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關羽攻破樊城,結局會怎樣?

鳳影焰68167305


這個要看關羽什麼時候攻破樊城,如果是在水淹七軍以後就攻破,曹操麻煩就大了。

首先我們看一下歷史上的襄樊之戰的過程:

建安二十三年七月,曹操親自率軍趕往長安,準備和劉備爭奪漢中,同時他命令曹仁進駐樊城,準備攻打荊州,以牽制劉備兵力。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被劉備擊敗,從漢中退回長安,但是他沒有急著撤軍,而是繼續留駐長安,試圖尋找戰機。

到了七月,曹仁也被關羽擊敗,曹操不得不派于禁和徐晃前去救援。八月,關羽水淹七軍,于禁全軍覆沒,包圍了樊城,一時華夏震動,梁、郟、陸渾等地都有叛亂髮生,響應關羽。曹仁一度試圖放棄樊城,最後在滿寵勸說下才決定堅守等待援軍。

十月,曹操返回洛陽,一面調兵增援徐晃,一面和孫權聯合攻打關羽,還抽調張遼增援樊城,同時率軍親征。不過在曹操率軍趕到前,徐晃已經擊退關羽,解了樊城之圍,之後關羽兵敗身死。

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關羽在水淹七軍包圍樊城,到徐晃擊敗關羽,樊城轉危為安之間有兩個月時間。在此期間曹操還率魏軍主力在長安返回洛陽的路上,關羽面前除了樊城,只有駐守宛城的徐晃所部。而徐晃所部在漢中之戰損失慘重,此時軍中大部分是新兵,戰鬥力堪憂。

如果關羽在水淹七軍以後不久就攻克了樊城,那麼對曹操來說這個局面就很麻煩了。一旦沒有樊城的牽制,光靠徐晃的部隊很難擋住關羽的前進步伐。而此時許昌周圍叛亂頻發,如果關羽突破了宛城防線,許昌也是難以堅守,可以說危在旦夕。

這種情況下極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劉備會順勢展開對曹魏的攻勢。對曹操不滿的勢力也會趁機跳出來,在曹魏境內爆發大規模的叛亂。而孫權雖然忌憚關羽,但是此時尚未和曹操聯合起來,在這種誘人的局面下,也可能會趁機北上攻打徐州,以拓展東吳的地盤。

曹操將顧此失彼,難以應付。

而如果關羽攻克樊城是在十月,那麼曹操已經返回洛陽,徐晃的部隊也得到了加強,足以擋住關羽的攻勢。而更關鍵的是這個時候孫權已經下定決心偷襲荊州,他和曹操聯合以後,光靠關羽是難以對抗的,因此和歷史上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因此關羽在不同時期攻克樊城,造成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不沉的經遠


如果讓關羽攻破了樊城,那麼劉備統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

先來看一下當時的天下形勢如何?關羽在襄樊之戰中,帶到前線的軍隊至少有4~5萬人左右,如果攻破了樊城,那麼曹魏在襄樊的勢力就全部被關羽佔據,包括漢水南岸的襄陽和漢水北岸的樊城,曹操勢力退出襄樊。



關羽與曹魏勢力對峙的前線就變成了襄樊--宛城一帶,關羽將荊州的地盤向北推進了數百公里,同時控制了荊州境內的漢水流域。

但最重要的是,劉備集團打通了漢水這條戰略大通道,在219年5月,劉備擊退曹操佔據漢中,控制了漢水上游;6月,劉封、孟達攻下上庸三郡,控制了漢水中游,8月,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圍襄陽,攻樊城,威震華夏。



如果關羽攻破了樊城,那麼就控制了漢水的下游,包括在整個荊州境內的流域,這樣劉備集團控制的地盤就擴大到佔據荊州四郡:襄陽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佔據整個益州,及漢中郡,同時還有上庸三郡。

然而最歷害的還是,劉備集團同時擁有長江和漢水兩條戰略通道,在冷兵器時代,利用河流運輸,是最經濟實用的運輸方式,無論是運兵還是運糧,水路運輸都是最方便的。



關羽能拿下樊城,那麼後方的荊州肯定還在控制之中,關羽拿下樊城,東吳肯定不敢明面上對關羽用兵,也許東吳會在暗中倒向曹魏,或者在暗中與曹魏勾結,這個時候三國的政治形態就逐漸演變成魏、吳聯合抗蜀。

關羽能拿下樊城,不僅有深刻的軍事意義,還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從樊城到洛陽和許都的距離都是400公里左右,曹魏南方的門戶洞開,隨時受到關羽的威脅,關羽在襄樊之戰就已經威震華夏了,現在又拿下了樊城,曹操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遷都。



曹操一旦遷都,整個中原地區肯定會震動,人心惶惶,隨時擔心關羽繼續北上發動戰爭,進一步威震中原,由於百姓對於戰爭的天然恐懼,中原地區的曹魏控制區必定人員大量流動或逃亡,對於曹魏在中原的統治進一步造成麻煩。

同時,曹操一定會加強防守關羽,會改變目前的戰爭部署,肯定要將西部戰區或東部戰區的兵力調往宛城--襄樊前線一帶,曹魏在中部戰區的軍事壓力陡然大增,由此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其結果就是西部關中和涼州戰區兵力會收縮,同時東部合肥和淮南前線兵力也會收縮,對曹魏整個國家的軍事和政治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這樣,劉備和孫權在西部關中及東部合肥都會蠢蠢欲動。

緊接著,曹操將在220年3月去世,本來在與關羽的對峙中,就處於不利局勢,現在最高領導人去世,就會帶來曹魏暫時的混亂,因為權力處於交接之中,曹操的接班人曹丕必須得用一定的時間,才能迅速掌握權力,而這個權力交接真空期,正是劉備北伐的絕好時機,同時也是隆中對中關於天下有變的絕佳解釋。



曹魏內部將會再現動亂,關羽在襄樊前線的存在,就給了曹魏統治下的一些陰暗勢力提供了壯膽的機會,曹魏政權中的一些反對勢力肯定會興風作亂,同時處於中原地區的百姓由於曹魏的苛捐雜稅,會發生反對政府的軍事叛亂,如果關羽在219年發動襄樊之戰時,中原地區的表現。

這個時候劉備已經在漢中之戰後,經過了一年的休整,無論是士兵,還是糧食,都有了一定的積累,這將是劉備北伐的一個絕佳時機,如果關羽乘勝在襄樊前線出兵繼續向北推進攻擊宛城的話,劉備出其不料從漢中越過秦嶺如同當年韓信那樣突襲陳倉的話,曹魏在漢中的守軍肯定會措手不及。



如果關羽佯裝繞過宛城直接攻打許都,吸引曹魏主力在許都附近參戰,再另出奇兵攻打洛陽,封堵函谷關,切斷曹魏關中與中原聯繫的話,那將是曹魏毀滅性的打擊,再加上劉備在關中的攻擊,曹魏很有可能喪失整個關中地區,劉備極有可能奪取關中及涼州地區。

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劉備就形成統一天下的實力和資本,坐擁益州、荊州、關中及涼州,跟當年的秦國統一天下如出一撤,與劉備統一天下更具優勢,真到那個時候,劉備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至於東吳,只需要防守即可,派出趙雲、張飛、馬良等人駐守荊州,防備東吳。關羽在襄樊北伐,劉備在漢中北伐,諸葛亮在成都坐鎮,龐統輔佐劉備,劉備必定統一天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關羽攻不破樊城結果大家都知道,走麥城被斬,但有一好處他的士兵逃的逃降的降,至少還有不少活命的,若攻破樊城死是或俘是必然的,因關羽犯了軍家大忌,孤軍深入,襄樊戰爭前後百天左右,蜀漢無任何動靜,既無糧草,又無援兵,曹魏大軍一圍,關羽的士兵恐怕想逃也逃不了,投降又怕關羽,只能死一塊了,三萬多人馬與關羽一齊損葬,關羽沾了漢江發水的光,否則哪來什麼擒于禁,也別威鎮華夏了,也沒什麼好形容的了,連頭都沒了還形容什麼呢?也無需做攻破樊城的設想了。





9紫氣東來


襄樊大戰,關羽水淹七軍,斬了龐德,擒了于禁,聲威大震。曹操都準備遷都避讓,因為襄樊一旦被關②佔據,那整個河南地區就等於不設防。曹操不愧為一代梟雄,短暫的慌亂之後,很快就鎮定下來,派徐晃過去主持襄樊防線,成功阻止了關②的進攻,保住了襄樊。


靜夜思160519196


這得看關羽什麼時候攻破樊城了。時間不同,結果也大不一樣。

如果關羽在曹操孫權聯合前攻破樊城

出現這個局面肯定是曹操孫權都不願意看到的。曹操自不必說,孫權嘛雖然表面是同盟但也不願意劉備一家做大威脅到自身。

那此時孫權會立刻翻臉背後捅刀嗎?



我認為多半不會,孫權應當會繼續等待時機,聯劉攻曹還是聯曹攻劉都不好說。這得看哪個方案對自身利益最大。

  1. 如果劉備軍繼續一路勢如破竹,關羽攻佔宛洛,劉備從漢中攻佔長安,那麼孫權必然也會趁勢攻打徐州豫州,威脅許昌。
  2. 又如果曹操和劉備相持不下,那孫權多半會聯合曹操攻打空虛的荊州。一來荊州守兵少,二來孫劉表面上還是同盟可以打一個措手不及。
  3. 再如果關羽攻下樊城以後按兵不動了,那曹操多半會聯合孫權攻打荊州。關羽在荊州的部隊數量有限,守不了兩家圍攻,襄樊和江陵只能保住一處。關羽退守江陵的可能性更大,畢竟在那經營多年了,川中救兵也容易抵達。

那如果關羽在曹操孫權聯合之後攻下襄陽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公安江陵必丟,關羽死守襄樊,等劉備大軍從漢中出發,經上庸,來前線救援,襄樊或許可以守住。



為何公安江陵比丟呢?

  1. 守兵少。大部隊都被關羽帶去攻打襄樊了,所剩人馬不多
  2. 傅士人通敵。傅士人平時沒少挨關羽的訓,早就暗通吳國了。吳軍一過來肯定是要投降的,公安必丟
  3. 糜芳絕非鎮守一方的大將。糜芳是劉備小舅子,平時關羽就是要罵也得留幾分面子,不至於跟傅士人一樣按通敵國。但是糜芳的能力有限,無力一戰,不是率眾投降就是棄城逃跑
  4. 關羽分身乏術,關平周倉難守襄樊。以關羽在荊州的兵力,江陵和襄樊守一處尚且可以,守兩處肯定不足。再者關羽身邊再沒有一個與自己相當可以鎮守一方的大將,關平周倉實力不夠



因此我認為,即使關羽攻下樊城也難對曹操構成實質性威脅。除非關羽能勢如破竹百戰百勝,好讓孫權一路跟著吃肉喝湯,不然孫權肯定不幹。


小強扒歷史


公元219年,劉備在關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佔領關中。關羽也安排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率駐紮在江陵的大部分荊州軍隊向襄陽、樊城進發,準備攻取樊城。

關羽率兵攻取樊城,曹操遣于禁、龐德救援,適逢天降大雨,襄水暴漲,關羽水淹七軍,斬殺龐德,囚禁于禁。此時華夏大震,曹操急忙調集徐晃來救援。此時駐守襄陽的曹仁本來貯備撤退,但是手下的將軍滿寵建議,堅守一下。

此時關羽在水淹七軍之後並沒有直接對襄陽進行攻堅戰,而是準備率兵從另外的一條路北上,但是有顧忌曹仁切斷退路,所以一直沒有北上。關羽之所以沒有直接進攻襄陽,主要的原因是當時襄陽周圍也是洪水氾濫,關羽的大軍無法進行攻堅,而北方曹操派遣的徐晃又到達正面戰場,所以關羽最終沒有將襄陽攻擊下來。

若是呂蒙的偷襲晚一些,使關羽有時間攻擊襄陽,那麼結果會有什麼改變嗎?

若是關羽攻下了襄陽,對曹操就有很大的威脅,那時不僅僅是華夏震驚,可能都是懼怕了,但是關羽攻下襄陽之後,對戰局而言不是最關鍵點。關鍵點有二、第一、蜀漢與東吳的聯合能否繼續,南連東吳,北抗曹操的戰略目標能不能實現;第二、劉備益州兵團有沒有由漢中北上出兵的行動。

若關羽攻下襄陽,但是孫劉聯盟破裂,那麼關羽依舊會面臨兩面受敵的情況,即使他佔據襄陽,也守不住南北夾擊,更不要說等關羽共享襄陽時,襄陽早已經是斷壁殘垣了。而根據當時的形勢看,孫劉聯盟的破裂是必然事情,所以即使關羽佔領襄陽,其結局也不一定很好。

但是關羽佔據襄陽之後,必定會迫使曹操調集更多的兵力到襄陽正面進行防守,這樣關中區域就有空虛的可能,若此時劉備趁機北伐,先攻佔雍、涼,與關羽形成掎角之勢,對曹操形成壓迫,或許能減輕劉備的正面壓力。不過實際上劉備在奪取關中之後就回到了成都,封漢中王,並沒有在短期能北上的計劃,所以關羽奪取襄陽時,劉備並不能把握時機。

總體而言,關羽奪取襄陽只是整個戰局中的一步,需要整體的戰略想配合,否則即使奪取襄陽也沒有作用。


帝國烽火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關羽為什麼要攻打樊城。

關羽發動樊城之戰常常被看做是關羽自作主張發起的北伐戰爭,但實際上,如果把該戰放到曹魏和蜀漢大戰略格局中來看,關羽的軍事進攻主要目的並非是滅亡曹魏(事實上,以數萬荊州孤軍是無法做到的),而是為了打通荊州、上庸、漢中一線的聯繫,從而為後續的兩線出兵打下前沿基地。

在關羽發動樊城之戰前夕,劉備剛剛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不過這場戰役劉備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除了以“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竭澤而漁式的戰術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之外,劉備取得的漢中其實是一座空城,曹操在撤退前從容的撤走了漢中所有的百姓。

所以,得勝之後的劉備一方面需要修整,減輕曹操大軍對漢中一帶的軍事壓力,另一方面在劉封、孟達拿下上庸、房陵後,需要打通漢中與荊州一線的水路聯繫,以便於蜀中的軍事資源能夠通過漢中順流東下直達荊州。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關羽發動了樊城之戰,這也解釋了為何關羽在長達半年的樊城之戰中,沒有獲得任何來自益州方面的策應(如果關羽屬於自作主張發起的攻勢,劉備方面必然要作出某種應對)。只可惜,關羽從勝利到敗亡只在旬月間,這也讓益州方面無法及時作出應對。

弄清了關羽的戰略目的,接下來我們再來回答假如關羽攻破樊城會怎樣。

關羽拿到樊城,也就意味著曹軍嵌在荊州北境的“釘子”被拔除,關羽可以從容的與漢中、上庸連成一線,後來的孟達反叛、上庸丟失也就不存在了,宛城、許昌一帶的曹魏反叛勢力也可以及時得到關羽的接應,那麼曹操擔心的關羽逼近許都的可能性就會非常高,在這種情況下,漢獻帝極有可能被遷到鄴城,曹操屆時會以許都、鄴城組成新的前沿防線。

在曹操的戰略收縮當中,劉備可以從容的恢復蜀地生產,依靠其在漢中之戰後修築的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傳舍、亭障,成都平原的糧餉兵源可以迅速北進,蜀漢的形勢將會一片大好。


秦皇漢武


歡迎來看王勇論道。

歷史上關羽由於北上奪取樊城、襄陽不利,又被呂蒙襲取了荊州,造成了非常危險的局面。再加上關羽本人也陣亡了,一時間劉備損失慘重。通過奪取益州獲得的有利局面,也頃刻消失了。如果關羽攻破了樊城,那麼形勢將大大有利於劉備。



一旦關羽攻破了樊城,那麼襄陽也脫手可得,關羽將取得大勝。劉備集團的勢力將會如日中天,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現在稍微分析一下,劉備集團在關羽成功奪取樊城之後,所獲得的巨大好處。

第一:關羽不會身死,而且獲得了戰略重地襄陽、樊城。

由於襄樊之地距離許昌,洛陽都很近,曹操將不得不遷都,以避其鋒芒。這時劉備又取得了漢中,他完全可以趁此機會北伐,從而徹底奪取中原。關羽從襄樊之地出發,劉備親率大軍從益州出發,這完全符合諸葛亮在隆中對說的戰略方式。如此,漢室可興。



第二:荊州不會丟失,有襄陽、樊城在手,荊州將會牢牢掌握在劉備手中。

如果打下樊城、襄陽在呂蒙襲取荊州之前,那麼他將不敢執行襲取荊州的計劃。如果打下樊城、襄陽在呂蒙襲取荊州之後,那麼他將面臨北方關羽大軍和西邊劉備大軍的壓力,從而不得不放棄荊州。如此,劉備會擁有更加廣闊的地盤。

第三:關羽打下襄陽、樊城,不僅對曹操,對孫權也會形成巨大的戰略優勢。

鑑於此,孫權將不再敢光明正大地索要荊州,同時得時刻提防劉備的進攻。有了襄樊之地,曹操、孫權都將睡不著覺。如此,劉備掌握了對曹操,或者孫權的戰略主動權。



倘若關羽健在,又取得了襄陽、樊城,那麼劉備將極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光武帝,再次中興漢室。可惜一切只能是假設,隨著關羽身死,荊州丟失,劉備的統一天下大業基本上終結了。


王勇論道


如果關羽攻破樊城,結局會怎麼樣?



這有個時間問題,拿下樊城最佳時機,包括整個襄樊戰役,都應該再提前多半年,就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初拿下樊城。不過那時,劉備在漢中,也打得如火如荼,雖然已有老黃忠力斬夏侯淵,曹軍漢中沒了統帥,但曹操已經親率大軍,進入漢中,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按照《三國演義》中描述,關羽攻打樊城時,襄陽已經拿下,時間應該在七八月份,攻樊城最吃緊時,也正是于禁被擒、龐德被殺、七軍全軍覆沒,徐晃作為第二批支援,已經抵達襄樊前線,曹操、孫權密謀勾結的時刻,如果這時拿下樊城,似乎已不太那麼有利。以下試就建安二十四(219)年初,攻破樊城,其利弊形勢分析如下 :



如果建安二十四年(219)初,關羽攻破樊城,雖然不會有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但“威震華夏”就不會光是紙上談兵,很可能會變成真實。因為,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宛城守將侯音,帶兵造反,活捉了南陽太守,還糾集了當地民眾,佔據宛城。到二十四年(219)正月,曹仁攻破宛城並屠城,斬首侯音。



想想,屠城是一個啥概念?那是不問青紅皂白,進城見人就殺啊!如果關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初攻破樊城,解放南陽宛城人民,曹仁別說屠宛城、斬侯音,恐怕自顧不暇,弄不好連南陽都丟了。那麼,結合《三國志.關羽傳》中,【 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的記載,再接著攻破許都,劫救漢獻帝,就具有很大的成功可能。



而且,如果組織、處置得當,那大批的梁、郟、陸渾群盜,很快就會“游擊隊變成正規軍”,補充關羽兵力不足,組成強大的荊州兵團。要說明的是,這批兵與抓住的于禁俘虜兵,完全不同,政治素質那是槓槓的,而且,還有從曹仁刀下逃生的老領導--侯音,所以只要稍稍整編,加強領導,強化訓練,當時拉上去就能打,戰鬥力應該非常棒。



建安二十四年(219)初,曹操還被牽制在漢中戰場,根本無暇顧及襄樊、南陽,更不可能聯結孫權,從背後下手。而孫權是一個最能鑽空子的領導,關羽這邊進軍中原,一路順風,說不定合肥的張遼,也被大幅度牽制,孫權有極大可能,會給張遼一個強力反擊,從東線往北打開缺口。這樣的話,曹操在西線焦頭爛額,退出漢中,曹仁在中線退出樊城、甚至南陽,更進一步或許漢獻帝也被劫走,這樣,張遼在東線估計也很難獨力支撐。如此,曹魏即使不被滅國,也將在某個方向大幅度後撤(最大可能是西涼、關中、荊襄、合肥),魏、蜀、吳三國疆域,肯定會重新劃界。(613)


流譽後


單打曹操的話關羽還能仗著地利用兵士素質碰碰運氣。而且也不太可能取得全面勝利,一出荊州,南方士兵就不是曹操的對手。所以關羽最有利的戰略是:穩住孫權,趁曹不備把荊州全境佔領並牢牢守住,等待劉備策應。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一旦劉備集團徹底佔領荊州,就會對孫權產生比曹操更大的威脅,孫權不可能坐視。而關羽只要最終被曹操孫權夾擊,那結局只能是敗亡。其實關羽盲目打曹操完全打亂了劉備的部署。其時劉備剛剛佔領漢中還沒消化(曹操把百姓都遷走了),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理想對曹作戰的時間段應至少在兩三年後。介時劉備出漢中,關羽出荊襄,理想狀況再加上孫權出宛城。三路齊出,或許有五成打敗曹操的機會。從這個角度講,關羽還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