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2020 03 03

“疫”線日記

2月26日,湖北廣電《湖北新聞》播發了一條7分半的新聞紀實片《記者探訪重症病房:他們不僅是醫生》,是我和同事汪佳睿的新聞作品。這是我們臺推出抗疫特別節目《眾志成城抗疫情》以來,單條時間最長的一則新聞報道,沒有一句配音,全部是醫生、記者和病人之間的對話。


整棟樓全是汙染區


這次採訪並不容易。2月20號,我們獲准進入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13層病區拍攝。協和醫院的腫瘤中心,是單獨的一個院區,沒有隔離病房。被徵用為新冠肺炎定點醫院後,病房被改造,整棟樓全是汙染區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這意味著,這裡的病房,比專業的負壓隔離病房更危險——因為在負壓病房裡,空氣的飛沫、病毒等可以隨時被吸走,就跟抽油煙機一樣;而在非負壓病房裡,病人打一個噴嚏,飛沫會在空氣中留存。雖然有心理準備,但心裡還是有一些發怵。


一絲不掛地進去

然後一絲不掛地出來


在確認會老老實實按指示穿、脫隔離服後,醫院才准許我們進入。第一次穿隔離服,兩位醫生從頭到尾,一樣一樣裝備給我們仔細檢查,包括氣密性、穿戴順序,要求極其嚴格。為了避免汙染,我們自己的衣服一件都不能留,連內褲都不能穿進去,只能穿醫生提供的洗手衣;出來的時候,也要脫得一件不剩,才能進入清潔區。有一個沒用在報道中的出鏡,我說,我們是“一塵不染地進去,一塵不染地出來”,其實就是“一絲不掛地進去,然後一絲不掛地出來”。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一次進出,穿衣服加上脫衣服,大概就需要2個小時。動作要非常非常慢,防止產生氣溶膠;汙染的部分接觸汙染的部分,清潔的部分接觸清潔的部分。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打個比方,外層手套接觸外層防護服外層,裡層手套接觸防護服裡層;僅僅是脫一層衣服,有的部分要從外面扯,有的要從裡面褪,有的要邊卷邊脫,要時刻想到,如何防止汙染面接觸到裡面的衣服、手套。摘防護鏡的時候,需要低頭,閉眼,從前往後脫;摘口罩,要把帶子扯到最大,然後從頭上慢慢脫離,防止手接觸到口罩面料。脫下防護服,大概有10個步驟,每個步驟都在不同的區域進行;每個步驟,又分為多個動作,每做一個動作,都要洗手消毒一次。脫一次衣服,得洗手消毒二三十次。最後,帶上新口罩進入清潔區,還需要立馬洗臉洗澡……


暴露在汙染區裡的手機

成了搶手貨


除去這2個小時,我們在病房呆了5個小時,期間大概3個小時,拍攝用的手機都在被“徵用”。這是僅有的幾臺暴露在汙染環境中的手機,醫生、護士都要靠它和外面傳遞信息。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在拍攝過程中,我們無數次聽到有人喊“手機呢?”“記者同志呢?”……第一天,我和汪佳睿在病房裡待了五個多小時;第二天,我又一個人在病房裡待了三個多小時。整個過程,口乾舌燥、缺氧、耳朵痛、眼眶痛、鼻樑痛,但一點都不想上廁所,因為不停地流汗,全部流進了隔離服裡。我是強忍著頭痛、想吐的感覺,堅持完成了整個拍攝過程。拍完的第二天,我就開始拉肚子,連續三天,我心想是不是自己“中彈“了。幸好華大基因有針對媒體人的核酸檢測服務,我去做了個檢查,結果是陰性。後來也不拉肚子了,沒有其它症狀了,終於鬆了口氣。


熱情的醫護和樂觀的患者


我對採訪的構想是紀實性拍攝,不預設主題、預約採訪對象。開拍之前,我還有一絲擔心,怕因為缺乏提前的溝通,醫護人員和患者不願意接受採訪。但最終出乎意料的是,

幾乎所有患者都願意接受採訪,面對疾病,他們非常樂觀,而且主動地、發自肺腑地讚美醫務人員。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那些話帶著滾燙的溫度,也許不華麗,但能打動人。比如,在同一間病房,兩位老婆婆搶著說醫生護士的好,“一個晚上來三次”“還給蓋被子”“幫著打水”“還送生活用品”“陪聊天”……還有一位聾啞的老婆婆,不停地朝著護士豎大拇指。


病人的一句話打動了我,她說,“他們不像是醫生、護士”,另一位病人馬上接過話:“就像親人一樣”,這不就是“醫者仁心”最真實、最火熱的表達嗎?!於是,我將這條記實片的標題取為:“他們不僅是醫生”。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醫者仁心”最真


採訪途中遇上了一次現場搶救。病人突然病情惡化,醫護使用了很多辦法,但最終搶救還是失敗了。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一位參與搶救的醫生,沉默了好久,長長地嘆氣。我知道,來武漢支援救治的醫生,都經過精挑細選,他們經驗豐富、資歷深厚。按理說,也看慣了生死。可即便在這次搶救失敗後一個小時,我再來採訪他,這位醫生的情緒還是很低落,不停地嘆氣、閉眼。這一刻,我意識到,對醫生來說,身體上的難受都不算什麼;救不了人,才是最最難受的。這也是最真實的、最殘酷的,每天在發生的事情。


其實創作這篇報道之前,我腦海中就隱隱有了“醫者仁心”這個主題。因為之前我採訪過的醫生,一直在強化我的這種感受。比如,在報道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彭志勇時,我們跟隨彭醫生進入了重症監護室的更衣間。在那裡,他打開放置隔離衣的櫃子,裡面空蕩蕩的,只有不到十件衣服。他說:“馬上就要彈盡糧絕了”。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當時我在想,沒有防護服,就不能進隔離區,那還怎麼搶救病人的時候,彭醫生去告訴我,他在為醫生被感染而擔憂——因為大多數醫生不會放棄他的病人,即便沒有防護服,也會繼續進入隔離區,繼續救治下去。幸好後來,防護服的短缺,逐步緩解。


這段時間和醫生頻頻接觸,除了生離死別,我感覺他們都很積極陽光、風趣幽默。他們說,除了排解自己的壓力,更重要的是,要讓病人有信心,積極樂觀的情緒可以感染到病人。

難怪醫護人員叫“白衣天使”,因為天使總是帶來愛和美好。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記者“疫”線日記丨在ICU的8個小時


作為一名記者,見證這些人世間的美好,並且傳遞給更多的人,實在是一件令人激動和溫暖的事情。


湖北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李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