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美國富豪對孩子的“平民教育”

美國富豪對孩子的“平民教育”

近期,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伊麗莎白·沃倫提出的向富人徵稅的主張。又一次將美國富豪送上了熱搜話題,而據華盛頓智庫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前年11月發佈的年度報告稱,美國三大富豪——貝索斯、蓋茨和巴菲特合計財富相當於全美一半底層人口財富的總和。


“富不過三代”是中國的一句古話,在2014年7月8日舉辦的“家族企業財富保全與傳承論壇”上,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競強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4年,目前只有不到30%的家族企業能進入第二代,不到10%能進入第三代,而進入第四代的只有大約4%。家族企業的短暫生命週期似乎在驗證著“富不過三代”的“千年魔咒”。


美國富豪對孩子的“平民教育”


守業更比創業難,但在美國富豪圈卻是另一番場景。比爾·蓋茨女兒的優秀人盡皆知,斯坦福學霸、馬術冠軍,低調、樸實,不靠“首富女兒”的頭銜,也是一位白富美。特朗普作為美國總統的同時,還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優秀的父親,他的五個孩子都非常優秀。


大兒子唐納德·約翰·特朗普,畢業於沃頓商學院,會講流利的捷克語,在特朗普集團當副總裁;大女兒伊萬卡·特朗普,畢業於沃頓商學院,是世界超級名模,也是企業家,還創辦了自己的時尚品牌,是全世界最有錢的80後女富豪;三兒子埃裡克·特朗普,畢業於喬治敦大學,特朗普集團執行副總裁,熱衷於慈善,創辦了埃裡克·特朗普基金(ETF),專門資助兒童癌症的研究與治療;小女兒蒂凡尼·特朗普,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做過《VOGUE》雜誌實習,也走過紐約時裝週的T臺,現在幫姐姐打理珠寶品牌的生意,在音樂上也頗有有天賦;

小兒子巴倫·特朗普,現在還是個10歲的孩子,但是已經會流利的斯洛文尼亞語,有主見,喜歡數學和科學,登上各種封面出席各種場合都彬彬有禮、紳士十足。


美國富豪對孩子的“平民教育”


我們看到了美國富豪家族一代更比一代強,那麼,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有哪些鮮為人知的訣竅呢?


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在他作為世界頂級富豪身份的同時,他還有著另外一個身份——父親。他始終沒有忘記這個身份,哪怕他需要管理著幾萬人的公司,每天忙得焦頭爛額。但對於子女的教育也向來是親力親為:每天起早送孩子上學、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陪孩子瘋玩、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幫助孩子複習功課、還會定期舉行家庭聚餐。父親對於一個家庭的重要性正是在於父親的不缺席。


雖然中年得子,但比爾·蓋茨的父愛卻是“愛而不溺”,他對女兒的管教十分嚴格。作為互聯網大佬,比爾·蓋茨卻認為,小孩子在13歲開始用手機,是最合適的。


美國富豪對孩子的“平民教育”


於是他決定要等孩子們13歲生日那天,才會給他們買手機。兒女向他抱怨“其他孩子都有手機,我是唯一一個沒有手機的人,這令人尷尬”,他也沒有絲毫的鬆口。最後,看見自己的哭鬧不管用,不得不接受了父親的原則,乖乖的等著自己13歲生日的到來,那一天,也是她最興奮的一天,因為終於可以玩手機了。


即便到了擁有手機的年齡後,也是各種被限制玩手機的時間,上床睡覺和吃飯時不能玩,每天玩電腦的時間也不能超過45分鐘。


除此之外,比爾·蓋茨還嚴格控制著孩子們的零花錢,在他的要求下每個孩子都需要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並且不能向大人尋求幫助,從小就培養他們付出才有回報的勞動意識。


比爾·蓋茨說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是讓孩子僅僅具有獨立的意識和態度就夠了,必須讓孩子自己去經歷,讓他自己掃除障礙,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學到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才能用各種有效的方式去自行解決問題。”


特朗普

特朗普做總統成不成功不得而知,但是他絕對是一個成功的父親。就連昔日的競爭對手希拉里被問到“特朗普的優點”時,都讚歎道:特朗普教育子女很厲害。


優秀的孩子、競爭對手的誇讚,都代表著特朗普作為父親的成功,而一個成功父親的教育就一定有值得借鑑的方法。


美國富豪對孩子的“平民教育”


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和誇讚,讓孩子在精神層面足夠的富足與安定。特朗普從來都不吝惜對任何子女的誇獎,他經常誇獎孩子:“非常與眾不同。”大女兒伊萬卡回憶說,小時候每次給爸爸打電話,無論爸爸跟誰在一起,都會幫她做介紹,誇獎她是個很棒的女兒,說她可愛的事蹟,再問她學校裡的事情。這讓伊萬卡覺得,她和她的兄弟姐妹們,在父親的心裡是第一位的。


讓孩子明白自食其力的意義。在孩子們長大後,都是從打零工掙錢開始,小唐納德就曾經在特朗普集團大西洋域的碼頭公司當過服務員。伊萬卡從小就打工掙零花錢,因為特朗普只為她提供教育費,她不得不去掙取除了學費以外的一切開支。這樣的教育使得孩子從小就培養出獨立的經濟意識。


巴菲特

信任。巴菲特讓孩子在兒時獲得安全感並學會信任,既非金錢也非物質上的幫助,而是源自孩子成長路上,一種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溫情。相互擁抱、一起品嚐美食、鄰里之間可以傾心交談、彼此照顧以及輔導功課,這種溫情是在日常生活細節中獲得的。


崇尚教育。巴菲特理解的教育目的是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父母能為孩子做最好的事,就是不斷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在巴菲特家庭裡,一家人經常一起討論問題,然後讓孩子去查詢資料,深入瞭解。這種查詢資料不是網絡查詢,而是在一本一本厚厚書籍中去尋找答案。


美國富豪對孩子的“平民教育”



工作態度。巴菲特教導孩子的工作態度是要勇於發掘自己。從事自己內心真正喜歡的工作,即使異常艱辛勞苦,仍然要在工作中享受樂趣,甚至產生一種神聖感。如果單純以金錢為奮鬥目標,那麼努力會變得乏味,也無法保持思想的敏銳和投身事業的熱情。一個健全而持久的工作態度,所強調的不是變化無常的報酬,而是工作本身:實現工作目標和熱情,專注和用心。

美國頂級富豪對孩子的教育實際上也沒有那麼高不可攀,陪伴、節儉、獨立,是每一個家庭都可以給予孩子的。不論貧窮,還是富有,孩子終將要離開父母的庇護去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父母應做的,是讓孩子走出舒適區,鍛鍊堅韌的意志與獨立的品格,從小掌握生存本領,去適應大千世界,成就他們自己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