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古代對死刑犯行刑時,為什麼劊子手舉刀前,要往刀上噴酒?

有人問:電視劇中有關古代行刑的鏡頭,為什麼劊子手都要事先往刀上噴酒?

古代對死刑犯行刑時,為什麼劊子手舉刀前,要往刀上噴酒?

提出這個問題一看就是被電視劇忽悠得不輕,其實劊子手在砍頭之前根本沒有噴酒的說法,有個別劊子手行刑前會喝酒壯膽倒有這個可能。

這可不是我信口胡說,古代文學作品裡凡是涉及到斬首的段落,都沒有描述過劊子手有往刀上噴酒的習慣,基本都是手起刀落,乾淨利索,拖走一個,再來一個。

既然話說到這了,那麼這個現象為何會在電視劇裡頻頻出現呢?就沒有一點根據嗎?我個人認為,這個用酒淋刀的行為也不是完全不著邊際。

首先,對於古代封建迷信很嚴重的人來說,從事劊子手職業要承受很大的壓力。不光自己心裡不舒服,別人也認為你晦氣的很,不願意和你打交道。做劊子手的人雖然收入可觀,但往往終身娶不到媳婦,沒有人願意把自己閨女嫁給這種人。為了生活,劊子手不得不承受孤獨和外界指責的雙重壓力,這個時候酒對他們來說就很關鍵了。

俗話說“酒壯慫人膽”,尤其對於那些自個就比較迷信的劊子手來說,酒肯定是自己精神寄託的一部分。所以不排除有的劊子手在砍別人頭之前喝幾口酒提提精氣神,那麼這就有操作的空間了。比如我們知道給死人祭祀的時候經常會用到酒,這就說明很有可能有些劊子手為了追求心理的慰藉,砍頭前或者砍完頭後,撒酒祭奠一番。

古代對死刑犯行刑時,為什麼劊子手舉刀前,要往刀上噴酒?

雖然劊子手工作核心是不變的,但是個人習慣是各不相同的,清末民初有個劊子手叫鄧海山,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經他砍頭的人有二三百名,他的習慣就是砍完頭轉身就走,誰叫他也不回頭,目的就是避晦氣。

所以說指不定就有人的習慣是刑場上噴酒,作為自己避晦躲災的一種手段。再加上這種行為有很強的視覺衝擊效果,很有儀式感,逐漸被人效仿或者流傳,美其名曰祭刀,當然以上僅僅是一種推測。

往刀上噴酒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保護刀具,劊子手所用的刑具是非常苛刻的,同樣的這個工作對劊子手本人的技術要求也是非常苛刻。嫻熟的技術加上好用的刀具才能做到手起刀落,不然技術不好或者刀太鈍,很有可能砍到一半被骨頭卡住而砍不下去。這對於一個劊子手來說是非常丟人的事,包括腰斬也是這樣,如果一刀砍不斷不但當官的會辭退你,連老百姓也會笑話你。

有的說法是劊子手刀再鈍也不會去磨,還有什麼午時三刻問斬等等這是非常不正確的。劊子手一般都會提前收到行刑公函,提前準備斬首的工作。處以斬刑的人數如果過多,那麼劊子手還會多準備幾口刀,就是為了防止一把刀砍鈍了影響自己工作的完成。

古代對死刑犯行刑時,為什麼劊子手舉刀前,要往刀上噴酒?

這也是為什麼往往有罪犯的家人會提前賄賂劊子手,目的就是讓他把刀磨快,爭取一刀解決,減緩罪犯的痛苦。

劊子手本來人際關係就難處,再丟了飯碗那可就完了,沒人願意僱殺過頭的人幹活,那劊子手就得活活餓死。所以劊子手一般都比較愛護自己的刀具,平常除了打磨仔細還要注意保養,砍人頭就會沾上人血,清洗不乾淨的話,刀就越來越鈍。因為血液裡含有無機鹽和水分,暴露在空氣中和氧氣發生電化學腐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鏽了。但是如果用酒水淋在刀上,就可以儘可能避免血液粘在刀身上,延長刀的壽命。

其實過去不光是劊子手不受人待見,連屠夫都受人鄙視,比如孟子很早就說過“君子遠庖廚”。一般來講君主都講究仁慈,不願意看到血腥的事物,普及到老百姓,也就對這類職業敬而遠之。

久之,屠夫也罷,劊子手也罷是不吉祥的象徵,也就往往帶上了神秘面紗,表現在影視劇上,往往就具有鮮明的特點。比如他們都很壯,很胖,實際上,一臉橫肉,兇狠,冷酷,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等等等等。

古代對死刑犯行刑時,為什麼劊子手舉刀前,要往刀上噴酒?

​說了這麼多還是得告訴大家電視劇裡演的不全是真的,比如“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兩句只有明清的太監會用,不是哪個朝代上來都是這兩句。

再比如大俠進門就要兩斤牛肉,牛在古代是重要生產工具,是不可以隨便上餐桌的。

再比如行走江湖,動不動就扔出碎銀子,跟掌櫃的說不用找了,其實民間很少使用銀子的。

也就是諸如此類我們習以為常的鏡頭,其實都在誤導我們,那麼劊子手到底行刑前往刀上噴不噴酒,還真查不到相關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