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胰腺癌是什麼?能夠治癒嗎?

該走的時候


胰腺癌是什麼?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診斷和治療都很困難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約90%為起源於腺管上皮的導管腺癌。胰腺癌之所以會被稱為萬癌之王,是因為胰腺的位置比較特殊。平時生活中一些簡單的體檢,根本就不可能發現胰腺部位有癌變的現象,胰腺癌早期患者必須專門去醫院做專門的胰腺癌篩查檢查,才有可能會發現胰腺癌的蛛絲馬跡,一旦到了胰腺癌晚期,預後情況是非常差的,胰腺癌晚期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大約是在0.1%左右,並且胰腺癌早期症狀不是非常明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被人們忽視。


能夠治癒嗎?

答案是:不能,現在的癌症還沒有被攻克,臨床上的“治癒”是5年內存活下來,就定義為治癒。

胰腺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但相當多的病人就診時屬中晚期而無法作根治性切除。胰頭癌的手術切除率在15%左右,胰體尾部癌的切除率更低,在5%以下。胰腺癌手術治療的常用術式有以下幾種。

1、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PD)

是胰頭癌的首選根治性切除術式,由Whipple在1935年首創。雖在以後的50年間不少學者在關於切除後消化道重建方面作了許多改革,但至今仍習慣地把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簡稱為Whipple術。

適應症:對一般狀態好,年齡<70歲,無肝轉移,無腹水,癌腫末浸潤周圍血管的胰頭癌,均適於行PD。

2、全胰切除術(TP)

適應症:癌波及全胰,無肝轉移及腹膜種植者為全胰切除術的絕對適應症。全胰切除術的優點,除了徹底切除胰內多種病灶外,還使清除胰腺周圍淋巴結更為方便和徹底。全胰切除術後不再存在胰-空腸吻合,可完全避免胰瘻的產生。但全胰切除術後也有不少問題,可發生繼發性糖尿病及消化吸收障礙,終生需要應用胰島素及消化酶治療,故應嚴格掌握其適應症。因此,行TP時不能只憑胰腺病變局部情況來決定,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病人對疾病的認識程度,病人及家屬對術後出現糖尿病是否充分理解,能否自行注射胰島素,家屬能否協助管理糖尿病,以及經濟狀況等,只有具備上述條件才能決定行TP。

3、胰體尾部切除術(DP)

適應於胰體尾部癌無轉移者。連同脾臟、胰體尾部腫瘤及周圍淋巴結一併切除。手術操作簡單、手術併發症少、手術死亡率低。胰體尾部癌多在發生腹部包塊或腰背部疼痛時才被確診,多屬中晚期癌。能作根治性切除者不到5%。由於切除時已有胰外轉移,故術後生存期常不滿1年。

4、保留幽門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PPPD)

PPPD僅適用於壺腹癌、較小的胰頭癌,十二指腸球部及胃幽門部無癌直接浸潤,胃周圍淋巴結無轉移者。

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的轉流術

由於胰腺癌早期診斷困難,根治性切除率還很低,這樣就有相當一部分病例需施行某種或某些手術以緩解症狀。關於膽腸轉流術的選擇可根據腫瘤部位決定,對膽管下端的腫瘤,可任選膽管或膽囊與空腸吻合,最好用Roux-Y袢,可減少逆行感染,只要膽管明顯擴張,即使其內為“白膽汁”,也不妨礙吻合後的黃疸消除。如果腫瘤靠近膽管入胰處,則只要有可能最好施行膽總管與空腸Roux-Y袢的端側吻合,以免癌腫沿膽總管上侵至膽囊管開口處,導致轉流失效。此外如考慮到腫瘤已屬晚期,存活時間不會超過1年者,可採用更簡單的膽腸內引流術——肝總管T管架橋空腸內引流術,方法是將置入肝總管的T管通過橫結腸繫膜放入距屈氏韌帶下20cm之空腸內,妥善固定。

此手術優點為:①簡單易行;②減黃效果好。膽汁通過T管刺激空腸,腸蠕動恢復早,蠕動之虹吸作用會加速膽汁排出,以利於消化吸收。待到異物長期存留造成影響時,病人早已因腫瘤進展而死亡。

至於胃空腸吻合,其適應症為:①臨床上表現為十二指腸梗阻的症狀或體徵。②胃腸透視或內鏡檢查見十二指腸有狹窄、僵硬、癌性浸潤。③術中見十二指腸狹窄、受壓。

胰腺癌放射治療的瘤死量偏高,而胰腺周圍如胃、小腸、肝、腎、脊髓等的放射耐受性偏低,給放射治療帶來不利。近年來,隨著術中放射治療及在CT精確定位下作治療計劃的多野體外放療的開展,放射治療已成為胰腺癌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

術中放療用10~20MV高能電子線,在充分顯露腫物,儘可能切除腫瘤,移開周圍正常組織情況下,準確將相應限光筒置於腫瘤上,術中一次大劑量照射15~25Gy,照射時間約4~6分鐘。體外放療主要用於術前及術後(包括術中照射後的體外追加放療),也用於晚期胰腺癌已不宜手術的姑息性治療。用CT精確定位作放射治療計劃,使胰腺癌病變部位得到高劑量照射,周圍正常組織得到較好的保護。用10mVx線,腹前一野加兩側野等中心照射,每次180~200cGy,每週5次,劑量40~60Gy/4~6周,可連續治療,也可分段治療。

(三)化療

胰腺癌的化療問題長期以來並沒有引起臨床醫生的足夠重視。與其他腫瘤相比,胰腺癌的化療效果不能令人滿意,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對化療不夠敏感,同時在研究中沒有理想的觀察指標,因此臨床醫生往往對此興趣不大。另一方面胰腺癌病人常常表現為噁心、嘔吐、厭食、體重減輕和吸收不良,因此很難耐受系統的化療。

1、胰腺癌的系統性化療

很多文獻報告了對胰腺癌進行聯合化療的臨床實驗,效果較好的聯合化療方案主要有:5-Fu十MMC,5-Fu十MMC十Streptozotoin(鏈脲菌素),5-Fu+ADM十MMC,這些聯合化療方案的敏感率可達到40%左右,明顯高於單劑化療的效果,病人的生存期亦顯著延長。MFA方案用法:

MMC 10mg/m2,靜注第1日;5-Fu 600mg/m2,靜滴,第1、8、29、36日;ADM 30mg/m2,靜注,第l、29日。第九周重複,療效:CR十PR為39%。

2、胰腺癌的區域性化療

胰腺癌的區域性化療,就是通過胰腺主要的供血動脈給予高劑量的化療藥物。其理論依據主要是:①目前系統性化療效果較差的原因可能與全身用化療藥物時,進入胰腺癌組織的藥物太少有關,而通過區域性化療可以使高濃度的化療藥物直接進入胰腺癌組織;②系統性化療時由於化療藥物全身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化療藥物的用量,而區域性化療藥物首先作用於胰腺癌組織,可明顯減少全身的毒副作用,並因此可以增加化療藥物的用量。總之,通過區域性化療可以使化療藥物更有針對性,並可增加化療藥物的用量,提高了化療的效果,同時可明顯減少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

(四)靶向治療:靶向治療,是指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靶標(該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的一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個基因片段),設計相應的靶向藥物,藥物進入體內會特意選擇致癌位點相結合,通過干擾參與癌症生長、發展和傳播,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最終實現對不同患者和疾病的精準治療並取得最佳治療效果!【重點:要做基因檢測,基因突變,靶向藥才有療效】

靶向藥進展:


英國製藥巨頭阿斯利康(AstraZeneca)與合作伙伴默沙東(Merck & Co)近日在芝加哥舉行的2019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公佈了靶向抗癌藥Lynparza(中文品牌名:利普卓,通用名:olaparib,奧拉帕利)一線維持單藥治療攜帶生殖系BRCA突變(gBRCAm)轉移性胰腺癌III期臨床研究POLO的詳細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基於該研究結果,Lynparza成為在III期研究中在治療gBRCAm轉移性胰腺癌方面表現出生存益處的唯一PARP抑制劑。在美國,FDA之前已授予Lynparza治療胰腺癌的孤兒藥資格。


(五)免疫治療:腫瘤免疫治療就是通過重新啟動並維持腫瘤-免疫循環,恢復機體正常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從而控制與清除腫瘤的一種治療方法。簡單說免疫治療就是通過激活或增強免疫細胞來對抗癌細胞。【無需做基因檢測有無突變】

免疫治療檢查點抑制劑:當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時,癌症細胞就可能逃脫免疫的殺傷。免疫檢查點就是在“消滅”這一步出了問題。免疫細胞明明識別了癌細胞,但卻沒啥反應,變成“圍觀吃瓜警察”。這是因為癌細胞很聰明,它們能給免疫細胞發送各種信號,來抑制免疫細胞的活性。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授予CG-745治療胰腺癌的孤兒藥資格(Orphan Drug Designation,ODD),這是一種處於臨床階段的組蛋白脫乙酰基酶(HDAC)抑制劑,目前正開發用於數種血液學惡性腫瘤和實體瘤。

免疫細胞療法:腫瘤細胞免疫治療又稱腫瘤生物治療方法,即將經過處理的自體或異體的免疫細胞或免疫分子輸入患者體內,恢復與增強腫瘤患者自身的免疫監測與殺瘤功能,有效地殺滅患者術後和放、化療後體內殘存的腫瘤細胞,達到治療腫瘤,預防復發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目前最新的進展:


鄭女士

2016年2月被診斷為胰腺癌晚期(胰腺尾),轉移到肝臟,肺,胸膜,並被診斷同時患有癌性腹膜炎(胸壁,肺部有多處結節)。

因為太晚期了,鄭女士根本沒有什麼好的治療選擇,手術不能做,放療也不能照射遍佈全身的腫瘤病灶,唯一的選擇就是化療,吉西他濱加替吉奧。一個週期結束後,效果並不理想,CA19-9從257,531,升至318,417。在醫生的建議下,做了全基因組測序,結果沒有任何有意義的突變,鄭女士面臨的似乎只剩下絕路一條,醫生說她最多還有三個月到半年。

2016年7月,由於已經沒有任何選擇,張先生馬上辦理了簽證,帶著妻子前往日本。

開始時以每兩週一次的頻率進行了高度活化NK細胞回輸。

剛做完第一次回輸後,鄭女士最明顯的感覺就是感覺身體內注滿了能量,之前總是虛弱乏力的感覺不見了,疼痛的症狀也減輕了,有了食慾可以吃些清淡的食物,張先生也很高興,不管能不能控制腫瘤,至少妻子現在精神狀態和氣色都很好,並且完全沒有化療時的各種不適,他現在已經不奢望能與妻子度過更長的時間,只要不再看到妻子痛苦飽受折磨就知足了。

沒想到的是,治療十分順利,第一次治療結束後,CA19-9直接降到7355。第四次高度活化NK細胞治療後,已降至141。

2016年底,複查的CT圖像顯示,肝部和肺支氣管淋巴結等轉移病灶已消失。原發部位的胰腺癌也縮小了大半。

儘管尚未完全恢復,但治療過程非常順利。在開始治療之前,張先生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妻子可能連一個療程都堅持不下來,但是在結束第一個療程時,患者的身體狀況已經大有起色,順利的度過了50歲生日,由於擔心妻子身體無法承受長途跋涉,安排了短期的國內旅行。

現在,鄭女士仍然在接受治療,並且重新聯合化療增強殺癌威力,在醫院繼續隨訪的同時,被告知鄭女士重返職場,只是鄭女士轉為處理集團行政上的決策,再也不會透支自己的身體,我們也希望鄭女士能徹底打敗癌王,早日迴歸健康人的行列。


什麼是NK細胞療法?

NK細胞是天生的殺手

NK細胞佔淋巴細胞的10~30%,20歲時NK細胞的活性達到頂峰,之後逐年下降。一般認為,健康者每天體內仍會產生5,000~6,000個癌細胞,但是由於有很多具有活力的NK細胞在體內巡邏,可以迅速清除體內的癌症萌芽。當NK細胞活性不足、功能減退時,就會有處理不了的癌細胞增殖後轉變成癌症。40歲之後的腫瘤患者增多,就和NK細胞的衰退有很大關係。

科學已經證明,隨著年齡的增加NK細胞的活性會下降,同時癌細胞也會抑制NK細胞的活性。癌細胞本身具有從免疫系統的監控中逃脫的本能,免疫系統一直在和癌細胞玩“警察抓小偷”的遊戲。癌細胞為了自己的生存,製造細胞因子以傳遞信息,癌細胞的細胞因子傳遞到NK細胞後,可能麻痺NK細胞,抑制NK細胞發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NK細胞遇到癌細胞,也不會有反應,反而有被癌細胞吞噬的情況。

在晚期癌症患者體內,癌細胞釋放出大量的細胞因子,抑制NK細胞發揮作用。癌細胞會侵佔身體的很多地方。這種環境下,無論怎麼活化NK細胞,都是無濟於事的。因此,科學家想出在體外的純淨環境下活化NK細胞的辦法,並將其運用於臨床。

採集患者末梢血25ml,在體外分離培養2周,活化並增殖1000倍後再靜脈注射回體內。因為NK細胞的壽命只有2周,所以每兩週進行一次採血和回注,連續反覆治療6次。活化NK細胞療法能增強自然免疫力使之與癌細胞充分鬥爭,這種治療方法尚屬專利。連續進行2~3次活化NK細胞治療後,體內的環境也會發生改變,能在顯微鏡下看到NK細胞變得活躍起來。患者的身體機能和心情都將有所改善。

圖像檢測不能用數字表示NK細胞的活躍度,但是NK活性測量,可以用數字表示。活性NK細胞取自患者自身的血液,不用擔心副作用。


我們認為從根本上解決癌症,關鍵是處理好不斷分裂的癌幹細胞和免疫的系統監視失靈問題。當癌細胞表面伸出MHCclass1分子偽裝成正常細胞時,NK細胞不能發現它們,就不會發起攻擊;這時CTL細胞在樹狀細胞的引導下可以取而代之,識別MHCclass1分子的癌抗原,準確攻擊癌細胞。反之,當癌細胞隱藏MHCclass1分子時,雖然CTL細胞不能識別癌抗原,無法攻擊,但是NK細胞找不到MHCclass1分子,就會識別併發起攻擊。

如此,為了解決癌細胞的多樣性,同時活化自然免疫系統的NK細胞和獲得免疫系統的CTL細胞,採用多手段攻擊癌細胞的方法,有希望從根本上治療癌症。新樹狀細胞疫苗和活性NK細胞療法的聯合治療效率可能更高。



總結:

不管做什麼治療,適合患者的治療手段是最好的治療方案,患者也不要放棄,積極抗癌,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案,做到與癌共存。


有關細胞免疫療法的知識,有問題可以諮詢我,謝謝大家的支持!


說腫瘤那些事


你好,我是齊冬梅醫生,一位中醫腫瘤科的老中醫。長期從事腫瘤科的診治、教學、科研工作20餘年。很榮幸能夠回答您的問題,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你。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診斷和治療都很困難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約90%為起源於腺管上皮的導管腺癌。其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明顯上升。胰腺癌早期的確診率不高,手術死亡率較高,而治癒率很低。本病發病率男性高於女性,男女之比為1.5~2:1,男性患者遠較絕經前的婦女多見,絕經後婦女的發病率與男性相仿。

胰腺癌臨床表現取決於癌的部位、病程早晚、有無轉移以及鄰近器官累及的情況。其臨床特點是整個病程短、病情發展快和迅速惡化。最多見的是上腹部飽脹不適、疼痛。雖然有自覺痛,但並不是所有病人都有壓痛,如果有壓痛則和自覺痛的部位是一致的。胰腺癌患者會產生腹痛、黃疸、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黑便、消瘦、腹部包塊等一系列的症狀。

胰腺癌之所以被稱之為“癌”,被人們所畏懼,就是因為它的複發性導致無法治癒,儘管通過手術、放化療等治療了癌症,但癌症患者的身體對癌細胞的調節機制還是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的。也就是患者體內還有癌細胞的存在,所以會產生癌症復發轉移的現象。癌細胞想要在患者體內生存,就會不受控制的惡性增殖,想要增殖就要獲取養分,癌細胞就會經過淋巴道、血管、體腔等途徑擴散到其他部位繼續生長,這種情況就是擴散。那麼癌症治不好,這麼多患者積極治療的意義是什麼呢?

早在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把癌症定義為慢性疾病,癌症是可以控制,可以預防、可以治療的。隨著現在醫學的進步,很多癌症患者的生存期都得到了延長,做到了長期帶瘤生存。有許多“成功”案例,患者與癌症病魔戰鬥5年-10年,甚至更久!只要積極治療,選對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延長生存期根本不是問題!中醫治癌在醫學中是比較重要的方式,“中醫三位一體療法”有效緩解,消除症狀體徵,消減瘤體局部病灶,增強機體的免疫力,保障免疫監視系統正常運行,以使機體主動消滅轉移的癌細胞,實現長期帶瘤生存。

癌症患者除了積極治療,不僅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更要注意把控好飲食保持營養均衡,過於辛辣的食物對消化道刺激大,應該限制進食辛辣刺激。適當運動,充分休息,按照自身的情況,適當的進行有規律的、持續的鍛鍊,提高人體的免疫機能,增強體質,從而有效的防止復發轉移。

以上就是我的解答,歡迎關注和轉發,大家有什麼癌症方面的疑問,都可以私信、評論您的問題,我將盡力為您解答您的疑問。


齊冬梅院長


大部分胰腺癌被發現時都已不在早期,要是家境一般,就不用再花錢治療了,就算不計代價地治療,最多也只能把生命延長几個月。如果發現得早,倒是可以通過手術治療,但還要看癌長在什麼位置。如果癌長在胰腺的尾巴靠近脾臟的地方,那手術很好做,要是長在胰腺頭部,附近又有膽管又有十二指腸,那手術就非常困難,這種手術甚至可以說是外科裡難度最高的;要是癌細胞已經擴散,不管癌長在胰腺尾,還是胰腺頭,手術都沒有意義。


只有發現早,切除早,オ能爭得一線生機。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做手術只是切除長癌的那部分胰腺,並不能將整個胰腺都切除掉。人沒有胰腺不能活。由於切除後,胰腺分泌胰液的負擔大大加重,你對脂肪的消化能力也不可逆轉地變弱了。所以,即便手術成功,也並非萬事大吉。在之後的日子裡,你必須減少飲食的數量,嚴格控制脂肪的攝入量。


大醫課堂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胰腺癌是什麼?

胰腺癌在中醫文獻中並無明確的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見於“癥瘕”“積聚”“伏梁”“黃疸”等疾病中。“胰腺”是現代醫學的解剖名詞。中醫古籍中提到的“津管”“總提”“胰子”等大致與胰腺相當。臨床表現:胰腺癌的常見症狀多由溼熱內生引起,有中上腹痛、黃疸、納差、噁心嘔吐,以及發熱口渴、小便黃赤、腹水、消瘦等。

回答第二個問題:胰腺癌能夠治癒嗎?

答:中醫完全可以治癒胰腺癌!

中醫認為,胰腺癌的發生與溼、熱、瘀、毒等病邪搏結於腹部有關,而正氣虛弱、臟腑失調是發病的內在條件。如《聖濟總錄》卷第七十二記載:“積氣在腹中,久不瘥,牢固推之不移者癥也,此由寒溫失宜、飲食不節,致腑臟氣虛弱,食飲不消,按之其狀如杯盤牢結。久不已,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 氣機不暢,脾虛溼困,瘀毒蘊結是胰腺癌發病的主要病機,正氣虛弱、臟腑失調是發病的內在條件。其發病與脾、胃、肝、膽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故中醫治療此病 以“扶正祛邪”為主要治則,並分清標本虛實,靈活運用健脾理氣、化痰祛溼、祛瘀解毒等治法 。

這是從中醫的理論來論述胰腺癌的發生,和怎麼治療的方法。具體到每一個患者,還需要辯證論治。這就需要一個醫術高超的中醫高手才可以給出正確的治療方案。庸醫和一般水平的中醫是沒有辦法治癒胰腺癌的。所以中醫要能治癒胰腺癌,關鍵還是要找到中醫高手!民間有不少的中醫高手是可以治癒胰腺癌的 。

我是小溪流水高山,關注我的動態和視頻,可以教你在本地找到中醫高手,關注我和你分享我十年求醫問藥,幸運遇到中醫高手的經歷。


用戶111609987999


胰腺癌通常被稱為癌中之王,據預測,到2030年胰腺癌死亡率將上升至惡性腫瘤致死第二位。而且,80%以上病人發現時已發生轉移,失去手術機會;僅有5-15%病人有手術切除機會。

那麼,胰腺癌早期會有哪些表現,如何抓住這些身體預兆呢?

首先是腹部疼痛:疼痛是胰腺癌的主要症狀,60%~80%的病人表現為上腹部疼痛,疼痛一般沒有規律,起初一般疼痛比較輕微,然後會逐漸加重,疼痛感並不固定,有些為脹痛,有些為鈍痛,有些感覺是劇痛,一般當腰背開始疼痛之後則表示已經進入到中晚期,如果病人胰腺腫大,壓迫到胰管,上腹部也會持續性或者是間歇性出現疼痛感。

其次是消化道症狀:最多見的為食慾不振,還可能有噁心嘔吐,可有腹瀉或便秘甚至黑便,腹瀉常常為脂肪瀉。偶爾的食慾不振一般是正常的,而如果經常性的出現食慾不振的情況,那就需要提高警惕,很多時候,經常食慾不振,是患上胰腺癌所致,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是很有必要的。食慾不振和膽總管下端及胰腺導管被腫瘤阻塞,膽汁和胰液不能進入十二指腸有關。

再次是消瘦、乏力:很多病人在患病初期就有消瘦乏力的表現,雖然其他疾病也會導致這種情況出現,但是胰腺癌導致的症狀更為突出,特別是伴有難以控制的糖尿病時,更要注意胰腺的檢查。

最後是黃疸,也是最為重要的表現,特別是無痛性的黃疸,更需重視。病人一般會出現皮膚眼睛發黃、小便發黃以及大便像白陶土的症狀,這是因為膽總管下段受到侵犯以及壓迫導致的,其中相當一部分病人會合並出現皮膚瘙癢的症狀。今天手術的病人就是因為黃疸來我院就診,才查出胰腺腫瘤的。

以上這些都是胰腺癌在早期可能出現的一系列症狀,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當然當身體出現異常時,還是需要第一時間找專業醫生來進行診斷。只要早期發現胰腺癌症狀,到醫院進行治療,預後還是比較好的。


肝膽胰外科胡醫生


胰腺癌,號稱“癌症之王”,特點就是高惡化性、難治療。近年來,發病率在國內外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2年全球胰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列惡性腫瘤第13位和第7位。中國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從2000年至2011年中國胰腺癌的發病率增加,2015年我國胰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第9位,死亡率位居惡性腫瘤第6位。


胰腺癌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介入治療和最佳支持治療等。胰腺癌的治療主要依據分期不同,治療方案選擇也各不相同。


基於個人專業,想在這個問題下談一下胰腺癌的介入治療。

目前胰腺癌的介入治療多針對不可手術切除的胰腺癌,主要治療方法是動脈灌注化療和粒子植入。


(1)動脈灌注化療

主要是根據術中造影情況,選擇腫瘤所在部位進行灌注動脈。動脈灌注化療藥物的基本原則是儘可能使導管頭接近腫瘤供血區域。此外近年來經皮穿股動脈進行動脈插管植入藥盒導管系統(PCS),並利用PCS進行化療灌注,可以避免了反覆的介入手術操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胰腺癌動脈灌注化療的一般選用阿黴素+順鉑+5-FU,動脈灌注化療可以局部提高藥物濃度,達到殺傷腫瘤的目的。


(2)粒子植入

粒子植入也是胰腺癌的一種重要治療手段,術前應進行TPS規劃,合理規劃粒子分佈範圍,避免損傷周圍腸道。


鑑於介入治療是對病灶局部進行治療的一種創傷最小的方法,所以胰腺癌介入治療也具備明顯的優勢,即:創傷小,副作用小,術後恢復快,療效確切。當然,介入治療對胰腺癌這種高惡化癌症,缺點也較明顯,介入治療多為局部治療,一般對廣泛轉移者無效。


適應證

(1)影像學檢查估計不能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

(2)因內科原因失去手術機會的胰腺癌。

(3)胰腺癌伴肝臟轉移。

(4)控制疼痛、出血等疾病相關症狀。

(5)灌注化療作為特殊形式的新輔助化療。

(6)術後預防性灌注化療或輔助化療。

(7)梗阻性黃疸(引流術、內支架植入術)。

禁忌證

(1)相對禁忌證

①造影劑輕度過敏。

②KPS評分<70分。

③有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不能糾正及明顯出血傾向者。

④白細胞<4000,血小板<7萬。

(2)絕對禁忌證

①肝腎功能嚴重障礙:總膽紅素>51umol/L、ALT>120U/L。

②大量腹水、全身多處轉移。

③全身情況衰竭者。


介入後應注意有無胰腺炎的發生,術後應常規復查胰腺炎指標,如有胰腺炎發生應及時禁食並對症處理。此外應注意有無胰漏發生發生,如果有胰漏發生,應及時引流,避免感染及腐蝕其他重要臟器。


大家好,我會陸續推出介入治療的醫學科普。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第一時間收看!有問題可以留言給我。

中山一院姚望醫生


“癌中之王”胰腺癌

在全身的惡性腫瘤中,胰腺癌的發病率不算高,國內發病率僅為十萬分之六。但胰腺癌患者的死亡率卻排在惡性腫瘤死亡率之首,號稱“癌中之王”。胰腺癌患病年齡多在 40~70 歲,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胰腺癌的可怕之處在於早期缺乏特別有效的診斷方法,不易及時被發現,很多症狀與上消化道的疾病相似,所以誤診率很高。胰腺隱蔽的位置,複雜的結構,對所有外科醫生來說,都是個挑戰。胰腺的位置非常特殊,它只有兩三釐米寬,和胃、十二指腸、肝膽等器官做鄰居,在胃的後面,腰肌、脊柱的前面,解剖位置深而且複雜。另外,由於胰腺周圍血管豐富,腫瘤生長很快,非常容易向周圍臟器發生轉移,而胰腺的頭部與十二指腸、膽囊、膽總管等結構糾結在一起,難以分開,手術時需要切除部分胰腺、部分胃、部分空腸、十二指腸、膽囊和膽總管,是難度最高的腹部外科手術。

手術治療:胰腺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但因多數不能早期發現而導致切除率較低,切除率為5%~15%,據報道胰腺癌根治術後5年生存率在2.3%~15.8%,平均3.4%,國內報道根治術後平均生存17.6 個月。

化療:化療是綜合治療中重要的一環,是胰腺癌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之一,但是胰腺癌對化療藥的反應較低,不少藥物的近期有效率低於 5%~10%。

放療:胰腺癌屬於放療不敏感腫瘤,由於侷限晚期病例約佔 40%,晚期有很多病人有劇烈疼痛,可姑息性地進行局部放療,療後有30%~50%可緩解疼痛,可一定程度抑制腫瘤發展。但不主張作為常規治療方法之一。

射頻消融療法:治療胰腺癌的最新方法為射頻消融療法。此療法是利用超聲波可穿透軟組織並可聚焦的物理特性,將電聲換能器產生的多束超聲波,藉助水介質進入人體並聚焦於人體的靶組織內,再通過瞬態高溫效應、空化效應、機械效應等機制,使聚焦後的超聲波準確地殺傷靶組織內的癌腫或壞死部位,從而達到無創“切除”腫瘤的目的。由於局部超聲消融療法具有創傷小、無輻射性損傷、無副作用的特點,近年來,此療法在胰腺癌的治療中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和廣闊的前景。

胰腺癌的預防

對於胰腺癌這種病情兇險的疾病來說,有效地進行預防遠比積極地治療重要得多。胰腺癌的病情雖然兇險,但該病的發生和發展也有一個長期的、逐漸加重的過程。因此,人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預防,是完全有可能避免患上胰腺癌的。

1.戒菸限酒。研究證實,絕大多數的癌症患者均屬於酸性體質。煙和酒都是極酸性的物質,長期吸菸喝酒的人極易形成酸性體質,從而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曾告誡我們,如果人們不再吸菸,那麼5年之後,世界上的癌症患者將減少1/3。

2.控制飲食。引起胰腺癌的原因有很多,目前並沒有一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胰腺癌的發生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控制飲食對預防胰腺癌的發病有著重要的作用。控制飲食應做到以下幾點:忌食油膩性食物及含高動物脂肪類的食物,少食酸、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忌食油煎炒炸類、煙燻醃製類和已發生黴變的食物,多攝入清淡的、易消化的飲食。

3.釋放壓力。人的壓力過大可使其體虛,從而導致機體的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造成體內代謝紊亂,最終使體內的酸性物質大量沉積從而誘發胰腺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的心態,在工作中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壓力過大。


老劉談胃腸


首先,我們先來講解下,什麼是胰腺。

所謂胰腺,是位於胃後方的一個器官,它的作用是生成幫助身體分解食物的激素和胰液。

當胰腺中的正常細胞發生變異時,即為胰腺癌。當胰腺細胞病變後,其在消化系統中的作用也就消失了。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診斷和治療都很困難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約90%的胰腺癌起源於腺管上皮的導管腺癌。近五年的生存率小於1%!是最難治癒的惡性腫瘤之一。而且胰腺癌早期的確診率也不高,手術死亡率也很高!!!同時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絕經後的婦女發病率和男性相仿。

胰腺癌的症狀有哪些呢?

●疼痛–患者可出現從胃部區域周圍擴散至背部的疼痛。這種疼痛時有時無,並可在進食後加重。

●體重減輕–患者可能不感到餓,或在進食很少量食物後即感到飽脹。

●腹瀉–大便可能看上去帶有油脂或難以從馬桶中沖走

●皮膚變黃,稱為“黃疸”–皮膚和眼白均可變黃。

既然胰腺的死亡率這麼高,那有什麼辦法檢查呢?

Ø 血液檢測

Ø 超聲、CT掃描或一種稱為ERCP的檢查(即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這些檢查可對身體內部進行成像,可顯示腫塊。

Ø 活檢–活檢時,一名醫生會從您的胰腺取一小塊組織標本。然後,另一名醫生會在顯微鏡下對該標本進行觀察以判斷是否有癌症。

u 手術治療,切除腫塊,防止胰腺癌擴散。

u 化療,服用抗腫瘤藥物殺死或者阻止癌細胞生長。

u 放療以殺滅癌細胞。

u 免疫治療,通過用協助機體免疫系統的的藥物來組織癌症生長。

胰腺癌這麼恐怖,那能不能治癒呢?

對於發現的早期胰腺癌,治癒的可能性比較高。然而,如前文所說,胰腺癌早期發現率較低,發現時多為中晚期,且發作起來病情迅疾兇猛,臨床治療效果都很不理想。

胰腺癌被稱為 " 癌王 ",數據顯示,我國胰腺癌發病率平均為 7/10 萬人,在上海的發病率高達 15/10 萬。值得慶幸的是,相較於其他惡性腫瘤,胰腺癌的發病率比較低,故而大家也不需過度緊張、恐懼。

萬一不幸得了胰腺癌,一定要及時調整心態,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切莫放棄治療,自暴自棄。現代醫學技術在不斷的提高、進步,要積極配合醫生,接受治療。


健康答任


胰腺癌被稱為“癌中之王”,可見其惡劣程度以及對患者身體、生命的傷害。它的5年生存率非常低,一旦確診往往已經發生遠處轉移,所以預後非常差。

那麼,胰腺癌是一種怎樣的疾病,又該如何治療呢?

一、胰腺癌是咋回事?

大約95%的胰腺癌是腺癌,通常來源於胰管內側的腺細胞。大多數腺癌發生在靠近小腸的前端也就是十二指腸的胰頭。

胰腺癌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它通常50歲之前發病率不高,診斷的平均年齡在55歲左右。男性發病率為女性的兩倍,並且在吸菸人群的發病率是非吸菸者的2-3倍。慢性胰腺炎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的癌變幾率也很高。

1、吸菸、慢性胰腺炎和長期糖尿病是胰腺癌的危險因素。

2、典型症狀包括疼痛、體重下降、黃疸和嘔吐。

3、CT是最準確的檢查手段。

4、胰腺癌常常致命。

5、手術可能治癒未轉移的患者。

二、胰腺癌有哪些症狀和併發症?

1、症狀

胰頭腫瘤科影響膽汁排洩進入小腸。

由膽道阻塞引起的黃疸是典型的首發症狀。黃疸引起的併發症是全身瘙癢,主要由於膽鹽晶體沉積於皮下所導致。

嘔吐是由於腫瘤位於胰頭組織胃內容物進入小腸或小腸本身梗阻。

2、併發症

胰體或胰尾的腺癌常沒有症狀發生,直到腫瘤長到很大。

90%的患者在診斷明確時候已經轉移至胰腺以外。胰腺癌通常轉移到附近淋巴結、肝臟或肺部。典型手法症狀是疼痛和體重減輕。診斷時,90%的患者有上腹部疼痛,通常是劇烈疼痛並放射至背部,而且明顯的體重減輕。

胰體或胰尾的腺癌可引起脾靜脈梗阻,導致脾臟增大。梗阻還可引起食管和胃部周圍的靜脈腫脹和扭曲。

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大出血,尤其是食管曲張靜脈破裂時。

胰腺癌被發現前通常已經發生遠處轉移,所以預後效果很差。

明確診斷後只有少於2%的患者生存期超過5年。

唯一可治癒的希望就是手術,僅有10-20%的未轉移患者可以實行手術治療。手術是僅切除胰腺或者一切切除胰腺和十二指腸。

術後僅有15-20%的患者生存期超過5年。化療和放療不可能延長生存或從根本上提高生存率。

輕度疼痛可用阿司匹林或對乙酰氨基酚來減輕。但大多數時候,需要強效止痛藥。

膽道流出道梗阻可在肝臟和膽囊排除膽汁的管道放置支架來堅強。在許多患者,腫瘤最終會阻塞支架以上或者以下的所有流出道。

胰腺癌的治療進展仍然緩慢,其總體發病兇險,生物學行為具有很強的侵襲性,目前的治療手段效果都欠佳,預後差,生存時間短,多數在確診後的一年內死亡,素有癌中之王之稱。

四、胰腺癌能治癒嗎?

和其它惡性腫瘤一樣,早期有治癒機會。

但是,胰腺癌的早期發現非常困難,或者說幾乎沒有可能。

這也就給早期發現、及時診斷、早治療帶來了巨大的苦難,可以說早期發現胰腺癌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所以,理論上的早期治癒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概率性的問題,在實際中很難做到治癒。


歡迎與我一起共同關注健康科普!



乳腺男醫生駱成玉


癌是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胰腺癌就是發生在胰腺的來源於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其中主要是導管腺癌,是胰腺癌最常見的類型,佔80%-85%,多數發生在胰頭,其次是胰體,再就是 胰尾,累及全胰者僅5%左右。全球範圍內,胰腺腺的發病率在11-13位左右,但死亡率卻居惡性腫瘤相關死亡的7-8位。總的趨勢發病率上升態勢,但由於並沒有太有效的篩查早診手段,治療方面的進展也不明顯,死亡率下降不明顯。

胰腺癌的治療進展仍然緩慢,其總體發病兇險,生物學行為具有很強的侵襲性,目前的治療手段效果都欠佳,預後差,生存時間短,多數在確診後的一年內死亡,素有癌中之王之稱。

胰腺癌能治癒嗎?和其他大多數癌症一樣,早期有治癒機會,但差別是,胰腺癌的早期病例太少了,除非病灶在1 cm以下,病變侷限在導管內皮,其根治術後的五年生存率可高達將近100%(但這麼早期的病例太少見了,很難這麼早發現),即便是1-50px,由於會有局部淋巴結、血管、淋巴管、神經、胰腺包膜等的侵犯,術後五年生存率急降至只有40%左右。而超過50px的胰腺癌,儘管有的仍可手術,但手術後復發概率高,一旦復發,則預後差。因此,可以說,多數胰腺癌是不可治癒的,只有少數早期病例有治癒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