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我家門前那條路

我家門前那條路

通往三十二梁的柳朱路

我家門前那條路

四好農村路

我家門前那條路

平昌白衣旅遊公路

我家門前那條路

恩陽區"下尹"公路

我家門前那條路

鄉村公路

沿著一條條連接十里八鄉的農村公路,我市農村居民走出了一條條“脫貧路”“致富路”。“四好農村路”為我市農村帶來了人氣、財氣,也為黨在基層凝聚了民心。

南江縣鐵坪村

從“傷心路”到“幸福路”

本報記者 何歡

鐵坪村地處南江縣橋亭鎮,全村平均海拔1300米,屬高寒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生產生活條件落後,人均收入低。制約這個深度貧困村發展的最大瓶頸就是交通問題。

五年前,到村上任“第一書記”的張勇,在村幹部袁雅桂的帶領下,客運車轉摩托車,在離村道路還有4公里的地方,一條泥碎石鋪成的機耕道蜿蜒而上,揹著行李,張勇氣喘吁吁地在路上走了將近一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

“那時還有條機耕道通向外界,第二年,一場暴雨把道路沖垮了,鐵坪村一時間成了‘孤島’,村民出去難,外面的人進來更難。”張勇介紹,改善交通條件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沒路的時候,生活條件非常艱鉅。早上一般5點多鐘起身,晚上7點多回來。”村民徐安德說,往年不僅買賣難,孩子上學也不方便,一路都是懸崖峭壁,家長不得不一路護送。

“我們村基本沒有種植水稻的,因為土地都是以山林地為主,老百姓都是到山裡挖天麻、撿板栗、打核桃,靠山吃山。”袁雅桂說,為打通村民的“致富路”,橋亭鎮黨委政府、鐵坪村“兩委”幹部想辦法、添措施,多方尋找資金,這幾年陸續硬化道路近12公里,打通了和外界連接的通道,而且社道路通到了村民家門口。

在全力做好道路通暢工程的同時,該村根據實際情況,分社規劃佈局實施不同的產業發展項目,確保戶戶有產業、家家有收入。

“一社發展銀花120畝,二社發展天麻90畝,三社發展大黃120畝。老百姓脫貧增收的信心特別足。”張勇介紹,下一步,鐵坪村將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繼續開展好查漏補缺工作,對標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對產業發展再推動、再深入,確保貧困戶增收。

“今年我家能收幾千斤天麻,按照目前價格10元一斤來算,今年收入四五萬元沒問題。”貧困戶雷青平說。

“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平昌

車在山中行 人在景中游

本報記者 李雲良

“七十四色青山逶迤如千年神龍入江探海,三十二梁綠樹參差似百代棋聖佈陣行兵”。如此美麗的三十二梁,因為交通不便,“藏在深閨人不知”。

2015年,平昌縣三十二梁片區鄉村環線公路建成通車,成為雲筆鎮片區40萬群眾上下巴達高速、到達縣城的一條快速通道,也是助推全縣脫貧攻堅的致富通道,更是一條串聯起三十二梁AAAA景區、白衣古鎮、千佛山、大石村風情小鎮等景點的鄉村旅遊環線。

一路通 百業興

近年來,平昌充分發揮道路交通建設作為脫貧奔康“先手棋”的作用,累計完成交通投資135億元,新改建國省幹線及農村公路4600公里,公路總里程達8000公里,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當年三十二梁打造景區要開動員大會,雲臺鎮龍尾村只來了30幾個人。”三十二梁景區管委會副主任陳金豔回憶,一個千餘人口自然村,因為交通不便、經濟落後,幾乎成了“空殼村”。

三十二梁片區鄉村環線公路的修建成為龍尾村發展轉機。道路建起了,產業也可以發展了。在外務工20餘年的村民蔡方儒第一個回到家鄉,租賃承包茶葉3000多畝,成立了雲頂山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2017年,三十二梁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現在,龍尾村這朵埋沒在山旮旯裡的“奇葩”悄然綻放,茶香四溢,成了遊人熱寵的“世外桃源”。

“一路一景、路景相融、路隨景轉”。走過三十二梁片區鄉村環線公路,道路標識標牌、安防設施規範、齊全,沿線村村建成農村淘寶店、設立物流網點,開通農村客運班線、物流配送班車。

“該路建成後,極大帶動沿線產業發展。”平昌縣交通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線路建成後,先後吸引陝西紫陽盤龍富硒茶葉、秦巴雲頂茶葉、秦巴茗蘭茶葉、海升集團等企業落戶三十二梁片區。

建設好 維護好

四好農村路,如何修、如何建、如何保障資金來源?

“在四好路建設過程中,我們做到了四個‘堅持’。”平昌縣交通局負責人表示,堅持標準化建設、網格化管養、一體化運營、多元化投入。

同時,做到“三個不低於”:國省幹道不低於二級瀝青混凝土路標準,縣、鄉道不低於三級瀝青混凝土路標準,村道路不低於四級公路標準,同步配套完善公路綠化、安全防護等設施。

一直以來,道路建設“重建設輕養護”。平昌縣在建好道路上,縣鄉均成立以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領導小組,嚴格落實縣公路應急搶險保通中心、片區養護站、鄉鎮養護班、村養護隊“四級養護責任”體系。“在平昌,鄉村公路採取分段承包、家庭承包和協會養護等方式,優先吸納貧困戶參與,既確保養護人員落實,又穩定增加貧困群眾收入。”該負責人說。

鄉村面積大、覆蓋面廣,如何讓四好路更好服務老百姓?平昌堅持一體化運營,著力提升農村公路服務水平,全面完成43個鄉鎮客運站升級改造,配套完善新村聚居點、鄉村旅遊環線550個客運招呼站建設,100%的建制村通農村客運,實現了縣鄉村三級物流運輸無縫銜接。

巴州區寺嶺鎮

路通引客來 扶貧路成“致富路”

本報記者 楊佳

“路修通了,老百姓出行方便了,來我們寺嶺觀光休閒的遊客也越來越多。”說起新建通車的棗(林)寺(嶺)路,巴州區寺嶺鎮的老百姓紛紛豎起大拇指。

寺嶺鎮位於巴州區東北部,距巴中城區27公里,轄17個村(居),65個村(居)民小組,4029戶1.4萬人,幅員面積77.8平方公里,屬典型的高寒邊遠貧困鄉鎮,基礎設施落後制約著寺嶺鎮的發展。

隨著棗林至寺嶺農村扶貧公路改建工程的實施,寺嶺鎮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棗林至寺嶺農村扶貧公路改建工程全長26.126公里,項目起於國道G244(原巴樂公路)棗林鎮青灘村,途徑寺嶺場鎮,止於寺嶺鎮南陽場鎮。按雙車道“四好”公路標準建設,沿途設置招呼站、觀景臺、停車區及生態廁所,並按旅遊公路標準綠化。

棗寺路建成後,有效改善了沿線3個鄉鎮10個村409戶群眾出行條件,帶動沿線產業發展,縮短巴城至南陽通車裡程8公里、通車時間半個小時。同時,形成了國家AAAA級山水化湖景區、南陽天馬山森林康養度假區、陰靈山風景區的旅遊公路快速閉合環線,促進全域旅遊發展。

“路不通,老百姓辛辛苦苦種的一年糧食也賣不出去。”寺嶺鎮寺嶺村村主任周內宗回憶說,為了維持生計,村裡的年輕人紛紛選擇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在家,村裡土地大片撂荒。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寺嶺鎮著力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鎮建成鄉、村、組各類道路145.5公里,全力推進住房、醫療、飲水等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公路暢通,一通變百通。立足自然資源優勢,寺嶺鎮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成功創辦東博、林波、永寧、順鑫等專業合作社9家,新培育種植養殖大戶118戶。同時,採取“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貧困戶”開發模式,建成彩葉苗木基地200畝、五彩生態體驗茶園560畝,吸納當地農民300餘人園內務工,其中貧困戶200餘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依託寺嶺鎮青山綠水、天然氧吧等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茶旅、民宿和康養旅遊等產業。

打通“最後一公里”我市實現建制村全通硬化路

本報記者 李俊如

從通江縣城出發,從通竹路經九浴溪大橋頭,沿著柏油大道行駛10餘公里便到了興隆鄉漁池村。

“現在從村部出發,10多分鐘到大公路,半個小時到縣城,非常方便。”漁池村黨支部書記郭汝紅說,原來是斷頭路,僅有的一段路也是坑坑窪窪、繞來繞去的泥巴路。

斷頭路打通了,泥巴路變成了寬敞平坦的柏油大道,企業也就進了村,特色產業發展起來了,800畝的茶葉基地生機勃勃。今年4月,第五屆“巴中雲頂”茶文化旅遊節在該村遊客接待中心舉行,上千名遊客聚集在這裡看風景、品茶香。曾經的窮山村因為斷頭路的打通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茶旅新村。

漁池村道路交通的變化,是我市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一個縮影。據市交通運輸局統計,“十三五”以來,全市新改建農村公路6500公里,改造縣鄉道1028公里,實施村內通組路6592公里。截至2018年底,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14948公里,實現了100%的鄉鎮、100%的建制村和41%的組通硬化路,100%的鄉鎮、92%的建制村通客車,100%的鄉鎮設置交管站。

如何“建好”農村公路,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圍繞“建好”品牌農村公路,嚴格落實“堅持規劃引領”“堅持標準嚴控”“堅持多元投入”的“三個堅持”,將質量把控貫穿於項目規劃、建設、交(竣)工驗收的始終,傾力打造“品牌工程”,積極探索“交通+”融合發展新模式,將農村公路與脫貧攻堅、鄉村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充分銜接,使農村公路向城鎮新區、特色景區、產業園區、邊遠山區延伸,構建了“外通內連、暢鄉通村”的農村交通網絡。全市100%的鄉鎮建立了交通管理站,並按“四級三員”的農村公路管護模式建立了“縣級有公路應急搶險保通中心和路政員、片區有養護站、鄉(鎮)有養護班和監管員、村有護路隊和護路員”工作體系。同時按照“多站合一、資源共享”模式,加快推進區縣、鄉鎮、村(社區)三級寄遞物流網絡建設。加快實施推進“道路運輸+特色產業”、“道路運輸+電商快遞”,同時依託農村客運站促進運郵結合、鼓勵客車小件快送,實現“送城裡貨下鄉、農副產品進城”雙向流通的服務體系。

為進一步建好四好農村路,今年,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1年,實現兩個以上區縣創建為國家級示範縣、所有區縣均創建為省級示範縣的全域“四好農村路”示範縣的總體目標,並對成功創建為國家級和省級“四好農村路”示範縣的區縣,在部省獎勵的基礎上,市政府再分別按1000萬元、500萬元的標準給予獎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