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覺得孝的弊端是什麼?

飛龍在天9783


孝是子女們對父母的感恩,這種感恩來自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是非常好的品質。如果孝是父母的期待,那就存在很大的問題了,這無形中綁架了子女,也給自己帶來精神上的壓力。子女如果在孝上面做的好,這個沒有太大問題,如果不能如父母所願,失望和悲觀將伴隨著一生,影響自己老年時期的生活。


無所謂213478592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元素和精神內涵,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奉行的最重要道德準則之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會意字"孝",上邊像是戴發傴僂的老人,下邊像是孩子攙扶著,表示兒女扶持和照顧父老之意。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著作《爾雅》中對“孝”是這樣解釋的:善父母者,為孝!尊老孝親絕對是槓槓的正能量,無論何時何地都是做人最起碼的要求,不存在任何的弊端;而有時候不分是非和對錯,一味地聽從父母尊長的安排,就變成愚孝了,這樣的所謂“孝”,弊端有很多,違背了“孝”的宗旨和價值!


在我們大中國,“孝”既是傳統美德、又是法律義務,盡孝是為人子女所必備的道德素養和法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贍養父母是子女應盡的法定義務。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改變,也不得附加任何條件進行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三條規定:老年人養老以居家為基礎,家庭成員應當尊重、關心和照料老年人;第十四條 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拒絕履行盡孝義務與責任的人,必然會遭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問責!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須趁早,更要有切實的行動,別老是巧言令色玩虛的。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父母賦予的,作為子女尊老孝親,既要趁早,又要踏踏實實地去行動,不能光說不練;孝經父母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①要尊敬、傾聽、感恩父母,說白了就是在態度上,要恭敬、虔誠、真摯的對待父母親人,禮貌有加,充分照顧心情上的需要和關切,虛心聽從父母言之諄諄的教誨,時刻感念父母恩德;②竭盡全力地照顧好父母親人的基本生活,努力減輕父母生活壓力,積極讓父母親人過上安樂祥和、無憂無慮的幸福晚年生活;③“老人如小孩”,特別需要孩子們經常性陪伴,不要讓自己的父母親人感覺孤獨,一曲《常回家看看》道出了為人子女所必須具備的孝道所在!


“愚孝”的弊端,比較集中地表現在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等的“三觀”不正上,做人做事務必要正大光明。有些父母親人由於學識和見識水平的侷限性,在個人“三觀”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與不足,作為子女孩子的年輕人,在尊敬、傾聽、感恩的前提和基礎上,必須要有是非觀念和好壞之分,不能不分好歹一味地把父母所有的話都當成聖旨來遵從;例如市儈與勢利思想,再如盲從、攀比、甚至是目光短淺等觀念,都是非常不可取的,不但不能按父母所說的去做,還要積極幫助父母糾正錯誤,真正的孝順孩子,是會幫助自己的父母成長的,是治癒父母獨立人格創傷的一劑良藥。生活不是隻有詩和遠方,而是更有苟且,但是在苟且中依然能夠堅守本心,至尊至孝父母親人者,才是真正的盡孝!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孝是一種德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堅守傳統美德和認真履行法律義務的盡孝,是社會正能量,不僅應當大力弘揚,而且更應該成為社會的主旋律之一。然而“愚孝”是一種錯誤的思想觀念,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絕然不可取,必須摒棄!


自在人生wub


愚孝也。

我村一老農,在世是,兒女待老人,竟是一般。死後風光葬,什羊祭,豬祭,牛頭祭,抬的抬,扛的扛,舉的舉,送葬隊伍有數里,葬後大擺宴席,化錢近十萬。這是孝嗎?偽也。

他人死了無須撫養,多一人保佑,為已也。把孝作形式,為的是自已,這是非孝也。

古是有一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如父投敵,子堅持抗敵,父要你死,你會自刎嗎?如若真自刎:,則偽也。如違背父令,逝死抗敵,忠於國也。自古忠孝兩難全,應去孝,選擇忠,你若聽父命,十惡不赦之人也,何為孝?

我父親,把父比作天,父所為,子必從。天要下雨,你能阻止?

對父親的這話,我陽奉陰違,表面說是,實則慰父心,背後我認為對的,我必有所為。

人不能一切聽從父輩,父輩太守舊,後輩要創新,如若還是子曰詩云,時代如何進步,社會如何創新?-

對父輩,要尊重,但不是父雲亦云,要分析,父輩有為人處事經,說得對,我執行,說得不對,不去行。

我在兒女面前少說事,子女自有主意,時代變,老人難以適應,子女們,適應時代,知此理,兒女的事情自已去做去。

吾已老,只要子女不要在我面前說三道四,老人有自已的活法,青年人有青年人的活法。不干涉父母的生活,也即孝也!

愚孝不可取,父母老,物質上給父足,即是孝。不在父母面前說是非,多說好聽話,讓父母心舒,即順也。

孝順本無弊端,弊短是下輩對孝順的誤解也。


江山毛春旺


孝順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在家庭關係的穩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令到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我們的爺爺奶奶那個年代大部分老人是沒有退休工資的,所以必須由子女贍養。孝文化是重要的,必須的。

我們父母那代人,養老人是自己應盡的責任,把老人當作家庭的一員是正常的。幾代同堂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

時代進步了!現代人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小家庭為單位。大部分都不願意跟老人一起住。如果用孝的道德觀來強求,會產生很多的家庭問題。畢竟二代人之間是有不同的意見,跟兒媳或女婿會有不同的生活習慣。

有些老人沒有多少養老金,需要子女負擔,子女給予一定的生活費也是應該的。但是當子女遇到失業或者其它困難時,一時拿不出,也不能以孝的道德觀來衡量。

作為子女我們一定要有孝心!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能忘。感恩父母!儘自己的孝心!





姥姥家的生活範


父母的愛與兒女的孝是相輔相成的,但一般來說,父母給予兒女的愛多些,而子女,由於工作忙,由於年輕體諒不到父母的難處等,給予父母的孝相對少些。老了難,能夠自理還好,多數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並不過分,回家看看,打個電話,吃上穿上要求少;但是老人不能自理了,更需要得到親人的溫暖,子女多受些累是必要的,即使工作忙,請了保姆、送進養老院了,也應該多去看看,減少他們的孤獨。想想我們是從哪裡來的,是怎樣慢慢長大的,特別是我們也有了孩子之後有了親身經歷,更應該愛我們的父母,愛是回報,愛也是養育我們的父母的無奈的需要,愛也不是綁架就能付出的。當父母還能自理的時候,無論我們是二十歲,是三十歲,還是四十歲,我們都能感到、得到父母的愛,我們在他們面前都是孩子;而當他們不能自理的時候,我們做兒女的,也應該把他們看成孩子,即使有不合理的要求時,也不要使臉子,不要訓斥他們,這時要有孝更要有順,老來難,老來髒,老來討人厭,老來他自己也無奈,老來也最需要的是兒女的關心。


惠舒旅社老闆


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兩個方面:即孝與孝的弊端。正如題主在其附言中指出的那樣,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個方面,也就是有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符合辯證法所揭示的一分為二看待問題,區分對與錯。

孝,指的是子女善事父母。子愛利親謂之孝。孝敬,指的是孝親敬長。這裡的親指的就是雙親,也就是父母。

單純從善事父母而言,絕大多數做子女的都能夠儘量作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也就是維持Te們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能夠達到這個標準,應該說在當今的社會客觀條件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很不錯的。

孝,作為子孫後代對長輩人的合理需要,合理需求在個人的能力範圍之內儘量滿足,本博認為就是孝,也就是大愛。反之,長輩人所提出的要求超出了兒女能力範圍,不能滿足Te們的願望。那不是不孝,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對於少數老人所提出的不合理,不合情不合時宜的要求、甚至漫罵與指責,作為子孫後代當然有權於以拒絕,這不應該視為不孝,而是以理服人。

孝的發端也是來源於孔孟之道,經過歷朝歷代文人的演意,其內容既有積極因素,也不乏封建糟粕。

社會已經進入到以現代文明為主流文化的發展階段。繼承、發展中國先進的文化遺產,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對待老人孝敬這個問題上,也應該實事求是,量力而為。

孝的弊端就是不講原則,不分對錯是非。古代文人所講的孝,論述的是封建孝道,宣傳的是宗法思想,具體表現在“三綱五常”所論述的核心主張。

孝,不論社會發展到哪個階段,作兒孫晚輩的,盡個人的能力盡量作到。而對於上一代的人,必須明白兒孫晚輩們的不易,切忌提出過高的要求。一個家庭,老少互為體涼互為包容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2020/01/25)


吉祥如意


孝道是發自內心的感恩,是對給予我們生命的父母最起碼的尊重和反哺,決不是所謂的盲目言聽計從,否則那是愚孝。如果有想法面對開明的父母都可以訴諸,想必他們也會理解接受吧!只有自私自利的父母不在意孩子的思想和追求,那肯定也是少數,眾多的父母肯定還是希望子女好的。


嘆人生


孝是美德,愚孝才是弊端。

男愚孝:老人逼婚:都這麼大了,還不結婚,村裡同齡人大孫子都上幼兒園了,你咋還不結婚???殊不知,村裡結婚早的都是早早輟學幹體力打工的,不早點結婚就很難娶媳婦了。而你是讀完大學或者研究生,正在外闖蕩江湖的年紀,沒有遇到紅顏知己,沒有遇到可以陪伴一生的摯愛,何談結婚? 然而在老人的步步緊逼下,你終於守不住了,隨便找一個女孩倉促成婚。拿自己的一輩子去賭,賭好了便罷,賭不好,你後悔一生。遇到不懂事的女孩,婆媳關係極差,你父母也必將後悔莫及。

女愚孝:情況差不多,依舊是父母逼婚,逼的自己挺不住的了,覺得再不結婚真的大不孝了,無奈之下找個自己看不上的結婚了,後果可想而知,你會後悔一輩子,甚至憎恨你父母一輩子。

其實逼婚這種情況只是其中一種典型,還有好多情況就不一一列舉。

提倡孝順,反對愚孝!


俺也是有身份證的人兒


孝的弊端和藥物的副作用是一樣的,就是是真實的存在的,因此也是有選擇的,和可以停藥讓身體恢復後再服用的,所以用吃藥的方法去盡孝就會很合理,按服藥的方法去盡孝也是很可行的、

首先就是不病不吃藥,可以吃一些保健品但就不吃藥,所以孝也是這樣的不需要盡時就不要去扯,扯多了副作用大。在當盡時,不可輕不可重。輕重都傷人輕了傷自己因為白乾。重了傷對方副作用大,其實雙方都是如此的輕了人情就淡了,重了人情也就亂了。

所以用吃藥和養生的方法去維繫,輕的是養生重的是用藥,做一個修理福田種孝心的心農民就可以了。


饕餮生煎


孝,是晚輩對長輩的恭順、敬而養之。在某些社會環境中“孝”有一定的正面功能。中國人在述說後輩時有兩個期望:一是“養兒防老”,即到老年時有人供養。二是“無後為大”,無後的人死後會成為荒丘野鬼,沒人上墳燒香。在沒有社會保障的時代,家庭(子孫)養老是唯一的出路。

“孝”文化的有益之處是“老有所養”,長輩會把子孫當財富重視,至少要防備子孫以後“報復”而儘量善待後輩。

“孝”文化的弊端更明顯,第一是“孝”文化阻礙社會進步,一切疑問以前輩權威闡釋和裁決,不“順”則為不孝。第二是“孝”文化以老人為權威,子孫後代很可能成為變態老人的犧牲品,“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按照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的理論,“前喻文化”是傳統社會的文化特徵,以保守為核心價值。

巴金的小說《家》是一個優秀的“孝”文化的文學表現,可做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