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警惕:学霸无用,少年早慧者多是领跑陪跑者,99%泯然众人矣

过早或过晚的聪明,都不是真正的聪明。

警惕:学霸无用,少年早慧者多是领跑陪跑者,99%泯然众人矣

为什么天才学霸大多最终泯然众人,学习轻松的优秀孩子多无成就?

一堆例子

我的一位同学A。小学五年级在一起读书,初中他读了重点(我普通初中),高中又在一起。

几乎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正经学习,五年级时候最大的爱好是追逐打闹,高中时最大的爱好是向后坐着(他个子矮,座位在教室前排),看班里的漂亮女生。高考成绩十分优异, 考取某名牌大学,后移民日本。

后来呢?

我的另外一位同学B。初三时候因为生病,从重点初中转到我所在的普通初中。绝对的天资聪颖,因为体弱多病,经常连续缺课十天半月。他最大的爱好是收集各种歌词,是他利用自习时间教会我唱《让世界充满爱》三部曲。尽管我学习成绩不错了,但是只要他参加考试,我就只能第二名或者第三名的份儿,第一永远是他的。

后来呢?

还是我的同学,简称C。初中同班三年,我几乎没有察觉他的存在。成绩普普通通,长相普普通通,每天按部就班、踏踏实实。中考的时候,却和我一起考入重点高中。而在高考中,他的成绩也超过了我,让我郁闷良久。

后来呢?

第四位我的同学,简称D。小学五年级复读2次,然而最终没有考上重点初中,和我一样进了普通初中。(那时候,农村有点远见的家长们的观点是——考不上重点初中,就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考不上大学。我的兄长也被这种观点所困,让成绩相对不错,却因为顽劣不肯读书的我在五年级复读一年。我也继续趁机多玩儿了一年,兄长失望,让我进了普通初中。计划初中毕业就结婚)

同学D,经过普通初中的三年艰苦卓绝,考上重点高中。高中三年不眠不休,考上大学。

后来呢?

第五位我的同学,简称E。高中成绩一直十分普通,高考屡败屡战,连续落榜两次,第三次才被一所普通高校录取。据他自己笑称——我是高六毕业的。

后来呢?

答案——

同学A: 日本风俗街工作,买性药谋生

同学B: 距离我哥哥养猪场大约1公里的电力所工作,职员

同学C:国内某知名企业工作,主管

同学D: 市农业局,干部

同学E: 市技监局,干部

这种例子,我口袋里还有很多——我亲见的、听说的,不必枚举了。

前几天,头条问答里面有一个提问邀请,我也参与了回答——

为什么天才学霸大多最终泯然众人,学习轻松的优秀孩子多无成就?

大致结论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

不努力学习却可以轻松取得优秀成绩的孩子,属于少年早慧、天资聪颖。

读书时代的成绩,与孩子未来的成就非但正相关,往往负相关的概率更高。

如果上面的结论是基本正确的,那么,考试分数尽管是唯一可量化的结果,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却远非这些。

那么,学习,确切的说是“学习的过程”,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以下,是我对基础教育价值与意义的理解——这个理解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诸多学生成年之后的“反常规”现象。

目前国内基础教育内容——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内容、高中教学内容,均属于人类文化知识中最基本常识的范畴。这意味着,每一个具备正常智商的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均可以大致完整地掌握。除了个别对读书毫无兴趣的孩子外,大多数普通的孩子,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都可以取得不错的读书成绩。

事实上,每一门课程的掌握与精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最近有观点说要“揭露快乐教育的骗局”,我大致倾向于认同这种观点。

基础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特定年龄段应该掌握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锻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拼搏的毅力、积极进取的精神、抗压力抗挫折的能力。最后,把具备了这些优秀个人素质的学生,通过考试分数选拔出来。

然而,对于那些天资聪颖、少年早慧的孩子而言,取得优异的读书成绩,完全无需像普通孩子那样努力拼搏、刻苦认真,也鲜有称得上挑战与挫折的学习体验让其磨炼性格。当他们轻松、顺利得通过一场场选拔考试,甚至名牌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发现——

作为一名优秀的年轻人应该具备的那些人格素养——毅力、坚持、抗压挫能力、良好的做事习惯等等,已经严重缺失了。从而,无法正常得面对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挑战。这即是各种少年天才人物,在成年后无法取得像样成就的根本原因。

至此——

如果作为家长的您认可我上面的分析判断。那么

作为聪颖早慧的学生的家长,您需要通过课堂知识学习之外的其他渠道,刻意培养孩子的各种人格素养。课本知识难不住他,让孩子的性格培养与人格发展失去了一个最佳的锻炼与养成环境。走上社会后,难以因应这个复杂的世界。

作为普通学生的家长,您大可不必为孩子的读书成绩暂时不突出感到忧虑。陪伴与协助孩子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步建立起完善的人格素养,以面对未来不确定的世界。

√2等于多少日常生活不需要,㏒啥意思现实生活用不到。

或许,一个孩子天生不擅长读书,最终在某一场以分数为唯一筛选标准的考试中停下了脚步。但是,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磨炼,他(她)却具备了一个优秀年轻人应该具备的毅力、坚持、执着、抗压、乐观、积极等等个人素质。而这些才是伴随孩子一生,决定着人生与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精神与心理基础。

教书与育人,是教育的两大目标。教书的效果可以量化,而育人的结果才真正的影响深远。

【稿件 Ver.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