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北大荒人陳山,到非洲種出“高產田”

北大荒人陳山,到非洲種出“高產田”

陳山(右)與隊友在安哥拉項目地田間勞動。 圖片由本人提供

初冬,剛剛經歷過收穫,忙碌的人們終於可以稍稍放鬆一下心情。可身為曙光農場域外開發辦主任的陳山卻沒有“貓冬”的時間。

“剛剛接到電話,中國電子進出口公司還想與我們繼續合作,在安哥拉的項目基本確定在春節後會繼續種植。”接電話、見客人,記者與陳山的對話只能是見縫插針。

“這是我們在安哥拉的項目區,這是生活區,這是去莫桑比克考察中非基金項目……”幾年來,走進非洲的足跡裝滿了陳山的手機圖庫。

“一些項目已經取得了積極的進展,正在準備落地。我們現在正為此準備相關材料和預算。我們肯定還是要走出去!”

“走出去!”是陳山內心堅定的信念。2012年8月,42歲的陳山就帶著4人“走出去”,到非洲種地。

曙光農場擁有1.3萬人口,人均耕地不足15畝。為解決資源匱乏造成的職工收入較低問題,2012年農場決定與中國電子進出口公司合作,開展非洲農業項目開發。考察組在安哥拉庫內內省先後走訪當地最先進的與南非、以色列合作經營的五個農場,發現每畝玉米產量均未超過200公斤。可陳山卻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既然能長出糧食,那就有高產的可能。北大荒擁有著世界一流的農業生產技術,在非洲進行農業開發應該不成問題。”

考察結束,中國電子進出口公司提出,先期合作農場只承擔技術勞務輸出,利用兩年時間進行試種,支付勞務費280萬元。試種玉米達到每畝200公斤的產量,就繼續合作並進行大面積種植。

陳山當時算了一筆賬:承攬這個項目至少能掙280萬元。

“場長,項目就交給我吧!我保證按時完成合同約定的各項任務,保證外出務工人員按時獲得報酬。”有人問他,撇下妻子和年邁的父母,去那又熱又危險的地方幹啥?陳山回答只有一句話:“為給職工群眾闖出一條好出路。”

回想當年第一次走進非洲,陳山至今記憶猶新。

2012年8月,陳山與4名隊友抵達項目地。當地艱苦的條件讓人始料未及:住只有帳篷,吃水要到7公里外取,洗澡和吃蔬菜都算是奢侈。尤其是項目地一臺農機沒有,全靠手工作業。

作為先遣隊,他們頂著近40攝氏度的高溫,用鎬清除樹根,手磨出血泡,腳被扎傷,還要抽出時間蒐集牛糞自制有機肥改良土壤,研究改裝播種器、自制氣象監測儀等設備,為試種做準備。兩個半月的時間,開墾出符合試種條件的50畝沙土地,播種下了20多個品種的玉米。沒成想,播種後沒有降雨,他們只能用水桶人工灌溉,20天后竟然沒長出幾棵苗,長出的大多都是弱苗。就是這樣,反覆試種了10多次,一年下來沒打一粒糧。

隊友開始動搖了,都說這紅色的沙土地種不出莊稼來,對付這一年拿到工資就回家吧。陳山耐心地對他們說:“放棄就是斷致富的後路。試種時間才過一半,只要不放棄,我們就還有成功的希望!”

在陳山的鼓勵下,隊友們再次安下心來。經過商量,大家一致認為改良土壤結構是關鍵。歷時130多天,他們精細記錄了60多個品種在生長週期內不同生育階段的生長情況,最終成功篩選出6個單產高、適應當地氣候、抗逆性強的玉米品種,摸索出生石灰用量、肥料配比最佳的種植技術,當年玉米畝產440公斤,把過去所謂的極限產量提高了超過一倍。

試種成功得到安哥拉政府的高度讚譽,安哥拉華人報紙和安哥拉電視臺報道:“曙光農場與安哥拉的農業合作開發創造了國內糧食產量最高紀錄。中國北大荒人了不得!”

試種成功得到中國電子進出口公司的高度認可,決定加大投入擴大種植規模。2014年6月,現代化農機設備全部到位,氣象站建設、倉儲烘乾建設、生豬養殖基礎建設全部完工,團隊由5人發展到36人。

經過5年的努力,團隊人員增加到64人,種植玉米2200公頃,總產量達1.1萬多噸,水稻150公頃,總產量600多噸。玉米單產超440公斤、水稻單產超410公斤,生豬存欄超400頭。團隊個人總收入超過3000萬元,農場總收入超過2000萬元。

原本困難的職工不但還清了債,還買了房子和汽車。陳山最初的夢想真的實現了。

今年春節剛過,科特迪瓦派出國家考察團來到曙光農場,尋求佔地7500畝農業科技園的合作開發;莫桑比克也正式提出12萬畝水稻種植合作開發項目;中亞內陸國家哈薩克斯坦也主動前來尋求農業項目合作。

“有一家國企四次以年薪100萬來挖我,我沒答應。我是向組織承諾過的,我要帶300人實現致富夢,我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我要依託安哥拉的成功,在非洲尋求更多更大的合作機會。能在非洲種出高產糧,打出中國北大荒的品牌,這已經讓我很開心了。了不起倒談不上,也就是人生的一點經歷吧。”陳山說得十分平靜。(陸書鑫 尹小禕 記者 劉楠 吳樹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