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藥材吳茱萸需要如何種植呢?

一樹繁華


你好,我是晴格格,吳茱萸是很好的中藥材,下面就讓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吳茱萸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吳茱萸有很多別稱,比如茱萸子,漆辣子,米辣子等,屬於芸香科的小灌木。吳茱萸植果實紅褐色,團簇緊湊,呈五瓣扁圓形狀,裡面有一枚黑色油亮種子,花開黃白色,果實加工以後可以入藥,具有溫中散寒,解鬱等功效,還有止痛的作用,是很好的中藥材。

吳茱萸的種植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選地整地:吳茱萸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的特點,喜歡充足的光照,在溫暖溼潤的環境下最適合生長。種植的地方可以選擇向陽的山地,山坡等。要求土層深厚,有肥力,周圍便於排水,砂質土壤最適合種植。選好的土地,提前撒上基肥深翻30釐米,均勻混合疏鬆細耕,然後起壟作1-1.5米的寬畦,畦上耙平,使土壤平整細緻。

2. 播種育苗:吳茱萸的種子播種通常在4月份前後。首先,在畦上開4釐米左右深度的淺溝,把種子撒播到溝裡,澆水覆土,保持土壤溼潤就可以了。20-30天左右種子就會萌發,長出幼苗。幼苗長到35釐米左右就可以進行定植了。

3. 日常管理:吳茱萸種植以後需要 2-3 年左右的時間才會開花結果,3年以後才算成樹。日常管理得好,結果期可以長達30年。

(1)澆水施肥:吳茱萸從幼苗到成樹期,要適量澆水追肥。每年追肥可以分為春秋兩次,春季在4月份左右追肥,地下根莖吸收土壤的營養促進吳茱萸的生長,秋季在11月份左右,為吳茱萸提供充足的養分越冬。追肥可以採用穴施的方式,在吳茱萸的根莖周圍挖穴,每棵施入複合肥200克左右。

(2)中耕除草:中耕除草可以避免雜草爭肥爭水,還可以疏鬆土表,促進吳茱萸吸收土壤裡面的養分,有利於吳茱萸更好的生長。

(3)修整枝葉:修剪枝葉可以促進吳茱萸側枝的生長,使吳茱萸長勢旺盛。吳茱萸的幼苗長到1-2米,應該抹去頂梢,促進吳茱萸的側枝生長,等吳茱萸的側枝長成健壯的主枝,來年再進行抹梢,留取3-4個側枝生髮。

以上就是吳茱萸的種植方法了,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吧!祝大家都能夠給種植出藥性十足的吳茱萸!


晴格格在東北


你好,農學博士教種植 為您解答。吳茱萸為芸香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主要以未成熟的果實入藥,性熱,味苦辛,常生於海拔1000-2000米林區的闊葉疏林和混交林內及林緣、曠地。近幾年,由於野生資源量的不斷減少,市場經常出現緊缺狀態,價格也呈現上漲的趨勢。

吳茱萸的栽培歷史大約為300年,主產於我國的貴州、雲南、湖南、廣西、陝西、浙江等地區。 此外,江西、湖北、安徽、福建等省份也可以種植。為了幫助藥農種出優質吳茱萸,農學博士總結出了一整套吳茱萸栽培技術,僅供大家參考學習。

一、吳茱萸的特徵特性

吳茱萸的幼樹皮為綠褐色,老時有縱裂,灰褐色,莖有皮孔。植株的葉對生,羽狀複葉,小葉5-9枚,小葉有短柄,葉片為長橢圓形,葉緣無齒,葉脈明顯凸起,葉面有短絨毛,小葉長度在9-15釐米,寬度為4-6釐米,先端尖,基部為楔形。果實為蒴果,分成4-5果瓣,果實開裂時呈蓇葖果狀。吳茱萸的氣味濃厚,在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

相比於其他作物,吳茱萸的適應性強,沙壤、黃壤、壤土、風化頁岩均可以正常栽培。吳茱萸屬於典型的淺根系樹種,沒有明顯的主根,有發達的鬚根群。在重粘土壤中生長緩慢,適應生長在雲南、貴州、四川、江西、湖南、浙江、江蘇、甘肅、陝西的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區。吳茱萸適宜亞熱帶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在4-8度,7月份平均氣溫在20-32度的地區,年平均氣溫12-20度的地區產果正常。吳茱萸性喜潤,常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地區栽培最為合適。吳茱萸屬於較喜光樹種,結實時需光量大,雖然在鬱蔽條件下都能生長,但生長不太好,結實量低、品質較差。年光照在800-1200個小時最合適。

二、吳茱萸的繁殖方式

吳茱萸可以採用分根扦插、分櫱苗栽、枝條扦插和種子育苗等繁殖方法。種子繁殖成的吳茱萸植株結果時間長;分櫱苗栽成活率高,但母枝長勢弱,結果往往較少,產量較低,生產上很少用或不採用。

1、枝條扦插

在早春植株萌芽之前,選擇1-2年生的健壯吳茱萸枝條,統一剪成20釐米長的小段,每段保持有2-3個芽,上端剪平,下端剪成斜面,兩端離芽各1.6釐米左右,以有利於生根發芽。我們需要按照行距25-30釐米、株距12-15釐米進行斜插,入土深度為插條長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插後把土壓緊,千萬不要倒插,插後澆水並搭棚遮蔭。我們必須保持土壤足夠溼潤,雨水較多時應及 時排除床內積水,以防止插條黴爛。在插後的1-2 月,就可以正常生根,扦插比較容易成活。在每年的4月下旬,地上部芽抽生新枝,當年幼苗高度可達80釐米左右,即可進行移栽。這種方式繁殖快,繁殖係數大,對母株損傷也少,結果時間早,但成活率低於根插。

2、根插

我們一般選取4-6年生、生長旺盛、根系發達的樹作為母株,在每年的2月上旬,刨開樹根周圍的土壤,切取直徑約0.5釐米的側根,並截成15釐米左右長的小根段做為插穗,按行距70釐米開淺溝,株距設置為15釐米,斜插入溝內,根端微露畦面,並稍加鎮壓。施草木灰,覆細土稍耙平,再澆少量的清淡沼液,並及時蓋稻草進行保溫;大約需要一個月左右,植株就可以長出新芽,即可施一次稀薄人畜糞尿或沼液。當年冬季苗高可以達到65釐米左右,當年冬或第二年春即可移栽。根插法簡便,成活率較高,生長快,結果早,是高產栽培普遍採用的繁殖方法。

三、吳茱萸的人工栽植技術

1、選地整地

吳茱萸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一般山坡地、丘陵地、房前屋後、路旁均可以正常種植。中性、微鹼性、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長。苗床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為好,低窪積水的土地不適宜進行種植。選好種植地之後,每畝土地施用腐熟的農家肥2000-2500公斤作為基肥,深翻後曝曬幾天,碎土耙平作成高畦。

2、定植

對於移栽時間,冬栽一般在11月下旬,春栽可以在3月中下旬。在移栽定植之前,我們可以按照行距4米、株距3米進行挖穴,每穴施用基肥或堆肥5-7公斤,並配合人糞尿10-15公斤,與底土拌勻後再栽。保證一穴一苗,在栽種時,使根系舒展,填土後踏實並及時澆水。當水下滲之後,再撒一些鬆土。一般栽後2-3年,即可開花結果,5-6年後,可以大量結果進入盛果期。

3、田間管理

(1)追肥

在早春萌發之前,我們必須追施一次腐熟的人畜糞水,以促進春根生長。在定植2-3年後,即可開花結果,如果當年開花,則應該摘去花蕾,以利於植株的營養生長。植株進入結果期之後,我們於春季開花前,施用一次腐熟餅肥或腐熟人畜糞,一般3年生的吳茱萸植株,每株可以施用 20-25公斤,於根際周圍開環狀溝施入,施後及時覆土。在每年的6-7月結果前,追施1次人畜糞水,並配合一定量的過磷酸鈣或草木灰,以利於植株的坐果。秋季採果之後,9-12月結合清園冬培,重施1次臘肥,每株施用過磷酸鈣與廄肥或堆肥共同混合堆漚後的肥料,於植株旁邊開溝施入,小樹30公斤,大樹40公斤,或施用複合肥,看苗施肥,每株0.5-1.5公斤的三元複合肥,然後蓋土培土。

(2)修枝整形

整形大都在幼樹時進行,在樹高80-100釐米的時候,要剪去主幹頂部,即稱“ 打頂”,以促進分枝生長,以後在其上選擇數枝生長健壯的枝條培養成骨幹枝,並使其搭配均勻,其餘的枝條剪去,構成樹冠骨架。

修剪主要在冬季進行,有疏刪和短截兩種。疏刪主要是剪除過密枝條,常採取“ 三打一和五打二”的剪法,同時需要剪去纖弱細枝、病蟲枝和著生位置不當和擾亂樹形的枝條。短截也就是把那些生長勢過強的枝條給予剪短,以抑制過度生長,保持樹體均衡又美觀。我們應該注意對那些生長充實和長有橢圓形芽苞的枝條不要剪去,以利於來年開花結果。對於剪下的病蟲枝,我們應該運離林園後集中及時燒燬。

4、病蟲害防治

(1)煤汙病

這種病害又稱“煤煙病”或“煤病”,是吳茱萸植株最常見的病害。這種病於每年的4月上中旬開始發生,5到6月份危害嚴重,病原為真菌中一種子囊菌引起。當蚜蟲、介殼蟲在吳茱萸樹上危害時,害蟲分泌的蜜露常會誘發該病的發生。在被害處及其下部葉片、嫩梢和樹幹上會誘發不規則的黑褐色煤狀物,這種煤狀物容易剝落,在剝落之後,植株的葉面仍呈綠色,如果發病嚴重則影響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導致樹勢衰弱,開花結果變少,嚴重影響總產量。

(2)鏽病

鏽病是吳茱萸發生很普遍的一種病害。病原為擔子菌亞門鞘鏽菌屬的真菌引起。在發病初期,植株的葉片背面出現黃綠色近圓形邊緣不明顯的小點,後期在葉背形成橙黃色微突起的瘡斑,也就是夏孢子堆,病斑破裂後散出橙黃色的夏孢子,葉片上病斑則增多,以致葉片枯死。這種病害多在每年的5月中旬發生,6-7月危害最嚴重。

(3)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在水田中種植的吳茱萸發生。表現為葉片萎焉、脫落,拔起根部有股臭味,根系前期呈黃褐色,後期呈現黑褐色,皮層腐爛、脫落,只剩下木質部。這種病害在積水田發生較多,沙質壤土水田也會發生,都是成片發生為害。每行排水溝開好之後,根腐病的發生就相對比較少了。

(4)褐天牛

這種害蟲又叫作蛀心蟲或老木蟲,成蟲主要咬食枝條的皮層,幼蟲從樹幹下部30-100釐米處或在粗枝上蛀食韌皮部,隨後蛀入其莖幹中,咬食植株的木質部,進而形成不規則的彎曲孔道,使內部充滿蛀屑,每隔一定距離開通氣孔和排洩孔,將蛀屑等排出孔外。褐天牛一般常於每年的7-10月間,在距地面30釐米以上的主幹上,出現唾沫膠質分泌物、木屑及蟲糞。這種蟲害在危害時,病株因主幹中空而枯死。

(5)鳳蝶

又名春鳳蝶、桔黑黃鳳,成蟲白天活動,在交尾後卵散產在嫩葉上,孵化之後,其幼蟲危害幼芽、嫩葉,使植株成缺刻或洞孔,1年發生3-4代,有世代重疊現象,主要以蛹附在樹枝及其他附著物上越冬,於次年的3月開始發生,以每年的5-7月危害最為嚴重。3齡後的幼蟲食量增大,能將幼枝上大量葉片吃光而成禿枝,從而嚴重影響到吳茱萸的生長髮育及開花結果。

(6)小地老虎

這種地下害蟲又名地蠶、土蠶、烏土蠶、夜盜蟲,主要以幼蟲危害幼苗,咬斷幼苗根莖處,以4-5月對幼苗危害嚴重。1年往往會發生4代,第1代幼蟲在每年的3月上旬發生,幼蟲經常從地面咬斷嫩莖,拖入洞內繼續咬食,從而造成吳茱萸缺苗斷株。蟲齡增大後,會直接鑽入土內,於早、晚或陰天出土危害幼苗。

四、吳茱萸低產劣質的原因

1、品種混雜

目前,吳茱萸主要有大花、中花、小花3個類型,其中以中花類型為優,其產量高、結果早。中花類型又分為早、中、晚3個不同成熟期的栽培品種。從調查數據看,相當一部分種植戶栽培的吳茱萸品種混雜、管理粗放、產量低、經濟效益差。

2、整形修剪不當

近幾年,有的種植戶的吳茱萸樹基本上處於自然生長狀態,病蟲害危害嚴重,樹體長勢很差;而新種植的吳茱萸,由於部分種植戶不懂得科學栽培管理技術,該剪枝的未剪枝,該抹梢的未抹梢,管理嚴重不到位,樹體長勢不良,進而不能形成良好的樹冠,產量較低,經濟效益差。

3、病蟲危害嚴重,引起葉、幼果脫落

病害危害葉片,導致葉片枯死,最後引起幼果脫落。害蟲蛀入樹幹或枝條內,啃食木質部,造成樹勢衰退或斷枝,引起植株死亡,降低產量。

4、採收時期不當

吳茱萸收穫期因品種不同而有差異。早熟品種在小暑後就可以開始收穫,而晚熟品種則在立秋後開始成熟。一般在果實由綠變黃、尚未充分成熟的時候為最佳採收期。如果採收過早,則產量低、品質差;但如果過遲,則果實開裂脫落,最終影響產量和商品質量。採收時間如果不在晴天,則不能及時曬乾或晾乾。

農學博士有話說:吳茉萸的採收時間適宜選擇晴天,趁早上有露水時進行採摘,可以減少果實跌落。在採收時,我們需要將果穗成串剪下。果穗採回以後,需要及時攤開曬乾或晾乾。完全乾燥後去淨枝梗,簸去雜質,貯藏於乾燥通風處,或者及時出售。商品以足幹、籽粒飽滿、堅實均勻、無枝梗、無雜質為佳。

[我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一名農學專業博士,點擊右上角可以關注我!每天更新農業種植知識,推廣作物高產技術,歡迎大家評批指正!]

農學博士教種植


吳茱萸,為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5米,一般有小花吳茱萸、中花吳茱萸和大花吳茱萸等幾個品種,為傳統的中藥材。具有溫中、散寒、燥溼、流肝、理氣止痛之功效。由於其用途較為廣泛,近些年來,其價格還算比較穩定。因此,有些農民朋友打算用種植吳茱萸的方法來增加收入。但是,苦於不知道吳茱萸的種植技術而迷茫徘徊。下面,我們就簡單聊一聊吳茱萸的種植方法。


一、選地整地

吳茱萸喜溫暖的氣候環境,對陽光的需求較多,怕水淹和陰溼。它對土壤的要求不是很嚴格,但以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種植為好。最適宜於低海拔、冬季較溫暖、土壤微酸性至中性的山地、丘陵、平壩向陽處栽培。

扦插床整地:初冬選擇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作扦插床。深翻後施入草木灰並深耕耙平,做成寬1.3米,高30釐米的插床。栽植地應選擇向陽的緩坡地成片種植,亦可在田邊地角、房前屋後,庭院周圍零星地種植。

二、扦插育苗

選擇4~6年生、生長旺盛、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的優良單株作母株。於冬季或早春2月上旬新梢萌發前,從母株上取1年生、發育充實、無病蟲害的枝條,剪成20~25釐米長的插穗,每段需有3~4個芽兒。然後將上端截平,下端近節處削成馬耳形斜面,每50根紮成一捆。用5毫克/千克的生根粉或萘乙酸溶液,快速浸蘸下切口1~2釐米處,取出稍晾後扦插。扦插前先用細孔噴水壺潤溼扦插床,以便於扦插。扦插時在插床上按株、行距5釐米x10釐米劃線,用細木棒打孔,輕輕地將插穗插入孔內,避免碰傷皮層。插穗入土深度為穗長的1/3~1/2。插後隨即按實壓緊,澆一次透水,並加蓋小拱棚增溫保溼。生根發芽後拆除小拱棚,加強苗床管理。培育一年後,當苗高50釐米以上時出圃定植。

採用根插法,於2月上旬,挖取4年生以上、健壯旺盛母株,根部徑粗1釐米以上的側根,截成長15~20釐米的根段作插穗,按照上述扦插方法進行扦插育苗,並強化管理措施。約1個月左右即可生根發芽。翌年早春即可出圃定植。

三、適時定植

一般在冬季11~12月份或春季3~4月份定植。按照株、行距2米X3米的規格挖穴,穴徑和穴深各50釐米。在穴內填入腐熟的廄肥或士雜肥作基肥。載苗後覆土,覆土達穴深一半時,將苗輕輕向上提一下使根部舒展,然後填土壓緊即可。

四、田間管理

注意中耕除草、追肥,培養合理樹冠。及時防治煤汙染病、鏽病、褐天牛、柑桔鳳蝶等病蟲害。

五、收穫加工

8~9月,當果實呈赤橙色時就可採收。收穫時將果穗成串摘下,注意不要剪下果枝。採下的果實放在陽 光下曝曬,去除雜質,置於木箱內,貯於乾燥通風處即可。

以上介紹的就是吳茱萸的種植方法。其實,種植方法非常簡單,對於大多數農民朋友來說,一看就會。因此,農民朋友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開展種植工作。


綜上所述,吳茱萸是一種用途比較廣泛的中藥材,其價格比較穩定。如果你想種植吳茱萸的話,完全可以依照以上介紹的方法去做,想必一定可以獲得成功。


老胡說三農


導讀:吳茱萸是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一種落葉小喬木或灌木。喜歡溫暖氣候和向陽環境,怕澇,怕陰溼,凡冬季嚴寒多風,乾燥,地方不能種植。多數在長江以南地方種植,北方僅陝西,甘肅下部分地區可種植,對土壤要求不嚴,但鹽鹼地,較粘重地產量極低。適宜低海拔,冬季較溫暖,土壤微酸性的山地,丘陵,平坦向陽處種植,生長快,結果早,管理好2一3年就始果,進入盛果期,每株可產幹品3一5公斤,如果按這幾年收購價2百至3百元/公斤,一畝(111株)產值還是很可觀的,特別是那些零星房前屋後,菜園角落幾株種植產量特別高,許多能達5一10公斤,比那些水果等方便,可曬乾貯存。


吳茱萸繁殖

以扦插育苗繁殖為主,也可傷根分櫱繁殖。

1,扦插育苗,又可分技插和根插。

枝插法,選擇產果後一,二年較穩產的優良單株作母株。在冬季或早春2月上旬新梢萌發前,從母株上剪取1年生髮育充實,無病蟲害的枝條,剪成20-25釐米長插穗,每段上有3-4個芽。將上端截平,下端處削成斜面,紮成1捆,用500ppm生根粉浸蘸下切口,取出稍晾乾後扦插,插前在整好插床(用黃泥加河沙消毒後鋪成)上,用細木棍打出引孔,輕輕地將插條插入約2/3,隨後壓緊,澆透水,上加蓋拱塑棚保溼增溫,生根後見插條上發芽後拆除,施行苗床管理,培育一年,苗高50釐米以上時出圃定植。

根插法,2月上旬,挖出4年生以上,健壯母株的側根,根徑粗選擇1釐米以上,截成長15-20釐米作插穗。按枝插法一樣進行扦插育苗,管理,約一個月根發鬚根,發芽。第二年早春可出圃定植。這方法成苗率高,能提早開花結果。問題是不能挖取側根過多,以免影響母樹長勢。


2,傷根分藥繁殖

吳茱萸生長几年後分櫱力極強,在冬季或早春萌發前,選始果後母株,將植株根際周圍側根砍傷,施肥蓋上薄土,傷口處分櫱出苗,培育50釐米以上時,帶根挖取另處定植。

種植技術

選地,栽種地宜選擇向陽的緩坡地成片栽種,也可田邊,地角,房前屋後,庭院周圍零星種植。

定植,從冬季落葉到春季萌發前都是好種植時期,在整好栽種地上,按行株距3x2米(畝一百一十至一百二十株)挖穴,穴直徑50釐米,深度50釐米,每穴施入農家肥15公斤,與底土拌勻作基肥,然後,每穴栽苗1株,扶正,讓苗根部展開,分層填土壓實,栽穩,澆上定根水,上再覆層土,使穴栽苗處呈拱狀,利排水,穩苗,利成活。以後進入田間管理。

以後將行必要除草,施肥,吳茱萸管理重點要象果樹一樣學會整枝修剪,將每株修剪成自然開心形豐產樹型,將來產量才高。


種養倩


謝謝邀請回答!


吳茱萸以果實入藥,市場需求量大,曾記得三十年前,每斤乾貨能賣上十六七元。雖然我們這裡不是主要產區,零星種植園也不在少數。現在,我來介紹一下吳茱萸的種植技術,供大家參考。

♦繁殖方法:吳茱萸在目前來說,有三種繁殖方法,分根繁殖、扦插繁殖和種子繁殖。我們家常用的有兩種,種子繁殖和分根繁殖。由於吳茱萸主要以種子入藥,價格昂貴,又偏重於分根繁殖。

吳茱萸屬喬木灌木,它們的品種有大、小粒之分,細葉小粒吳茱萸藥用價值高、價格貴,又屬灌木叢,且分根、分櫱繁殖能力強,被種植戶喜愛。

在繁殖種苗時,先做好苗床,再去挖它們的根莖出來,需要注意的是挖根時,需挖6~8年的豐產樹根。因為豐產樹冠幅較大,根系伸展較多較長,即使取根後,會刺激它們的再生能力,發出更多的新根和幼苗出來。

然後把根切成20釐米左右小段(根的兩個截面蘸一下燃燒的火灰消毒),按順序放在事先挖好的條播溝裡。行距30釐米、株距5~6釐米,放好後覆蓋7~8釐米泥土即可。用根條繁殖的吳茱萸,一般秋天播種,次年春天就會萌發新的小苗,只要做好幼苗除草施肥工作,當年秋後就可起苗移栽定植。

♦移栽地的選擇:吳茱萸的抗寒、抗寒能力強,在海拔500~1800地區可以栽培發展。記得三十年前,我們這裡把它作為庭院經濟的一部分,取得的效果相當不錯。如今,成片種植戶有好幾家,他們都是把吳茱萸套種在大黃地裡、自家土地的溝坎邊,因此,吳茱萸對土壤要求不高。

如果我們要規模化發展,選地時,應該把土壤溼潤肥沃、土層深厚、土地容易集中到一起、灌溉方便、交通方便、管理方便的地塊考慮進去。

♦整地施肥:整好地、施好基肥,是吳茱萸今後生長迅速、獲得高產的重要保證。根據鄂硒農技哥多年的經驗總結,定植吳茱萸的技術要點基本和果樹栽培一致。就是先清除栽植地的前茬作物或雜草,要是荒山開墾地栽植,需要提前半年去除其它灌木、雜草。用滅生性除草劑噴霧2~3次,最後深挖至80釐米左右,增加活土層。

開墾荒地事先有一個熟土的過程,一是要多施腐熟農家肥(畝施10000斤以上),讓它們在土壤中充分分解成有機質、轉化成部分益生菌,並讓表層土壤經過長時間的日曬雨淋和風化,最後變成優質高效的處女地。二是要在定植前15天挖好定植穴,小粒吳茱萸多屬灌木,它們易於塑型,挖定植穴時,可畝挖110穴或畝挖83穴,也可畝挖55穴。也就是說它們的行距3米、株距2米,或行距4米、株距2米,或行距4米、株距3米。

挖好定植穴後,開始施肥。如果是新開墾地,曾事先施過肥,可考慮直接挖定植穴,穴的大小長寬深各40釐米即可,穴底撒施100克三元複合肥與底層泥土拌勻後再覆蓋一層5~10釐米泥土備栽。如果是熟地栽植,在事先沒施肥的情況下,挖定植穴時,長寬應為80釐米,深60釐米。每穴施三元複合肥1.5斤、腐熟農家肥100斤,然後覆土與地水平。

♦移栽時間和方法:把握正確的栽植時間和方法,是保證成活率、提前獲得收益的關鍵。在我們南方地區,可分為秋後定植和春天萌芽前定植兩個時間段,即使是深冬定植,也不會被凍害。如果北方地區定植,最好選在次年春天萌芽前完成。

秋天適合大部分樹種定植,所有植物有一個生長共性:“夏長植株冬長根”。秋後栽植的苗木,雖然植株進入休眠,它們的根系仍然在不停生長,所以,在進入休眠期後定植的苗木,植株不會因為生長枝條而抽乾蒸發掉水份,更利於地下根系的恢復和貯存營養,從而順利度過緩苗期。

在定植吳茱萸樹苗時,一定要選好比較優質的樹苗,按大小分級定植。當樹苗定植好後,澆一次定根水,並在30釐米處定幹。一般用分根繁殖的吳茱萸苗,根系比較發達,鬚根較多,成活率高,長勢較快,成活率基本上可以達到100%。

♦田間管理:分根繁殖的吳茱萸投產較快,只要管理得當,3~4年就能獲得收益。定植後的主要管理任務就是中耕除草、施肥、預防病蟲害。

【1】中耕除草:特別是定植後的第一年,在施肥的同時,要把重點放在中耕除草上。由於分根繁殖的吳茱萸幼苗比較弱小,在幼苗一米內不能有任何雜草欺苗或爭奪養分。有條件的可鋪防草布,鋪防草布的好處不單單是預防雜草,還可以保溫保溫防日灼。而且,定植地裡不宜再噴施滅生性除草劑,以免後期幼苗的健康成長。

【2】施肥管理:幼苗期主要以氮肥為主,施用量保持在每畝7.5公斤。為了儘快的讓幼苗生長健壯,最後每月施尿素一次,與澆水相結合。南方多雨地區,掌握好天氣預報,在雨前或雨後施入尿素即可。隨著幼苗的長大,逐漸增大施肥量。在每年的8~9月份,以施有機肥為主,每畝施肥不能低於3000公斤,或環狀溝施肥或放射狀溝施肥,也可挖穴施肥,施肥深度20釐米以上。

【3】修枝整形:要想吳茱萸獲得較高的產量,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樹形。當幼苗定幹後,可把幼樹培育成自然開心形或紡錘形樹形。為了較快的獲得樹形,幼樹期(1~3年)要長放枝條,盛產期後要短截回縮枝條,並多培養結果枝組。儘量做到中空外圓,讓結果枝組分佈在外圍空間。

♦病蟲害防治:吳茱萸主要病蟲害有煤汙病、鏽病,蟲害主要有老木蟲危害主枝和樹幹。

【1】煤汙病的防治:吳茱萸的煤汙病是由蚜蟲和蚧殼蟲侵害後留下的病灶造成的,首先要做好蚜蟲和蚧殼蟲的預防工作。蚜蟲可用吡蚜酮或噻蟲嗪噴霧,蚧殼蟲危害時,可在冬天剪去病枝燒燬,或用硬毛刷刷掉越冬蚧殼蟲後,然後在患病部位塗上蚧蟎靈。

【2】鏽病的防治:鏽病主要危害吳茱萸樹葉,一般發生在4月份,當樹葉傳染上鏽病時,葉片會出現黃色不規則斑點,嚴重時會成凸起狀,甚至還會出現葉片穿孔,影響整個植株的光合作用,從而衰弱樹勢。防治時,春天萌芽前可用石硫合劑噴霧一次全樹,不留死角。四月初,也可用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噴霧全園2~3次,間隔期10天。

【3】老木蟲的防治:老木蟲又名鑽心蟲和蛀心蟲,它們會給主幹或主枝打孔,讓樹幹形成空心狀,嚴重時會使樹枝斷裂,樹體死亡。此病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冬天做好清園工作,全園可用辛硫磷乳油噴霧,特別是樹幹噴霧尤其重要。一旦發現有蟲蛀食樹幹,立即用棉球蘸上辛硫磷乳油堵塞孔洞,能起到滅殺作用。【我是鄂硒農技哥,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進入我的主頁學習更多種植實用技術,本文系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鄂硒農技


記得唐朝王維有這樣一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中的茱萸就是今天要說的中藥材吳茱萸,在農村大多數地方稱為吳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樹,吳茱萸以嫩果實經過炮製後作為藥材,小時候就是吃這個來打蛔蟲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市場價格在50元左右,極具有種植價值。不失為脫貧致富的種植藥材品種。有這麼好的市場前景,那麼吳茱萸需要怎麼種植才能獲得高產呢?

吳茱萸的形態特性

吳茱萸為小喬木或者灌木,株高3-5米,嫩枝和嫩芽上覆蓋一層灰黃色或者紅鏽色絨毛,嫩枝顯暗紫紅色,在平地至海拔1500米向陽坡地上的疏林或灌木叢中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小葉對生顯卵形蠟質,葉背面和葉脈上有柔性絨毛,花為頂生花序,雄花相距較遠而雌花離得近些,果實球狀或者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毫米,果實表面粗糙,有多數點狀突起或凹下油點,顯暗綠黃色至褐色,質地堅硬,散發出芳香濃郁的氣味,味道苦而辣。

吳茱萸的生長週期和生長習性

吳茱萸移栽後2-3年便開始掛果,第4年進入到掛果盛期,30年後進入到樹體衰老期,花期4-6月,果期8-11月。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後、路旁均可種植。中性,微鹼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長,低窪積水地不宜種植。

吳茱萸的繁殖方法

吳茱萸既可以種子繁殖和扦插、分櫱繁殖等幾種方法。下面就這幾種常見方法進行介紹。

一、種子繁殖繁殖法

1、選種 在4年以上30年以下的植株上選擇充分成熟的果實,將果實剝開後見到果核,用老虎鉗將果核夾開,有5室,每室有1粒種子,選擇飽滿的作為播種種子,成熟的種子黑色有光澤,選擇優質的種子可以提高發芽率。

2、種子處理 將選擇好的種子放在溫水中浸泡24小時後,用溼紗布包好,放在15度的恆溫下催芽,帶種子露白時播種,提高出苗率,不進行催芽的種子的發芽率只有60%左右,或在播種前每1公斤種子用60克80%的多菌靈拌種,將多菌靈與種子充分混合後播種,可以減少種子發生黴變。

3、整地施肥 選擇土層深厚、較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作為苗床地,在播種前10天將地深翻20-30釐米深,同時每畝施入腐熟的有機肥3000-5000公斤,埋入土下,表面耕層的土壤一定要細,無大的空隙,同時做畦,畦面寬1.3-1.5米,畦溝深25-30釐米,在畦面用鋤頭開深3-5釐米,寬8-10釐米的淺溝。

4、播種 播種時間在每年的2-3月份進行,由於吳茱萸的種子細小,在播種時可以加點細河沙,沿著畦面上的溝澆一次底水,待水乾後均勻地將種子撒播在溝中,播完種後及時回土覆蓋,回土厚度在1-2釐米,經過浸過種的發芽率在80%,沒有浸種的發芽率在60%左右,所以要適當增加播種量,一般每畝15克左右。經過二個月後在苗高5-10釐米時進入到幼苗期管理。

5、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分為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種子繁殖苗期跟無性繁殖差不多,差不多要1年的時間,一般苗期中耕除草2-3次,中耕鬆土時宜淺不宜深,以免傷到根系,追肥2-3次,以稀薄的人糞尿為主,配合使用速效氮肥每次2-3公斤加入到稀釋的人糞尿溶液中,在氣溫高時要注意防止土壤乾燥,及時澆水,一般土壤保持60%左右的溼度。

二、扦插繁殖又分為根插繁殖和枝插繁殖

1、根插繁殖

側根選擇 在山上選擇根系發達、生長旺盛健壯無病蟲害的4-6年的植株作為母株。在2月上旬,將母株根部四周的泥土起開,用快刀截取0.5-0.8釐米粗的側根整根,儘量不傷到側根上的鬚根,帶回家後,放在木板上將側根切成15釐米長的小段,注意切口要平整,儘量一刀到位。扦插口成45度角,然後將切好的側根一把一把地用稻草捆好,每把10-20段,並及時進行扦插。

根插方法 在整好施足底肥並澆足底水的畦面上,按行株距15×10釐米的規格,將根斜插入土中,根與地面成60度角,並用手指壓實插口空隙,再覆蓋一層細土,使上端稍露出土面3-5釐米,插完後澆稀薄的人糞尿後畦面蓋一層1-2釐米後的稻草。

苗床管理 大概60天的時間就可以長出新芽,輕輕將稻草抽出,然後澆清糞水1次,在苗長出5釐米高時,進行一次淺中耕除草,及時施一次追肥,每畝施速效氮肥5公斤,隨水澆施或稀薄的糞水400公斤,在第二年春季或當年冬季即可移栽。

2、枝插繁殖

枝條選擇與剪取 在生長髮育良好的植株上選擇1-2年生的健壯長勢的營養枝,枝條無病蟲害危害。將枝條剪下後,將連樹幹和頂端的枝條去掉,剪取中間部位的40-60釐米,再將中間部位剪成20釐米的小段作為插穗,每個插穗要保持有3個芽眼,地面的切口平整,插入土的切口剪成斜面。

扦插時間和方法 在2月中下旬,將剪好的穗條下端插入到濃度為1毫升/升的吲哚丁酸溶液中,浸泡30分鐘取出,按行距20釐米,株距10釐米的標準斜插入苗床中,插入深度為12-13釐米左右為宜,覆土壓實插穗,澆水遮蔭,提醒:千萬不要倒插。一般經1-2個月即可生根,萌芽長出新枝,第二年就可移栽。

3、分櫱繁殖

利用吳茱萸根系容易分櫱的特性,在每年冬季距母株基部50釐米處,挖出側根,在每根側根上隔10釐米用刀片割傷側根皮層,等1-2天再回一層5釐米厚的細土,然後施稀薄的糞水,再覆蓋一層1-2釐米厚的稻草,到第二年春天,就會長出許多的根櫱幼苗,這時將覆蓋的草除去,等到幼苗長到30釐米高時用工具將幼苗分離後再移栽。

適時移栽定植

在冬季將大田深翻一次,並施入腐熟的有機肥每畝3000-5000公斤,或按行株距3×2米挖80×80釐米正方形穴,每個坑施腐熟的有機肥20公斤,然後再覆蓋一層20釐米後的土壤蓋住有機肥。

在春季進行移栽時,在苗床上將實生苗和扦插苗挖出,注意一定要離苗基部15釐米處開土,往根基部方向抬起,輕輕將苗木提起,做到不傷根,有條件的最好連土一起移栽。每穴移栽一棵茱萸苗,定植時將苗放在穴的中間,然後將周圍的土壤回土填滿,填在一半深的時候輕輕將苗往上提一下,再填土,然後壓實,澆好定根水。

大田管理

大田管理分為幼齡樹管理和結果樹管理及衰老樹管理。定植以後1-3年為吳茱萸的幼齡樹管理,主要是培養樹冠的形成,及結果枝的培養。第4年後進入到結果期,從結果期到衰老期這段時間差不多有30年的時間,所以要注重結果期的樹枝修剪與肥水管理,衰老期的管理主要植株的砍伐與更新。

1、幼齡樹管理

幼樹的管理的好壞,關係到以後吳茱萸產量,所以在幼樹期要注重培養根系的生長和樹冠的形成。

中耕除草 每年中耕除草3-5次,第一年中耕除草要淺一些一般5-8釐米深,一般每個季節中耕除草一次,夏季雨水多且雜草生長速度快,為防止土壤板結,抑制雜草生長,所以夏季要多一次中耕。第二年和第三年中耕深度逐漸加深,刺激根系向上生長,使根系保持上中下分佈,便於營養物質的吸收和較高的抗旱能力。但每次以不傷到根系為宜。

肥水管理 每年的四月初和秋末冬初,在離植株根系20釐米處挖一條10釐米寬的環形溝,每株施複合肥300克,然後回土覆蓋肥料,有條件的可以增施一些腐熟的有機肥。四月初施肥,能夠為植株的枝葉生長及根系的發育,秋末冬初追肥是為了提高植株的抗寒能力,使植株能夠安全越冬。南方雨水多,一般不需要澆水,但遇到乾旱高溫還是要澆水降溫。

培育主枝 在第二年植株長到1米高時,要及時將主幹的頂部的生長點摘掉,並在樹體四個方向各選留出1個健壯側枝,培育成主枝,第三年夏季,在主枝上再選留出3-4個分枝作為副主枝,以後再在副主枝上選出側枝,儘量保持內空外圓,通風透光,矮幹低樹冠的豐產樹形。

2、結果樹的管理

吳茱萸進入到結果期需要的養分增大,營養枝生長快,處理好結果與生長的關係。因此要精細化管理,爭取高產。

分批施肥 一般吳茱萸在結果期每年要追施三次肥,才能滿足生長需要,第一次在吳茱萸開花前10天及時施入腐熟的有機肥,每株20公斤及磷鉀肥1公斤,第二次在7月中下旬結果前每株再施入腐熟的有機肥20公斤及鈣肥0.5公斤,第三次採收果實後及時施入農家基肥30公斤及磷酸鈣1公斤。以上施肥都是在樹冠滴水處挖一條10釐米寬的環形溝,施肥後及時回土覆蓋,以免養分揮發。

修剪整形 結果期要滿足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除了施肥外還有通過修剪整形來控制,特別是對秋梢的修剪,能夠集中營養物質提高花芽分化,日常的修剪是修剪樹體上過密的枝條、徒長枝、重疊枝和病老枝及老化的結果枝,隔個2-3年留下一些粗壯的枝條作為結果預備枝,使樹體保持在一個豐產形樹冠。

3、衰老期管理

吳茱萸樹進入衰老期後,一般是定植後30左右,樹體長勢逐年減弱,開花結果數量減少,產量降低,品質變差,可以考慮將老樹砍掉,在砍樹之前要進行分櫱育苗,培育出新的幼苗,再進行定植。

病蟲防治
煤病
又稱煤汙病, 是由於蚜蟲、蚧殼蟲在吳茱萸上為害, 誘發不規則的黑褐色煤狀斑.後期葉片和技幹上覆蓋厚厚的煤層, 病樹開花結果少.
防治方法: 蚜蟲和蚧殼蟲發生期噴灑2000-3000倍稀釋的40%樂果乳油劑, 或25%亞胺硫磷800~1000倍液, 每隔7天1次, 連打2~3次.發病期噴1: 0.5: 150-200波爾多液, 10~14天1次, 連打2~3次.

鏽病
該病主要危害吳茱萸的葉子, 發病初期在葉片上形成近圓形不太明顯的黃綠色小點, 橙黃色小皰斑, 致使葉片枯死.
防治方法: 噴波美0.3度石硫合劑或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 7-10天打一次.
老木蟲
幼蟲在樹幹內蛀食, 莖幹中空死亡, 7~10月份在離地面30釐米以下主幹上出現未狀膠質分泌物、木屑和蟲糞.
防治方法: 用小刀颳去卵塊及初孵蟲.幼蟲蛀入木質內部, 可在蛀孔外灌入可溼性六六六粉50倍液, 或用藥棉浸80%敵敵畏原液塞入蛀孔, 封住洞口殺幼蟲.

及時採收

在吳茱萸的果實由綠變黃時,還沒有充分成熟的時候採收最佳,採收太遲,果實容易炸開,子室內的種子脫落,影響到產量,採收太早,果實還沒有成熟,籽粒沒有發育飽滿,此時採收大大降低了吳茱萸的品質和產量,採收時間一般在晴天的上午露水沒有幹前採收,這一點跟割黃豆一樣,中午割黃豆,黃豆容易裂開脫落。採收方法就是將整個果穗一起剪下放在沒有空隙的編織袋內。採收回家及時晾曬並脫粒。

以上就是中藥材吳茱萸需要如何種植的方法,這種吳茱萸的種植還是有一定的發展前途的,種植一次可以連續採收30年左右。


農業小手


吳茱萸又名石虎、吳萸,屬芸香科、吳茱萸屬。吳茱萸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紫褐色,葉為奇數羽狀複葉,對生,小葉7~15片,有短葉柄,橢圓形或卵圓形。5~6月頂生傘房花序,密生黃綠小花,花單性,雌雄同株。蓇葖果初為綠色,後紅色幹後黑色,種子卵狀球形,黑色有光。氣香味辣。吳茱萸性喜光、溫暖,也稍耐蔭,對風土要求不嚴,以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夾砂土和油砂土為好,在溫暖、排水良好的微酸性至中性的向陽坡地、地角、溪邊、宅房均可種植。繁殖可用根插、枝插及分櫱等方法。根插選4~6年生、長勢健旺,根系發達的樹作母樹,在立春前後挖鉛筆桿粗細的根,截成12~15釐米長,插入土中3/4,插後蓋住泥灰、覆細土鋪蓋稻草,保溼1個月可長出新芽。枝插在新梢生長前,自母株上剪取較粗壯長30釐米的春梢,上有2~4個芽,插入土中1/3~1/2,壓緊,遮蔭保溼,1~2個月可以生根。

分櫱在冬至前後離母株60釐米周圍,挖溝露出根系,用刀在根上每隔6~10釐米處砍一傷口,施入腐熟的堆廄肥,覆土,使在切口處長出新株,移栽作種苗用。盆栽吳茱萸用直徑30~50釐米的圓盆,盆土園土4份,腐葉土2份,堆廄肥2份,河沙土2份配製而成,盆底墊上3~5釐米厚的爐渣,每盆施入餅肥20~30克,作成土堆,將2~3年苗根部舒展於堆上,加上培養土,壓實澆足定根水。吳茱萸重視追施肥料,秋冬應施基肥,一般以腐熟的堆廄肥和過磷酸鈣,每株2~3千克,在春季開花前追施磷氮速效肥,花後施一次磷鉀肥,每株可施1%磷酸二氫鉀1~2千克。要及時整枝修剪,在樹高80釐米以上時要剪去主枝頂部,促進分枝生長,利於成花結果,株高80~100釐米定幹,3~4個主枝,第二年每個主枝再分生側枝,形成外圓內空的自然開心形樹冠。盛果期每年冬季落葉後,疏去密生枝、重疊枝、病蟲枝、衰老枝、留下枝梢肥大、芽苞橢圓形的枝條。對煤汙病、鏽病、褐天牛及鳳蝶幼蟲,應及時防治。鏽病在發病初期噴25%粉鏽寧1500倍或97%敵鏽鈉300倍。煤汙病噴50%多菌靈800倍液。鳳蝶用蘇雲金桿菌菌粉500倍液。


小亮說事兒


這幾年裡中藥材的種植數量多了起來,不少人都在想著如何才能從中致富,像我們家鄉就有不少人種植吳茱萸,它在市場中的需求量比較高,目前的利潤還是比較可觀的,比起種植水稻來說更高產。當然想要種植,還要注意在長江以南的地區才行,那麼如何去種植呢?

1、定植 目前最主要的種植方式就是育苗,它的生長活力比較強,可以直接進行扦插等無性繁殖。大家可以選擇那些土層深厚、排水性好的土壤中,這樣的話就可以讓它的長勢變得更好,當然還要合理的密制,間距保持3釐米。

2、生長管理 如果天氣比較乾燥的話,那就要注意好澆水的事宜,之後還需要及時的進行中耕,這樣的話就可以讓土壤更透氣,可以起到除草的效果,當然也可以間作套種其他的植株,可以讓經濟價值更高。 當然還需要及時的注意好肥料的補充,在新梢發芽前就要添加氮肥,之後就可以撒上一些尿素在其中,而到了冬天時還需要在每株吳茱萸上添加十公斤的農家肥,這樣的話可以促進第二年的發芽。當然在初春後還要補充一定量的複合肥。

在修剪上也要特別的注意,在植株為80-100cm後就要打頂,這樣才能讓分枝生長,在修剪後可以更豐產。當然病害的防治也要注意,及時的進行規避,並噴施相應的農藥。 在每年的7、8月份就可以進行採收了,大家一定別推遲時間,不然營養會大量的損耗。在採收後還要及時的補肥,確保明年的豐收。


惠農圈


有些種植戶看到別人賺了錢,也心癢癢地想要投資、嘗試,殊不知有些項目能做好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它們本身風險就比較大,一般來說,銷路都比較難。吳茱萸它是藥材中的一種,在市場上是非常緊缺的,但在這幾年被大力的宣傳之後,現在的吳茱萸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賺錢。首先就是吳茱萸的供需平衡被打破,而且對於吳茱萸這種藥材,如果沒有專門的銷售渠道,也是很難進行出售的,在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銷售難的現象。而且,隨著吳茱萸趨於飽和,說種植吳茱萸是騙局的消息也漸漸多了起來。其實它在某階段種植的確是賺錢的,而沒有賺到錢的是因為缺乏具體的瞭解,以及專業技術,所以種植失敗。

在此藉助悟空問答奉勸各位種植戶,做種植項目不要盲目跟風,在沒有專業技術,沒有具體瞭解,的條件下種植是非常困難的。


小朱說三農基層


吳茱萸適應性強,多數土壤均可種植,在移植前應暴曬土壤,施足基肥,移植後澆透水,保持土壤溼潤,成活後再追肥,當幼樹高至80至100釐米時開始整枝修剪。

吳茱萸的繁殖方法

1、根插繁殖:選4~6年生、根系發達、生長旺盛且粗壯優良的單株作母株,於2月上旬挖出母株根際周圍的泥土,截取筷子粗的側根,切成15釐米長的小段,在備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5釐米開溝,按株距10釐米,將根斜插入土中,上端稍露出土面,覆土稍加壓實,撓稀糞水後蓋草,2個月左右即長出新芽,翌春或冬季即可出圃定植。

2、枝插繁殖:選1~2年生髮育健壯、無病蟲害的枝條,取中段於2月間剪成20釐米長的插穗,插穗須保留3個芽眼,下端近節處切成斜面。將插穗下端插入1毫升/升的吲哚丁酸溶液中,浸半小時取出插入苗床中,入土深度以穗長的2/3為宜,覆土壓實,澆水遮蔭,一般經1~2個月即可生根,第二年就可移栽。

3、分櫱繁殖:吳茱萸易分櫱繁殖可於每年冬季距母株50釐米處,刨出側根,每隔10釐米割傷皮層,蓋土施肥覆草。翌年春季,便會抽出許多的根櫱幼苗,除去蓋草,待苗高30釐米左右時分離移栽。

吳茱萸的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吳茱萸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後、路旁均可種植,每畝施農家肥2000~3000千克作基肥,深翻暴曬幾日,碎土耙平,作成1~13米寬的高畦。

2、適時移栽:冬、春兩季移栽,冬季移栽為好(12月左右),春(3~4月)按330~400釐米的株行距挖穴,直徑50~60釐米,穴深視根的長短而定,先施入腐熟的廄肥或河泥做為基肥,栽苗覆土壓緊。初栽苗小,可以和花生、豆類及紅薯等間套作。

3、田間管理:適時中耕除草並保持土壤溼潤,春萌發前施一次腐熟的人糞尿,施肥量隨樹齡而定,三年生每株施人糞尿10~25千克,在距植株48釐米左右開環狀淺溝施下,覆土。7月開花結果前,施一次磷鉀肥,冬季追施一次堆肥(或河泥、人糞尿)、草木灰等,培土防凍。

4、整枝修剪:幼樹株高80~100釐米剪去主杆頂梢,促其發芽,在向四面生長的側枝中,選留3~4個健壯的枝條,培育成為主枝。第2年夏季,在主枝葉腋間選留3~4個生長髮育充實的分枝,培育成為副主枝,以後再在主枝上放出側枝。經過幾年的整形修剪,使其成為外圓內空,樹冠開闊,通風透光,矮杆低冠的自然開心形的豐產樹型,3~4年之後便可進入盛果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