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青島激活“沉睡”土地:幫農民增收 助大項目落地

原標題:青島激活“沉睡”土地:既幫農民增了收,又助大項目落了地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王冰潔

站在平度市東閣街道桃源村的高處環顧,一層層梯田依山賦形,綿延如帶,一片片規整的良田四周串聯著鄉間小道,其間排水溝、集水窖等一應俱全。一年間,這裡的光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錯落有致的梯田取代了環境逼仄的農居村落。

這是桃源村的一幅嶄新“鄉村圖景”,也是今年我市開展土地整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個“縮影”。近日記者瞭解到,臨近年關,我市今年在西海岸新區、即墨區、膠州市、平度市及萊西市立項並實施開展的16個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已全部竣工並驗收合格,整治規模累計30萬畝,完成新增耕地約3.4萬畝,節約易地購買補充耕地指標費用約51億元。此外,配套實施完成機井265眼,修建塘壩及大口井405座,完成蓄水池和集水窖419座,修建道路912公里。

“通過激活鄉村‘沉睡’的土地,既為項目區的農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耕地佔補指標緊張的局面,助力大項目落地,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三者效益的統一。”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劉龍江看來,土地綜合整治,就是要讓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問題變得兩全其美。

彌合碎片為百姓帶來“真金白銀”

“咱老百姓的心中,有一本加減法的賬。”平度市李園街道東二十里堡村主任鄒坤說。藉著土地綜合整治的“東風”,曾經東一塊、西一塊的“巴掌田”,雜草叢生的閒置地,變成整齊劃一、溝渠相連、能排能灌的大田,拓展了規模化的特色農業發展空間。“經過整治,土地平整了,肥力上來了,農作物畝均增收近三成,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也提起來了。”

不僅如此,道路、溝渠及排灌等設施也都配備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業基礎耕作能力。集中連片、設施完善的土地,讓大中型農機進了場,排灌設備利用效率提升,大大降低了耕作成本。

“村裡路通了,井也打了,灌溉和吃水問題都解決了。”在新建塘壩旁,記者碰到在田裡勞作的東二十里堡村村民王國明,他告訴記者,以往澆地是個麻煩事,他需要從位於村頭自家院內的井裡引水,再輸送到800米外的田地,“現在大壩就靠著俺家田,伸手就能夠著水。”談話間,王國明笑著豎起大拇指。

良好的耕作條件和基礎設施讓村裡的土地成了“香餑餑”。一家外資企業與李園街道達成初步協議,將整體流轉其1.2萬畝土地,在此投資打造生態農業觀光項目,原本年承包費為150元的一畝地,如今流轉價漲至每年600-800元,同時可解決當地近4000人的勞動就業問題。

“通過路、林、水、田綜合整治,我們的耕地質量提高0.4-0.5個等級,每年可增加糧食產能約1280萬公斤。預計項目區每年可增加農業純收益4800萬元,其中村集體能夠增收近3000萬元。按照平度人均耕地水平計算,新增耕地可供養人數達7000人。”平度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鄧偉玉介紹說,通過項目的實施,土地的生產能力大幅度增長,農民收入得到保障,從而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步伐。

破解大項目落實補充耕地責任難的瓶頸

對青島而言,既要大力招商引資,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又要守住耕地紅線、完成糧食產量指標,土地就顯得尤為珍貴,以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的西海岸新區最為突出。

近三年來,西海岸新增建設用地歷年報批均超過1.5萬畝,年均佔用耕地約0.7萬畝,落實佔補平衡任務艱鉅。為此,西海岸曾以易地購買的形式,獲得稀缺的土地指標。

為了緩解政府財政壓力,自去年起,青島開始試水引入社會資本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處處長李洪全透露,自2018年以來,我市已實施社會投資項目22個,累計引入25.4億元社會資金投向土地整治領域,全市實現新增耕地5.57萬畝,有力保障了青島新機場高速、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中央美院等一大批重點項目的佔補平衡需要。

為了提升驗收標準化管理水平,確保新增耕地面積和質量,前不久,《青島市土地整治項目驗收規範》正式印發,成為全省出臺的首個地方級驗收規範。“增速和質量要兩手抓。”劉龍江表示,下一步,青島市將在穩步推進土地綜合整治的基礎上,爭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試點,進一步提高青島的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化水平,為全市城鄉統籌發展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