子,地位穩固,就等著康熙死了以後繼位呢,其它那些皇子,也沒啥希望,因此除了大阿哥有點小想法以外,別的皇子都很安分。

結果在一次出巡的時候,康熙因為小事罵了皇太子,皇太子又腦子不好的頂撞了幾句,晚上跑去康熙住的行帳外邊偷聽康熙的談話,估計是想知道康熙對他的看法,結果這一行為讓康熙認為皇太子有謀逆的心思,繼而宣佈廢掉了培養多年的皇太子,這件事康熙做的很輕率,他沒有考慮到皇太子的位置空出來了,必然就有其它人去爭搶。

這件事以後,康熙變的特別敏感,朝堂之上,誰結黨營私,誰就是康熙重點打擊的對象,八阿哥最後奪嫡失敗,一半的原因就是他數次被朝中大臣誇讚,說他禮賢下士,有能力,身邊多了許多追隨者,這正是康熙此時最反感的;另一半的原因就是因為豬隊友大阿哥。



大阿哥是所有皇子中最年長的,因此很早就出來為康熙辦事,也立了很多功勞,加上之前背後有丞相明珠支持,所以皇太子被廢后,他最開心,認為機會來了,開始拉幫結派,當時的四阿哥,其實算是大阿哥那邊的人,只不過比較低調,不冒頭。大阿哥暗示康熙,可以替康熙殺了被廢的皇太子,這一下觸怒了康熙,認為他沒有親情,直接宣佈大阿哥不能繼承皇位。

可能是這個決定深深打擊了大阿哥,讓他腦子也壞了,於是他開始向康熙大力推薦八阿哥。康熙已經厭惡了大阿哥,這下連帶也厭惡了八阿哥,認為他們是一夥的。

所以大阿哥和八阿哥就被康熙排除了,剩下的那些皇子當中,低調辦事的四阿哥,逐漸映入康熙的眼簾,然後翻看四阿哥的履歷,發現辦事有能力,務實又穩重,不拉幫結夥,綜合考量以後,才傳位給四阿哥。

當然,歷史上還有記載,康熙特別喜歡雍正的兒子乾隆,認為乾陵特別像自己,今後做皇帝也會跟他一樣,雍正在這上邊加分不少,算是也借了兒子的光。



最後說一下另一個有爭議的人選,十四阿哥。

康熙傳位給四皇子這件事,野史和民間傳說特別豐富,其中非常有名的一個故事就是四皇子篡改康熙遺詔,把“傳位十四阿哥”的十字加了幾筆,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咋一看有可能,實際上當時是繁體字好不好,還有滿文,十字根本就不那麼寫。

十四阿哥雖然掌握一定的兵權,但當時不在京城,在外打仗,年齡也不大,康熙選的匆忙,綜合考慮之下,傳給了在京的四阿哥。


似水流年


八阿哥出身卑微,其母是辛者庫奴婢,沒有什麼外戚勢力,所以八阿哥要想上位,爭取更多支持,只能是廣結黨羽,而這恰恰犯了皇帝的大忌。

八阿哥在太子被廢除後,被群臣推舉為太子候選人,其實已經引起了康熙的警覺。

身為皇子結黨攬朋,威脅皇權,這是一點;其二,八阿哥出身卑微,他母親又沒有強大的孃家勢力,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朝臣支持他,還稱他為八賢王,肯定是私下許諾了不少好處。

一旦八阿哥當上太子,肯定會論功行賞,將來要是當了皇帝,就會濫用國帑來兌現自己的諾言,這於國家不利。

八阿哥要是當了皇帝,肯定會維護那些支持自己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這樣一來,就沒有人對康熙時期的弊政進行改革。

同時,朝局還會被那些支持八阿哥的人控制,這是最大的隱患。

所以當康熙收到八阿哥送的死鷹後,會大罵八阿哥“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說出當時復立二阿哥為太子只是出於八阿哥結黨成勢,不得已復立二阿哥而平衡朝局的無奈,稱自己與八阿哥“父子之恩絕矣”,徹底斷絕了八阿哥的皇帝夢。

四阿哥的出身比八阿哥好,他母親是皇貴妃。

同時,四阿哥是一個“孤臣”,不怕得罪人,也不用結交權貴,深受康熙賞識。

一個改革家需要的就是不講人情、不怕得罪人的做派。

事實上,康熙沒有看錯四阿哥雍正。

在他在位期間,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三大政策。

攤丁入畝

取消人丁稅,以後田多的多交田稅,田少的少交田稅,無田的不交田稅。

少田無田的窮苦百姓減少了賦稅,多田的富人要多交稅,增加了國家稅收,但也得罪了田多的富人。

火耗歸公

百姓上繳賦稅的碎銀需要熔鍊稱整錠的官銀,這熔鍊過程肯定有損耗,損耗的部分要交稅,這就是火耗稅。

火耗稅是由官員隨意定的,除去上繳朝廷的部分,其餘進入官員腰包。

改革後,統一火耗,統一上繳,動了官員的奶酪,而百姓卻不用再受官員盤剝。

官紳一體當差納糧

以前的官紳名下的田都是不納賦稅的,改革後跟普通百姓一樣要交稅,要要替國家服役。

這三項政策都是得罪人的政策,動了官紳的奶酪,所以雍正的名聲之所以那麼差都是給這些既得利益者搞臭的。

換了八阿哥肯定沒有這個魄力和實力去推行改革。

雍正改革效果是顯著的。

短短十幾年,把繼位之初虧空800萬兩的國庫變成盈餘6000萬兩,這巨大的反差足以說明問題。







一個喜歡思考的學者


康熙選擇雍正,不選擇老八胤禩非常完美的詮釋了老子“爭與不爭”的理論。

老子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要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反而受到尊重;只要你不與人爭,世界沒有人能爭得過你。

康熙最煩的就是皇子們爭儲位,誰爭打擊誰。

康熙一廢太子,不是因為胤礽太差了,而是因為太子長大了,羽翼漸豐,威脅到他的皇權。康熙為了降低來自太子的威脅,先是幹掉了太子黨黨首索額圖,然後給他成年的兒子封親王郡王貝勒,分化太子的勢力。康熙的分權致使太子胤礽恐懼自己失去太子位,行為乖張。康熙愈加不滿,最終廢掉太子。

康熙皇子太多,幾乎都很優秀,太子胤礽被廢,老大胤禔跳出來爭儲,他直接找康熙表達想法,被康熙一悶棍打倒。老八胤禩也躍躍欲試,但他比老大聰明點,但也強不了太多,他私下裡活動,很快被康熙看出了心跡。



康熙廢太子後,很快後悔了,他要復立太子,穩定局面,讓大臣公推太子,結果推出了老八胤禩。康熙很生氣,心想,誰說了算不知道嗎?真是搗亂,老八再優秀也不行,重新推!

老八一看康熙意不在自己,於是找康熙解釋,“我沒想爭太子位,奈何大臣都推我。”如果老八啥也不說,啥也不做,或許康熙會認為他沒有主動去爭,老八的解釋讓康熙覺得,純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雍正不爭,保證了他不受打擊,為他私下活動爭取了空間。

雍正一開始是太子黨,太子被廢,雍正仍然站在太子立場為太子說話,在康熙看來雍正有親情。

雍正對佛教篤誠,整日裡唸佛,從來沒有表現出爭皇位的意思,康熙不用防範他,所以也沒必要打擊他。

康熙安排的活雍正乾的很好,雍正又沒有爭儲的意思,他和雍正在一起非常放鬆,於是雍正邀請康熙到雍王府賞花散心,康熙才願意去。去了才見到了弘曆——未來的乾隆皇帝。皇聖孫為雍正加了分。



雍正在內結交九門提督隆科多,在外結交大將軍年羹堯,有了隆科多和年羹堯,雍正掌握了軍權,而且不受康熙猜忌。

機會垂青於追求他的人,有了充分的準備,機會來了就能抓住。

康熙六十九歲那年,身體還可以,還能出去打獵。去南苑打獵,偶感風寒,突然就掛了。這出乎康熙的意料。

康熙屬意的是十四阿哥胤禵,但胤禵在外平叛,遠在西寧,要讓他回京接班,以當時的交通條件,路途至少也要十天八天,國家不可一日無君,這時雍正的優勢就顯現出來。



康熙身體不行了,失去了控制力,如果非要等胤禵回來接班,很容易生變,亂套,為穩定局勢,康熙不得已也要選雍正接班。

假如康熙不選雍正,堅決等十四阿哥胤禵回京接班,雍正因為有隆科多支持,完全可以矯詔即位。康熙何不接受現實,讓雍正繼位,何況除了胤禵,康熙覺得雍正算是最合適人選了。


有得觀史



老八的確聰明,但屬於是聰明過頭了…

正因為老八太聰明過頭,所以不知道低調行事,以至於支持他的人太多,連康熙都感到威脅,所以自然對老八很是討厭。

所以康熙對老八的喜愛也只是曾經了。

至於康熙為什麼選擇雍正呢?

因為人家雍正更聰明啊,而且沒有過頭。

知道低調行事,不會像老八那邊大聲勢浩大的使康熙都感到威脅,而是一直低調的做人,高調做事,將康熙交代的任務完成的漂漂亮亮的。

而且老四一方的人雖然少,但都是一頂一的。像九門提督隆科多一個人不知道頂老八一方多少人。川陝總督年羹堯也可以起到牽制老十四的作用,老十四被擼了以後,年羹堯又頂上去,替雍正解決了西北大患。

所以康熙選擇老四並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啊。


宋安之


個人認為正如雍正王朝中康熙駕崩前對八阿哥的點評。“八阿哥,處處學朕,可他處處學得不像。朕是以寬仁治人,他是以寬仁收買人心。朕對下面已經放縱過度,他卻比朕還要放縱。即便他的寬仁是真的,也只會把我大清江山徹底毀壞。”

還有一點,在八爺誘審肖國興被康熙發現後,康熙說了句“其心可誅”,從這兩點就足以看出,康熙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選擇八阿哥的。

康熙選擇雍正從四阿哥對康熙說要做一個孤臣的時候,康熙心裡就把老四當作一個接班人人選了。到後面追繳國庫欠款,當眾燒燬百官行述,推舉老十四做大將軍王等一系列事件,讓康熙明白他的眾多兒子中,只有老四是最適合做接班人的。

其實縱觀全劇,康熙的一句話最能體現雍正的一生,那就是康熙臨終前召見隆科多時,對隆科多說的,“我給你們選了一位,堅剛不可奪其志的主子。”康熙心裡明白,只有這個堅剛不可奪其志的四阿哥,才能完成他刷新吏治的遺願,才能保住大清江山。



所以,康熙一會選四阿哥做下一任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