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讀樂亭|第2期|「奇葩溢彩」樂亭大鼓的萌生與發展


讀樂亭|第2期|「奇葩溢彩」樂亭大鼓的萌生與發展

題圖攝影:bj0001

樂亭大鼓,是中國北方的主要曲種之一。自生成以來,它以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優美動聽、內容豐富多采等特點,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喜愛。熱愛生活、鍾情文化的樂亭先民,用智慧和心血精心培育的樂亭大鼓,以獨有的地域特色,深深地植根於灤河沖積平原這方沃土上,經朝歷代,開花結果。

樂亭大鼓 在灤河沖積平原上萌生

樂亭大鼓源於樂亭,其歷史可追溯到唐代的變文和宋代的鼓子詞。古辭源解:“鼓子詞,雜劇歌詞也,北宋人趙德麟述《會真記》事,凡‘蝶戀花’詞十闋,又別二曲做起結,見侯鯖錄,自記雲,撰成鼓子詞十章,近世有鼓兒詞,殆襲斯名,惟其詞雅俗不同耳。”南宋大詩人陸游曾寫過一首《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的七言古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人正做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演唱內容說的是東漢文學家蔡邕和他的妻子悲歡離合的故事,詩中生動地刻劃了當時的演唱場面,說明在宋代,說唱藝術在我國南方就已經非常流行。金?天會年間,金兵攻破宋朝京城汴梁後,從中原擄來民間藝人(包括說唱鼓子詞和弄影者)來到樂亭縣,帶來了豐富的思想文化。樂亭背靠灤河,南臨渤海,土沃民豐,教育興盛,經濟繁榮。勤勞樸實、熱愛生活的樂亭人民能歌善舞,把鄉間的文化生活搞得異常活躍。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進步,一些傳統的文化活動形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因此,他們在自已的文化生活中又去尋求新的文化藝術形式,因而看中了從異地傳入的鼓子詞。聰明、智慧的樂亭先人參與演唱,在演唱實踐中,將異地傳來的鼓子詞,結合自已地域的民俗風情、把盛行傳唱的清平歌、民歌俚曲、民謠及叫賣調、哭喪調等溶入鼓子詞中,由唱而不說改為唱而兼說,逐步設立了板腔曲調,豐富了演唱內容,到清朝中葉,形成了帶有自已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樂亭調兒”。這種說唱形式,沿襲了鼓子詞的演唱風格,受影響於元曲、雜劇的文詞格律,遵循了傳統的音樂規律,表現了地域的民俗風情,尤其是使用的是音韻味濃厚的地方語言。當時,有人把民間藝術歸類劃分,將鼓詞(樂亭調兒)稱為清門。從此,樂亭大鼓這顆民間說唱藝術的種子,深深地植根於樂亭沃土之中。後來,有位善彈“清平歌”的弦子李,在藝人演唱鼓詞時配上了三絃,提高了演唱效果。著名說書藝人溫榮用犁鏵翅磨製了第一副鐵板,其板形如半月,稱“梨花板”,敲擊時,聲音清脆悅耳,因而取代了木板。三絃伴奏、鐵板敲擊,使鼓書演唱更加精彩悅耳,場面煥然一新。溫榮也因此被譽為“溫鐵板”。聽鼓書,成為樂亭群眾時尚的文化活動,在樂亭空前興盛。從師學藝、以師帶徒成風,各個流派紛紛創立。據著名大鼓藝人韓香圃說:“該系‘清門’弟子共分十代,即:玉、月、和、德、來、學、文、智、華、開。溫榮(鐵板)屬第三代,藝名和卿。自已是第五代,藝名來儒。”至韓香圃這一代,樂亭大鼓經歷代藝人不斷改革完善,已成為骨架健美、血肉豐滿、群眾喜愛、名揚域內外的民間說唱藝術形式。據樂亭縣誌記載:清朝嘉慶年間,始傳入灤縣、昌黎,進而遷安、永平(盧龍)、榆關一帶,隨著樂亭人去東北經商者日益增多,樂亭大鼓也展向東北。光緒四年,奉天小東門的“老君堂江湖行祖師碑”上已有樂亭大鼓藝人楊長久之名。民國六年,藝人胡少蘭於唐山開闢大鼓演出場地,進而擴向漢沽,後來又擠入京津。此時,樂亭大鼓盛傳整個冀東、京津乃至東北地區。因此,傅惜華在《曲藝論叢》中清楚記載著:“樂亭大鼓簡稱樂亭調,為北方俗曲鼓詞之一種,產生於樂亭縣,故名”。

樂亭大鼓,在先人精心培育下成長

每個地域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特點,它的藝術也必然沿著本區域內民眾的情趣、愛好而發展、繁榮,地域語言、風俗習慣、經濟文化構成了它的生成、發展的條件,在各種條件具備之後,它的民間文化就會五彩繽紛。樂亭大鼓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成熟、發展、繁榮起來的。

樂亭大鼓在優越的環境裡發展

樂亭向有“冀東天府”之美譽。清代中葉,樂亭社會局面穩定,農業、手工業、商業在這個時期有了較大發展。富有經濟頭腦的樂亭人開始闖關東、上京津經商做買賣,清末形成高潮。外有商賈、內有沃土,使樂亭經濟有了空前的繁榮,這就為鍾情文化的樂亭人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處在這個歷史時期,樂亭大鼓也隨著歷史的變化走上由初級到高級、由雛形到完善的過程。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在富 碩的樂亭大地上有崔、劉、張、史四個顯赫的大家族,他們上達天子、中結朝臣、下連草野,政治勢力、經濟實力雄厚。富人思樂、追求享受,他們不滿足於優越的物質生活,也需要充裕的精神生活。因此,就把精神生活的著眼點轉向鄉間的文化活動。他們有的是出於痴愛,有的是為了玄耀門庭,所以就不惜耗資,紛紛養起班社、藝人,為他們的精神享受服務。逢年過節、喜慶吉日都大搞說書、唱影、唱戲等文化活動。享有“京東第一皇莊”盛名的廟上崔家崔佑文,酷愛文化藝術,甘願投入重金,組建了幾個班社,其中有皮影班二個和梆子班、蓮花落班,當然對大鼓更是情有獨鍾,他以執著的文化情結,為皮影、大鼓和蓮花落培養了大量藝術人才,對樂亭民間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號稱“京東第一家”的石各莊劉家,財勢大,文化活動搞得規模也大,不僅喜慶日子搞,平時也搞。隨著欣賞水平的提高,對藝術的要求也高。有一次,東家讓在劉家做藝的陳活埋說唱新書“兒女英雄傳”,陳活埋沒有這部書的腳本,他就向主人說:“三天以後吧”,三天以後,陳活埋就用新詞新調說了“兒女英雄傳”,開創了“趟水”說書的先河。大港史家史夢蘭,人稱“京東第一才子”,他博學多才,精通民間藝術,不僅對鼓書藝人的演唱藝術要求高,還親自為藝人編寫鼓詞。經他編寫的曲目有“鞭打蘆花”、“朱買臣休妻”、“金山寺”等。人稱“京東快馬張”湯家河張家張攻璞,家裡養著大鼓藝人,還有皮影班。在藝人們演唱時,他還親自去上臺伴奏。除上述四大家外,樂亭還有很多經商鉅富、地主豪紳,在國家、社會大變動的特定歷史時期,他們為歷史的潮流所推動,儘管各自目的不同,卻對樂亭的民間文藝不惜耗資,培養人才,使樂亭大鼓人才濟濟,新腔新調新劇目不斷湧現,他們這種作法,無疑對樂亭大鼓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九腔十八調的產生

在有利的社會環境裡,樂亭大鼓如魚得水,迅猛發展,流派紛呈,百花齊放。在此階段,樂亭最有名氣的大鼓藝人有陳活埋、齊禎、王恩鴻、陳俊山、翟子芳、商秀安、田紫陽、張國璽、呂佔山等。這些鼓書藝人,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都根據自身的演唱條件,創立自已的聲腔、曲調,樹立自已的演唱風格。編寫適應自已特點的書目。當時,人們對大鼓腔、調泛稱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實際上各種曲調已達二、三十個。在這方面,後起之秀、著名大鼓藝人韓香圃做出了重要貢獻。

韓香圃,藝名韓來儒,系“清門”第五代傳人。他自幼酷愛大鼓藝術,不顧父母反對,毅然棄商從藝,,先跟陳活埋學藝,後又拜齊禎為師。他孜孜不倦的學習,刻苦鑽研,對藝術精益求精。他嗓音清純明亮,腔調質樸多變,唱詞字正腔園,表演情真神似,唱唸坐擊都恰到好處。他憑著深厚的文化功底,大膽改革創新,經多年演唱實踐,對各流派腔、調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整理,博採眾家之長,集各流派藝術精華為一身,系統地規範了九腔十八調。他還根據自已的演唱風格,整理、改編、創作了大量的曲目,為樂亭大鼓的發展、繁榮傾注了畢生心血。韓香圃是一位通古曉今、承上啟下、說唱俱佳的優秀樂亭大鼓藝人,他的業績在樂亭文化史冊上永遠閃耀著光輝。

樂亭大鼓不僅在本縣優秀藝人迭出,在異域也先後出現了像戚德旺、靳文然、陳文煥、戚文峰、佟文斌、楊來鳳以及王佩臣、魏喜奎、姚雪芬等一大批樂亭大鼓演唱藝術家。樂亭大鼓先是以一種文化娛樂形式流行於社會,宣揚禮義道德、勸善懲惡。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又組織大鼓藝人,以大鼓為武器,宣傳黨的政策、法規及群眾中的精神文明風貌,在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樂亭文化底蘊豐厚,促進了大鼓的發展、繁榮

明末清初,樂亭文化空前興盛,樂亭大鼓發展、繁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樂亭有一支強大的曲目創作隊伍。一是樂亭做為文化縣,有眾多知識分子積極寫作。通俗文藝的魅力,不僅是普通群眾喜愛,也吸引了當地鍾情藝術、精通音韻的文人雅士(包括生員、秀才、八旗子弟),他們積極為大鼓藝人改編、創作鼓詞書目。僅清代中葉以後就有:舉人高可亭、史夢蘭、秀才劉子桐、高述堯、劉香久、陳繼昌等,他們寫出了很多高水平、內容豐富多彩的鼓詞作品,人們將高雅的作品稱為子弟書、段。特別是革命先烈李大釗,當年為在家鄉傳播新思想、新文化,親自參與了樂亭大鼓和樂亭皮影戲的創作,寫出了《安重根刺伊滕博文》等曲目。為樂亭大鼓、評劇、皮影戲演唱現代內容 開了先河。二是鼓書藝人自編自演。演員是唱腔的設計者,琴師就是音樂的設計者。陳活埋、韓香圃等很多大鼓藝人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不滿足於自已現有的演唱藝術和鼓書內容,勇於在藝海里探索、創新,他們根據自已的年齡、性別、性格、生活經歷、興趣愛好和藝術條件,廣收博引,取百家之長,棄自已之短,不受地域限制,吸取姊妹藝術如梆子、蓮花落、皮影、民歌等演唱藝術營養,創出了韻味各異的腔調、曲目,各自形成了獨特的演唱風格,形成了自已的流派。

龐大的創作隊伍,不斷湧現新的作品,樂亭的文化先人們先後創作、編纂了內容涉及歷史、傳奇、民間故事、鐵騎公案、寓言雜事、社會時弊等大量鼓書曲目。其中有:中、長篇書《封神演義》、《三俠五義》、《三下南唐》、《說唐》、《楊家將》、《呼家將》、《大八義》、《小八義》、《包公案》、《於公案》、《施公案》、《彭公案》、《響馬傳》、《回杯記》、《玉杯記》和書段《拷紅》、《呂蒙正趕齋》、《藍橋會》、《王二姐思夫》、《朱買臣休妻》、《宮娥刺虎》、《樊金定罵城》、《雙鎖山》等和以三國、水滸、紅樓夢為內容的大量書段。

由於知識分子參與大鼓劇目的創作,開拓了書目的創作視野,提高了文詞的藝術水平。而藝人們自已動手寫書,增強了鼓詞的生活情趣,體現了流派的演唱風格,特別是能寫又能唱的大鼓藝術家(如陳活埋、韓香圃等)參與創作,更使大鼓藝術如虎添翼,使鼓書界一時出現了劇目新、腔調新、演出形式新的百花爭豔局面,為民族藝術積累了寶貴的財富。突出的幾點是:

第一、按當地語言理順了轍韻。由於樂亭大鼓是地域性民間文藝形式,它的旋律是以民歌、俚曲為基礎的,所以參與創作的文人們,在書寫大鼓的文詞時,按樂亭地方語言的發音吐字方式,理順了十三道大轍和兩道兒化小轍。它們是:工生、江陽、天仙、家花、交稍、堆灰、坡喝、人臣、鋪蘇、的西、鐵歇、丟休、懷來和“小人臣”、“小天仙”。作者在鼓書創作時,按劇情需要、人物性格以十三道大轍的音律要求設計唱詞的轍韻,中、長篇書每一唱段用一轍,道白後可換轍,在唱段中不能換轍,書段一般是一轍唱到底,中間不換轍(特殊情況除外)。書帽和正書之間如果轍口不一樣需換轍時,要向觀眾說明,如書帽的轍是“家花轍”,正書是“工生轍”,在換轍時,藝人一般唱“言少敘,話從更,家花串轍改工生”等類似唱詞。鼓書的唱詞和格律詩一樣,押平聲韻,首句平,第二句平,第三句仄,第四句平,以下是上句仄,下句平,一直延續到最後。由於理順了的轍韻是以地方語言的發聲規律為基礎,寫作時,轍韻的領域比較寬,使用起來就方便自如多了。

第二、文詞通俗易懂。過去的鼓子詞、元曲、雜劇的文詞,講究格調,重雅輕俗,一些唱詞誨澀難懂,廣大群眾不易接受。而現今作者們在鼓書創作中,突破了從前詞格韻調的侷限,儘量將唱詞寫得口語化、生活化,曲目中的人物道白,是用生活中的語言進行交流,儘管是上韻的道白、贊、賦,也是以生活中的語言為基礎,巧妙地配以唐詩、宋詞佳句、成語、典故,雅俗兼用,使它的文詞生活化、口語化,即顯得精巧別緻,文彩練達,觀眾也聽得懂,使書中所包含的思想也就更進一步得到昇華。

第三、豐富多彩的腔調。由於藝人們廣泛吸取了姊妹藝術腔調的精華,突破了傳統的聲腔模式,靈活運用九腔十八調,增強了所唱內容的藝術感染力。因此,藝人們在唱腔設計上,不拘於固有的腔調格式,而是根據不同曲目、不同人物、不同劇情的要求,設腔配調,其文詞巧妙地運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十言乃至幾十個字的垛字句、或按腔調要求將文詞寫成排比句、對稱句、連環句、珍珠句,有時對仗、有時長、短句交替,但不論句式怎麼變化,一般還是以七字句為主導句,以劇情設立句式,以句式行腔運調,再加上藝人的精湛表演,使大鼓演唱魅力無窮。

樂亭大鼓作為一種文化娛樂形式產生於樂亭,流行於社會,至二十世紀中葉,在樂亭、在異域,出現了很多有才華的大鼓演唱藝術家,他們根據地域特點和自已的演唱條件,在從藝實踐中不斷改革、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已的演唱風格。形成了各自的派、路。然而這些卓有成效的藝術家們,不論是某個年代,某個派路,始終沒有忘記樂亭大鼓的根??樂亭。樂亭的沃土上產生了樂亭大鼓這枝文化奇葩,它經歷代藝人們的辛勤培育,成為中國北方民間文化的寶貴財富。目前,樂亭大鼓也和許多民族傳統的曲藝形式一樣,面臨著通過改革求發展,我們期望著忠誠於大鼓事業、有才華、有抱負、不畏艱難、勇於進取的藝術家們,繼續發揚前輩們的敬業精神,弘揚樂亭大鼓藝術,在祖國萬紫千紅的百花園裡,讓樂亭大鼓這枝民間藝術之花開得更鮮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