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演員與綜藝,誰在消費誰?

今年下半年,《我就是演員》《演員請就位》《演技派》一連三檔演技類綜藝節目扎堆屏幕。在節目播出的過程中,“演技類綜藝是否消費演員”“演員能否通過綜藝證明演技”等質疑也不絕於耳。對於這一現象,業內人士是怎麼看的呢?

扭轉觀眾對演員的偏見

提及演技競技類綜藝的意義,優酷綜藝《演技派》的項目負責人宋秉華表示:“表演競技,可以快速為觀眾普及‘表演是什麼’,從而提升國內觀眾對於表演的整體鑑賞水準。”

曾經擔任過《演員的誕生》指導老師、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老師劉天池表示:“所謂演員的競技,大家不必較真。如果在一檔節目中可以把一些表演知識傳播出去,這也是一件好事。”

演技類綜藝也在扭轉著觀眾對於演員的片面認識。在節目中,演員對於角色的研究和打磨,讓觀眾看到了演員這個職業背後的辛勤付出。牛駿峰等年輕演員紛紛表示,綜藝不是跳板,而是學習的機會,能有機會得到陳凱歌導演和其他導演排戲、指導,自己特別珍惜。

演技競技是否消費演員

演技類節目扎堆屏幕,關於節目消費演員的聲音也是層出不窮。劉天池認為,節目的競技模式並不能展現演技。她說,自己最開始做這類節目時會帶著“學院氣”,會較勁,但慢慢發現這是一檔綜藝節目,是真人秀。

今年做出重大調整的《我就是演員》,因為引入了《我是歌手》模式的競技類賽制而讓觀眾看得一頭霧水。樂正傳媒董事彭侃也說,所謂的演技類綜藝從模式上看還是有所創新的,“像《演員的誕生》這類表演類的節目,國外都沒有成功的先例。表演不像唱歌,不能瞬間打動觀眾”。這也是節目開播後,雖然請來國內一線演技派演員,但是收視效果欠佳的原因。

演員不在綜藝中誕生

究竟是演員消費綜藝流量,還是綜藝節目消費演員演技?演員何冰表示,《我就是演員》節目組曾兩次邀請他,他卻兩次拒絕。在他看來,這個節目雖然主題是表演,但本質上其實還是綜藝。那些編導們只會按照綜藝節目的套路來做,只負責讓節目更具話題度,無法真正弄清楚“好演員是如何誕生的”這件事。

就好像音樂不分高下一樣,演技也很難用一個標準來衡量。演員張一山表示,他不上演技類綜藝的原因就在於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表演方式與領悟,這是無法用比較單一的標準與形式來分出高低的。”(記者 高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