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小康故事」西部十二省區:內蒙古自治區深化改革鑄就美麗北疆

「小康故事」西部十二省區:內蒙古自治區深化改革鑄就美麗北疆


  越走越寬 內蒙古自治區不斷加大開放力度,成效顯著,發展的道路也越走越寬。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記者 郭煦

  內蒙古一手抓深化改革釋放經濟發展活力,一手抓文明建設夯實“軟實力”,繪就發展新圖景。

  內蒙古自治區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於1月12日開幕,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布小林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布小林從五個方面總結了過去一年的工作: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聚焦突出問題精準發力,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牧區發展取得新成效;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發展動力不斷增強;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

  布小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城鎮新增就業22萬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布小林提出,2020年要重點做好十個方面工作: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著力擴大有效需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綠色內蒙古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推進文明內蒙古建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深化改革開放催生髮展活力

  事業發展沒有止境,深化改革沒有窮期。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和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做好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完成自治區本級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導國有資本向產業鏈中高端和新興產業佈局。深化電力體制和輸配電價格改革,建立有利於產業轉型升級的電價體制。實行國有金融資本集中統一管理,提高地方金融監管水平。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按照零基預算要求,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這些作為2020年的工作重點躍然紙上。

  如何完成目標任務,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通遼市委書記馮玉臻說,通遼市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優服務、強政策、提效能,打造簡潔高效的辦事環境、誠實守信的政務環境、廉潔勤政的服務環境、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

  “2020年,內蒙古電力集團將繼續深化改革創新驅動,認真落實國資國企和電力體制改革部署,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建設等工作,促進電力市場各主體共享改革紅利。”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電力集團董事長賈振國說。

  代表、委員們認為,自治區不斷加大開放力度,成效顯著。但必須將大門越開越大,將道路越走越寬。

  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赤峰市委書記孟憲東表示,赤峰要突出研究和解決好對外開放問題,在轉身向海、借勢臨港上用力突破,大力發展外向型產業,加快次臨港經濟區建設,加強與港口城市合作,打通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海上通道,大力發展進口資源落地加工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自治區開放路線,有3個關鍵點很重要。一是融入,建議內蒙古自治區在國家頂層設計的基礎上,發揮自身特色優勢。二是協同,自治區和周邊省市的協同發展,是促進內蒙古開放的重要方面。三是優化,建議內蒙古自治區各個行政區在空間佈局、產業佈局上形成合力,發揮整體作用。”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雲平建議。

  增強文化軟實力

  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講好內蒙古故事、繁榮文藝創作、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政府工作報告為推進文明內蒙古建設繪出“路線圖”。

  誠信是反映一個地區精神面貌的顯著標志。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呼和浩特市工商聯副主席趙萬勝建議,要依法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打擊力度,建立“失信黑名單”。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典澤律師事務所主任趙志忠建議,制定自治區文明交通信用管理辦法,建立聯合懲戒機制,促使行為人提高文明交通意識。

  建設文明內蒙古,講好內蒙古故事是題中應有之義。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中國網草原頻道主編王金梅建議,宣傳思想工作應“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進一步創新形式。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蒙古語廣播採訪部製片人雪梅建議,推送公共文化服務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手機移動端使用情況做摸底調查,使推送內容更有針對性、吸引力。

  “全面盤清內蒙古自治區文化資源家底,準確掌握文化資源狀況,科學評價文化資源價值,才能對全區文化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出版集團創新中心主任周承英說。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大學副校長額爾很巴雅爾建議,加強民族文化保護,加大對古籍文獻的研究力度。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烏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馮印強說:“要充分挖掘全區文化產業內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高文化競爭力。”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文史研究館館長烏恩認為,要突出農村牧區文化建設的針對性、實效性,構建新時代農村牧區文化系統,建設基層思想文化陣地。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烏蘭察布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秘書長梁能偉建議,積極探索推進農村文化體制改革,堅持把民族文化與旅遊文化、農業文化等有機結合,促進鄉村文化與產業文化融合發展。

  播撒“陽光雨露”收穫“茁壯成長”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提升政府服務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解決部分領域審批手續繁瑣、辦理時間過長、效率偏低等問題,企業開辦時間壓減至3個工作日以內,不動產登記時間壓減至5個工作日以內。推進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實現一網通辦、異地可辦。

  好政策如同“陽光雨露”,為民營企業提供了“茁壯成長”的條件。

  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推進,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著力打造寬進、快辦、嚴管、便民、公開的政務服務模式,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2018年6月,自治區各地開始統一辦理髮放“32證合一”的營業執照。“多證合一”的電子執照,實現了稅務、公安、人社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和交換。服務熱情周到,辦事快捷高效,是良好營商環境的標誌,也是激發強勁市場活力的催化劑。

  據內蒙古市場監管部門統計,全區市場主體從改革前的平均每天新登記732戶發展到現在的1030戶,新設小微企業平均活躍度達到78.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優化營商環境,避不開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金融業生態環境,加大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信貸投放力度,支持更多優質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設立自治區金融租賃公司,組建再擔保集團。這無疑是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開出的一劑良方。

  改革開放至今,民營經濟早已扛起了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經濟師曹永萍說:“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民營經濟地位穩步提升、結構逐漸優化,已經成為自治區高質量發展中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中堅力量。”

  數據顯示出民營經濟的活力:2019年上半年,全區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0%以上;民營消費品零售額增速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整體水平。可以說,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構建內蒙古現代經濟體系的主力軍。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0年3月上旬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