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為什麼只認虎符不認人?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嗎?

五分音


【精選回答】來自優質賬號→野史日記


說起虎符這東西,大家可能很多人知道虎符就是在電視劇裡瞭解到的虎符。虎符是一種調兵的信物,和皇帝的令牌差不多,虎符的作用性不言而喻。

虎符是啥

古代的大部隊一般都是在邊境,守衛邊疆,鎮守重鎮,一旦有緊急情況,皇帝想要調兵怎麼辦呢?就要用到虎符,這虎符就是皇帝和地方將軍之間的信物,這樣的信物非常重要,一旦有圖謀不軌的人造假,利用虎符調兵謀反,那就得不償失了。

虎符到底是啥東西呢?據我所知,咱們國家現存的虎符,是一個秦朝時期的杜虎符,虎符一般為銅製品,在虎符上刻有銘文,咱們以杜虎符為例,虎符上刻有的銘文為: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雖毋會符,行殹。”

虎符是皇帝調兵時候的信物,銅製品,老虎的樣子,左右一份為二,右側的部分在皇帝手裡,左側的部分在杜手裡。凡是調兵遣將,人數超過五十人,那就得有皇帝的虎符到了才行。除非有烽火一類的緊急情況,才可以獨自做主,帶兵勤王。

這虎符分為兩塊,兩塊之間有子母扣。每一個虎符和虎符之間都是配套的產品,因為除了皇帝和持有虎符的人外,沒人找到虎符的樣子,所以也不會有人造假。

這是古人為了能夠中央集權,又能防止別人謀反的一個策略,在古代的時候行之有效。

虎符誰拿都能調兵嗎?

虎符調兵分幾種情況,不是誰拿出皇帝的另一半虎符,不管是誰,就都聽他調遣。因為皇帝一旦被挾持,如果只認虎符不認人,那就會被賊人利用。

有的朋友說了,不對啊,在古代都是隻認虎符不認人的啊,有的人沒拿虎符去調救兵,但是將領不同意啊。

這種情況是沒毛病的,只要是沒有虎符,就算是皇帝自己去了也沒有用。根本調不動兵馬。

當年,年羹堯打了勝仗,帶領部下回京師受皇帝封賞,皇帝看大家跪著挺累的,就讓眾位部將站起來,但是一個人都沒動,直到年羹堯讓部將站起來,大家才紛紛起身。

其實這個情況就能很好的說明,在邊關的將士們,長期生活在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在他們的那裡,將軍就是最大的官,他們跟著將軍時間久了,敬畏的就是將軍,將軍的話就是軍令。

這也是為什麼歷代帝王都防範著邊疆大將,因為他們手握重兵,這些兵和他出生入死,恐怕皇命也是敢違抗的。

況且這些部將並不認識皇帝長什麼樣,所以就算皇帝到了邊疆親自調兵,沒有主帥的協助,皇帝直接吩咐中級幹部也是調不動兵的,他們根本就不認識皇帝,怎麼知道是不是冒充的呢?沒有兵符他們自然是不會輕舉妄動的了,但是如果有將軍一聲令下,那就是另外一個局面了。

反之,是不是任何一個人只要拿到了皇帝的虎符就能隨意調兵呢?當然也不是了。在古代用兵符調兵,是需要皇帝派遣大臣,帶著皇帝的虎符,同時要寫一份詔書,在詔書上交代清楚調兵的用途和用意。

主帥見到大臣帶了虎符前來,驗證虎符真偽之後,就要看皇帝的詔書,如果詔書是皇帝親筆,而且內容合理,用途也沒什麼疑慮的地方,那麼將領才會聽命調動兵馬。

這其中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皇帝在分給將軍虎符的時候,私下可能與這位將軍定下過什麼暗號。比如使用虎符的時候,詔書右下角要有一塊墨跡,或者在詔書的第20個字會用什麼字。或者落款的時候有什麼記號等等。

如此一來,就算有人逼迫皇帝寫假的調兵詔書,同時利用皇帝的虎符調兵,那最後也只會是自取滅亡,因為冒充皇帝者調來兵不是謀反,很有可能是勤王。

如果是一個太監之類的人撿到了虎符,前來調兵,那就更扯淡了,將軍會詢問他緣由,就算都答上來了,也會派人去京城詢問情況。這位帶著虎符調兵的人會被扣押,如果一旦知道是造假,被一刀砍了是在所難免了。

還有一種情況,比如一位將軍和部下關係要好,大家生死之交,有一天他被奪了權,但是他的威信其實還在,如果他有機會重返軍營,就算沒有虎符,很可能還會有很多人支持他,聽他差遣,甚至和他一起造反。

說到底虎符就是一個信物而已,這個信物是否被認可,還是需要統兵的將軍來自己判斷,畢竟那裡的兵認的是將軍,不是一個塊銅。

逐漸被替代

虎符是有弊端的,有的時候將軍也很難判斷真假,聽命怕被愚弄,抗命怕有違聖旨。後來乾脆就取消了這樣的虎符,直接以暗號的形式來確認雙方身份。

《智取威虎山》中的黑話,就是暗號的一種,這種暗號可以有效避免第三方的人造假,也不會被人搜走或者偷取。

如果有一天您穿越到了古代,撿到了一半虎符,千萬別傻傻的去調兵,那樣會被人當成傻子踢出軍營!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記,別忘了關注我喲~您的每一個點贊,都是對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謝謝大家!


野史日記


軍隊是國家的,是君主的,如果軍隊只認隨軍統帥,或者各自將領,那這軍隊是誰的呢?人心思變,就算統兵將軍是帝王親信,但天高皇帝遠,手握兵權久了,他還會像往常一樣聽從帝王麼?

前車之鑑,大約在武王伐紂時期,姜子牙發明了“兵符”

所謂“兵符”,就是調兵信物,通常用玉或者銅做成,上面有銘文,工藝複雜不易仿製,然後一剖兩半,左半發到地方軍駐地作為統軍憑證,另一半留在京師。需要調動軍隊時,京師會把右半兵符送到地方,兩符合一,軍隊就可以調動,等征戰結束,半邊虎符歸還京師……

因為虎為百獸之王,又表徵伐,所以兵符大部分做成虎狀,又叫“虎符”。姜子牙在發明虎符同時,也把憑符調兵理念傳遞軍中,從那時候開始,軍隊調動只認“虎符”不認人

但,就算留在京師的半邊虎符保護的再嚴實,也有被偷的幾率,就像當年的信陵君,不就是派人偷了魏王的虎符嘛,叫什麼竊符救趙

亦是前車之鑑,或者叫經驗總結,後來對軍隊管理又做了改進,調兵虎符不變,但在虎符基礎上,增加了聖旨環節,需要調動軍隊時,隨右半虎符送去的還有相關聖旨詔書,三者合一,軍隊才可以調動

當然,在信息傳遞龜速的古代,如果幹巴巴的等虎符到來,說不定黃花菜都涼了,正所謂軍情如火,所以,軍隊調動上也有特殊情況,這一點在虎符銘文中有說明

燔燧之事,雖母會符,行也

意思是說,軍情緊急,見到了烽火狼煙,就發兵吧,不必等兩符合一


靈石蘊珠寶


不不不,一般還有類似於聖旨一類的文書才行。

虎符為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銅製、虎形、分左右兩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將領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調動軍隊,就需帶上右符,持符驗合,軍將才能聽命而動,軍隊不執行執皇帝金符節者行兵令,除皇帝親臨現場調兵。它盛行於戰國、秦、漢時期。但歷史上也有很多沒有虎符而成功發兵的情況,尤其是西漢前期的藩國最為猖獗,劉邦滅諸異姓王后制定的藩國須有漢朝虎符才能發兵的制度對藩王們的兵權限制作用甚小。例如西漢呂太后死後齊王劉襄的起兵叛亂 ,漢文帝時濟北王劉興居的起兵叛亂 ,以及漢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 ,養兵練兵者皆為藩王,故藩王們都能輕鬆發兵。傳世的有秦新郭虎符等。

古代時,很多軍人沒見過皇帝,都是一級服從一級,所以調動軍隊只認上級,如果越級則需看到授印。虎符是兩片合併的一枚高等級軍印,分兩個領導一人一半,如遇大的軍事調動,需兩個人一致通過都蓋上大印才能有效。這樣有效的避免了一個人獨斷專行,也能有效的防止因某一個人想造反而調兵。

虎符是一套非常嚴謹嚴密的一種軍事調兵流程,並非是影視小說中手拿一塊虎狀的玉器信物就能調動千軍萬馬,虎符要和聖旨一起才有效。你拿著虎符去兵營,先驗真偽,然後在請出聖旨,一般上面都會寫明何日何時提多少兵,誰帶領,領多少,去哪裡,幹什麼等一系列的話。單憑一個物件是不能夠調動軍隊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春秋戰國時期,趙國信陵君為了救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只有通過偷得方式獲得另外一半虎符,但令人沒想到的是主將見到虎符還是不不肯發兵,詢問之下得知這個不僅需要整塊虎符,還需要皇上的詔書,無奈之下只有殺了主將趙國才得以解圍。


長安城不良人


  由此看見虎符作用之大,為什麼古代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呢?

  


古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地位,防止亂臣賊子反叛作亂,所以製造兵符。加上古代通訊不發達,很多的小兵可能一生都不會見到元帥和皇帝,空口無憑說是某某大將軍,士兵怎麼會聽命令去賣命。但虎符是皇帝授權給元帥的,代表能行駛最高軍事權的象徵,是調兵遣將的重要憑證。所以某個高級將領想調兵,首先要先讓人相信他確實是某個將領,因為很多人可能沒見過他,其次也要得到皇帝的允許才能調兵。軍隊在訓練的時候就被灌輸只認虎符不認人的觀念,會讓士兵見到虎符的實物或者圖形。

  虎符一分為二,一半在將領手裡,而另一半是在皇帝手中。只有兩塊虎符合並,軍隊才可以調動,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這就是“符合”這個詞的來歷。所以虎符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皇帝對虎符是有授權的,但是對人是沒有授權的,所以小兵不認。

兵符令箭


竊符救趙,就是偷取兵符調兵的故事

美國總統可以在不經國會批准的情況下,直接調動海軍陸戰隊;動用軍隊,需要經過國會批准,由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實施調動部隊。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相當於我們的中央軍事委員會


運河陶山



在古代,特別是和平時期,許多的士兵都沒有見過皇帝,都是一級服從一級,而調動軍隊也只認上一級。如果越級調動軍隊,則需要讓被調動的軍隊看到授印,而虎符就是最高等級的授印,是皇帝調動軍隊的符印。

虎符由黃金或青銅製成,呈伏虎狀,故名為虎符。之所以選用虎形,主要就是“四神”中虎與龍相隨,虎代表西方,屬金,色白,亦稱白虎,白虎是戰神和殺伐之神,把調動軍隊的符印做成虎形,有辟邪及殺伐等神力。

虎符分左右兩半,右半符放在皇帝這裡,左半符交給屯住在外的軍隊將領。

為什麼古代只認虎符不認人呢?

其原因還得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虎符出現之前,各地諸侯王都有自己的軍隊,並且諸侯能隨意調動軍隊,而周天子的兵權基本是被架空的。秦朝則吸取了該教訓,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就採用虎符調兵的方式。

而且也不是任何人都能拿著虎符調兵,因為虎符是和蓋了御璽的詔書配套使用的,詔書裡面寫明瞭用多少兵,由誰統領,調動軍隊去做什麼以及需要用多長時間等等。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使用虎符調動軍隊的同時,還有其他配套的服務,比如士兵吃飯的糧草、打仗使用的武器裝備等,有時候還需要戰馬、衣物。虎符能調兵,但調動不了這些。所以,虎符需要和竹使配套使用,竹使就是管士兵的糧餉、後勤的。

竹使同樣有竹使符、皇帝給的詔書,虎符負責調動軍隊,而竹使則拿著符印和詔書去找管理糧食、冬衣、馬匹和草料的官員。有了竹使,虎符調動的軍隊才有了後勤保障。

而古代虎符造假非常難,以至於歷史上還沒有靠偽造虎符成功調動軍隊的故事。總而言之,古代軍隊只認虎符而不認人,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以及鞏固統治。

那麼,是不是誰拿著虎符都能調兵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能調兵的不是虎符,是皇帝,虎符只是皇帝調兵的一種信物。所以只要皇帝派出的使者拿著虎符去調兵,自然是沒什麼問題的。但如果某個地方的將領長期擁有一支軍隊,或者這支軍隊本來就是他的私兵,那麼虎符能否調兵,則直接取決於地方將領的意思。

所以虎符和玉璽一樣,拿著虎符的人能不能調兵,直接取決於皇帝有沒有權力。


金兔歷史


虎符只是古代用於軍事用途的符節之一,但並不是唯一,這個問題所問古代調兵的時候難道真得只認兵符不人嗎?下面來說說。

符的意義

先來說說符的意義,什麼是符?《說文》:“符,信也”。所謂“人言為信”,最開始統治範圍不大的時候的確不需要器物來證明信用,只需自己或者傳令之人張嘴即可,隨著統治範圍的逐漸擴大,統治的人口也增多,統治者也越來越深居簡出,“人言為信”的這一套顯然就已經不再適合,於是就用器物來當信用之物,這樣器物也就和政治掛上了鉤。《釋名·釋書契》:“符,付也,書所敕命於上,付使傳行之也。亦言赴也,執以赴君命也。”就很好的詮釋了“符”的意義。


那麼要怎樣才能完成一次符節的使用呢?所謂“分而相合”是也。古人很聰明,知道把一件完整的東西分割兩部分或者多個部分或者成組的部件相合之性質,然後在行使信用之前把兩個部件拼合,若是完美拼合,那麼就代表是真,可以行使此次的“信用”。符節的作用很廣,比如傳訊、外交、通關、貨貿、道路、軍事等很多方面都可以都可以符節。不同作用的符節樣式也會不一樣,比如有虎形、鷹形、雁形等,其中伏虎形的符節用於軍事用途較多,楚國的一些虎符還可以用來傳訊等。到了唐代之後,調兵的兵符變成了魚符,而不再是虎符,之後還有龜符。


只認符不認人嗎?

不少人聽過魏無忌竊符救趙的故事,當時魏無忌即使令如姬偷到了兵符,然而那兵符去調兵的時候被統兵將領晉鄙阻攔,畢竟是借調他麾下的大軍,他有懷疑的選擇,最終朱亥出其不意用鐵錐砸死了晉鄙才得以調兵十萬大軍成功。這個故事說明只擁有兵符去調兵顯然不是百分百能成功,若魏無忌不是魏國的公子,即使砸死了晉鄙也不見得能調動大軍,可見調兵的時候還得有個身份,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是無法調動大軍的,而且有時候還會有密碼認證。所以在調兵的時候不僅要認符還得認人,可能還要認證密碼,並不是任何人拿著兵符就能調兵的。



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仿製兵符還是有一定的難道,但就算這樣,在調兵的時候還是會有雙保險或者多重保險,比如看人或者對口令、看密信等。總之古代若是任何人拿著個兵符就能調兵的話,那麼不知道會增加多少場戰事。所以該問題所問的只認虎符不認人的說法就是錯的,兵符只是調兵時候一個重要的信用憑證罷了,但並不是唯一憑證。


淡看天上月


虎符是出現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調兵遣將的憑證,也叫“兵符”,大多數為銅製品,也有金子的,其形狀是一隻臥著的老虎,長寬高尺寸基本在10釐米,4釐米,6釐米之內。整體造型圓潤、敦實,代表了2200多年前青銅時代末期,人們所遵循的那種凝重渾厚的審美趣味。

當然也有袖珍型虎符,比如,陝西鳳翔曾出土過秦國早期的金虎符,長寬高都在5釐米之內,造型比較誇張、寫意,是我國古代為數不多的金虎符代表。

實際上,虎符的雛形在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出現,大約在周朝初年,國家領土不斷增大後,君王把許多地方交於其他兄弟,或者有功之臣來管理。但為了控制地方管理者手中兵權逐漸擴大後對朝廷造成威脅,所以,就出現了一種可以調動地方兵將的信物,它代表著朝廷的絕對權威。

據傳,這個信物是周朝開國軍師姜子牙發明。那時,信物是一節刻上字符的竹片或木片,或者是一塊有字符的甲殼。到後來,姜子牙認為老虎是百獸之王,自帶威嚴,就把老虎刻在了竹片、木片或龜殼上,再到後來,就逐漸演變成用金屬鑄造成老虎形狀的信物,俗稱“虎符”。

製作好的虎符沿著老虎脊樑從中間劈開,右半邊保管在君王手中,左半邊由將帥或者地方長官保存。若要去下屬地方調兵遣將,必須拿到君王手中的右半邊虎符,跟地方長官的另一半虎符能完整地配套在一起,虎符的作用方可生效,才能搬得動兵將。

在古代“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下,很多時候,見到皇上手中的虎符,如同見到皇上本人,因此,地方統帥必須乖乖交出兵權,聽令於皇上派來的調兵遣將者。若有不從,後果可不是鬧著玩的。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比如,見虎符如見皇上,不用皇上親自趕到目的地來下達命令,很好地爭取了出兵時機。又如,在攻城戰中,如果有敵方的兵符,就能順順當當讓守城人投降,可以避免雙方由於針鋒相對,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在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正是依靠兵符的魔力,輕鬆收取了南郡、荊州和襄陽三座城池。“竊符救趙”的故事也屬於此類。

但並不是任何人拿出虎符都可以調動兵馬,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即使擁有右半邊兵符也未必能調動地方兵馬,還需要皇上的聖旨做另外的憑證。

尤其在軍閥混戰時期,勢力龐大的地方大軍閥,對朝廷一副愛理不理的姿態,皇上派來的使者即使亮出兵符,信服力依然不夠,若沒有看到皇上的親筆詔書,這些大軍閥往往是按兵不動的。


鴻鵠迎罡


在古代只要除了天子之外的人掌握了對部隊的絕對控制權的話,就意味著對天子的統治造成了威脅。以是天子都不喜好部隊中將領和士兵太甚密切熟悉,如許部隊就容易成將領私家的了。天子最想看到的便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以是隻要士兵瞭解虎符的話,就能很方便天子掌管、變更部隊。

虎符,也稱做兵符,虎符最早的紀錄出如今年齡戰國時期,用青銅大概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因此叫做虎符。

虎符在古代是代表帝王付與部屬兵權和變更部隊所用的憑據,以是虎符在古代但是除了玉璽之外最重要的東西了。那大概就有人想既然這個虎符這麼厲害,那要是被人偷偷地拿走,那豈不是可以剎時起兵?大概兩軍對陣的時間被仇人偷了不就調不動雄師啦?

還真別說,汗青上真有產生過這種事。在戰國的時間,秦國跟趙國打戰,秦兵把趙國都城邯鄲給包圍住了,其時趙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國信陵君的姊姊,於是就向魏王及信陵君求援,魏王派宿將晉鄙領導部隊前去救濟趙國,但是晉鄙畏懼秦國的壯大,就駐軍張望,不計劃上去幹。魏國令郎信陵君無忌就跟魏王夫人如姬謀害,讓如姬把放在魏王寢室內的虎符給偷了,用這個虎符假傳王命,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領導部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

既然虎符有利但是也存在這麼大的毛病,咋辦?古人只用了這麼兩個小措施就完善的辦理了浩繁題目:第一個是昔人將虎形分成左右兩半,留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在中間那邊放著,也便是天子手裡,左符則在將帥手裡。天子要是想變更部隊去幹架,就得派人帶上右符去往部隊中,與將領手中的左符驗合,左右相合,軍將才會服從舉措。固然,要是天子本人親身前去部隊中調兵遣將,那這個左右符不驗也是可以的,終究天子可以刷臉啊。

別的一個措施便是虎符有“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的限定,也就說一個虎符只能變更一個地方駐紮著的部隊。靠一個虎符變更的部隊想幹出點大事掀起大浪是不大概!

固然對虎符加設了重重保障,惋惜的是隻要是有人到場的,就肯定會有凌駕規矩、不平從規矩的事。在歷史上產生過許多兵變的人沒有持有完備虎符而樂成興兵的環境,好比漢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華文帝時濟北王劉興居的起兵兵變等等。

如今部隊不再認虎符了,虎符也就成了歷史的見證了!


慧達講故事


去年年底,文化節目《國家寶藏》大熱,第四期介紹了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重量級藏品——杜虎符,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製虎符。

虎符代表著軍權,在古代足以改變一個國家的走向。杜虎符的驚豔亮相,又勾起大家的好奇:古代為何只認虎符不認人?任何人拿到虎符都可以調兵嗎?

古時候,天高皇帝遠,一生有幸得見天顏的人只佔少數。

可皇帝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要調兵遣將,軍隊卻不認識他,車馬又很慢,怎麼辦?這就需要一個信物,兵符就應運而生。

加上古人以虎為百獸之王,虎在叢林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兵符就做成虎的形狀,討個好寓意。

據載,虎符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戰國和秦漢兩代。虎符多用青銅做成,上刻銘文。杜虎符上的銘文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雖毋會符,行殹。”

杜即秦國杜縣。由此可知,虎符分兩半,一半在皇帝手中,一半在地方將領那裡。當時中央集權,將領調兵超過五十人,就必須出示完整的虎符。但如果遇到烽火臺燃起烽火,情況緊急,也可以不要虎符直接出兵。

那時候,中央調兵時,會派遣使臣帶著君主的半符前去。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就好像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一樣,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形成調動軍隊的信物。

戰國到秦朝時期,虎符作為軍權的象徵,是每個士兵的入伍必修課。他們可能不認識皇帝和元帥,但肯定認識虎符。

一個人官再大,沒有完整的虎符,也沒人會聽他號令。

嬴政親政前,呂不韋掌握著國家軍隊。後來嬴政親政,把右符捏在手中,就順理成章地接管了呂不韋的軍隊,將堂堂相國架空。

也就是說,皇帝授予虎符軍權,卻未對人授權。所以,士兵們只認虎符不認人。

但,並不是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遣將。

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他貴為魏國相國,威望很高。

又盜取了魏王手裡的半個虎符,在調兵時依舊受到大將晉鄙的質疑,不允出兵。

逼得他假傳王命,誅殺晉鄙,才奪得兵權解邯鄲之圍。

由此可見,很多高級將領都是直接聽命於君王的。未受王命,在虎符面前,他可以有所質疑,讓持有虎符者不能順利地調兵。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將虎符制度予以完善:當時凡是需要調兵的都需要出示合在一起的兩半虎符,同時還要有加蓋玉璽印的詔書。

詔書裡會明確規定誰是統領、調兵數量與目的,戰爭期限等,十分詳盡。戰爭完畢之後,右虎符必須立馬交還。

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是君主專制,紛紛效仿這種虎符加詔書的制度。

所以,就算一個人能偷得皇帝處的虎符與地方虎符合二為一,沒有天子詔書,他依然不能調動兵馬,反而會因此暴露自己的野心,得不償失。

在這樣的制度下,一個人只有虎符是無法調兵的。

當然,這些都建立在軍權至高無上的前提下。若只是傀儡皇帝,虎符的約束力就形同虛設。

如今,虎符已不是權利的載體,而是歷史的見證,成為博物館裡文物,向人們講述著那些過去的傳奇故事。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拿著虎符的確可以調兵,可不代表士兵都是瞎子呀!

比方說,秦趙兩個正在打仗,一個秦國的將領跑到趙王營帳裡,偷了他的虎符,然後跑到趙國的士兵面前行調兵之令。你猜趙國的士兵會不會把他給燉了?

要是僅用虎符就可以調兵,還養那麼多謀士幹嘛?養一群盜賊不就得了。

虎符調兵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至少1000年。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通過盜竊虎符調動士兵成功的人,只有信陵君。即信陵君竊符救趙。

信陵君能夠成功調兵,源於兩個原因:

  1. 所持虎符為真。

  2. 信陵君的身份。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背景原因。比方說,秦國都城咸陽發生動亂,秦王母親給秦王的父親戴了綠帽子,秦王大怒欲斬了此人,然後戴綠帽這個人造反了!這種事發突然的緊急情況,一刻也耽誤不得。

如果嚴格按照虎符調兵制度,守卒先要稟報秦王,然後秦王拿出虎符,最後才可以發兵平息暴亂。估計,這一系列操作下來,秦王就自掛東南枝了。

因此,在秦始皇之前的虎符,有這樣的銘文(杜虎符):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毋會符,行。

“燔燧事,雖毋會符,行。”翻譯過來是: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可以直接點燃烽火,免去會符的步驟,直接調兵遣將。

故而,在虎符之外還有個特殊情況——即使沒有虎符,依然可以調兵。不過,這種不經虎符的調兵遣將,其操作之嚴格,不亞於竊符救趙。

沒了虎符,士兵是不是要認可將領?調兵是因特殊情況而起,事件結束,全軍將士怎麼向秦王交待?而且,一個將領只能調動所屬的部隊,其他部隊一個人也指揮不了。

可見,在調兵這條指令上,程序依然很重要。

回過頭來再看信陵君竊符救趙。

信陵君何許人也?他的父親是魏昭王,與魏王圉乃是親兄弟。信陵君仁愛寬厚、禮賢下士,自然得到了魏國百姓的愛戴,同時也深受魏王的信任。魏國的很多事情,信陵君都有拍板決定的權力!

不過,虎符調兵制度越來越嚴格。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秦國成了秦朝,秦王也成了秦始皇。原本烏泱泱一大片的虎符,精簡到12個字(以陽陵虎符為例):

“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

陽陵虎符與杜虎符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那個特殊情況——雖毋會符。

也就是說,秦王成了秦始皇之後,即便發生特殊情況,所有的甲兵也必須通過虎符來調遣。

根據考證,調兵的將領除了虎符之外,還需要一份皇帝署名的調兵文書。如此,則有虎符、文書、將領三個湊在一起,方可調兵,大大減少了士兵叛變的可能性。也正是這一操作,使得後世再無“竊符救趙”的情況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