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五分音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说起虎符这东西,大家可能很多人知道虎符就是在电视剧里了解到的虎符。虎符是一种调兵的信物,和皇帝的令牌差不多,虎符的作用性不言而喻。

虎符是啥

古代的大部队一般都是在边境,守卫边疆,镇守重镇,一旦有紧急情况,皇帝想要调兵怎么办呢?就要用到虎符,这虎符就是皇帝和地方将军之间的信物,这样的信物非常重要,一旦有图谋不轨的人造假,利用虎符调兵谋反,那就得不偿失了。

虎符到底是啥东西呢?据我所知,咱们国家现存的虎符,是一个秦朝时期的杜虎符,虎符一般为铜制品,在虎符上刻有铭文,咱们以杜虎符为例,虎符上刻有的铭文为: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虽毋会符,行殹。”

虎符是皇帝调兵时候的信物,铜制品,老虎的样子,左右一份为二,右侧的部分在皇帝手里,左侧的部分在杜手里。凡是调兵遣将,人数超过五十人,那就得有皇帝的虎符到了才行。除非有烽火一类的紧急情况,才可以独自做主,带兵勤王。

这虎符分为两块,两块之间有子母扣。每一个虎符和虎符之间都是配套的产品,因为除了皇帝和持有虎符的人外,没人找到虎符的样子,所以也不会有人造假。

这是古人为了能够中央集权,又能防止别人谋反的一个策略,在古代的时候行之有效。

虎符谁拿都能调兵吗?

虎符调兵分几种情况,不是谁拿出皇帝的另一半虎符,不管是谁,就都听他调遣。因为皇帝一旦被挟持,如果只认虎符不认人,那就会被贼人利用。

有的朋友说了,不对啊,在古代都是只认虎符不认人的啊,有的人没拿虎符去调救兵,但是将领不同意啊。

这种情况是没毛病的,只要是没有虎符,就算是皇帝自己去了也没有用。根本调不动兵马。

当年,年羹尧打了胜仗,带领部下回京师受皇帝封赏,皇帝看大家跪着挺累的,就让众位部将站起来,但是一个人都没动,直到年羹尧让部将站起来,大家才纷纷起身。

其实这个情况就能很好的说明,在边关的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在他们的那里,将军就是最大的官,他们跟着将军时间久了,敬畏的就是将军,将军的话就是军令。

这也是为什么历代帝王都防范着边疆大将,因为他们手握重兵,这些兵和他出生入死,恐怕皇命也是敢违抗的。

况且这些部将并不认识皇帝长什么样,所以就算皇帝到了边疆亲自调兵,没有主帅的协助,皇帝直接吩咐中级干部也是调不动兵的,他们根本就不认识皇帝,怎么知道是不是冒充的呢?没有兵符他们自然是不会轻举妄动的了,但是如果有将军一声令下,那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

反之,是不是任何一个人只要拿到了皇帝的虎符就能随意调兵呢?当然也不是了。在古代用兵符调兵,是需要皇帝派遣大臣,带着皇帝的虎符,同时要写一份诏书,在诏书上交代清楚调兵的用途和用意。

主帅见到大臣带了虎符前来,验证虎符真伪之后,就要看皇帝的诏书,如果诏书是皇帝亲笔,而且内容合理,用途也没什么疑虑的地方,那么将领才会听命调动兵马。

这其中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皇帝在分给将军虎符的时候,私下可能与这位将军定下过什么暗号。比如使用虎符的时候,诏书右下角要有一块墨迹,或者在诏书的第20个字会用什么字。或者落款的时候有什么记号等等。

如此一来,就算有人逼迫皇帝写假的调兵诏书,同时利用皇帝的虎符调兵,那最后也只会是自取灭亡,因为冒充皇帝者调来兵不是谋反,很有可能是勤王。

如果是一个太监之类的人捡到了虎符,前来调兵,那就更扯淡了,将军会询问他缘由,就算都答上来了,也会派人去京城询问情况。这位带着虎符调兵的人会被扣押,如果一旦知道是造假,被一刀砍了是在所难免了。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一位将军和部下关系要好,大家生死之交,有一天他被夺了权,但是他的威信其实还在,如果他有机会重返军营,就算没有虎符,很可能还会有很多人支持他,听他差遣,甚至和他一起造反。

说到底虎符就是一个信物而已,这个信物是否被认可,还是需要统兵的将军来自己判断,毕竟那里的兵认的是将军,不是一个块铜。

逐渐被替代

虎符是有弊端的,有的时候将军也很难判断真假,听命怕被愚弄,抗命怕有违圣旨。后来干脆就取消了这样的虎符,直接以暗号的形式来确认双方身份。

《智取威虎山》中的黑话,就是暗号的一种,这种暗号可以有效避免第三方的人造假,也不会被人搜走或者偷取。

如果有一天您穿越到了古代,捡到了一半虎符,千万别傻傻的去调兵,那样会被人当成傻子踢出军营!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别忘了关注我哟~您的每一个点赞,都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谢谢大家!


野史日记


军队是国家的,是君主的,如果军队只认随军统帅,或者各自将领,那这军队是谁的呢?人心思变,就算统兵将军是帝王亲信,但天高皇帝远,手握兵权久了,他还会像往常一样听从帝王么?

前车之鉴,大约在武王伐纣时期,姜子牙发明了“兵符”

所谓“兵符”,就是调兵信物,通常用玉或者铜做成,上面有铭文,工艺复杂不易仿制,然后一剖两半,左半发到地方军驻地作为统军凭证,另一半留在京师。需要调动军队时,京师会把右半兵符送到地方,两符合一,军队就可以调动,等征战结束,半边虎符归还京师……

因为虎为百兽之王,又表征伐,所以兵符大部分做成虎状,又叫“虎符”。姜子牙在发明虎符同时,也把凭符调兵理念传递军中,从那时候开始,军队调动只认“虎符”不认人

但,就算留在京师的半边虎符保护的再严实,也有被偷的几率,就像当年的信陵君,不就是派人偷了魏王的虎符嘛,叫什么窃符救赵

亦是前车之鉴,或者叫经验总结,后来对军队管理又做了改进,调兵虎符不变,但在虎符基础上,增加了圣旨环节,需要调动军队时,随右半虎符送去的还有相关圣旨诏书,三者合一,军队才可以调动

当然,在信息传递龟速的古代,如果干巴巴的等虎符到来,说不定黄花菜都凉了,正所谓军情如火,所以,军队调动上也有特殊情况,这一点在虎符铭文中有说明

燔燧之事,虽母会符,行也

意思是说,军情紧急,见到了烽火狼烟,就发兵吧,不必等两符合一


灵石蕴珠宝


不不不,一般还有类似于圣旨一类的文书才行。

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军队不执行执皇帝金符节者行兵令,除皇帝亲临现场调兵。它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但历史上也有很多没有虎符而成功发兵的情况,尤其是西汉前期的藩国最为猖獗,刘邦灭诸异姓王后制定的藩国须有汉朝虎符才能发兵的制度对藩王们的兵权限制作用甚小。例如西汉吕太后死后齐王刘襄的起兵叛乱 ,汉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的起兵叛乱 ,以及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 ,养兵练兵者皆为藩王,故藩王们都能轻松发兵。传世的有秦新郭虎符等。

古代时,很多军人没见过皇帝,都是一级服从一级,所以调动军队只认上级,如果越级则需看到授印。虎符是两片合并的一枚高等级军印,分两个领导一人一半,如遇大的军事调动,需两个人一致通过都盖上大印才能有效。这样有效的避免了一个人独断专行,也能有效的防止因某一个人想造反而调兵。

虎符是一套非常严谨严密的一种军事调兵流程,并非是影视小说中手拿一块虎状的玉器信物就能调动千军万马,虎符要和圣旨一起才有效。你拿着虎符去兵营,先验真伪,然后在请出圣旨,一般上面都会写明何日何时提多少兵,谁带领,领多少,去哪里,干什么等一系列的话。单凭一个物件是不能够调动军队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信陵君为了救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只有通过偷得方式获得另外一半虎符,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主将见到虎符还是不不肯发兵,询问之下得知这个不仅需要整块虎符,还需要皇上的诏书,无奈之下只有杀了主将赵国才得以解围。


长安城不良人


  由此看见虎符作用之大,为什么古代军队只认虎符不认人呢?

  


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地位,防止乱臣贼子反叛作乱,所以制造兵符。加上古代通讯不发达,很多的小兵可能一生都不会见到元帅和皇帝,空口无凭说是某某大将军,士兵怎么会听命令去卖命。但虎符是皇帝授权给元帅的,代表能行驶最高军事权的象征,是调兵遣将的重要凭证。所以某个高级将领想调兵,首先要先让人相信他确实是某个将领,因为很多人可能没见过他,其次也要得到皇帝的允许才能调兵。军队在训练的时候就被灌输只认虎符不认人的观念,会让士兵见到虎符的实物或者图形。

  虎符一分为二,一半在将领手里,而另一半是在皇帝手中。只有两块虎符合并,军队才可以调动,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这个词的来历。所以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皇帝对虎符是有授权的,但是对人是没有授权的,所以小兵不认。

兵符令箭


窃符救赵,就是偷取兵符调兵的故事

美国总统可以在不经国会批准的情况下,直接调动海军陆战队;动用军队,需要经过国会批准,由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实施调动部队。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相当于我们的中央军事委员会


运河陶山



在古代,特别是和平时期,许多的士兵都没有见过皇帝,都是一级服从一级,而调动军队也只认上一级。如果越级调动军队,则需要让被调动的军队看到授印,而虎符就是最高等级的授印,是皇帝调动军队的符印。

虎符由黄金或青铜制成,呈伏虎状,故名为虎符。之所以选用虎形,主要就是“四神”中虎与龙相随,虎代表西方,属金,色白,亦称白虎,白虎是战神和杀伐之神,把调动军队的符印做成虎形,有辟邪及杀伐等神力。

虎符分左右两半,右半符放在皇帝这里,左半符交给屯住在外的军队将领。

为什么古代只认虎符不认人呢?

其原因还得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虎符出现之前,各地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军队,并且诸侯能随意调动军队,而周天子的兵权基本是被架空的。秦朝则吸取了该教训,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采用虎符调兵的方式。

而且也不是任何人都能拿着虎符调兵,因为虎符是和盖了御玺的诏书配套使用的,诏书里面写明了用多少兵,由谁统领,调动军队去做什么以及需要用多长时间等等。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使用虎符调动军队的同时,还有其他配套的服务,比如士兵吃饭的粮草、打仗使用的武器装备等,有时候还需要战马、衣物。虎符能调兵,但调动不了这些。所以,虎符需要和竹使配套使用,竹使就是管士兵的粮饷、后勤的。

竹使同样有竹使符、皇帝给的诏书,虎符负责调动军队,而竹使则拿着符印和诏书去找管理粮食、冬衣、马匹和草料的官员。有了竹使,虎符调动的军队才有了后勤保障。

而古代虎符造假非常难,以至于历史上还没有靠伪造虎符成功调动军队的故事。总而言之,古代军队只认虎符而不认人,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巩固统治。

那么,是不是谁拿着虎符都能调兵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能调兵的不是虎符,是皇帝,虎符只是皇帝调兵的一种信物。所以只要皇帝派出的使者拿着虎符去调兵,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如果某个地方的将领长期拥有一支军队,或者这支军队本来就是他的私兵,那么虎符能否调兵,则直接取决于地方将领的意思。

所以虎符和玉玺一样,拿着虎符的人能不能调兵,直接取决于皇帝有没有权力。


金兔历史


虎符只是古代用于军事用途的符节之一,但并不是唯一,这个问题所问古代调兵的时候难道真得只认兵符不人吗?下面来说说。

符的意义

先来说说符的意义,什么是符?《说文》:“符,信也”。所谓“人言为信”,最开始统治范围不大的时候的确不需要器物来证明信用,只需自己或者传令之人张嘴即可,随着统治范围的逐渐扩大,统治的人口也增多,统治者也越来越深居简出,“人言为信”的这一套显然就已经不再适合,于是就用器物来当信用之物,这样器物也就和政治挂上了钩。《释名·释书契》:“符,付也,书所敕命于上,付使传行之也。亦言赴也,执以赴君命也。”就很好的诠释了“符”的意义。


那么要怎样才能完成一次符节的使用呢?所谓“分而相合”是也。古人很聪明,知道把一件完整的东西分割两部分或者多个部分或者成组的部件相合之性质,然后在行使信用之前把两个部件拼合,若是完美拼合,那么就代表是真,可以行使此次的“信用”。符节的作用很广,比如传讯、外交、通关、货贸、道路、军事等很多方面都可以都可以符节。不同作用的符节样式也会不一样,比如有虎形、鹰形、雁形等,其中伏虎形的符节用于军事用途较多,楚国的一些虎符还可以用来传讯等。到了唐代之后,调兵的兵符变成了鱼符,而不再是虎符,之后还有龟符。


只认符不认人吗?

不少人听过魏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当时魏无忌即使令如姬偷到了兵符,然而那兵符去调兵的时候被统兵将领晋鄙阻拦,毕竟是借调他麾下的大军,他有怀疑的选择,最终朱亥出其不意用铁锥砸死了晋鄙才得以调兵十万大军成功。这个故事说明只拥有兵符去调兵显然不是百分百能成功,若魏无忌不是魏国的公子,即使砸死了晋鄙也不见得能调动大军,可见调兵的时候还得有个身份,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无法调动大军的,而且有时候还会有密码认证。所以在调兵的时候不仅要认符还得认人,可能还要认证密码,并不是任何人拿着兵符就能调兵的。



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仿制兵符还是有一定的难道,但就算这样,在调兵的时候还是会有双保险或者多重保险,比如看人或者对口令、看密信等。总之古代若是任何人拿着个兵符就能调兵的话,那么不知道会增加多少场战事。所以该问题所问的只认虎符不认人的说法就是错的,兵符只是调兵时候一个重要的信用凭证罢了,但并不是唯一凭证。


淡看天上月


虎符是出现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调兵遣将的凭证,也叫“兵符”,大多数为铜制品,也有金子的,其形状是一只卧着的老虎,长宽高尺寸基本在10厘米,4厘米,6厘米之内。整体造型圆润、敦实,代表了2200多年前青铜时代末期,人们所遵循的那种凝重浑厚的审美趣味。

当然也有袖珍型虎符,比如,陕西凤翔曾出土过秦国早期的金虎符,长宽高都在5厘米之内,造型比较夸张、写意,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金虎符代表。

实际上,虎符的雏形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大约在周朝初年,国家领土不断增大后,君王把许多地方交于其他兄弟,或者有功之臣来管理。但为了控制地方管理者手中兵权逐渐扩大后对朝廷造成威胁,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可以调动地方兵将的信物,它代表着朝廷的绝对权威。

据传,这个信物是周朝开国军师姜子牙发明。那时,信物是一节刻上字符的竹片或木片,或者是一块有字符的甲壳。到后来,姜子牙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自带威严,就把老虎刻在了竹片、木片或龟壳上,再到后来,就逐渐演变成用金属铸造成老虎形状的信物,俗称“虎符”。

制作好的虎符沿着老虎脊梁从中间劈开,右半边保管在君王手中,左半边由将帅或者地方长官保存。若要去下属地方调兵遣将,必须拿到君王手中的右半边虎符,跟地方长官的另一半虎符能完整地配套在一起,虎符的作用方可生效,才能搬得动兵将。

在古代“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时候,见到皇上手中的虎符,如同见到皇上本人,因此,地方统帅必须乖乖交出兵权,听令于皇上派来的调兵遣将者。若有不从,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比如,见虎符如见皇上,不用皇上亲自赶到目的地来下达命令,很好地争取了出兵时机。又如,在攻城战中,如果有敌方的兵符,就能顺顺当当让守城人投降,可以避免双方由于针锋相对,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在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正是依靠兵符的魔力,轻松收取了南郡、荆州和襄阳三座城池。“窃符救赵”的故事也属于此类。

但并不是任何人拿出虎符都可以调动兵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即使拥有右半边兵符也未必能调动地方兵马,还需要皇上的圣旨做另外的凭证。

尤其在军阀混战时期,势力庞大的地方大军阀,对朝廷一副爱理不理的姿态,皇上派来的使者即使亮出兵符,信服力依然不够,若没有看到皇上的亲笔诏书,这些大军阀往往是按兵不动的。


鸿鹄迎罡


在古代只要除了天子之外的人掌握了对部队的绝对控制权的话,就意味着对天子的统治造成了威胁。以是天子都不喜好部队中将领和士兵太甚密切熟悉,如许部队就容易成将领私家的了。天子最想看到的便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是只要士兵了解虎符的话,就能很方便天子掌管、变更部队。

虎符,也称做兵符,虎符最早的纪录出如今年龄战国时期,用青铜大概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因此叫做虎符。

虎符在古代是代表帝王付与部属兵权和变更部队所用的凭据,以是虎符在古代但是除了玉玺之外最重要的东西了。那大概就有人想既然这个虎符这么厉害,那要是被人偷偷地拿走,那岂不是可以刹时起兵?大概两军对阵的时间被仇人偷了不就调不动雄师啦?

还真别说,汗青上真有产生过这种事。在战国的时间,秦国跟赵国打战,秦兵把赵国都城邯郸给包围住了,其时赵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姊姊,于是就向魏王及信陵君求援,魏王派宿将晋鄙领导部队前去救济赵国,但是晋鄙畏惧秦国的壮大,就驻军张望,不计划上去干。魏国令郎信陵君无忌就跟魏王夫人如姬谋害,让如姬把放在魏王寝室内的虎符给偷了,用这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领导部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既然虎符有利但是也存在这么大的毛病,咋办?古人只用了这么两个小措施就完善的办理了浩繁题目:第一个是昔人将虎形分成左右两半,留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在中间那边放着,也便是天子手里,左符则在将帅手里。天子要是想变更部队去干架,就得派人带上右符去往部队中,与将领手中的左符验合,左右相合,军将才会服从举措。固然,要是天子本人亲身前去部队中调兵遣将,那这个左右符不验也是可以的,终究天子可以刷脸啊。

别的一个措施便是虎符有“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的限定,也就说一个虎符只能变更一个地方驻扎着的部队。靠一个虎符变更的部队想干出点大事掀起大浪是不大概!

固然对虎符加设了重重保障,惋惜的是只要是有人到场的,就肯定会有凌驾规矩、不平从规矩的事。在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兵变的人没有持有完备虎符而乐成兴兵的环境,好比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华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的起兵兵变等等。

如今部队不再认虎符了,虎符也就成了历史的见证了!


慧达讲故事


去年年底,文化节目《国家宝藏》大热,第四期介绍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重量级藏品——杜虎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

虎符代表着军权,在古代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走向。杜虎符的惊艳亮相,又勾起大家的好奇:古代为何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到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古时候,天高皇帝远,一生有幸得见天颜的人只占少数。

可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要调兵遣将,军队却不认识他,车马又很慢,怎么办?这就需要一个信物,兵符就应运而生。

加上古人以虎为百兽之王,虎在丛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兵符就做成虎的形状,讨个好寓意。

据载,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和秦汉两代。虎符多用青铜做成,上刻铭文。杜虎符上的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虽毋会符,行殹。”

杜即秦国杜县。由此可知,虎符分两半,一半在皇帝手中,一半在地方将领那里。当时中央集权,将领调兵超过五十人,就必须出示完整的虎符。但如果遇到烽火台燃起烽火,情况紧急,也可以不要虎符直接出兵。

那时候,中央调兵时,会派遣使臣带着君主的半符前去。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形成调动军队的信物。

战国到秦朝时期,虎符作为军权的象征,是每个士兵的入伍必修课。他们可能不认识皇帝和元帅,但肯定认识虎符。

一个人官再大,没有完整的虎符,也没人会听他号令。

嬴政亲政前,吕不韦掌握着国家军队。后来嬴政亲政,把右符捏在手中,就顺理成章地接管了吕不韦的军队,将堂堂相国架空。

也就是说,皇帝授予虎符军权,却未对人授权。所以,士兵们只认虎符不认人。

但,并不是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遣将。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他贵为魏国相国,威望很高。

又盗取了魏王手里的半个虎符,在调兵时依旧受到大将晋鄙的质疑,不允出兵。

逼得他假传王命,诛杀晋鄙,才夺得兵权解邯郸之围。

由此可见,很多高级将领都是直接听命于君王的。未受王命,在虎符面前,他可以有所质疑,让持有虎符者不能顺利地调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将虎符制度予以完善:当时凡是需要调兵的都需要出示合在一起的两半虎符,同时还要有加盖玉玺印的诏书。

诏书里会明确规定谁是统领、调兵数量与目的,战争期限等,十分详尽。战争完毕之后,右虎符必须立马交还。

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是君主专制,纷纷效仿这种虎符加诏书的制度。

所以,就算一个人能偷得皇帝处的虎符与地方虎符合二为一,没有天子诏书,他依然不能调动兵马,反而会因此暴露自己的野心,得不偿失。

在这样的制度下,一个人只有虎符是无法调兵的。

当然,这些都建立在军权至高无上的前提下。若只是傀儡皇帝,虎符的约束力就形同虚设。

如今,虎符已不是权利的载体,而是历史的见证,成为博物馆里文物,向人们讲述着那些过去的传奇故事。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拿着虎符的确可以调兵,可不代表士兵都是瞎子呀!

比方说,秦赵两个正在打仗,一个秦国的将领跑到赵王营帐里,偷了他的虎符,然后跑到赵国的士兵面前行调兵之令。你猜赵国的士兵会不会把他给炖了?

要是仅用虎符就可以调兵,还养那么多谋士干嘛?养一群盗贼不就得了。

虎符调兵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至少1000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通过盗窃虎符调动士兵成功的人,只有信陵君。即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能够成功调兵,源于两个原因:

  1. 所持虎符为真。

  2. 信陵君的身份。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背景原因。比方说,秦国都城咸阳发生动乱,秦王母亲给秦王的父亲戴了绿帽子,秦王大怒欲斩了此人,然后戴绿帽这个人造反了!这种事发突然的紧急情况,一刻也耽误不得。

如果严格按照虎符调兵制度,守卒先要禀报秦王,然后秦王拿出虎符,最后才可以发兵平息暴乱。估计,这一系列操作下来,秦王就自挂东南枝了。

因此,在秦始皇之前的虎符,有这样的铭文(杜虎符):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

“燔燧事,虽毋会符,行。”翻译过来是: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直接点燃烽火,免去会符的步骤,直接调兵遣将。

故而,在虎符之外还有个特殊情况——即使没有虎符,依然可以调兵。不过,这种不经虎符的调兵遣将,其操作之严格,不亚于窃符救赵。

没了虎符,士兵是不是要认可将领?调兵是因特殊情况而起,事件结束,全军将士怎么向秦王交待?而且,一个将领只能调动所属的部队,其他部队一个人也指挥不了。

可见,在调兵这条指令上,程序依然很重要。

回过头来再看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何许人也?他的父亲是魏昭王,与魏王圉乃是亲兄弟。信陵君仁爱宽厚、礼贤下士,自然得到了魏国百姓的爱戴,同时也深受魏王的信任。魏国的很多事情,信陵君都有拍板决定的权力!

不过,虎符调兵制度越来越严格。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秦国成了秦朝,秦王也成了秦始皇。原本乌泱泱一大片的虎符,精简到12个字(以阳陵虎符为例):

“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阳陵虎符与杜虎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那个特殊情况——虽毋会符。

也就是说,秦王成了秦始皇之后,即便发生特殊情况,所有的甲兵也必须通过虎符来调遣。

根据考证,调兵的将领除了虎符之外,还需要一份皇帝署名的调兵文书。如此,则有虎符、文书、将领三个凑在一起,方可调兵,大大减少了士兵叛变的可能性。也正是这一操作,使得后世再无“窃符救赵”的情况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